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锦州地区的刺槐、紫穗槐、沙棘和沙枣为薪炭林树种,采用不同整地方式及密度的完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48个处理、144个小区试验,并根据5年的试验观测结果,运用三因素四水平的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4个树种的生物量差异。指出在该地及毗邻地区的薪炭林最佳造林方案是:刺槐、鱼鳞坑整地、栽植密度为10000株/hm~2。  相似文献   

2.
桉树速生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石萍  莫晓勇 《桉树科技》1996,(2):32-36,22
通过对桉树速生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树种选择在雷州半岛应以尾叶桉为主,适度发展雷林1号桉;经筛选 W5、MLA、GU1 等无性系应作为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的优良无性系。采用全面机垦开沟挖穴整地方式;尾叶桉造林密度为1.33×3m,雷林1号桉为1.5×1.5m 或1×1×3m;MLA、GU1 为1.33×3m 或1.67×2m,W5为1×3m;有机肥中加入 N、P、K 复合肥配制的基肥,对林木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造林头3年采取追肥和松土除草的幼林抚育措施,能促进林木生长,缩短轮伐期,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和胡枝子乔灌复层薪炭林营造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1985年3月,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在永康、缙云和台州营造了6.6ha的薪炭试验林。选用马尾松,胡枝子和马尾松×胡枝子3个栽植因素和0.5×0.5m、0.5×1m和1×1m 3个株行距水平各为区组,每区组重复3次。根据1986年11月的调查资料,马尾松和胡枝子在干燥瘠薄的立地上适应性强,生长良好,均适宜于植苗造林和(?)直播造林。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LSD)的结果表明,在马尾松和胡枝子的混交林中,胡枝子能够促进马尾松的生长。估测胡枝子杆和叶的生物量的回归方程分别是logW_杆=1.64209+0.92413logD~2H和logW_叶=1.46161+0.72908log D~2H。尽管胡枝子的生物量在头2年中平均每丛不到100g鲜重,但是它具有较强的萌生能力,来年通过砍伐,它的生物量将会成倍地增加。另外,由于随着密度的增加,它的生物量也相应地增加,因此,我们能够通过增加密度来提高这种薪炭林的产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优化沿海防护林林分结构,提高其碳储量,以苏北海堤12年生基干林带刺槐纯林、刺槐杨树混交防护林为对象,分析不同密度配置下的生物量碳储量差异,探讨群落竞争与群落生物量碳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 m×1 m刺槐纯林、1 m×2m刺槐纯林、2m×3m刺槐纯林、3m×3m刺槐纯林、杨树高优势度混交林、杨树中优势度混交林、杨树低优势度混交林生物量碳储量分别为:29.38、28.32、26.70、24.43、64.09、59.16、47.02 t/hm2.平均单木竞争指数分别为:7.16、4.82、2.94、1.99、5.52、3.05、2.70.刺槐与杨树混交后单位面积碳汇能力较刺槐纯林大大提高.林分结构优化结果显示,当刺槐平均单木竞争指数为3.47,杨树平均单木竞争指数为1.29时,12年生刺槐杨树混交群落最大生物量碳储量为63.18 t/hm2,此时刺槐胸径达9.4 cm,杨树胸径达22.0 cm.  相似文献   

5.
上高台林场地处阴山山脉,是卓资县一个以经营天然白桦次生林为主的林场.为了提高天然白桦林的效益,我场在白桦林采伐迹地上人工种植了华北落叶松,把白桦林改造成落叶松——白桦混交林.目前改造的面积已有8800亩,从而达到了预期目的.现将改造白桦林的具体做法介绍如下,与同行探讨.1.整地造林:在坡度小于25度的小面积皆伐迹地上,于夏季挖穴(50×50×30厘米)整地.株行距为2×3米,立地条件差的地块为2.2×3米.在当年秋季用2年生落叶松苗造林.2.幼林抚育:造林后1~3年内,每年除草松土2次,并对缺苗穴进行补植.到第2~3年,  相似文献   

6.
窄冠刺槐根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10月用全挖法和分层分段挖掘法,研究了窄冠刺槐根系的分布特征、根系生物量以及不同密度林分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窄冠刺槐个体根系水平分布在株间可达到6.6 m,在行间可达到5.0 m;主根可深达2 m以上,侧根垂直分布集中在10~40 cm土层内.窄冠刺槐根系生物量占全株生物量的16.82%,主根、侧根的生物量在根系生物量中分别占87.13%、12.87%.窄冠刺槐林分根系生物总量和根总长分别为6 160.2~10 940.55kg·hm-2和970.35~1 607.4 km·hm-2,并呈现出根系生物总量和根总长与林分密度成正相关的规律.在垂直方向上,林分根系中直径D<15 mm的根主要分布在地下0~20 cm土层内,而直径D≥15 mm的根主要分布在地下20~40 cm土层内;在水平方向上,直径D≥5 mm的根数量随距树干距离增加而减少,而直径D<1 mm的根数量则随距树干距离增大而增大,主要集中分布在距树干0.5~1.5 m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对8年生马占相思人工林生长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营薪炭林的造林密度以1.0m×1.5m或1.5m×1.5m为宜,轮伐期为4年;经营用材林的造林密度则以2m×2m或2m×3m为佳,轮伐期为7~8年。与大叶相思比,经营用材林马占相思的经济效益比大叶相思高近2倍。  相似文献   

8.
以品种、密度和整地方式为试验因素,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各因素不同组合对刺槐造林成活率和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栽植密度和不同整地方式对刺槐成活率、苗木质量指标影响显著。提高刺槐造林成活率的首选培育方案为普通刺槐,栽植密度1.5 m×1.0 m,全面整地;其次为普通刺槐,栽植密度1.5 m×1.0 m,穴状整地植后扩穴。3种不同整地方式单位面积造林成本差异不大,以机耕整地造林成本最低,穴状整地栽植后扩穴成本最高。  相似文献   

9.
为改造低质低产的杨树人工林,采用划分经营类型定向培育的办法,有效地提高了其生产力。速生大径材经营型,5—7年开始间伐,到12年最终密度为4×6m 或3×6m,每年行耙深抚1—2次,单位蓄积增长24%;中生中径材经营型8—12年最终密度为3×4m,每年行耙深抚2次,单位蓄积增长105%;慢生小径材经营型,采取抚育间伐或更换树种,密度以3×2m 为宜,单位蓄积增长8%。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不同的土壤类型、整地、造林密度、施肥等栽培、管理措施分析,表明栽培巨桉应选择中厚层山地黄壤、整地规格为60cm×60cm×60cm,重施基肥和追肥、造林密度为1667株/hm2,即株行距为2m×3m.在轮伐期为6-8年时,其经济效益是同等立地条件下马尾松林分经济效益的3.5倍.宜在巨桉适生区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杨树速生丰产用材林在我省黄土高原栽培区域和栽培类型条件下的水分代谢特点,比较不同杨树品种(系)之间和不同栽植密度条件下林木生理指标的变化,了解水分代谢与林木生长规律的关系,选择速生丰产的杨树优良品系,确定最佳栽培措施提供依据,我们对庆阳试验区栽培的速生丰产样板林,进行了部分生理指标的测试分析。测定结果证实:树种应选择北京杨0567号;初植密度:8年为一轮伐期的应选择4×4m,10年为一轮伐期的应选择5×5m,而7×7m栽植密度的杨树人工林,在第10年蒸腾耗水量增大,水势继续上升,正值速生高峰,应延长轮伐期。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雷林1号桉作为短轮伐期人工林经营的适宜密度,1984年在海南省东部滨海丘陵台地区采用1.0m×1.0m、1.0m×1.5m、1.0m×2.0m和1.5m×1.5m等4种密度进行试验研究。经9年观测,结果表明:前两种密度经营适于短轮伐期薪材林,首采年龄为4~5年;若经营短轮伐期用材林,宜采用1.5m×1.5m或1.0m×2.0m的密度,植后8年左右采收。雷林1号桉(Eucalyptus leizhou No.1)是雷州林业局在生产中选育成功的天然杂交种,已在华南平原台地和低山丘陵地区大面积发展,造林面积已达20余万hm~2。作为用材林经营已有成套经营技术,然而作为短轮伐期人工林(薪材林、木片或浆粕林等)经营,则缺乏经验和技术。为此,1984年在海南省滨海台地区开展了不同密度的造林试验。经9年观测研究,结果分薪材林和用材林两部分论述。  相似文献   

13.
不同密度山地速生工业原料林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4年生马褂木、邓恩桉、杜英3个树种不同密度条件下山地林分生物量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①4年生林分平均胸径5.08 cm,树高4.96 m,蓄积25.52 m3/hm2;平均单株生物量4.18 kg,其中树干2.95 kg,树皮0.36 kg,树枝0.73 kg,树叶0.20 kg;林分平均总生物量达到16.98 t/hm2,其中树干10.43 t/hm2,树皮1.29 t/hm2,树枝2.25 t/hm2,树叶0.71 t/hm2,凋落物2.53 t/hm2;②不同密度不同树种的林分生物量存在极显著差异,1.0 m×1.8 m密度极显著大于其它密度,马褂木极显著大于其它树种.1.0 m × 1.8 m密度的马褂木林分生物量达到41.71t/hm2;极显著大于其它林分,可以作为山地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的主要经营模式;③在空间分布上,山地工业原料林单株生物量由基部向上逐渐减少,呈塔形分布,树干和树皮生物量主要集中在树体的1/2树高以下,枝叶主要集中在中间区段,马褂木在3~6 m树高处,邓恩桉在3~5 m树高处,杜英在1~4 m树高处,是整个林分光合作用的主要层面.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取典型样地调查的方法,对不同带间距对柠条林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如下:①柠条灌丛生长中冠幅、树高、新梢的相关性较强,各带间距林地柠条3个生长指标排序均为:2m>16m>8m>4m;丛径排序均为:2m>4m>8m>16m;枝条数量排序均为:4m>8m>2m>16m。②2m、4m、8m、16m带间距林地一年生枝叶与多年生枝的比例依次为3∶7、1∶9、3.4∶6.4、4∶6,8m和16m带间距林地柠条的饲用价值更为突出。③4m、8m带间距林地土壤含水量接近,且垂直分布较均匀,好于2m、16m带间距林地。④随带间距增加风速和湿度增加,温度下降;2m带间距林地作用较明显,其他3种林地则作用相似。⑤4m、8m带间距林地优质牧草重要值占总值的51.79%~43.03%之间,多年生植物重要值占总值的1/3左右,好于2m、16m带间距林地。⑥柠条林带间植物多样性指数排序为:16m>4m>8m>2m,丰富度指数排序为:2m>8m>4m>16m,均匀度指数排序为:2m>8m>4m>16m。⑦综合柠条生长情况、带间植物重要值和多样性指标、林地土壤水分和林地对小气候的调控作用,4m、8m带间距林地在研究地是比较适合的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15.
半干旱地区杨树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杨树人工林丰产栽培技术进行8a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4m×2m小区蓄积最高,4m×4m小区蓄积连年增长量最高;含碳酸盐黑钙土的干旱地区施磷肥最好;整地深度50~60cm为宜;最佳组合为每穴施磷肥150g、4m×2m密度、整地50~60cm。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林生物量及生产力计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长防林 (川江部分 )一期工程林所涉及的六个流域不同工程林类型的定位测定 ,结合林地生物量及生长监测资料 ,较为全面地对一期工程林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了计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一期工程所造 2 4 4.6× 1 0 4hm2 森林 ,单位面积生物量为 1 7.38t/hm2~ 2 2 .91 t/hm2 ,平均值为 2 0 .4 3t/hm2 ,净生产力为 2 .0 5t/hm2· a~ 2 .34 t/hm2·a,平均值为 2 .2 2 t/hm2 · a。其中 ,针叶林、阔叶林、小灌木林、草地单位面积生物量分别为 2 2 .0 0 0 t/hm2、2 5.370 t/hm2、7.677t/hm2、9.1 30 t/hm2 ,平均净生产力分别为 2 .390 t/hm2· a、2 .756t/hm2 · a、1 .535t/hm2 · a、9.1 30 t/hm2 · a。一期工程林总生物量已达 4 1 1 9.9× 1 0 4t,其中长江上干流、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金沙江分别为 886.76× 1 0 4t、4 36.62× 1 0 4t、661 .70×1 0 4t、81 9.66× 1 0 4t、799.86× 1 0 4t、51 5.32× 1 0 4t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栽植密度对沙枣幼苗的苗高、地径以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栽植密度下,沙枣幼苗的苗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的积累在不同生长季表现出明显的差别:(1)在栽植密度为1 m&#215;1.5 m时2年生沙枣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积累都高于其他密度,在密度为2 m&#215;2 m时的苗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生物量最低。(2)不同密度下沙枣苗的含水率依次是1.5 m&#215;2 m〉1 m&#215;1.5 m〉1.5 m&#215;1.5 m〉2 m&#215;2 m〉1 m&#215;1 m;根冠比依次是1 m&#215;1 m〉1.5 m&#215;1.5 m〉2 m&#215;2 m〉1 m&#215;1.5 m〉1.5 m&#215;2 m。(3)不同密度下各营养器官的分配存在差异。总体而言,单株苗木各营养器官所占百分率的平均值依次为叶〉干〉根〉枝。  相似文献   

18.
火炬松(Pinus taeda L)既是优良的速生用材树种,又是很好的绿化观赏树种。70年代以来,该树种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引种栽培的历史较短,及时做好该树种的造林密度试验。对火炬松的造林和间伐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试验设计及造林概况试验采用4种密度:甲—4995株/ha(株行距为1×2m);乙—2505株/ha(2×2m);丙—1245株/ha(2×4m);丁—630株/ha(4×4m)。重复4次,拉丁方排列,小区面积20×20m,总面积0.64ha,火炬松作保护行。试验地位于南京林业大学下蜀实习林场,属  相似文献   

19.
杨树速生丰产用材林栽培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杨树速生丰产用材林主栽树种(品系),在调查研究其生态学特性及生长规律的基础上,按培育中径材为目的布设了多种密度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陇东黄土高原半湿润栽培区,北京杨人工林单株材积以7×7m 密度型为最高,10年生时为0.6151m~3;亩蓄积以4×4m 密度型为最高,10龄林为17.0815m~3。波兰15A 杨人工林单株材积以5×5m 密度型为最好,亩蓄积也以5×5m 密度型为最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4个柳树品种不同密度、不同采伐年限的萌条数、含水量、生长量以及生物量的调查测量与研究比较,得出各品种的含水量是品种特性,受密度、生长年份和生长年限的影响较小;同时还得出密度和轮伐期对不同类型柳树生物量的影响规律:在较短的轮伐期设置下,适当延长采伐年限有利于生物量的生产;在1万~3万株/hm~2密度设置下,灌木柳的生物量明显优于乔木柳;灌木柳在高密度设置下生物量相对较大,对乔木柳来说,在较短年限的采伐模式下,较高的造林密度能明显提高生物量,而过高的密度在多年生的情况下达不到高产的目的;比较4个柳树品种不同密度3个采伐年限生物量,杞柳以3万株/hm~2密度设置、2年一采伐为最佳配置模式,其年均生产生物量干质量为11.72 t/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