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了《中国花卉盆景》2012年第2期上谢长青先生关于"人工培育桩材"一文,颇有感触,深深地体会到人工育桩的重要意义。1979年4月我调入本地吉安宾馆从事园林花卉盆景栽培工作。当时,我一面在花圃内人工培育桩材,一面采取"山采桩材"的方法上  相似文献   

2.
《采桩季节优劣谈》(见《中国花卉盆景》92年6期)认为“冬挖最适宜”。我认为这个结论只能说在浙江地区是如此,对全国而言,就欠稳妥,也缺乏科学性。因为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都相距万里之遥,气温相差数十度,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各地区生长的树种也不相同,生长规律也不一样,当然其采桩季节亦应有所不同。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冬挖最适宜”。事实上,在我国各个地区,即使是同一树种,采桩季节也不会完全相同。广西地区认为冬末春  相似文献   

3.
贵刊92年第6期上刊登的沈定山同志《采桩季节优劣谈》,拜读之后,对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和“冬采最适宜”的提法,笔者不敢苟同。沈文列举了许多冬采的优越性,春秋采桩的不足。但笔者认为:冬采的不利因素要远远多于春采。首先冬季采桩上盆或地植直到萌芽,时间较长。此时又是桩坯的休眠期,从枝干上又很难观察其自身调  相似文献   

4.
《新生》是我的一盆竹桩盆景,制成后深得周围花友赞扬,他们纷纷问我是如何制成的。 这盆盆景的材料取自我园中一蔸2001年栽就的小佛肚竹。受田发建先生竹桩盆景的启发,我决定试着制作一盆竹桩盆景。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80年代初,盆景爱好者制作盆景的树材几乎全部来自于山野采挖的“生桩”。笔者也曾是一名野外寻桩的积极参与者,连干径0.5厘米的幼苗也采回来培植过。当时完全没有环境保护的概念,潜意识地以为野桩是采不完的。  相似文献   

6.
山采禁止,小苗成型慢,又很难达到及表现出山采老桩的苍桑厚重的历史感。有没有别的可行之路呢?有,那就是巧借一些残损废弃的材料(树蔸)来进行创作。我觉得这不失为一种新的途径,且可一举多得。  相似文献   

7.
十多年前,笔者上山采桩,得一棵一本双干的榆桩。经细心养护,竟在阳台上养坯成活。3年后,制成一本双干式桩景(如图)。这是我亲手采、养、制作的处女作,在以后的作品创作及学习欣赏其它优秀作品时,逐渐发现此桩景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整个构图有点不伦不类,枝干的比例也不协调,头大脚小,枝盘杂乱等。因此,就想着手进行改造,以进一步提高其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8.
《伟岸如汉》作品采用主干刚直的章法,利用原桩主干的粗度、力度,见机取势,因桩造型,培育成直干大树形,体现以刚为主,刚柔相济的艺术神韵,使之具有一种顶天立地的伟丈夫气概,故题名《伟岸如汉》。  相似文献   

9.
盆景《百年沧桑》是由笔者1995年春得的一棵赤楠老桩制作的。该桩曾被野火烧、虫蛀腐,桩心已腐空,仅剩的一面生长良好,显得奇特苍老;留下的纹理坚硬流畅,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桩材。因我当时的栽种条件差,也没有合适的盆,就用一个篾筐将该桩栽在屋后的  相似文献   

10.
黄荆,在我国分布极广。由于它枝大叶疏,缺乏意境美,用它制作的盆景很少受到人们重视。近几年来,我从野外掘取年代久远的黄荆残桩制作桩景,取得可喜收获。1985年全国首届盆景评比展览中,我制作的一盆黄荆桩景——《虬龙倒卧》获三等奖(见本刊1986年第7期19页——编者),是全国同类品种中唯一中奖的一盆,《中国花卉  相似文献   

11.
我曾在《中国花卉盆景》1995年第10期上发表了《造型扦插——盆桩速成技法》一文。现将造型扦插已4年的金边女贞盆景《妙舞春秋》及造型扦插3年的中华蚊母盆景《探海》两帧盆景照片献给大家,并着重介绍悬崖式盆景《探海》的创作技法。  相似文献   

12.
看了贵刊1995年第四期《飞鸿集》中,《几点改进建议》和《值得研究》两篇文章及附图,我认为这样的学术交流,很有必要,对艺术的提高很有帮助。也想趁此机会,就这两件桩景造型,发表一下个人浅见,以求教于诸家。仲先生文章对《雀梅》桩景提出“令人有四平八稳的感觉。两边过分均衡,使主从关系明显淡化”的意见是非。常正确的,这正是这件桩景缺点之所在。但从提示的改进图看来,又觉得不够令人满意。如图二,树冠修改后成左展右收状,虽然解决了“四平八稳,两边过分均衡”这一毛病,但新的问题随  相似文献   

13.
自从80年代开始出现全国性“上山下乡”挖桩制景热!时至今日已过去二十多年了。我身处山区亲眼看到当年随处可见的树桩,时至今日已所剩无几了。就连靠挖桩卖钱养家的山民也感叹地说“山上已无桩可挖了”。雀梅桩更是难得见到。我在十多前就意识到树桩总有一天会挖光的。于是我在当时就开始用雀梅种子人工播种育苗制作盆景了。图1就是人工育苗历时十多年制作的附石盆景,现已基本成型。雀梅的种子在春季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逐渐成熟,当果实发紫就可采下,随采  相似文献   

14.
腊梅的繁殖方法主要有播种、分株、嫁接和高压等。盆栽制景以掘取老桩为主。为了保护自然,我们提倡高压法繁殖制作桩景。笔者借鉴了《中国花卉盆景》介绍的米兰粗枝高压方法,对腊梅进行高压试验。8年来我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现终获成功。今将我的做法  相似文献   

15.
采桩记     
题目中采桩之“采”,不是上山采挖,而是去集市淘选采购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四年,《工人日报》和其它几家报纸、电视台发表了我的根艺作品,之后,我便收到许多根艺爱好者的来信。他们就根艺的一些有关问题求我作答。下面,我以问答的形式写几点体会,也算是对同行的回信吧。问:何时、何地采根最理想? 答:采根的黄金季节是早春和  相似文献   

17.
黄建明同志的文章《新桩剪截必须留有余地》一文的观点非常正确,行之有效。我在新桩进行截剪时,是因树种而定:雀梅是最易失枝的树种,所以截剪时都预留二对芽眼的长度,老干、大干、无用干、枝都保留一部分,以待树桩成活后、生长旺期进行截锯。这在95年第9期《雀梅的栽培管理》一文中已有详  相似文献   

18.
我认为《归乡行》这件作品还是较成功的。作者选用一株三干式榆桩作主景,此桩一俯二仰,仰者潇洒自然,有一股浩然正气,透视着阳刚之美;俯者优柔飘遗,临水而出,给山川平添一抹秀色。再配上长方白色大  相似文献   

19.
我有一株老桩枸杞,其形宛若一头梅花鹿。形象栩栩如生:长颈昂伸,四足伫立,一尾垂于臀部后面,满身花斑相杂(见图)。每到秋天,红果累累,灿如玛瑙。置于书室案头,平添盎然野趣。许多观者看后,惊叹称奇不已。我援引《诗经》小雅诗题,冠为《鹿鸣》。  相似文献   

20.
素喜茶花,几年来利用业余时间采桩、嫁接,又通过QQ群、论坛等花友之间的赠送和互换枝条,收集了100多个品种的山茶,且大部分已经开花。我是一名教师,所从事的是小学科学教育。植物嫁接过程中蕴藏着比较丰富的中小学科教资源,同时嫁接过程的动手实践和之后的长期养护也正是小学生开展科学实践的良好载体。出于这种考虑,我在茶花嫁接中,常常有意识地试用一些常见材料,并尝试一些简单有效的措施,以便像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甚至中小学生等也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