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双季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模式增产增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光资源适宜地区,因地制宜开展"早晚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栽培技术研究,旨在探究在保证粮食生产条件下提高稻田周年生产效益的途径。试验对比了"双季稻+冬闲""双季稻+西兰花"两种模式水稻产量、水稻季氮肥偏生产力以及稻田周年生产效益。结果表明,"双季稻+西兰花"模式可以显著提高连作早稻产量、早稻季氮肥偏生产力,降低早稻季肥料投入成本,大幅度提高稻田周年生产效益。"双季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是实现双季稻绿色节本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在温光资源适宜地区,因地制宜开展“早晚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栽培技术研究,旨在探究在保证粮食生产条件下提高稻田周年生产效益的途径。试验对比了“双季稻+冬闲”“双季稻+西兰花”两种模式水稻产量、水稻季氮肥偏生产力以及稻田周年生产效益。结果表明,“双季稻+西兰花”模式可以显著提高连作早稻产量、早稻季氮肥偏生产力,降低早稻季肥料投入成本,大幅度提高稻田周年生产效益。“双季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是实现双季稻绿色节本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双季稻是湘潭地区稻田传统种植模式。为探索该地区稻田适宜粮食作物替代种植模式,在湘潭县易俗河镇比较了3种粮食作物种植制度(双季稻、早稻—秋玉米、春玉米—晚稻)的生产效益。结果表明:双季稻模式纯收入最高(16 347.7元/hm~2),其次是早稻—秋玉米(15 332.1元/hm~2),春玉米—晚稻模式总效益最低(14 260.8元/hm~2)。与双季稻模式相比,早稻—秋玉米模式经济效益下降不显著(降幅6.2%),人工投入少,且有水旱轮作的潜在优势,初步认为湘潭地区以早稻—秋玉米替代双季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余国良 《中国稻米》2011,17(4):71-73
充分利用土地和自然生态资源,选择高产、优质、高效品种,探索适合当地的种植模式,是增产增收的有效措施。"杂交稻制种-糯玉米-莴苣"栽培模式与建宁当地传统的制一季种子和"早稻制种-晚季种稻"栽培模式相比,充分利用了水热资源和土地生态资源,并因水旱轮作改善了农田生态和土壤环境,每hm2产值也分别增加29640元和28 200元。  相似文献   

5.
稻田年内水旱轮作的后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麦-稻-稻和麦-玉米-稻两种种植方式6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对稻田年内水旱轮作的后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年内水旱轮作能显著地提高后作晚稻和大麦产量,但后效持续时间不长,到第三季后作物早稻增产已不明显。生产上两种种植方式以隔年轮换为好。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年内水旱轮作改善土壤通透性,能增加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和提高根系活力,促进了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从而增加晚稻有效穗、结实率和实粒数,增加大麦有效穗和千粒重。试验也表明,增施肥料会降低轮作效果。  相似文献   

6.
水稻与元胡水旱轮作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与元胡水旱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轮作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措施。介绍了水稻与元胡水旱轮作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带动中药材元胡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7.
在设施甜瓜主产区因地制宜开展了“设施甜瓜-水稻”水旱轮作高效栽培模式和“设施甜瓜-空闲”模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设施甜瓜-水稻”水旱轮作模式适宜选用甜瓜嫁接苗和全生育期140 d左右的水稻品种;水旱轮作能改良土壤性质,减少大田种植甜瓜嫁接苗死株率,提高甜瓜品质和土地使用率,解决粮经争地矛盾,并净增收益639.9元/667 m2。该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高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8.
浅谈畈田种豆高产技术揭九平(福建省明溪县雪峰农场)罗英(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365500)位于福建西北部的明溪县雪峰农场,全场有耕地1300多亩,由于受灌溉条件限制,形成了早稻─—秋大豆(秋花生、秋菇)的水旱轮作形式。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农民总结出一种省...  相似文献   

9.
对绿粒加工型豌豆新品种选育和试验示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旨在为青海省豌豆加工业及豌豆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品种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0.
"高菜-早稻-晚稻"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经两年试验示范,“高菜-早稻-晚稻”种植模式能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提高粮食产量,是提高种植效益的经粮双丰收的高产高效模式。本文完善和总结了此模式的相应的高产高效配套技术,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1.
双季稻区稳定粮食生产的关键在于早稻,但早稻生产长期呈现“低质低效”“增产不增收”的典型特征,导致农户种植积极性下降,“双改单”甚至“稻改经”现象突出。“十三五”以来,江西创新和大力示范推行“晚稻品种连种”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双季稻区早稻高质高效发展。但推行中也存在适用品种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不强、产业链条延伸不足、缺乏完善的配套设施服务支撑、市场接受程度有待提高等困难与问题。为此,提出加快“晚稻早种”适用品种选育、加强技术集成示范推广,深化农业产业链建设、加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作用、提高“晚稻品种连种”模式的市场接受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我国马铃薯产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北大荒马铃薯产业有限公司在克山农场的兴建,极大推动了克山农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对高产、高淀粉、高抗病加工型马铃薯的需求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3.
为比较稻豆复种模式较常规双季稻种植模式的优势,于2022年在杭州富阳设置早稻—晚稻、春大豆—晚稻与早稻—秋大豆3种种植模式开展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量与大田管理下,春大豆—晚稻种植模式经济效益最高,较双季稻模式提升63.3%,主要得益于晚稻产量的提高及春大豆的经济效益高于早稻;春大豆—晚稻模式下晚稻干物质量较双季稻模式晚稻增加206.3%;早稻—秋大豆种植模式经济效益较双季稻模式提高51.0%,两种模式下早稻产量无显著差异,但秋大豆的经济效益高于双季晚稻。稻豆复种可保障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并提高作物总产量和经济效益,具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早稻生产的现状,发展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分析了福建省早稻生产的现状 ,根据福建省早稻生产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发展早稻生产的总体思路是 :力保安全、调优品质、主攻效益、依靠科技、振兴产业 ,并对如何发展福建省的优质早稻生产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辣椒是重要的蔬菜和调味品,具有重要食用和经济价值。该文通过对近年来辽宁越冬温室鲜食辣椒市场的跟踪调查,从分布情况、主要栽培模式、主要品种等方面对辽宁越冬温室鲜食辣椒栽培产业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湘阴县早稻直播现状及配套栽培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阴县近年来直播稻面积发展迅速,2006年全县早稻直播已发展到5500hm^2。早稻直播由于节省用工、节省成本、提高产量、避免浸种催芽等特点而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同时在生产上也存在化学除草、播后低温、产量不稳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湘阴的气候情况、栽培制度、农民习惯等特点,早稻直播栽培技术,主要抓好选用品种、提高整地质量、适时播种、合理施肥、搞好化学除草、科学管水和综合防治病虫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和经济效益,同时实行水旱轮作、用养结合,改善稻田土壤性状和种植结构,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长泰县经过几年来试验、探索,总结出玉米-玉米-水稻高效栽培模式的种植技术、种植方法,并对经济效益进行阐述、分析。  相似文献   

18.
我国南方双季早稻生产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早稻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华南双季早稻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有文字记载,长江流域种植早稻最早有文字记载是唐朝,自清初康熙起直到清末及民国初期,连作稻在长江流域各省普遍增加。双季稻包括双季间作和双季连作,间作的起源早于连作稻,双季连作稻的大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是提高我国水稻总产量的重大措施之一。(一)南方双季早稻生产的回顾我国双季早稻的发展经历了单季改双季,农家品种改地方良种,高秆改矮秆、高产优质多抗的品种及三系杂交早稻的推广应用等几个阶段。良种和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是早稻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1.双季…  相似文献   

19.
余姚市早稻生产品种布局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稻是浙江省余姚市最主要的春播作物,早稻生产的发展有效保证了当地的粮食安全。分析早稻生产品种布局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早稻生产品种的发展对策,对进一步促进余姚市早稻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青虾-早稻-泥鳅-沙塘鳢"共生高产高效生态种养模式,通过种植早稻,由早稻"吸肥去污",净化池塘水质,从而提高水产品质量;青虾可耕地除草,取食稻田害虫,减少水稻虫害;泥鳅会钻地松土,在稻田中起到除草造肥、除虫、增加水体溶解氧的作用;沙塘鳢可食小虾,从而提高虾的商品性。本文从稻田选择、田间设施建设、早稻种植、青虾(泥鳅、沙塘鳢)养殖等4个方面介绍了该模式的种养技术,分析了该模式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