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增加种植密度是当前玉米增产的重要举措之一。然而,随着密度的提高,群体拥挤,叶片之间郁闭遮阴,导致群体中下部叶片光合速率下降,致使籽粒灌浆受阻,粒质量降低,严重限制高密度条件下产量的进一步增加。因此,如何提高密植玉米群体对光能的有效利用,增强群体光合能力进而提升产量成为当前玉米高产栽培的关键问题。2016年在种植密度为82 500株/hm~2的大田试验条件下,以紧凑型玉米‘郑单958’和半紧凑型玉米‘强盛101’为试验材料,于吐丝后7d进行不同程度去叶处理,即分别去除顶部1片叶(S1),2片叶(S2),3片叶(S3),4片叶(S4),以不去叶为对照(CK)。结果表明,去叶可显著改善密植玉米群体冠层透光率(LT),去除顶部2片叶(S2)能延缓密植夏玉米冠层中下部叶片的衰老,延长群体LAI高值持续期,同时还有效提高功能叶SPAD值。此外,去除顶部2片叶(S2)还显著增加灌浆中期籽粒的灌浆速率,使收获期粒质量增加,进而表现增产。其中成熟期,‘郑单958’S2处理较对照增产13.1%,‘强盛101’增产12.7%。可见,去除顶部2片叶(S2)能显著改善籽粒灌浆中后期冠层中下部叶源光照环境,保证籽粒灌浆期间有较高的源叶面积,籽粒灌浆速率得以显著提高,成熟期粒质量得以明显增加,最终收获较高的群体产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吐丝期干旱胁迫造成夏玉米减产的叶绿素荧光生理机制,为夏玉米抗旱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夏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为试验材料,利用具有遮雨棚的抗旱池,设充分灌水[CK,0~20 cm土层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5)%]和吐丝期干旱胁迫[0~20 cm土层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5±5)%]2个处理。测定吐丝期(0 d)及吐丝后10、20和40 d穗位叶叶片SPAD值及叶绿素荧光参数,调查成熟后穗部性状及产量。【结果】吐丝期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夏玉米吐丝期及吐丝后的叶片SPAD值,以吐丝后20 d降幅最大,分别为15.38%(郑单958)和17.65%(先玉335)。干旱胁迫下,2个夏玉米品种穗位叶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PSⅡ潜在活性(Fv/Fo)均显著下降(P<0.05,下同),且随着干旱胁迫时间延长而加剧,以吐丝后20 d降幅最大,分别达0.036和0.574(郑单958)、0.039和0.593(先玉335)。同时,干旱胁迫还降低了穗位叶光合性能综合指数(PIABS),影响程度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加剧,以吐丝后20 d胁迫强度最大,分别降低12.30%(郑单958)和16.87%(先玉335)。此外,在干旱胁迫结束恢复供水后,干旱胁迫处理吐丝后40 d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仍低于CK,但与CK间差距缩小。干旱胁迫增加了2个夏玉米品种秃尖长,显著降低了穗粒数和千粒重,最终导致郑单958和先玉335分别显著减产10.29%和11.83%。【结论】吐丝期干旱胁迫对夏玉米穗位叶叶绿素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导致叶片SPAD值、Fv/Fm、Fv/Fo和PIABS显著下降,限制叶片光合作用,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形成,以期为黄淮海夏玉米机械化收获籽粒和高产高效品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以先玉335、郑单958和桥玉8号为试验材料,设置每公顷种植密度52 500株(D1)、67 500株(D2)和82 500株(D3) 3个处理,研究不同密度处理玉米籽粒形成过程中的鲜重、体积和干重变化,并分析各阶段的灌浆速率和产量高低。结果表明,随着灌浆进程推进,籽粒鲜重、体积和干重均呈现"慢-快-慢"的增加趋势,随密度增加3个品种的百粒籽粒鲜重、体积和干重均呈下降趋势,3个品种比较以先玉335各密度下灌浆特性较优。灌浆1个月左右,郑单958和桥玉8号的灌浆速率较高,之后先玉335灌浆速率较高。3个品种最终产量以先玉335较高;不同密度比较,3个品种均为中低密度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4.
以高氮效玉米品种新玉156、先玉335和郑单958为供试材料,研究不施氮(对照)、80%施氮量、100%施氮量(正常施氮量)对高氮效玉米品种干物质累积分配与籽粒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80%施氮量处理能够增加3个高氮效品种的株高、茎粗,显著影响成熟期干物质的累积与分配,且表现为先玉335干物质累积量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品种,郑单958向穗的分配比重明显高于新玉156、先玉335。新玉156、郑单958施氮处理籽粒含水量均低于不施氮处理,且以80%施氮量处理最低,先玉335施氮处理籽粒含水量虽略有增加,但其所有处理的籽粒含水量均明显低于其他两个品种。3个高氮效玉米品种均以80%施氮量处理获得较高籽粒产量,与对照相比,新玉156、先玉335、郑单958分别增产21.05%、5.88%、4.00%。  相似文献   

5.
去苞叶对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不同去苞叶处理,研究去苞叶后夏玉米产量、籽粒体积、干重、脱水速率、籽粒灌浆速率以及籽粒黑层出现和乳线消失所需时间的变化,以期明确去苞叶对夏玉米籽粒产量和籽粒灌浆特性的作用。【方法】以先玉335(XY335)、郑单958(ZD958)和登海661(DH661)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去苞叶处理:去苞叶1/4(S1)、去苞叶1/2(S2)和苞叶全去(S3)以及对照(CK),研究去苞叶对夏玉米产量、籽粒灌浆特性以及籽粒黑层出现和乳线消失所需时间的影响等。【结果】去苞叶后夏玉米产量显著下降,XY335的S1、S2和S3处理的产量较CK分别下降9.45%、13.78%和27.89%,ZD958分别下降10.72%、15.07%和24.75%,DH661分别下降9.31%、16.01%和22.35%,去苞叶数越多,产量下降幅度越大。去苞叶后夏玉米的千粒重和穗粒数等产量构成因素显著下降,S3处理影响最显著,XY335的S3处理千粒重和穗粒数分别下降15.30%和14.87%,ZD958分别下降11.22%和15.24%,DH661分别下降15.10% 和8.55%。此外,去苞叶显著影响夏玉米的籽粒灌浆特性,影响随去苞叶数的增多而显著加剧。去苞叶后籽粒到达最大灌浆速率时的天数(Dmax)显著减少,S3处理影响最显著,XY335、ZD958和DH661的S3处理的Dmax较CK分别缩短3 d、4 d和3.5 d。去苞叶后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和籽粒灌浆活跃期(P)等也均显著降低,且去苞叶数目越多,Wmax和P的下降幅度越大,XY335﹑DH661和ZD958的S3处理的Wmax较CK分别下降12.75%、17.78% 和17.12%。XY335﹑DH661和ZD958的S1﹑S2、S3的P较CK分别下降6.22%、9.82%和11.78%,5.39%、8.39%和13.09%,0.17%、2.39%和5.97%。去苞叶后籽粒鲜重和籽粒体积显著下降,籽粒脱水速率显著提高,灌浆时间减少,籽粒乳线消失时间和籽粒黑层出现时间较正常发育的籽粒缩短,S3处理影响最显著,XY335﹑ZD958和 DH661的S3处理的籽粒乳线消失所需时间较CK分别缩短10 d、6 d和4 d,籽粒黑层出现所需时间较CK分别缩短10 d、5 d 和4 d。【结论】去苞叶后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达最大灌浆速率时的天数和籽粒灌浆活跃期均显著降低,籽粒脱水速率显著提高,导致籽粒灌浆时间缩短,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下降,籽粒乳线消失和黑层出现的时间较正常发育籽粒缩短,进而严重影响夏玉米籽粒的正常灌浆,最终导致夏玉米产量显著下降,且其影响程度随去苞叶数目的增加而加剧。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实时掌握夏玉米在黄淮海北部生长发育进程,综合评价环境因素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调查分析了‘郑单958’与‘先玉335’在北纬37°53′、东经115°42′的物候期、气象因素、叶片展开速率、籽粒灌浆速率与产量性状。[结果]夏播玉米‘郑单958’与先玉335播种后6 d出苗,生育期间为111 d,灌浆期持续66 d,叶片展开速率和灌浆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速,收获前6天时间(10月5~11日),‘郑单958’与‘先玉335’产量贡献率分别达6.61%和4.20%。黄淮海区域属于一年两熟种植模式,黄淮海北部夏玉米一般不能达到完熟收获。[结论]选用中早熟品种,及早抢播、适时晚收,保证玉米充足的有效积温和授粉后充足的灌浆时间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因不同夏玉米品种科学施用氮肥,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郑单958、浚单20、农华101和先玉335产量、经济效益、氮素积累及氮肥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夏玉米品种施氮增产显著,郑单958在低氮时产量和纯收益较好,增产18.19%,增收3 158元/hm2;浚单20、农华101和先玉335在高氮时产量和纯收益较好,分别增产17.31%、25.03%和17.41%,增收2642、3726和3182元/hm2。施氮量增加,郑单958氮肥农学效率显著降低,浚单20、农华101和先玉335氮肥农学效率无显著差异。生产中郑单958适宜低氮肥用量,而浚单20、农华101和先玉335适当增加氮肥用量可获得较好收益。  相似文献   

8.
晚收对不同熟期夏玉米产量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熟期不同的4个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登海605和登海618)为供试材料,设置5个收获时期,比较研究晚收对夏玉米产量的调控效应。两年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收获时期相比,延迟5天收获,登海605和郑单958年均产量的平均日增量为83.8、83.6 kg/hm2,登海618和先玉335为109.7、158.1kg/hm2;延迟10天收获,登海605和郑单958平均日增量分别为67.6、125.6 kg/hm2,登海618和先玉335为13.2、20.9 kg/hm2。中早熟品种(先玉335和登海618)在10月5日收获,粒重达最大值,基本完成灌浆过程;中晚熟品种(郑单958和登海605)在10月10日收获时,粒重还处于增加阶段,延迟收获能显著增加粒重和降低籽粒含水量。所以,适时晚收对中晚熟品种增产效果更为显著,在不耽误小麦播种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延迟玉米收获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实时掌握夏玉米在黄淮海北部生长发育进程,综合评价环境因素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调查分析了‘郑单958’与‘先玉335’在北纬37°53’、东经115°42’的物候期、气象因素、叶片展开速率、籽粒灌浆速率与产量性状。[结果]夏播玉米‘郑单958’与先玉335播种后6d出苗,生育期间为111d.灌浆期持续66d.叶片展开速率和灌浆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速。收获前6天时间(10月5-11日),‘郑单958’与‘先玉335’产量贡献率分别达6.61%和4.20%。黄淮海区域属于一年两熟种植模式。黄淮海北部夏玉米一般不能达到完熟收获。[结论]选用中早熟品种,及早抢播、适时晚收,保证玉米充足的有效积温和授粉后充足的灌浆时间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0.
夏玉米品种籽粒灌浆、脱水及机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先玉335、桥玉8号、华美1号和郑单958这4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玉米品种籽粒的灌浆速率、脱水速率及机收性状指标。结果表明:玉米授粉后15 d籽粒灌浆速率逐渐加快,授粉35 d达最大值后缓慢下降,且均表现出抛物线型单峰变化特性,先玉335、桥玉8号、华美1号的平均灌浆速率分别为6.70、6.86、7.06 mg/(粒·d),均高于对照郑单958;灌浆后期先玉335、桥玉8号、华美1号脱水速率均高于对照,华美1号脱水速率最快,有利于降低玉米收获期籽粒含水量;各玉米品种落穗率为2.46%~6.01%,机收产量损失率为0.93%~1.79%,落籽率为0.17%~0.27%,其中郑单958和先玉335的籽粒破碎率较高,分别为6.17%和5.24%,华美1号最低,为4.19%,籽粒杂质率以华美1号最低,为1.21%。  相似文献   

11.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密植品种郑单958、先玉335和辽单588为试材,设置4.5×10~4、6.0×10~4、7.5×10~4、9.0×10~4、10.5×10~4株/hm~25个种植密度,分析种植密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LAI)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揭示玉米产量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不同品种玉米籽粒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先增加后减小。郑单958和先玉335最适宜种植密度为6.0×10~4株/hm~2,籽粒产量分别为12 698 kg/hm~2和13 706 kg/hm~2,辽单588最适宜种植密度为9.0×10~4株/hm~2,籽粒产量为12 326kg/hm~2。不同品种的LAI发展动态趋势一致,在整个生育期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吐丝期达到最大值。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各器官干物重及单株总干物重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先玉335的单株干物重降低较快,郑单958干物重下降较慢。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氮模式对夏玉米生长、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河南省的主栽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为供试材料,在大田生产条件下设置4个施氮模式:0 kg/hm2(N0)、180 kg/hm2(N1,基肥120 kg/hm2+追肥60 kg/hm2)、240 kg/hm2(N2,基肥120 kg/hm2+追肥120 kg/hm2)和300 kg/hm2(N3,基肥120 kg/hm2+追肥180 kg/hm2),研究不同施氮模式下2个高产玉米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叶绿素含量、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以期为该地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2个玉米品种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均呈增加趋势,各模式先玉335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郑单958;2个玉米品种叶绿素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各模式先玉335的叶绿素含量均高于郑单958。随施氮量增加,郑单958和先玉335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先增加后降低,其中籽粒产量以N2模式最高,为10 209.04 kg/hm2和11 115.08 kg/hm2;氮素利用效率以N1模式最高,为57.37 kg/kg和57.01 kg/kg,与N2模式无显著差异;总体上先玉335的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高于郑单958。综合认为,2个玉米品种均以N2模式可以同步协调实现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提高,且先玉335优于郑单958。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因不同夏玉米品种科学施用氮肥,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郑单958、浚单20、农华101和先玉335产量、经济效益、氮素积累及氮肥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夏玉米品种施氮增产显著,郑单958在低氮时产量和纯收益较好,增产18.19%,增收3 158元/hm^2;浚单20、农华101和先玉335在高氮时产量和纯收益较好,分别增产17.31%、25.03%和17.41%,增收2642、3726和3182元/hm^2.施氮量增加,郑单958氮肥农学效率显著降低,浚单20、农华101和先玉335氮肥农学效率无显著差异.生产中郑单958适宜低氮肥用量,而浚单20、农华101和先玉335适当增加氮肥用量可获得较好收益.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改进冀中南夏玉米杂交种模式,以该区域玉米主栽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多年产量变化为依据,对2类杂优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般中低产年份郑单958产量先玉335,而高产年份则是先玉335产量郑单958;先玉335和郑单958产量与穗行数相关性均较小,与行粒数和千粒重相关性均较大,其中先玉335产量与行粒数相关性最大,而郑单958产量与千粒重相关性最大。两大玉米杂交种模式在冀中南地区均存在改进空间,其中提高郑单958模式的产量潜力,或创新类似模式是当前冀中南区域玉米育种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选用氮高效型高产品种是实现玉米高产稳产、节本增效的重要技术途径。以我国玉米生产主推品种郑单958(Zhengdan 958,ZD958)、先玉335(Xianyu 335,XY335)、京科968(Jingke 968,JK968)和京农科728(Jingnongke 728,JNK728)为试验材料,设置0 kg/hm~2(N0)、75 kg/hm~2(N1)、150 kg/hm~2(N2)和225 kg/hm~2(N3)共4个纯氮施用水平,研究并明确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对减施氮肥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产量,4个氮肥处理条件下籽粒产量均以京科968为最高,分别较郑单958、先玉335和京农科728平均增产4.1%、7.7%和14.6%。施氮量由纯氮225 kg/hm~2适当减施75kg/hm~2(N3→N2)时,京科968和京农科728减产不显著;而郑单958和先玉335减产显著。(2)不同施氮水平下,品种间的单株生物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干物质转移率存在显著差异。施氮量由纯氮225 kg/hm~2减为150 kg/hm~2(N3→N2)时,京科968和京农科728单株生物量降低,但差异不显著,而郑单958和先玉335差异显著。(3)氮素利用效率随施氮量增加呈降低趋势,京科968和京农科728在不同施氮水平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均高于郑单958和先玉335,且在低氮水平下优势更明显。(4)每生产100 kg籽粒需吸收纯氮量在不同施氮水平和品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品种间,在4个施氮处理条件下每生产100 kg籽粒平均需吸收纯氮量表现为郑单958(2.3 kg)先玉335(2.2 kg)京农科728(2.1 kg)京科968(2.0 kg)。由此可见,京科968在土壤瘠薄条件下仍可获得较高的产量水平;氮素利用效率随施氮量增加呈降低趋势;京科968和京农科728的氮素利用效率在不同氮肥处理条件下均高于郑单958和先玉335,且由纯氮225 kg/hm~2适当减施75 kg/hm~2时减产不显著。干物质积累量高、花后干物质转运能力强、生产单位重量籽粒所需氮肥量少、氮素利用效率高是京科968和京农科728在适量减施氮肥条件下减产不显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密植条件下玉米品种混播提高籽粒灌浆性能和产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密植条件下玉米品种混播对夏玉米籽粒灌浆性能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以郑单958(ZD958)和登海605(DH605)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D1,67 500株/hm2;D2,82 500株/hm2;D3,97 500株/hm2)和2个不同混播方式(M:等种子量混合后随机播种;I:1行郑单958和1行登海605混播),以相同密度下单播郑单958(SZD958)和登海605(SDH605)为对照,研究密植夏玉米品种混播对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随种植密度增加,不同播种方式处理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成熟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灌浆参数降低;虽然千粒重降低但群体产量显著增加。在D1密度下,混播处理较单播无显著增产优势;D2和D3密度下,2个品种混播后夏玉米产量显著增加。D2密度下M和I处理2年平均产量较SZD958分别增加8.70%和8.09%,较SDH605分别增加6.92%和6.32%;D3密度下M和I处理2年平均产量较SZD958分别增加7.24%和7.55%,较SDH605分别增加4.98%和5.28%。D2和D3密度下,2个品种混播后增加了籽粒最大灌浆速率(Gmax)、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和粒重,且百粒重与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需要的天数(Tmax)、Wmax、Gmax、籽粒灌浆活跃期(P)呈极显著正相关。D2密度下M和I处理2年平均Wmax较SZD958分别显著增加11.61%和11.12%,较SDH605分别增加5.86%和5.38%;D3密度下M和I处理2年平均Wmax较SZD958显著增加10.32%和9.75%,较SDH605显著增加5.63%和5.08%。混播后成熟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干物质转运率较单播增加。D2密度下M和I处理2年平均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SZD958分别显著增加4.43%和7.56%,较SDH605分别显著增加5.25%和8.36%;D3密度下M和I处理2年平均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SZD958分别显著增加3.85%和4.68%,较SDH605分别显著增加4.52%和5.36%。【结论】低密度下混播无增产效应,在82 500株/hm2和97 500株/hm2密度下,混播显著增加了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提高了夏玉米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和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促进了籽粒灌浆,最终夏玉米产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7.
玉米籽粒灌浆速率、生理成熟期籽粒含水率及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和产量是决定能否实现籽粒机收的关键影响因素。试验选用生育期有明显差异的黄淮海区域夏玉米品种安玉308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运用曲线拟合软件对其籽粒灌浆和含水率变化进行动态拟合,研究并明确了不同生育期夏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和脱水特性,旨在为黄淮海区域机收品种的筛选及选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授粉后28 d至授粉后49 d安玉308的平均灌浆速率为比郑单958快0.16 g/d,百粒干物重比郑单958高2.16 g;收获期籽粒含水率比郑单958低3.14%,品种间差异显著;生理成熟前籽粒脱水速率品种间差异不显著,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比郑单958每天高0.20%,品种间差异显著;收获期苞叶、穗轴含水率明显低于郑单958,穗柄含水率没有明显差异;较郑单958增产6.89%。  相似文献   

18.
探讨玉米广适性品种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农艺和生理特征,为广适性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依据。2015年和2016年,将玉米品种'先玉335'郑单958'与玉米新品种'衡玉321',在干旱和正常灌溉2个水分处理下种植于河北省农科院节水试验站,试验采用裂区设计。测定株高、穗位、抽雄期、吐丝期、籽粒产量和产量要素等农艺学性状,以及抽雄前叶绿素含量(SPADv)、灌浆期叶绿素含量(SPADg)、灌浆后期叶片衰老等级评分(LSS)、抽雄前叶面积指数(LAIv)、灌浆期叶面积指数(LAIg)等生理性状,比较不同品种间的性状差异。玉米品种穗粗、秃尖长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其他性状品种间存在差异。与干旱处理相比,正常灌溉处理下,'衡玉321'、'郑单958'和'先玉335'的籽粒产量分别增加5 056.5 kg/hm~2、3987.5 kg/hm~2和5 934 kg/hm~2,穗行数增加3.5、2.3、2.3,百粒重增加4.7 g、5.2 g、6.8 g,株高增加46.7 cm、44.1 cm、66.7 cm。'衡玉321'在正常灌溉处理和干旱处理下的LRS、SPADg分别是5.97、3.85和5.81、3.27。广适性品种'衡玉321'株型紧凑,抽穗后叶片衰老速度慢;干旱条件下叶片发生明显卷曲,但叶绿素含量较高,叶功能好;产量、千粒重和株高的水分敏感性低,而穗数和穗粒数的水分敏感性较高,灌浆中期的叶绿素含量和抽穗前叶面积指数对水分不敏感,水旱条件下均表现出高产。  相似文献   

19.
超高产玉米灌浆速率与干物质积累特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以2个超高产玉米品种先玉335、郑单958为试材,以长城799和通吉100普通玉米品种为对照,测定不同生育时期灌浆速率、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变化.结果表明:超高产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速率高值持续期显著高于对照品种;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和最终积累量都表现出先玉335高于郑单958高于长城799和通吉100;超高产玉米品种的苞叶和茎鞘中干物质向籽粒运转率较高,茎鞘中积累的干物质对玉米籽粒的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20.
三个玉米品种在胶东地区进行半夏种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从玉米(Zea mays L.)品种的角度优化胶东地区小麦-玉米复种模式,选择玉米品种金海5号、郑单958、先玉335作为试验材料,在胶东地区进行半夏种植,对其基本性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成株叶片数方面,金海5号显著低于郑单958和先玉335;株高方面,先玉335显著高于郑单958和金海5号;抗倒伏能力方面,金海5号与先玉335优于郑单958;果穗的生长状况方面,郑单958优于先玉335,金海5号最差;玉米螟抗性方面,从强到弱依次为郑单958、金海5号、先玉335;理论产量方面,3个品种差异不明显;郑单958对丝黑穗病抗性较差。综合来看,先玉335为在胶东地区进行半夏种植较为理想的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