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辽市旅游资源丰富,但气象灾害种类较多且频发,给旅游业带来了较大影响。利用通辽市10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71—2020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暴雨、冰雹、雷暴、大风、高温等气象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风多发期在3—5月,冰雹多发期在5—7月,暴雨、高温、雷暴的多发期在6—8月,灾害多发期与适宜旅游期重叠,是影响通辽市旅游业的主要气象灾害。从空间分布来看,扎鲁特旗、科左中旗为暴雨多发区;巴雅尔、青龙山为冰雹、雷暴多发区;扎鲁特旗、开鲁为高温多发区;巴雅尔、开鲁为大风多发区。结合气象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提出了应对旅游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对保障旅游资源和游客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丰都县多变的地形地貌和显著立体气候使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气象灾害也多且频繁,对旅游业带来了较大的危害。针对丰都旅游气象灾害(主要有暴雨、洪涝、干旱、雷暴、雾),提出了在开放旅游活动和开发旅游资源时,必须建立健全旅游气象灾害监测预测机制和应急防范措施,做好旅游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强化部门联动与合作,重视旅游气象科普宣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低碳旅游战略,确保游客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优越的气候条件孕育了恭城优良的月柿,月柿产业已经成为恭城县农民的支柱产业.为研究极端天气条件对恭城月柿生长的影响,收集整理恭城县60年的气象资料和历年柿子种植的基本资料,利用因子对应分析法,研究极端天气条件的发生情况、对柿子产业的影响机理及其防御措施.连续春季低温、夏季高温、大风、冰雹、暴雨、干旱、霜冻是影响重要的极端天气,影响到柿子的树势、挂果率、病虫害以及果子的质量.关注气象服务信息,从果园建设到管理,都要尽量避开气象灾害,才能保证月柿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4.
优越的气候条件孕育了恭城优良的月柿,月柿产业已经成为恭城县农民的支柱产业。为研究极端天气条件对恭城月柿生长的影响,收集整理恭城县60年的气象资料和历年柿子种植的基本资料,利用因子对应分析法,研究极端天气条件的发生情况、对柿子产业的影响机理及其防御措施。连续春季低温、夏季高温、大风、冰雹、暴雨、干旱、霜冻是影响重要的极端天气,影响到柿子的树势、挂果率、病虫害以及果子的质量。关注气象服务信息,从果园建设到管理,都要尽量避开气象灾害,才能保证月柿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5.
县级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保障体系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恭城县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保障为例,根据恭城县所辖9个乡镇自2006年以来所有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维修工作管理模式、人员、费用、经费渠道等情况的调查结果,以及通过对恭城县移动公司基站站网服务外包、恭城县防汛办雨量站站网服务外包模式的调研,详细分析了目前恭城县区域自动气象站运行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主导、服务外包"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人力、物力等资源保障区域自动气象站持续稳定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在新形势下形成保障全县区域自动气象站稳定运行的长效机制,为完善全县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预警大喇叭等气象装备保障体系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婧  黄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6,(13):233-235
我国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纳入国家重点专项规划,这表明我国旅游业已快速步入了“大旅游”时代,在旅游业散客化、个性化需求趋势推动下,气象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将成为必然。该研究从旅游气象资源、气候变化、气象预报、气象灾害4个方面阐述了气象与旅游业之间存在的耦合关系,立足于旅游市场需求变化,提出了“旅游+气象”模式的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并通过科技渗透与产业延伸两条路径对产业融合发展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7.
苏庆东 《北京农业》2012,(21):171-172
由于旅游活动与自然界的天然联系,旅游业发展就不可能不受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制约.在西沙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西沙群岛独特的气象.西沙群岛的旅游事业既依赖与其独特的气象特征,又受制于其天气,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也正在显现,随着气温的升高、冰川的消融以及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同时洪涝、干旱、台风、高温以及雪灾和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的频率也正在不断地加剧,世界旅游资源的分布和世界旅游市场的格局,都有可能会被彻底地改变.  相似文献   

8.
淇县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总体要求,总结了淇县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措施,包括充分认识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组织领导、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工作、进一步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等内容,以期为气象灾害的防御预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结合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实际需求,从构建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组织体系、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灾情调查机制、提升气象灾害应急知识普及和应急响应能力、建设气象灾害应急基础设施等4个方面探讨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标准,为今后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开展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气象灾害作为灾害的子领域,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为了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在法治背景下对气象灾害防御综合服务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从我国气象灾害防御法律体系的构建及气象灾害防御综合服务的定义和内容着手,通过研究国外气象防灾及气象服务模式,思考在法治背景下发展气象灾害防御综合服务,提出结合法律法规拓展气象灾害防御服务领域内容,开展气象灾害司法鉴定,为社会提供专业法律服务,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经济支撑。以岳麓山为例阐述气象灾害防御综合服务的内容,以期为气象灾害防御综合服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和公共气象服务为例,探讨了气象灾害防御和公共气象服务之间的关系及其现状。介绍了国内外气象灾害防御与公共气象服务的现状和成果,以及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与公共气象服务之间的关系,从气象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三个方面分析了公共气象服务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作用,分析了中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和公共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巴马瑶族自治县气象灾害防御和公共气象服务的建议,更好地服务于公众的生产和生活。  相似文献   

12.
农业气象灾害监测是进行灾害预测和有效控制气象灾害的基础。本文分析了干旱、低温冷害、寒害等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并进一步阐述了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技术,以期为准确评估灾害程度、及时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健全镇安镇乡村气象灾害预警体系,提升乡村气象防灾减灾的水平,提高乡村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镇安镇在2018年开展了规范化气象灾害预警乡镇建设工作。在分析了镇安镇主要气象灾害基础上,详细介绍了镇安镇规范化气象灾害预警乡镇建设过程并举例介绍了灾害预警预防工作成功案例。提出了灾害预警工作的一些思考,主要包括继续加强气象灾害预警组织体系建设,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加强气象灾害预警考核。  相似文献   

14.
袁娜 《北京农业》2014,(30):224-225
目前,气象灾害已经成为影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但是该地区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还不够健全,特别是旗县及以下农村的气象灾害防御队伍更为薄弱。基于此,通过分析该地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面临的问题以及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的对策,对于充分发挥气象灾害防御队伍的作用、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与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恒  鲍文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2):166-169,248
本文对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及其内涵进行了界定,认为目前的农业保险是以气象灾害保险为主,且存在农业灾害风险分散机制不完善与农户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法律法规滞后、农业灾害保险尚未规范化和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制度建设任重道远等问题。指出衡量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成败的四个关键因素,即农民自愿参保率的高低、政府参与气象巨灾风险分担、促进农民保收增收和适度的商业化运作。提出推进我国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即完善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制度、大力推进天气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引入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市场竞争及灾害救济向参加灾害保险的客户倾斜的机制、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政府防灾减灾能力的建设、培养农业气象灾害专业人员和加强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组织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浅析关于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及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气象灾害防御(1)气象灾害防御是防范与减轻气象灾害活动的简称,是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调查、评估和防灾、减灾等活动的概括。气象灾害防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做好气象灾害可能对农业、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影响的预防工作,又要做好气象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援  相似文献   

17.
气象灾害防御立体式宣传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现阶段气象灾害防御宣传偏向于平面化、不利于实际操作的问题,提出了立体式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模式,主要包括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建设立体气象灾害防御体验馆、定期和反复进行气象灾害防御演习、多部门协作开展宣传等内容,以期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气象灾害防御的法治化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国地理环境独特,自然灾害频发,尤以气象灾害为甚。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左右,给人民生命财产、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影响。如何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法治化建设,减少气象灾害对社会的影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通过阐述我国气象灾害防御制度的变迁和气象灾害防御法治化进程,对比借鉴国外经验,总结我国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法律体系的发展方向,即出台地方法规;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形成风险调查、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合一"的评估体系;明晰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中的责任、监督、执行等法律问题,强化气象部门的地位,划分事前主体和事后主体的责任,突出灾害防御的重要性,确定气象部门气象灾害防御方面的主导地位,从而更好地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高政府和人民的防灾救灾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以1980—2015年气象灾害损失资料为基础数据,利用综合指标法,建立气象灾害损失综合指数,分析内蒙古气象灾害损失的变化特征,并与气象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死亡人口对气象灾害综合损失的影响大于直接经济损失;1980—2015年内蒙古气象灾害综合损失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1998年之前气象灾害综合损失较小,增加趋势不明显,气象灾害损失中死亡人口占主导地位;1998年之后综合损失显著增加,气象灾害损失中直接经济损失占主导地位;1980—2015年气象灾害损失等级逐年加重,1998年以后气象灾害损失偏重;直接经济损失和气象灾害综合指数均与气温显著相关,死亡人口与降水量显著相关,气温和降水量异常是引发内蒙古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象灾害加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农业保险的主险之一就是气象灾害险,我国的农业灾害风险机制发展不够成熟,还没正确规范农业气象灾害保险,这是由于我国没有健全相关气象灾害保险的法律法规。为了避免农民由于极端灾害天气减少收入,并且让气象保险可以商业化的运作,我国农业的气象灾害保险制度急需加强,农业气象保险的标准体系及法律法规需要不断完善,培养专业化人员,增加对气象灾害知识的了解,配合政府加强防灾害能力的建设工作,使农林气象灾害保险组织的体系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