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磊岩 《植物保护》1982,8(3):19-19
当前我国棉区推广的棉花抗枯萎病新品种“86-1号”,经过几年的多次试验和大面积生产示范,表现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适应范围广,防病增产效果显著等优点。现已扩展到十一省,1981年面积达220万亩。但是,“86-1号”在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少地区的“86-1号”品种不纯,混杂现象严重,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一、品种混杂退化情况 优良品种是棉花增产的内在因素;然而,任何良种并非一成不变,往往有“一年良种,二年杂,三年  相似文献   

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水稻条纹叶枯病介体昆虫带毒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抗病品种在重病地上连作5年抗性变异测试结果,对山东省各地代表菌系抗性鉴定结果以及全国抗病品种区试中在各地的抗性表现,提出棉花抗枯萎病品种抗性比较稳定,适应性较广。第二部分介绍了病原茵致病力变异研究结果,提出棉花枯萎病菌群体致病力变异是相当缓慢的。  相似文献   

3.
姜生林  马骏 《植物保护》2007,33(3):138-140
随着敦煌棉花面积的不断扩大和连作的年限加长,棉花黄萎病在普遍应用抗枯萎病棉花品种后,发生危害加剧,已成为威胁敦煌棉区的主要病害。通过引进和选育抗病品种、轻病田改造等措施的落实,基本解决了黄萎病危害的问题。试验研究证明,应用抗(耐)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主要途径,异地繁种、病区种植是保证品种抗(耐)性的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棉花抗枯萎病品种苗期鉴定,可以反应出不同品种和品系的抗病性。温室系统观察结果,棉苗在1—2片真叶时即有症状出现,以感病品种发生较早。一般在4—5片真叶期,枯萎病发生甚烈。不同品种(系)反应的症状类型有所差异,但大多数属于三个类型:“网纹型”、“青枯型”、“黄叶型”。观察到“网纹”和“黄叶”属慢性类型;“青枯”属急性类型。从242个品种(系)材抖中,鉴定出苗期抗病的品种(系)23个,均属抗型(R)。发病指数0—10%有11系,11—20%有8系,21—30%有4系;其中有免疫类型1系(61—84),发病指数为0。苗期属抗病类型,移植到病圃后,成株期仍反应出较多抗病类型,其中苗期属高抗和免疫株系,成株期的抗性反应亦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我县棉花枯萎病于1964年6月21日在原彭泽棉花试验站首次发现。由于检疫制度不健全等原因,致使棉花枯萎病的发病面积逐年扩大,传播蔓延速度加快,危害加重。棉花枯萎病在我县的发生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6.
李庆基 《植物保护》1981,7(2):29-29
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棉花枯萎病的一个经济、有效措施。目前我国推广抗病品种种植面积已达200万余亩,对减轻病害,提高产量,起着很大作用。全国棉花枯萎病防治研究协作组,每年将各地推荐的抗病、高产、优质品种,组织“区域试验”,统一进行评比。这种做法,既可以利用广大棉区的不同生态环境,对抗病良种的地区适应性,进行鉴定;又能起到示范推广作用,使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7.
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 综合防治棉花黄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综合防治棉花黄萎病马存,简桂良(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北京100094)枯萎病、黄萎病是两种为害棉花最严重的病害,70~80年代枯萎病在全国各主产棉区严重为害,从7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先后推广了高抗枯萎病品种8...  相似文献   

8.
棉立枯菌对不同棉花品种致病力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美国曾在亚洲棉中鉴定出抗棉炭疽病的品种,近年来,又在抗棉角斑病的选育中有新的进展;几年前印度试验证明,棉根腐病菌对不同棉花品种的致病力有明显差异;我国已成功的选育出抗棉花枯萎病的品种,但对棉立枯菌在不同棉花品种致病力差异研究较少。为此,我们收集部份棉花品种,在温室条件下,测定人工病土中棉苗的病情指数,比较致病力的差异性,探索抗立枯菌基因存在的可能性。 方法:测定菌为辽阳棉苗立枯菌,致病力中等,玉米沙培养,玉米为沙子重量的25%,玉米沙含水量为25%,25℃黑暗培养  相似文献   

9.
目前各地迫切需要抗枯萎病的棉花品种,无论是引进或选育抗病品种和材料,均需要枯萎病圃作为测定抗病性的场所。 设置病圃的方法有二:一是利用天然发病棉田作为病圃,即所谓“天然病圃”;一是将大量病棉秆切碎后,犁入土内,作为接种剂,即所谓“人工病圃”。“天然病圃”的缺点是病菌分布不匀,不够准确。“人工病圃”缺点是棉秆的腐烂需有一个过程,往  相似文献   

10.
三大棉种对棉花主要病害抗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633个陆地棉、海岛棉、中棉三大棉种的品种资源和42个生产上推广应用的陆地棉品种,在田间病圃和温室接菌,进行对枯萎病、黄萎病、苗病、铃病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中棉对枯萎病、苗病,铃病均有较高的抗病能力,但对黄萎病抗性较差;海岛棉对黄萎病有很高的抗病能力,但对枯萎病、苗病、铃病抗性均较差;陆地棉对棉花4种主要病害的抗病性能高于海岛棉,但低于中棉。经生物统计分析,仅发现陆地棉抗枯萎病与抗苗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推荐中棉12、陕1155、86-2、86-3、冀合3016五个兼抗枯、黄萎病,并对苗病、铃病也有一定耐病性的品种,供各地多抗育种选用。  相似文献   

11.
棉花对枯、黄萎病抗性反应型划分方法的商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几年棉花品种抗枯、黄萎病鉴定实践认为,用病指绝对值为标准划分抗病类型,因全国各地生态、气候条件和病圃退化等原因,病指和发病率差异较大,在发病较轻的年分更无法应用。作者改原划分抗性类型标准的病指范围,为被鉴定品种与“感病对照”相比的病指降低百分率来划分。病指降低百  相似文献   

12.
苏若秋 《植物保护》1993,19(6):50-50
“中植372”是由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从抗虫品种鉴定圃选育出的抗虫品系,为抗虫棉与丰产品种复合杂交后代。该品系具有抗棉铃虫,棉蚜,并兼抗枯萎病,高产、优质等优点。1 抗虫性及抗病性 1989年在植保所试验田鉴定抗棉铃虫为Ⅰ级(高抗),抗棉蚜为Ⅲ级(中抗);1991年在河北省东光县试验表现抗棉铃虫、棉蚜,兼抗枯萎病,高产。1992年扩大试种,在棉铃虫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安乡县地处长江中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棉花,为全国商品棉生产县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棉花枯萎病蔓延迅速,为害日益加重,尤其是2007年暴发成灾,为历史罕见。因此,研究棉花枯萎病发生特点,摸清其流行规律,对完善棉花枯萎病综合防治,保证棉花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应栽 《植物保护》1988,14(2):39-39
一、推广抗病品种带来的新问题 江苏南通是全国重点产棉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棉纺原料供应基地。自7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棉花枯萎病蔓延危害,迫使棉农采用换种抗病品种的措施。1980年全区种植抗病品种仅占棉田面积8.4%,“六五”期间上升至42.1%,1984年高达70.8%。抗病品种的扩大种植,虽然减轻了枯萎病害,但因丰产优质的常规品种压缩,使棉花产量、品质都受到一定影响。经种子部门试验,同一时期大面积推广的抗病品种一般比常规品种减产1—2成,铃重、衣分下降。启东县1978年前以常规品种为主,1980年后增种抗病品  相似文献   

15.
棉株体内几种生化物质与抗枯萎病之间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棉花抗枯萎病品种86-1、陕1155,感病品种岱15、徐州142。在棉幼苗三叶期用采自河南王屯的棉枯萎菌7号小种接种,接种后12小时,各抗病品种的葡萄糖、核糖含量显著增加,而感病品种则相反。接种后抗病品种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峰出现早于感病品种,相对酶活值也高于感病品种。接种后抗病品种蛋白质含量出现先低后高趋势,感病品种则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木质素含量的增加与棉花品种抗病性存在正相关性。伴随着PAL活性的增加,木质素含量也迅速增加。结果表明,棉花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与PAL活性有密切关系,并通过代谢最终产物之一的木质素的增加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6.
1951年起,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四川省棉花试验站,在四川射洪县成立了棉花枯萎病防治研究工作组,十三年来实践证明:选育和栽培抗病品种是防治枯萎病较有效的办法。工作组就国内的一些棉花品种进行了抗病力的全面测定,从中选育出52—128、57—50、57—681等若干抗病品种,兹将52—128的选育情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陆地棉(Gossypium hisutum L.)不同棉花品种抗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 vasinfectum(AtK.) Snyd.et Hansen)的能力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8.
胡麻是重要的油用作物,近年来随播种面积扩大,枯萎病已经成为生产中的重要问题。据统计,尚义县1984年种植胡麻28.9万亩,因该病损失77.5万公斤;1985年种植33.4万亩,因病减产181.5万公斤。目前无理想的化学防治药剂。为解决这一问题,自1985年以来,广泛引进全国24个主要胡麻品种,进行抗病鉴定试验,筛选出2个高抗枯萎病的胡麻品种。  相似文献   

19.
梁占强 《植物检疫》1993,7(3):204-205
保定地区位于河北中部,现辖管二十个县、市(1983年前辖管23个县、市),是河北省辖区内的大地区,也是河北省的主要产棉区,历年植棉百万亩以上。棉花黄、枯萎病是我区当前棉花生产中的两大毁灭性病害,严重的为害着棉花的安全生产,已成为当前和今后发展棉花生产中急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20.
菜豆枯萎病是土传病害,目前还未找到防治此病的理想的药剂。为了防治菜豆枯萎病,1979—1981年我们进行了菜豆品种抗病性鉴定,筛选出抗菜豆枯萎病品种。经小面积试验和大面积示范,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