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了了解小麦粘虫发生和分布情况,更好地指导防治,通过虫情测报灯诱、糖醋盆、性诱剂诱捕成虫并开展麦田调查,结果表明:越冬代成虫高峰期均在5月下旬末至6月上旬初,羽化后粘虫在此时期对黑光灯最敏感。聚集度测定表明:不同发生程度小麦粘虫在田间空间分布均呈聚集分布,同时符合一般负二项分布。  相似文献   

2.
王军 《农业科技通讯》2018,557(5):84-86
为了了解小麦粘虫发生和分布情况,更好地指导防治,通过虫情测报灯诱、糖醋盆、性诱剂诱捕成虫并开展麦田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越冬代成虫高峰期均在5月下旬末至6月上旬初,羽化后粘虫在此时期对黑光灯最敏感。聚集度测定表明:不同发生程度小麦粘虫在田间空间分布均呈聚集分布,同时符合一般负二项分布。  相似文献   

3.
四、摘要1.哈尔滨地区粘虫本年发生两个世代,以第一代发生数量较多,并在6月上、中旬形成发蛾高峰,为害严重。2.粘虫的寄主计有7科20种,小麦、高粱、谷子、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为其嗜食寄主。3.雌雄蛾的比例为1.33:1,盛发期产雌蛾的数量是由多至少地下降,而雄蛾的数量则是由少至多地增加。4.粘虫的发生与其他作物的生育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第一代成虫发蛾盛期正值柳树扬花、榆钱成熟;且其正个生活史与主要寄主(小麦)的生长发育保持密切的联系。5.设置不同高度糖醋盆诱集成虫的结果,诱蛾量随着高度而有增加,趋势以3尺高度的效果最好。6.1960年调查小麦田内幼虫的虫口密度,平均每米行长有虫1.3~150头,初龄幼虫虫口密度较低,老熟时则较高。7.应用 OKC 机动喷雾器喷洒 E605(拜尔厂)1200倍+6%r 可湿性666,150倍液大面积防治幼虫的结果,杀虫率在85%以上。用手压喷雾器喷洒6%r 可湿性666,150倍液的杀虫率为84.42%,用手摇喷粉器喷6%r666粉器喷粉剂的杀虫率为89.36%。  相似文献   

4.
为给金纹细蛾田间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在山东烟台地区苹果园悬挂金纹细蛾性诱剂诱捕器对金纹细蛾成虫进行诱集。结果显示:金纹细蛾在烟台地区1年发生5代,越冬代成虫4月初始见,4月下旬达到羽化高峰;第1代、第2代、第3代及第4代成虫羽化高峰期分别为6月上中旬、7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和9月底至10月初;平均每个诱捕器在4~10月间可诱捕到金纹细蛾成虫2 238.8头。  相似文献   

5.
<正> 南阳地区是一代粘虫常发区,为了减少化学防治的农药污染,我们在使用草把诱蛾灭卵防治麦田粘虫的基础上,于越冬代粘虫蛾产卵的始盛期,在麦田插药草把诱蛾杀卵.经1978-1980年多点实践,杀卵效果以1605药草把最好,其次为乐果和25%滴滴涕  相似文献   

6.
为了摸清庆阳市金纹细蛾的发生规律,采用性诱剂诱捕法监测成虫发生消长动态,以5点取样法定点定枝调查虫斑数。监测显示:金纹细蛾在庆阳市苹果主要产区年发生4~5代,越冬代发生较为整齐,其余各代有世代重叠现象。金纹细蛾成虫累计发生量与虫斑数呈显著正相关,两者的回归方程为y=-0.667+0.001x。越冬代、第一代金纹细蛾成虫发生量和旬平均气温、10 cm地温关系密切。本文首次提出金纹细蛾防治指标为单性诱捕器累计诱虫量1 667头(落花后—麦收前)、5 667头(麦收后)。  相似文献   

7.
在总结棉铃虫在新疆三大棉区分布 ,危害特点及发生规律的基础上 ,提出加强各地的虫情监测力度 ,强化农业防治措施 ,保护利用自然天敌 ,科学使用农药 ,实行群防群治 ,诱捕越冬代成虫 ,控制第一代发生量 ,狠抓二、三代幼虫的防治策略。在防治措施上 ,在农业防治上根据棉铃虫入土化蛹的特点 ,及时进行秋耕冬灌 ,铲埂灭蛹 ,减少越冬虫口基数 ,集中诱杀越冬代成虫 ,即用杨树枝把、性诱剂和“三灯”诱蛾 ;加强田间管理 ,适时打顶整枝 ;保护利用天敌 ,严格化防指标 ;加强预测预报工作 ,建立健全三级虫情测报信息网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金星尺蠖成虫灯诱结果的统计分析,尺蠖的诱蛾量2011年比2000年增长了87.2%,表明尺蠖虫口增长趋势明显,成为略阳县危害杜仲树优势虫种;越冬成虫羽化高峰期在2月18-3月4日,其诱蛾量占总诱蛾量的85.42%;根据金星尺蠖诱蛾量预测幼虫的发生量与实际调查幼虫发生量相比较,准确率可达89.8%。  相似文献   

9.
根据吉林省粘虫发生危害期的部分田间调查结果、春季应用糖醋酒诱蛾剂获得的地面测蛾量的数据及吉林省各地一代、二代粘虫发生危害的记录,阐述了近20年吉林省粘虫发生的种群动态及为控制粘虫危害所采取的预测预报与防治措施,提出了控制粘虫危害急需改进的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金星尺蠖成虫灯诱结果的统计分析,尺蠖的诱蛾量2011年比2000年增长了87.2%,表明尺蠖虫口增长趋势明显,成为略阳县危害杜仲树优势虫种;越冬成虫羽化高峰期在2月18-3月4日,其诱蛾量占总诱蛾量的85.42%;根据金星尺蠖诱蛾量预测幼虫的发生量与实际调查幼虫发生量相比较,准确率可达89.8%。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二代粘虫预测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东部粘虫 (MythimnaseparataWalker)年发生第二代成虫公主岭地面诱蛾量和同期降雨量的数据为预测因素 ,该世代成虫繁殖的危害种群在吉林省的发生面积为预测目标 ,应用回归相关法研究发生预测的数学模型 ,用Basic语言计算机程序计算并进行分析与拟合 ,提出了吉林省二代粘虫预测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切实掌握渭北旱区苹果园两种鳞翅目害虫(桃小食心虫、金纹细蛾)的发生动态及性诱芯诱杀防治的效果,本研究采用性诱芯监测和诱杀的方法,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洛川苹果试验站对桃小食心虫、金纹细蛾发生动态及粘虫板诱虫数量进行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洛川苹果园田间桃小食心虫的成虫发生始末期为5月上旬至9月上旬,田间诱集到的桃小食心虫数量在6、7、8月上中旬出现虫量高峰。通过挂置不同数量的桃小食心虫性诱芯诱杀器,发现设置每667 m~2 12个防治桃小食心虫的效果最好。(2)在洛川苹果园田间金纹细蛾成虫发生始末期为5月上旬至10月下旬,全年1年发生5代,平均一月发生一代,有世代重叠现象。越冬代5月上旬到6月上旬开始活动,第4代进入9月以后开始以蛹的形式潜伏在落叶上越冬。通过挂置不同数量的金纹细蛾性诱芯诱杀器,发现设置每667m~2 10个防治金纹细蛾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是芦笋上的2种主要鳞翅目为害害虫,近些年在浙江发生极为严重,对浙北地区的芦笋产量和品质造成极大的影响。于2016年采用性诱法对2种害虫的年发生动态展开监测。结果显示:浙北地区斜纹夜蛾年可发生5代,甜菜夜蛾年可发生6代。全年斜纹夜蛾的发生量高于甜菜夜蛾,其中,5—11月斜纹夜蛾总诱蛾量为41 338头,甜菜夜蛾总诱蛾量为2 255头。无论是斜纹夜蛾还是甜菜夜蛾,大棚外诱捕器诱蛾量均远高于大棚内,这表明监测用途的诱捕器更适宜设置在大棚外。在浙北芦笋种植区,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的主为害均为第3代、第4代和第5代,因此控制好第1代和第2代的虫口基数对于控制2种夜蛾全年发生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第四代粘虫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粘虫俗称五色虫、行军虫、夜盗虫 ,是小麦上的一种暴发性害虫。该虫在鲁山县 1年发生 2~ 3代 ,以第 1代幼虫于 3~ 4月份危害小麦和第 3代幼虫于 7~ 8月份危害夏玉米及水稻较重。 1997年 10月中下旬 ,在鲁山县的董周、张店、辛集、瓦屋、马楼等乡的山区、丘陵麦田突然发现第 4代粘虫幼虫危害刚出土麦苗。经调查 ,平均虫口密度10 7.5头 /m2 ,最高点达 2 5 5头 /m2 ,危害情况十分严重。据统计 ,全县发生面积 5 33 .3hm2 ,严重发生面积 2 5 3 .3hm2 ,直接影响山区、丘陵小麦幼苗的正常生长。为了控制危害 ,我们总结分析了 1997年以来第…  相似文献   

15.
枣粘虫成虫性引诱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枣粘虫是我国红枣产区的重要害虫。为探求防治新途径,对成虫生物学与性引诱进行了初步研究。枣粘虫一年发生三代,各代成虫发生的始、盛、末期分别为:第一代3/上——4/上—4/下;第二代6/上——6/中——6/下;第三代7/上——7/下——8/中。雌雄性比在0.86∶1和1.19∶1之间。一般雄蛾羽化早於雌蛾。95%以上成虫集中于早晨5——8时进行交尾。雌雄多次交尾,雌蛾平均1.48次,雄蛾3次。成虫寿命一般为一周左右,雌蛾寿命长於雄蛾。田间性诱试验表明:活雌蛾性诱以3头和5头的雌当量效果最好;粗提液以乙醚为溶剂的诱蛾数量最高;摘取腺体以羽化后48小时摘取的诱捕效果较好。通过对雌蛾性腺体所产生的性信息素进行EAG——GC以及色质联仪分析,初步确定枣粘虫性信息素的成份是一元不饱和十二碳烯醇乙酸酯的多元体系。经微量臭氧化测定,双键位置在7位和9位。田间生测表明以反、顺——9——十二碳烯醇酯(E、Z——9—C_(12)∶OAC)在比例为80∶20和83∶17时对雄蛾的诱捕效果最高。  相似文献   

16.
 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是云南粮食作物的重要害虫之一。1年内有4次危害:a.1~2月在海拔1600m以下,越冬代粘虫危害玉米、小麦、黄豆和绿肥;b.4~5月,海拔1300~2000m范围内,1代粘虫危害小麦;c.6~7月,海拔1000~3200m地区,2代粘虫危害水稻、玉米、陆稻、小麦、青棵和燕麦等;d.8~9月,海拔1000m以下,3代粘虫危害晚稻。一般来说,4~5月麦子正处于成熟期,故云南对1代粘虫往往不予防治。因此,仅对越冬代、2代和3代粘虫的预测预报技术进行了研究。为了提高粘虫的预测预报水平和适时防治其危害,试将越冬代、2代和3代粘虫发生趋势的回归统计预测预报研究予以总结。为方便有关生产单位应用这些研究结果,所有的回归预测式均已编制成计算机程序。  相似文献   

17.
粘虫又称夜盗虫,也叫行军虫,是危害粮食作物和牧草,具有迁飞性、群集性、爆发性和杂食性的特点。因为今年南方江淮一代麦田区粘虫发生较重,加上特殊气候条件的影响,使阜新市二代粘虫发生偏重,发生面积在35万亩左右,而且残虫量大,残留幼虫均在当地化蛹羽化,使三代粘虫的虫源基数较大。据全市区、县植保站及各乡镇测报点监测,7月16日~7月27日三代粘虫出现较明显蛾峰:阜蒙县平安地测报点7月19日六个杨树枝把诱蛾179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两年两地对草地螟越冬基数、化蛹羽化进度调查以及对成虫动态的系统观察,结果表明,2008年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部分旗县草地螟越冬幼虫分别范围广、虫茧基数高,其中在杭锦旗越冬虫茧最高密度达240头/㎡;2009年商都县越冬虫茧平均密度达86.8头/㎡,活茧密度为46.8头/㎡,是历年的7.2倍.根据越冬基数、春季降雨量以及蜜源作物推断,2009年草地螟幼虫发生危害严重,但实际结果越冬代成虫蛾量比较大,不同地区蛾峰、蛾量有些差异,幼虫发生危害普遍较轻,因此,需进一步探索影响草地螟预测预报的因子,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以配制糖酒醋液、置虫情测报灯、布放毒草把等监测工具诱集黏虫成虫和卵块,进行诱蛾量、雌蛾卵巢发育进度检查和卵量分析,结合田间系统调查和普查,摸索出本区黏虫周年发生规律及发生特点.结果 表明,滇东南地区黏虫发生世代有越冬代、第二代、第三代;其中以第二代为主害代,发生面积最广、危害作物种类最多、造成损失最重.因此,在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20.
<正>本报讯据监测,近期东北、华北、黄淮大部地区二代粘虫成虫进入盛发期,蛾峰明显,累计诱蛾量高于上年同期;华北、黄淮和东北部分地区降水天气多,北方大部气温偏低或接近常年,天气条件对粘虫繁殖和集中为害有利。预计三代粘虫在华北、东北、黄淮发生将重于上年,杂草多、地势低洼和湿度大地块有集中严重为害的可能;幼虫为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