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松嫩草地的自然概况,对该区的干草原、草甸草原、草甸、沼泽等草地类型的面积、产量、质量、植物组成、着生土壤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在分析了该区草地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松嫩草地的管理保护,加快草地建设步伐,建立一定数量的人工草地和广辟饲料来源,减轻对草地压力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受地理环境和气候影响,刚察县草地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可分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山地草原和平原草甸4个草场类型,在4个草场类型中,以高寒草甸类草场为主体(可分为高山草甸亚类、沼泽草甸亚类、灌丛草甸亚类)。县属草场总面积1042万亩(1亩≈667m2),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941.69万亩。  相似文献   

3.
<正>受地理环境和气候影响,刚察县草地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可分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山地草原和平原草甸4个草场类型,在4个草场类型中,以高寒草甸类草场为主体(可分为高山草甸亚类、沼泽草甸亚类、灌丛草甸亚类)。县属草场总面积1042万亩(1亩≈667m2),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941.69万亩。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天然草地总面积11.8206亿亩(可利用面积9.5386亿亩),占全区总土地面积67.49%,比六十年代减少了7%,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荒漠等五类地带性草地和低平地草甸、山地草甸、沼泽等三类非地带性草地类,其中典型草原类分布面积最大,占草地总面积38%。全区可利用草地饲草总贮量666.86亿公斤干草,平均亩产量70公斤。其中可利用饲草贮量409亿公斤。平均亩产量42公斤。年适宜载畜量4429.7万羊单位,与1985年中等年份草地实际载畜量相比,全区草地平均超载15%左右。由于草地长期超负荷放牧,目前,全区退化草地面积达3.7555亿亩,占全区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9.3%。因此,根据草地产草量,确定草地适宜载畜量,实行以草定畜,严格控制草地超载过牧是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地的一项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碳增贮潜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省西部地区的高寒草原分为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草原化草甸和高寒草原3种类型;按照草地利用现状,分为原生草地、退化草地和人工草地3种土地利用格局。以原生草地为参照,通过比较不同草地类型和土地利用格局草地碳贮现状,探索其碳的增贮潜力。结果表明:原生高寒草原、退化高寒草原、高寒草原化草甸、退化草原化草甸、高寒草甸草原、退化草甸草原和人工草地的土壤-植物系统中总有机碳贮量分别为45.07±0.68,30.41±0.5,84.21±0.61,66.11±0.62,98.85±0.11,80.02±0.22,43.77±0.16tC·hm-2,其中原生高寒草原与高寒草原化草甸、高寒草甸草原、退化高寒草原有机碳储量差异显著。对退化草地进行人工恢复,具有显著的碳增贮潜力,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草原化草甸、高寒草原和人工草地的理论碳增贮潜力分别为18.82±0.51,18.15±0.15,14.65±0.78,1.29±0.21tC·hm-2。气候变化导致的青藏高原干暖化,对高寒草原有机碳贮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由高寒草甸草原和高寒草原化草甸向高寒草原的演替上。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西部地势高差不明显,但也有山地、丘陵、平原、沼泽之分,土壤类型分布有规律性,气候是大陆性,这些特点决定西部天然草场资源的特殊性。西部草原共划分为6类12组50个型,以平原草甸草原类为主要代表型,占西部草场的70%以上。其他草原类型还有沿河低湿地草甸类,沙丘坨甸疏林灌丛类,低山丘陵草甸草原类,大岗台地草原类。西部草场面积大,草质好,但由于利用不合理、私开滥垦、超载放牧加上基质条件和干旱,致使草地多数生长不良,草原低矮稀疏,草地优良牧草减少,产草量下降,退化草地面积增加,生态环境恶化。据2000年调查统计,西部退化草场达65.8万hm^2,占草地总面积的48%。  相似文献   

7.
基于乌鲁木齐市及其周边10个气象站1961-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以日平均气温稳定≥5℃的初、终日分别作为天然草地青草期初、终日指标,使用线性趋势分析以及ArcGIS的空间插值技术对近56年乌鲁木齐市青草期初、终日、青草期日数、平均气温、≥5℃积温、降水量和干湿指数等水热气候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天然草地青草期初日的空间分布具有"平原荒漠类草地早、山地草原和草甸类草地晚"的特点;青草期终日与初日相反,呈现"平原荒漠类草地晚、山地草原和草甸类草地早"的特点;青草期日数、平均气温、≥5℃积温均为"平原荒漠类草地多(高)、山地草原和草甸类草地少(低)",青草期降水量表现为"山地草甸和山地草原多、高寒草甸和平原荒漠类草地少",青草期干湿指数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1961-2016年,乌鲁木齐市青草期初日以每10年-0.424d的倾向率呈不显著(P0.05)的提早趋势,青草期终日以1.455d·10a-1的倾向率呈显著(P0.01)的推迟趋势,青草期日数、平均气温、≥5℃积温、降水量以及干湿指数分别以每10年1.879d、0.16℃、61.14℃·d、6.93mm和0.015的倾向率呈显著(P0.05)的增多或上升趋势,但上述变化具有区域性差异。近26年(1991-2016年)较前30年(1961-1990年),除青草期初日提早幅度的空间差异不明显外,青草期终日的推迟幅度以及青草期日数、平均气温、≥5℃积温等要素的增多幅度表现出"平原荒漠类草地多、山地草原和草甸类草地少"的特点,青草期降水量和干湿指数增大幅度的空间分布呈现"平原荒漠类草地少、山地草原和草甸类草地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将川西北草原红原县瓦切镇划分为11个景观类型,即人工草地,高寒沼泽草地,亚高山疏林草甸,亚高山草甸草地,高寒草甸草地,亚高山灌丛草甸,林地,集镇及工矿用地,水域与沼泽,沙地,高寒荒漠与裸地等。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和分型理论对各个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川西北高寒草甸草原的主要斑块类型为草地类型,面积共占该区域面积的71.60%;各个景观组分中高寒草甸草地斑块平均面积最大,破碎化程度最低,而人工草地和沙地斑块平均面积最小,散布于该研究区域,受人类干扰较大。该区景观的面积加权的平均斑块分型指数为1.1592,景观整体的斑块边界褶皱程度较低。总体趋势是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较单调,破碎化程度较低,景观异质性不高。  相似文献   

9.
科右中旗草原站在内蒙古草勘院和兴安盟草原站的指导支持下,1987年5月-1991年12月在平原低地草甸草甸类草场上开展了天然草地初级生产力定位监测工作。本文根据5年的监测资料分析了平原低地草甸类草场初级生产力动态规律,计算出该类草场丰、平、歉年冷暖季载畜量,为畜牧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天祝县草地综合顺序分类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草地综合顺序分类方法,利用天祝县及周边地区117个气象台站的资料和DEM分区修正,将天祝县草地分为寒温微干山地草原、寒温微润山地草甸草原、寒温湿润山地草甸、微温微干温带典型草原、微温微润草甸草原和微温湿润森林草原6类.同时考虑土地利用方式和草地退化程度,结合天祝县实际的草地资源分布图和草地的不同等级,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tGIS)工具,对天祝县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天祝县草地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5.685亿元/年,其中微温微润草甸草原贡献率最高,达31.52%,寒温微干山地草原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低,贡献率为8.45%.  相似文献   

11.
以内蒙古天然草场为研究区域,利用2004~2008年生长季牧草产量观测资料和能够综合反映光、温、水对牧草生长影响的气象条件指数,分析了内蒙古主要天然草场牧草产量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分别建立了适用于不同草地类型(温性草原类、温性草甸草原类、低地草甸类、温性草原化荒漠类、温性荒漠草原类)的牧草产量气象估算模型.经过验证,所建产草量估算模型具有良好的估测能力,准确率较高,可以满足应用需要.  相似文献   

12.
燕麦在高寒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燕麦是我国北方牧区的一种优良栽培饲草,世代居住于青藏高原的藏族牧户也有种植燕麦的优良传统。大面积种植燕麦,建立高产、高效、优质的人工草地是解决我国高寒草地草畜供求季节不平衡矛盾,增加植被覆盖,保护草地资源和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在维系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和防止草地退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天山北坡典型荒漠区草地植被覆盖变化,对于荒漠区草畜平衡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采用1990,1999和2008年同时相TM/ETM+遥感影像,经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后,基于荒漠植被指数特征和垂直地带性特征,进行了专家知识决策树分类,研究了阜康市典型荒漠草地、农田等地物近20年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面积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经辐射校正后的NDVI与实际地物情况更接近,大致呈高山草甸>农田>温性草甸>平原荒漠>山前荒漠的规律;2)近20年间农区面积大量占用平原荒漠草地和山前荒漠,新增农田面积296.3 km2,是1990年耕地总面积的1.54倍;3)高山冰盖消融随即转变成为高山草甸类型的趋势明显,20年间减少冰雪区74.7 km2,是1990年冰雪区总面积的0.345倍,这也印证了近20年来全球变暖的说法。  相似文献   

14.
以空间尺度代替时间尺度对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演替系列土壤表层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及碳/氮比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退化程度的加深,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演替系列0~10cm、10~20cm和0~20cm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趋势呈倒"V"字型,最高值出现在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开裂期,最低值出现在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剥蚀期;0~10cm、0~20cm土壤全氮储量变化特征与对应层次有机碳储量特征变化相同,而10~20cm土壤全氮储量变化趋势较有机碳滞后,最高值出现在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加厚期,最低值出现在黑土滩-杂类草次生裸地。土壤碳/氮比化学计量学变化趋势亦呈倒"V"字型,其中0~10cm、10~20cm最高值出现在正常小嵩草草甸,0~20cm最高值出现在矮嵩草草甸,各土壤层次碳/氮比最低值均出现在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开裂期。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演替系列有机碳、全氮储量同碳/氮比分异特征表明,土壤碳/氮比化学计量学特征对草地退化的响应较储量特征敏感,其拐点正常小嵩草草甸是草地碳积累速率最高点,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开裂期是碳源汇转换拐点。  相似文献   

15.
采用1982-2012年的多源遥感数据,结合像元二分模型,分析了三江源保护区不同时期代表性河流源区不同类型草地的植被覆盖度及其动态,并研究了草地植被覆盖度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三江源草地覆盖度整体上呈现出西北低东南高的特征,全区草地平均植被覆盖度为48.73%,黄河源草地覆盖度最高(65.45%),长江源最低(4.25%),草甸、高山亚高山草甸、平原草原、高山亚高山草原和荒漠草原的平均植被覆盖度分别为59.86%、57.390%、39.50%、33.70%和14.13%;31年间全区草地覆盖度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增长速度为每年0.230%,黄河源区的增长速度最快(每年0.27%);整体而言,低温比干旱对三江源草地覆盖度增长的限制作用更强,草甸、高山亚高山草甸和平原草原受气温影响较大,高山亚高山草原和荒漠草原受降水影响较大,在月尺度上草地覆盖度对气温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效应,而对降水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三江源保护区成立(2001年)后,草地覆盖度的增长速度和增长面积都有所提升,全区草地覆盖度对气温的敏感度有所升高,黄河源草地覆盖度对降水的敏感度有明显下降.生态工程和草地保护措施整体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局部草地覆盖度下降趋势有所加剧,以荒漠草原最为突出,应在今后的保护工作中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在玛曲县退化高寒草甸草原实施不同草地改良措施后,对高原鼠兔发生生境的适合度进行调查分析,以期揭示当地高原鼠兔发生机理,并为有效开展高原鼠兔的生态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于2010年5月至2010年7月,对玛曲县退化高寒草甸草原进行围封、补播、施肥、划破等12种不同草地改良措施,通过堵洞盗洞法监测高原鼠兔种群密度,并结合样方法测定植被等生境因子,探讨玛曲退化高寒草甸草原高原鼠兔发生生境的适合度。研究结果表明:与采用改良措施前相比,不同改良措施下有效鼠洞密度均表现出差异显著性(P<0.05)。所有草地改良措施均显著降低了有效鼠洞密度(P<0.05),且补播措施显著优于其他措施(P<0.05)。有效鼠洞密度与群落结构的相关性及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有效鼠洞密度与草层高度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因而在高寒草甸,植物群落草层高度是决定鼠群密度的重要因子,而禾草类高度是决定草层高度的重要因素。两年的植被定向调控试验表明,在该区不同草地改良措施均能有效降低有效鼠洞密度,而补播禾草和增施有机肥,增加植物群落中禾草的比例,进而提高整体草层高度,可显著降低有效鼠洞密度(P<0.05)。因此提出“增加植物群落中禾草比例,治理高原鼠兔危害” 的生物防治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总结前人研究和参考草原健康评价理论基础上,采用"植被状况-土壤状况-干扰状况"评价体系。分别选取了地上生物量、优良牧草比例、毒害草比例、植被盖度、优势草群高度、植被枯落物、地下生物量、土壤有机质、土壤容重、土壤全氮、生草层厚度、土壤微生物、裸地面积、鼠洞密度、虫口密度、放牧强度等16项指标。建立了高寒草甸健康评价体系,并利用该体系对称多县高寒草甸草地资源健康评定。  相似文献   

18.
新疆不同草地类型植物物种特征与水热因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新疆7种草地为研究对象,调查364个样地的物种名录,分析不同草地植物科属种的变化特征,探讨了植物物种丰富度(SR)对年平均温度(MAT)、降水(MAP)、海拔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新疆草地以禾本科、菊科为优势科,优势属为针茅属、绢蒿属;物种丰富度变化为:温性草甸草原(7.73)>温性草原(5.04)>高寒草原(4.36)>温性荒漠草原(3.99)>温性草原化荒漠(3.02)>温性荒漠(2.08)>低平地草甸(1.43);全部样地和温性草原的SR与MAP呈正相关,与MAT、海拔呈峰型关系;低平地草甸和高寒草原的SR与MAP呈正相关而与MAT呈负相关,与海拔呈先降低再增加的趋势;温性荒漠草原的SR与MAP呈正相关,与MAT、海拔无相关性;温性荒漠的SR与MAP呈正相关,与MAT呈负相关,与海拔呈峰型关系;温性草甸草原和温性草原化荒漠的SR与MAT、MAP均无相关性。不同草地类型对温度、降水响应的差异,是由于植被类型和温度、降水的空间分异性,对于海拔的分异,来源于海拔梯度范围和所研究地区大尺度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对植被类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尚永成  张小华 《草业科学》2005,22(12):17-19
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常规草地调查的方法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显示:随着生态因子发生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该区公路沿线高寒草甸类草地群落结构表现出了较强的稳定性,中旱生耐旱的根茎型禾草比重有所增加;高寒草原植物群落稳定性相对较差,草地群落为适应新的生境而发生了自然演替;沼泽化草甸亚类草地植物群落中群落伴生种的种类增加,优势种嵩草属植物在群落中的比重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0.
2020年春季全国草地生态气象监测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应龙  钱拴  延昊  徐玲玲  曹云 《草地学报》2020,28(4):869-872
为评估2020年春季气象条件对全国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本文利用国家气象中心CAgMSS系统的气象数据以及MODIS遥感数据分析了2020年春季全国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对草地生态系统产草量、植被质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2020年春季除内蒙古东南部、新疆西南部、华北中南部等地水热条件相对较好外,全国大部草原区气温正常偏高、降水偏少,水热匹配较差,不利于牧草返青和生长。草原生态气象模型综合估算结果表明:全国大部草原区牧草2020年春季长势差于2019年同期,尤其新疆北部大部地区产草量减少30%~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