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不同坡位米老排人工林生长量与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阐明坡位对米老排人工林生长量及生物量的影响,采用相对生长法分3个坡位对广西大青山28年生米老排人工林生长量及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坡位对米老排人工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影响显著,且呈现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的规律;人工林群落及各组分生物量和乔木各器官生物量均受坡位的影响,且差异显著,下坡位生物量最高,中坡位居次,上坡位最低。  相似文献   

2.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理化与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的土壤理化与植物群落特征进行分析,先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选择3类典型样地,分别代表群落演替进程中3个不同的阶段,再用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法研究了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自然恢复演替进程中主要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被根系空间变化和土壤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理化特征为阴坡优于阳坡,下坡优于中坡,中坡优于上坡;(2)在阴坡与阳坡的上坡、中坡与下坡每一生境对应不同的群落类型,且植被盖度与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大小顺序均为:阴坡下坡>阳坡下坡>阴坡中坡>阳坡中坡>阴坡上坡>阳坡上坡;(3)不同生境条件与植被盖度关系符合方程Y=10.234X-4.5867(R2=0.8932);(4)各生境的物种丰富度(S)、Simpson指数(D)与Shannon-wiener指数(H)三者的关系符合方程:S=-0.0579+0.2367D+0.3579H,r=0.9147(P<0.01);(5)不同植物群落的相似性指数上下波动,变化趋势符合方程Y=0.1268X+0.087(R2=0.8699)。这将丰富该地区植被生态学与恢复生态学的内容,为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生态系统的植被与重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锑矿区土壤改良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利用8个造林树种应用不同剂量的专用改良剂、石灰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改良剂、石灰对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的pH值有极显著影响,对造林成活率也有极显著影响,各树种间造林成活率、1年生树高生长量有极显著差异。施用土壤改良剂,造林成活率以楸树、复羽叶栾树、杉木、刺槐、翅荚木为高,为84.5%~88%;当年林木树高生长量以翅荚木、刺槐、栾树、楸树为大,为62.44~155.33 cm;改良剂以每穴施放200 g效果为佳,此时8树种的平均成活率达89.2%,而对照仅为50.8%。合理施用改良剂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38.4%。施放石灰造林成活率以楸树、复羽叶栾树、杉木、刺槐、翅荚木为高,为84.6%~95.3%;当年林木树高生长量以翅荚木、刺槐、栾树、楸树为大,为60~152.3 cm;石灰以每穴施放200 g效果为佳,8树种的平均成活率为79.5%,而对照仅为54.7%。合理施放石灰可提高造林成活率38.4%。土壤改良剂、石灰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提高土壤pH值,相应降低土壤中可利用态重金属的含量,降低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湖南常宁5种立地因子对楠竹平均胸径、平均竹高以及株数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小地形部位、土层厚度与坡度对楠竹的生长影响较大,存在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而不同坡向与土壤类型对楠竹的生长则没有显著差异;(2)小地形部位的上坡不适合楠竹的生长而不宜栽种,其余,河滩、山冲(山洼)、下坡以及中坡均可栽种楠竹;(3)土层厚度以薄层土(40cm)不太适应于楠竹的生长,造林时应选择在中、厚层土壤上,最好是厚层土,尤其是高产竹林的营造更应如此;(4)酸性紫色土与石灰土两种土壤类型,阳坡与阴坡均适应于楠竹的生长,但阳坡,酸性紫色土上生长的楠竹相对更好。这些结论对同类地区的楠竹栽培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闽东山区造林树种针叶化且连栽引起生产力下降和地力退化问题,开展乡土阔叶树种突脉青冈密度选择试验。运用分形理论对造林密度分别为2400、3000、3600 和4050 株/hm2的突脉青冈人工林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进行研究,以荒山为对照。结果显示:突脉青冈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团聚体含量、结构体破坏率及土壤理化性质呈显著回归关系,分形维数与>0.25 mm土壤颗粒含量线性负相关,与结构体破坏率呈线性正相关;不同密度的突脉青冈土壤团粒结构的分形维数大小顺序表现为荒山>4050 株/hm2>3600 株/hm2>2400 株/hm2>3000 株/hm2。上述表明:分形维数可用于表征土壤肥力大小,突脉青冈造林密度为3000 株/hm2时的土壤结构、稳定性及肥力最好,是最佳造林密度;运用分形理论研究林地肥力状况为林地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不同植被建设措施设置对沙化土地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了解不同植被建设措施对沙化土地理化性质的影响,在黄羊滩地区选取不同树种、不同配置结构中具有代表性的植被建设措施,按随机抽样布点,分层取土样。制成混合土样后测定其各项理化性质数据,并对不同治理措施内的沙地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纯林地土壤肥力以小叶锦鸡儿最佳;乔灌混交林改良土壤的效果好于乔木纯林。该成果为采用植被建设措施改良沙化土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西部盐碱地5种林分类型土壤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揭示吉林省西部盐碱地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改良效果,以松原市乾安县分布的柽柳林、黑杨林、油松林、黑杨白榆混交林及枸杞林5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未造林地作为对照,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对各林分0~30 cm土层深度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种林分对土壤理化性质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与未造林地相比,5种林分均表现为土容重减小,孔隙度增加,土壤渗透性能得到改善。各林分对0~10 cm表层盐碱土pH有明显的降低作用,与对照相比降低了3.69%~7.50%。林地土壤养分含量与未造林地相比有显著提升,各土层深度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均大于未造林地,土壤养分主要集中于0~20 cm土层深度,呈表聚现象。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14个土壤改良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其综合得分由大到小依次为:枸杞(43.81)>柽柳(40.79)>黑杨白榆混交林(40.33)>黑杨(39.31)>油松(39.03)>未造林地(33.55)。结果表明5种人工林均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在吉林省西部地区通过植被恢复进行盐碱地改良时,可考虑枸杞与柽柳为优选树种。  相似文献   

8.
引进沙枣树在六盘山土石质山区造林,并与华北落叶松、山桃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做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沙枣的成活率均在国家造林标准85%以上,其成活率、保存率、高生长量和地径生长量均比当地主要造林树种华北落叶松高,与当地土著树种山桃基本持平,说明沙枣树可以在高寒土石质山区造林,并可向周边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9.
在宁夏六盘山叠叠沟小流域研究了坡面草地的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从坡向上看,草本生物量的大小为:半阳坡(3555.47 kg/hm2)>半阴坡(2545.85 kg/hm2)>阳坡(2043.44kg/hm2);从坡位上看,不同坡面有所差异,半阳坡草本生物量随坡位升高呈现增加趋势.半阴坡和阳坡呈现出先增后减趋势.草本生物量与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呈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草本生物量的方差分析表明:在坡向上,半阴坡与阳坡和半阳坡表现为差异不显著,但阳坡和半阳坡之间有显著差异.在坡位上,半阴坡在中坡的草本生物量与下坡和上坡处表现为极显著差异.分别是其1.45和1.85倍;阳坡在上坡的草本生物量与中坡和下坡处分别表现为极显著和显著差异,中坡处分别是下坡和上坡处的1.36和2.29倍,下坡处是上坡处的1.68倍;半阳坡三个坡位的草本生物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油茶林地不同间种处理土壤养分及生长量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间种的油茶幼林林地土壤及生长量指标进行分析测定,应用主成分分析,将10个指标(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水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细菌数量、新稍长度和树高净生长量)简化为2个主成分,2个主成分所提供的信息量为全部信息量。结果表明:间种能改善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提高幼林生长量,间种红薯与间种花生相比较,间种红薯为最佳油茶林地间种方式。  相似文献   

11.
保水剂对土壤理化性状和木薯产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保水剂对土壤理化性状和木薯产量的影响,以木薯品种‘辐选01’为材料,在每公顷施用保水剂(0 kg,20 kg,40 kg)的处理下,研究保水剂不同用量对土壤理化性状、木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保水剂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木薯生长,提高木薯产量。其中以40 kg/hm2保水剂施用量效果最好,其土壤含水量、孔隙度、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了12.56%、16.47%、11.62%、36.87%、45.42%;株高、茎粗分别增加了14.74%、12.74%;木薯产量和经济收入分别增加了36.96%和22.15%。由此可见,保水剂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木薯生长,增加木薯块根产量,提高经济效益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可在木薯栽培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彰武地区不同利用方式风沙土的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0161 辽宁省沈阳市东陵路120号沈阳农业大学64#  相似文献   

13.
土壤调理剂对温室西葫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研究了土壤调理剂对温室西葫芦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土壤调理剂植株抗逆性增强,产量和品质显著提高,土壤理化性状及速效养分有所改善。与对照相比,温室内增施土壤调理剂西葫芦株高增加27.49%,根系活力增加29.55%,叶面积增加27.77%,产量增加33.51%,Vc增加21.4%,Ca含量增加24.91%,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综合比较不同处理对西葫芦生长发育影响可知:土壤调理剂用量在50kg/666.7m2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土壤调理剂对温室西葫芦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土壤调理剂植株抗逆性增强,产量和品质显著提高,土壤理化性状及速效养分有所改善。与对照相比,温室内增施土壤调理剂西葫芦株高增加27.49%,根系活力增加29.55%,叶面积增加27.77%,产量增加33.51%,Vc增加21.4%,Ca含量增加24.91%,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综合比较不同处理对西葫芦生长发育影响可知:土壤调理剂用量在50kg/666.7m2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5.
园林绿化废弃物花木基质对矮牵牛生长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经过堆肥处理后,园林绿化废弃物是一种自然环保的花木基质。本研究利用园林绿化废弃物、草炭、珍珠岩素土进行配比组成新型绿色基质,进行矮牵牛的盆栽试验。通过五种不同配比的基质的理化性质和矮牵牛的生理指标的测定,得出园林绿化废弃物生产花木基质对矮牵牛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五种不同配比的基质对矮牵牛的品质均有一定影响,其中最优基质配方为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产物︰素土=3︰7。这为未来利用园林绿化废弃物生产花木基质代替草炭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降低烤烟化学钾肥用量的农艺措施,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用生物钾肥后减少化学钾肥对土壤养分和烤烟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钾肥后减少化学钾肥施用量不会降低土壤中速效钾及其他主要养分含量,烟株正常生长发育,烟叶经济效益好,化学成分含量适宜、比例协调,综合两年试验结果,减K2O7%的处理产量和质量等指标均优于其他处理。因此认为,施用生物钾肥后减少化学钾肥用量10%左右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筛选出适合苹果幼树栽培的基质配方。以2 年生富士芽苗为试材,采用玉米秸杆、园土、草炭土、珍珠岩和牛粪为基质原料,研究不同基质配方对苹果幼树的生长、生物量、根系形态特性和叶片生理特性等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T3(园土:草炭土:牛粪:珍珠岩=2:3:1:1)和T4(园土:玉米秸秆:牛粪:珍珠岩=2:3:1:1)基质最佳,其理化性质理想,栽培的苹果幼树生长量(苗高、茎粗、新梢长、新梢粗、地上部干物质重)、根系发育情况(根系总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和叶片生理特性(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等指标都显著高于对照,根冠比和根平均直径则显著低于对照。因此,腐熟后的玉米秸杆完全可代替草炭土在苹果幼树容器栽培中使用,T4 基质可作为培育苹果容器大苗的优良基质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提高狭叶方竹陡坡耕地造林成活率的技术措施,确保在退耕还竹中成功应用,通过母竹类型、造竹时间、造竹密度、覆盖措施、混交树种等技术措施对成活率、发笋率、收益年限和景观效果的影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技术措施,狭叶方竹陡坡耕地造林成活率、发笋率均达到92%,其中选取2~3a生母竹2株以上1丛进行移栽,开春后造竹成活率比冬季高6%,有机物覆盖措施在冬季造竹中应用效果明显,能提高造竹成活率10%。造竹密度为1667丛/hm2时,第四年即进入收益年限。狭叶方竹母竹移栽有地上竹竿干枯后竹篼鞭芽成活发笋现象,凡成活的竹篼鞭芽均能发笋。混交乔木树种在初期因冠幅小郁闭度低而对狭叶方竹生长未有明显影响。乔木树种选择银杏和香樟配置景观效果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19.
油桐幼林不同套种模式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充分利用油桐幼林空间,扩大种植效益,对油桐-花生、油桐-芝麻和纯林3种套种模式林分套种前后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林分生长量和套种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油桐幼林地套种花生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度和含水量和土壤碱解N、速效K、有机质、全K含量,促进油桐幼林生长,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林分空间,填补了油桐林结果前的经济效益空白,是3种套种模式中最佳套种模式。  相似文献   

20.
旨在了解陕北黄土区枣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性以及林地土壤结构,以期为今后陕北黄土区枣林营造、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和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以陕北黄土区神木市马镇乡枣林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采用环刀浸水法对其土壤物理性质进行测定,通过对物理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物理性质存在显著差异(P<05),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大小为草地>山地枣林>杏树林;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大小为杏树林>山地枣林>草地;(2)研究区不同林龄河滩枣林土壤持水量和土壤孔隙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20年生的河滩枣林持水性方面要较近100年生的河滩枣林好,但是20年生的河滩枣林土壤结构要较近100年生的河滩枣林差;(3)研究区山地枣林与河滩枣林土壤持水性和孔隙度呈显著差异(P<0.05),土壤容重则差异不显著(P>0.05);山地枣林与河滩枣林的土壤含水量都在60~100 cm达到最大,最大值分别是10.38%和19.65%。陕北黄土区枣林土壤物理性质和结构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