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乡村生态旅游是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乡村生态旅游非常适合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而生态环境较脆弱的欠发达县域开展。通过简述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进展,以贵州省黔西县为个案,对黔西县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研究,并从区位、客源、近邻旅游竞合关系、旅游资源互补性和景点离散度5个方面对其开发条件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笔者从乡村生态旅游的空间布局规划、旅游产品体系设计、旅游景观廊道构建、旅游品牌形象塑造和旅游制度建设5个方面提出了开发设想,以期对欠发达县域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成为一种消费时尚。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近年来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工作,唱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主旋律。文化搭台产业升级。重点开发中国现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窑遗址之一,距今已有1 200多年历史的吉州窑。以"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授予"中国葡萄之乡"称号为契机,积极支  相似文献   

3.
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发展的新模式。大浦乡村世界是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实证研究大浦乡村世界的旅游产业融合路径。认为资源融合与技术融合路径是其主要融合路径;功能融合和市场融合是重要融合路径;资本融合、人才融合与组织融合是另一层面的融合路径。通过资源、技术、功能、市场融合创新旅游新业态与开发旅游新产品。资金、企业、人才融合不以产生旅游新业态为结果,是旅游新业态发展与旅游新产品开发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4.
王章郡  陈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0):316-320

乡村旅游是贫困地区实现区域扶贫的重要举措,研究其发展动力及其空间分异规律有利于有序推进乡村旅游地的开发。文章以渝东南地区为例,运用区位理论和空间组织理论探讨其动力机制,分析其空间变动过程,总结其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结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对渝东南地区乡村旅游地进行空间结构组织。研究发现,渝东南乡村旅游地在空间上整体呈离散型分布。除与客源地之间的简单点轴联系外,点状极化现象和轴向一体化结构开始出现。构建区域旅游集散体系,打造区域旅游客流通道,完善区域空间网络化结构是实现其空间组织的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5.
宋鸿  高严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13):200-204
乡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以乡村为单位发展乡村旅游,是发展村域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当前乡村众多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与其他类型旅游目的地相比,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本质特征是乡村性。基于乡村性、乡村旅游的内涵,从居民、聚落和产业3 个维度建立起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构建起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综合评价模型。以石榴红村为对象,聘请5 名专家对石榴红村乡村性评价指标进行打分,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石榴红村乡村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石榴红村的聚落乡村性最明显,其次依次是产业乡村性和居民乡村性,其整体乡村性较高。本研究建立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评价模型简单明了、实用性强,可用于对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进行横向比较与动态监测,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开发与管理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吸引物体系的构建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刘沙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9):312-316
中国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于90年代中后期。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生活观念和消费结构的转变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推动了休闲生活方式的变革和需求。乡村旅游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与乡村作用体系中必然的产物,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而产生的一项新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文章针对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的重点--旅游吸引物进行研究,简述了乡村旅游与旅游吸引物的关系,并从旅游者的感知和旅游要素集成2个方面讨论了乡村旅游吸引物体系的构建,希望能为乡村旅游的规划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贵州作为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大省,其协同发展存在着发展乏力,缺乏统一规划及缺乏人力支撑等问题。为实现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了挖掘地域文化内涵,优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创新思维,统筹规划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协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胡海辉  王芳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2):302-306
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是对不同历史阶段旅游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量化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中的幂法构建综合评价矩阵,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支持的角度,对庐山风景区1990—2000年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该历史时段内,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不高,协调性较差,可持续发展与不可持续发展交替变换。其中,1993、1995、1997、1999年,1≤CI≤1.732,风景区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比较协调,旅游处于"强可持续发展"状态;1992年,0≤CI≤1,三者之间发展不协调,但相互之间可以互补,旅游处于"弱可持续发展"状态;1994、1996、2000年,-1≤CI≤0,三者之间发展不协调,也不能通过互补来调节,旅游处于"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1991、1998年,-1.732≤CI≤-1,三者之间发展不协调,也不能通过互补来调节,旅游处于"强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风光为旅游吸引物,兼有观光、休闲性质的旅游活动。将乡村游整合成一种旅游产品推向市场,为都市人带来了一种新鲜的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10.
《种子世界》2009,(12):11-11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民革中央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高层论坛暨2009首届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上讲话时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立足“三农”优势资源,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借助特色民俗文化,吸引游客观光休闲,促进农业功能拓展,实现农民就业增收的朝阳产业。  相似文献   

11.
居民乡村旅游决策行为受众多因素影响,筛选影响乡村旅游决策行为的关键因子,将为景区管理部门提升景区吸引力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筛选了12项观测指标,从4个维度分析了新乡市居民的乡村旅游决策行为,构建了基于AMOS结构方程的决策模型。结果表明:居民收入水平、休闲时间和受教育程度是影响乡村旅游决策的重要因素。景区形象对旅游决策的直接影响最大,表明景区自身因素是促使居民做出最终决策的直接因子。旅游攻略主要通过旅游期望对决策产生影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乡村旅游景区品牌知名度将对城市居民乡村旅游决策的形成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付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35):156-164
以京郊旅游专家入户诊断式培训涉及的140个行政村为对象,运用最小方差法和空间分析方法,在全面分析各村包含的业态种类的基础上,对京郊乡村旅游业态的主导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京郊乡村旅游业态化大多呈组合结构,以采摘篱园化和休闲农庄化为主,其次为休闲农庄和山水人家,且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多业态化结构及其分布深受地理区位、自然条件和产业投入等因素的影响。水元素是京郊乡村旅游业的重要符号。近年来出现的新的经营方式应当纳入新业态范畴。  相似文献   

13.
Human settlement resources belong to tourist resources in a broad sense. Rural areas with excellent human settlements have become favorable tourist destin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settlement science, tourism attraction system model can be established by factors of harmony of rural ecology, harmony of rural life, harmony of rural production and harmony of rural culture. Concrete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rural tourism attractiveness based on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 were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optimiz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ducation of original residents, upgrading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and products, and construction of rural tourism culture.  相似文献   

14.
日照农村和农业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孔悉茹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6):311-316
中国农业旅游发展较晚,目前关于农业旅游的研究尚不成熟。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农村和农业旅游开发研究。通过对日照市所辖农村区域旅游资源和发展现状的调研,提出农村和农业旅游开发必须树立大农村旅游观念,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当地旅游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农村区域旅游规划和旅游目的地规划、旅游产品策划和投融资,以保证旅游开发顺利进行和科学运营,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乡村景观意象的休闲农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中国东北地区休闲农庄景观定位方向尚不清晰明确,乡村景观意象规划还在起步阶段。在总结前人对乡村景观意象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乡村景观意象的概念与基本特征。结合哈尔滨市哈南新城寒地休闲农庄规划设计项目对乡村景观意象进行了新的解读,提出了寒地乡村景观意象的内容与特征要素,并根据寒地乡村的基本特点,探讨了具有满族风情的寒地休闲农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为寒地乡村发展地域特色性乡村旅游建设提供规划设计实践参考,推动景观意象角度上的探索与开拓。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共赢机制构建研究——以江西婺源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乡村旅游地农民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之一。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归纳法,对江西婺源县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情况和利益分配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婺源农户与旅游公司之间的利益纠纷及其根源所在。建议从共同参与、生态和谐、利益共享、争端解决等方面来建立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共赢机制。共赢机制的建立必须在丰富旅游形式、延长旅游产业链的基础上,让全体农户积极参与,同时依靠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协调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