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农友 《当代农业》2013,(22):48-48
全国农社对接现场交流会议近日指出开展农社对接,对于做大做强合作社、完善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有着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好五项重点任务:一是继续抓好试点 积极探索农社对接的新模式,逐步扩大试点范围,争取覆盖全国大中型城市。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优先选择在人口居住较为集中、基础设施较为健全、距离菜市场较远的社区.开展农产品直供直销试点。  相似文献   

2.
10月19日,全国农社对接现场交流会议在陕西省宝鸡市成功举办,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围绕中央关于开展农社对接工作的要求,统一了思想,深化了认识,交流了经验,部署了工作。营造了氛围,对进一步推进全国农社对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全国农社对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3.
农民合作社“农社对接”,是指合作社到城市社区设立门店开展农产品直供直销,是农产品流通方式的一次重大创新。目前,湖北省“农社对接”已成为拓宽合作社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方便市民生活、保障市场供应的重要途径。为了总结经验,提高认识,加快发展,现就我省“农社对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索广西“农社对接”试行运行机制,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对我国开展“农社对接”情况进行总结研究;通过下乡调查、与相关利益者访谈等途径分析南宁市江南区试行“农社对接”情况.[结果]南宁市江南区“农社对接”是以政府牵头,挑选较有实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试点社区进行蔬菜直销,并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和措施保障.实施过程中发现存在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社会认可度低、直销供应能力不足、合作社能力有限等问题.[建议]改进“农社对接”运行方式、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强专业合作社自身建设,以促进广西农业发展及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5.
马凤棋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6):220-224
“农社对接”是指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合作社在城市社区设立直销点或直销店,开展鲜活农产品直销,是一种能够促进蔬菜供应链优化的新型农产品直销模式,包括车载蔬菜市场、社区蔬菜连锁店、蔬菜网络直销、社区支持农业等形式.针对“农社对接”存在的主要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完善“农社对接”:政府要加大对“农社对接”的扶持与监督,合作社要加强横向联合,提升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开展社区营销,大力培养营销人才.  相似文献   

6.
<正>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在江苏南京举办的全国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会议上透露,今年针对农民合作社的工作重点是抓好规范化建设,农业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国家示范社评定工作,引导和带动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据陈晓华介绍,当前全国依法登记的合作社已超过100万家,入社成  相似文献   

7.
"农社对接"通过合作社开设社区直销店(点)实现农产品与消费者直接"见面",中间环节比农超对接、农校对接更少,农民和市民得到的实惠更大,因此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当前农产品流通的新型模式,对稳定和发展"菜园子"生产、"菜篮子"消费,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8.
目前,全县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16家,入社农户15480户,参合比例达到25.7%。随着合作社发展壮大,帮助解决合作社产品销售困难,促进农民增收的课题也摆在了我们面前。近年来,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保障城市农产品供给这一主题,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积极探索开展农社对接工作,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社区设立农产品直销店(点),形成了流通成本低、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省积极支持引导农民合作社在城市社区设立直销店(点),开展鲜活农产品直销,取得了良好成效。据不完全统计,至2013年8月底,全省已开展农社对接的合作社及联合社1165家、开设直销店(点)2598个、总面积达120007平方米、覆盖社区2958个、覆盖消费人群1039.2万人、销售额33.2亿元。其中,进入广州、深圳、珠海、茂名、东莞等5个省定的试点城市开展农社对接的合作社447家,开设直销店(点)664个,总面积达33384平方米,覆盖社区1353个,覆盖消费人群265.6万人,销售额7.47亿元。  相似文献   

10.
“农社对接”能够有效降低产品的价格,保证产品质量,也是方便居民购买,保证农户、合作社、消费者、社区实现多赢的重要方式。本研究针对“农社对接”模式的优化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策略,以实现最终的产销一体化链条,达到让消费者与农民互利共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敖汉旗长胜耕丰农机专业合作社,于2008年6月成立。六年来,他们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社宗旨,以助农增收为己任,大力推广和实施先进的农耕技术,使合作社得到了迅速发展。合作社成员由成立时的6户发展到447户,固定资产由办社时的51万元发展到2980万元,服务范围由原来一个乡镇辐射到三个旗县11个乡镇,受益农民达到20余万人。助农增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五年来为农民增加收入23.8亿元,惠及了千家万户,带领农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2013年1月,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  相似文献   

12.
合作社农产品通过“农社对接”实现了产地直供社区,价格降了,农民收入多了,食品安全也更有保障,这是农民和居民皆大欢喜的好事。但在实际运作中,合作社遇到了资金短缺、品种不齐、优质品种价值认可、种植选择、产业链延伸等问题,亟需多方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8月22日,农业部在青海西宁举办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村企对接活动,并向第三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颁发了证书。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出席活动并致辞,要求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努力推动下,一村一品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5.3万个,从业人员5529万人,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9076元,高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4.6%。一村一品已成为活跃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开展扶贫开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探索开展"农社对接"工作,打破"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尴尬,既提高农民收益,也让城市居民买到更便宜的蔬菜。20 1 0年以来,陕西省宝鸡市围绕破解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保障城乡居民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这一主题,积极探索"农社对接"工作。经过四年多的实践,探索出了"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合作社运作、集中配送、  相似文献   

15.
信息快递     
《农家科技》2010,(1):9-9
<正>农业部开展"农超对接"成效初显截至目前,由农业部直接帮扶实现"农超对接"的合作社已达600多家。从一年的试点情况看,开展"农超对接",实现合作社直采、原产地直供,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6.
为贯彻落实《商务部农业部关于全面推进农超对接工作的指导意见》(商建发[2011]43号)精神,搭建对接平台,推动大中城市连锁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稳定的产销链条,扩大农超对接规模,促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商务部、农业部定于2011年10-12月在浙江、陕西、辽宁、湖北、四川、河北分六个片区开展“全国农超对接进万村”行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7.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宗锦耀:一年来,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按照农业部党组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导合作社兴办加工流通。开展了全国农产品加工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择优创建400个农产品加工合作社示范社,引导农产品加工合作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落实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支持河北、内蒙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农社对接作为一项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产品供给,做强农业产业,惠及广大市民的枢纽工程来抓,指导成立了以直销为目的的一批联合社,在城市社区发展了一批加盟店、直销店,逐步形成了以基层合作社带动农户发展种养业为基础,以联合社配送服务为中心,以社区销售店为支点,以“品牌+质量检测体系+标准化生产”为保障的农产品供销产业链。产业链一头连接基层农民合作社,一头连接千家万户的市民,为破解农民卖菜难、市民买菜贵的难题做了有效尝试,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9.
2010年以来,按照中央和省关于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总体部署,我们立足于解决农民卖难、居民买难的问题,努力探索鲜活农产品产销衔接新机制,建立了“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合作社运作、集中配送、社区直销”的产供销一体化营销新模式,稳定了农产品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方便了居民生活,实现了利民惠农。2012年,我市被农业部确定为首批农社对接试点市。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20.
开展农社对接是中央1号文件的明确要求,也是为农民办实事的一项具体内容。湖北作为首批农社对接试点省份,紧紧围绕"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安全、增加农民收入"这一目标,主动创新,深入推进,探索总结了以打造"楚合商城"新平台为突破口的农社对接模式,经过两年多的运行,取得明显成效。到2013年8月底,我省共有541个农民合作社开展了农社对接试点工作,其中有34个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开展了农社对接;开设直销店1709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