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探讨鸡肠道组织中肽能神经支配的途径及其功能,运用免疫组织化学超敏SP法,对不同生长阶段鸡肠道中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肠壁中VIP的表达范围较为广泛,涉及黏膜上皮和固有层、肌层和外膜,尤以固有层和肌层最为典型;随着日龄增加,黏膜上皮间VIP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增多;从肠道不同部位的分布来看,十二指肠中VIP的表达强于同时期其他部位,空肠中的表达次之,回肠和盲肠的表达相对较弱。黏膜固有层和肌层一直分布有染色较深的VIP阳性神经纤维,呈串珠状、细线状或膨体状。提示鸡肠道是产生VIP的又一个重要部位,肠道中的VIP可参与鸡免疫器官的功能调节,并作为一种信息分子介导神经内分泌系统和黏膜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基因p53在固始鸡免疫器官内的表达及其生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Leica显微图像处理系统;【结果】p53阳性蛋白表达于法氏囊和胸腺内淋巴细胞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在不同发育阶段固始鸡法氏囊内均有少量p53表达阳性细胞,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黏膜上皮层与淋巴小结之间靠近上皮层的固有膜内,其次是淋巴小结边缘及淋巴小结与淋巴小结之间的固有膜层内。在1周龄和12周龄固始鸡胸腺内有少量p53表达阳性细胞,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胸腺小叶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其次是皮质内,很少出现在髓质内。p53在不同发育阶段固始鸡脾脏内均无表达;【结论】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细胞凋亡基因p53参与了固始鸡中枢免疫器官内淋巴细胞发育分化过程中的凋亡调控,对免疫器官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固始鸡免疫器官内细胞凋亡基因Fas和FasL的动态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固始鸡免疫器官内细胞凋亡基因Fas和FasL的动态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Leica 显微图像处理系统,对细胞凋亡基因Fas和FasL在固始鸡免疫器官内的动态表达进行研究。【结果】Fas在不同发育阶段固始鸡免疫器官内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均不相同,呈波浪样动态变化;Fas表达于固始鸡免疫器官内淋巴细胞细胞膜和细胞质,不表达于细胞核;Fas表达阳性细胞在固始鸡不同免疫器官内分布位置不同,呈散在或簇团状分布:法氏囊内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黏膜靠近上皮细胞的固有膜层内、淋巴小结与淋巴小结之间区域、淋巴小结边缘,淋巴小结内少量淋巴细胞也有Fas表达;胸腺内主要分布于胸腺小叶髓质,极少出现在皮质内;脾脏内主要分布于红髓和边缘区、淋巴小结周围和动脉周围淋巴鞘周围的区域,动脉周围淋巴鞘极少有Fas表达,淋巴小结无Fas表达。FasL在固始鸡免疫器官内的表达与Fas相似,但表达量与Fas相比较少。【结论】细胞凋亡基因Fas和FasL参与了固始鸡免疫器官内淋巴细胞发育分化过程中的凋亡调控,并对免疫器官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皖西白鹅腔上囊VIP和NPY阳性神经元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染色法,对皖西白鹅腔上囊的血管活性肠肽(VIP)和神经肽Y(NPY)定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免疫阳性神经元在粘膜、粘膜下层,囊小结的皮质、髓质以及血管有表达,提示禽类的腔上囊内有肽能神经分布,并有可能参与禽的免疫器官的功能调节和控制淋巴细胞的迁移。  相似文献   

5.
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血管活性肠肽(VIP)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在SD大鼠动情周期子宫中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内膜层中,VIP免疫阳性产物定位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基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在肌层中,VIP免疫阳性产物主要位于VIP样阳性神经纤维中。VIP免疫阳性产物相对表达量的t检验表明:子宫内膜VIP在动情后期表达量较发情前期极显著减少(P0.01);与动情前期相比,子宫肌层VIP在动情期的表达量显著减少(P0.05),在动情后期的表达量极显著减少(P0.01)。但是在动情间期VIP的表达量较动情后期又极显著回升(P0.01)。VIP在动情周期大鼠子宫中表达分布存在一定规律性,可能与其免疫调节和腺体分泌等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动物模型,将法氏囊病病毒(IBDV)BC6/85毒株人工感染5周龄的SPF鸡,采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用打分的形式研究攻毒后2~432h,感染鸡法氏囊中病毒的定位以及法氏囊组织病变和IBDV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变化过程。结果显示感染鸡的法氏囊与法氏囊腔中都能检测出病毒和有病理损伤的现象,且IBDV检出的时间迟于损伤出现的时间。法氏囊小结中IBDV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密度和损伤程度的变化趋势有一定的规律性,表现出先协同增长后有所不同的变化趋势。并在感染后期发现感染鸡法氏囊中仍能检测出病毒且有少量新生的淋巴小结。通过详细记录鸡感染IBDV BC6/85后的整个病程,初步建立了该毒株的动物模型,并通过打分的形式,将感染鸡法氏囊中的病毒增殖与炎症损伤两者联系起来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该病的致病机制并为其今后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3-6周龄雏鸡和青年鸡,以损伤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中的淋巴细胞为特征,临诊表现为精神不振,厌食,间歇性腹泻.震颤和高度虚弱;剖检以脱水.骨骼肌出血,肾小管尿酸盐沉积和法氏囊肿大、出血为特征。除直接引起鸡死亡和生产性能下降外,还可导致感染鸡免疫抑制。从而增加了机体对其他疫病的易感性,降低了对其他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肥大细胞(MC)在鸡胚免疫器官中的作用,并提供组织形态学依据,对不同日龄鸡胚胸腺、法氏囊、脾脏采用Carony's液固定,阿尔新兰染色-藏红O复染(alcian blue-safrianin O,AB/SO)并对其肥大细胞(Mast cell,MC)的形态、分布及数量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Carnoy's液固定,AB/SO染色可以清晰地显示MC的组织结构,MC呈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大小不一;胸腺中MC主要分布在髓质,并有少量分布于血管和小叶间结缔组织;法氏囊中MC在淋巴小结周围的组织中分布;脾脏中MC分布在淋巴小结周围,血窦、血管中偶见.18日龄前脾脏、19日龄前法氏囊、20日龄前胸腺中MC的数量与器官发育呈正相关,其后MC的数量下降是否与MC的排出有关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对健康接种京毒—1号MD强毒鸡和免疫后接种MD强毒鸡的中枢免疫器官进行了病理组织学动态观察;并对健康攻毒后30~40天雏鸡的法氏囊进行了组化染色和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实验性鸡马立克氏病时中枢免疫器官的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为淋巴滤泡或小叶的萎缩、淋巴细胞大量变性、坏死和网状细胞活化增生,法氏囊中还可见到大量腺腔和囊腔的出现及间质中大量带有T淋巴细胞标志的淋巴样细胞的浸润。法氏囊滤泡超徽结构的变化,主要是淋巴细胞的退行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一般组织学的方法研究了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的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结果表明,红瘰疣螈的肾为中肾,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卵圆形,由肾小球和鲍曼氏囊组成;肾小管包括颈段、第一近曲小管、第二近曲小管、间段、第一远曲小管、第二远曲小管、集合管。输尿管可分为被膜、黏膜下层、黏膜层三层。膀胱为泄殖腔膀胱,其黏膜层中形成了初级隐窝和次级隐窝。红瘰疣螈雌雄异体,精巢主要由精细管组成,卵巢内部可分为周质和髓质两部分;输卵管管壁较厚,由外向内可分为浆膜层、黏膜上皮下层、黏膜上皮层三层。  相似文献   

11.
“抗病毒合剂”由多种清热药及补益药组成,以小鼠和雏鸡为试验模型,研究该合剂对机体免疫器官的作用,分别于给药前(0d),给药后7d,14d测定小鼠脾脏指数,给药后20d测定雏鸡法氏囊指数;对小鼠脾脏,胸腺及雏鸡法氏囊,脾脏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试验组小鼠脾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雏鸡法氏囊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小鼠和雏鸡免疫器官的组织学观察表明,试验组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均优于对照组,表明“抗病毒合剂”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机体免疫器官的发育。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研究由金银花、黄连、蒲公英等药材组成的中草药复方制剂,对青脚麻鸡法氏囊组织结构、抗氧化功能、细胞因子和抗体分泌及增殖凋亡相关基因(PCNA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将400羽青脚麻鸡按照体重相近原则分为对照组(基础日粮)和试验Ⅰ-Ⅲ组(分别添加0.5%、1.0%和1.5%中草药复方制剂),每组5个重复(n=20),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28日龄时,添加1.0%中草药复方制剂可增加青脚麻鸡法氏囊细胞因子(IL-2和IFN-γ)、IBDV抗体和GSH-Px含量及PCNA mRNA和蛋白表达量(P0.05),降低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量(P0.05)。56日龄时,添加1.0%中草药复方制剂可增加青脚麻鸡法氏囊IFN-γ、IBDV抗体和GSH-Px含量(P0.05),降低MDA含量及Caspase-3蛋白表达量(P0.05)。显微观察可见,28和56日龄时,添加1.0%中草药复方制剂可显著增加法氏囊小叶和淋巴小结面积(P0.05),降低法氏囊Caspas-3阳性细胞数量,说明日粮中添加1.0%中草药复方制剂对法氏囊组织结构及免疫抗氧化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对法氏囊增殖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有明显调控作用。文章分别从分子和组织水平揭示中草药复方制剂对青脚麻鸡法氏囊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为新型中草药复方制剂研发及其在青脚麻鸡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PCR引物设计与Internet检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A片断的cDNA的结构,并使用PrimerDesign引物设计软件,在VP5和VP2的重叠基因区设计了一对引物,各种IBDV毒株在此部位有非常高的同源性,在对引物进行Internet检索中得到了证实。经过对4种IBDV的疫苗标准毒株,1种野毒株,1例病鸡标本试检测,验证引物设计符合要求,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较高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4.
利用透射电镜连续观察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株人工感染雏鸡后不同时期法氏囊淋巴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并对法氏囊内SIgM,SIgG,SIgA3种抗体生成阳性细胞数量和血液中IgM,IgA,IgG抗体水平进行检测。观察结果表明,IBDV感染后法氏囊淋巴细胞出现了严重变性、坏死,表现为核染色质浓缩、碎裂、溶解,线粒体溶解呈空泡样结构,其他细胞器破坏溶解,在法氏囊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网状上皮细胞等细胞的胞浆中可见不同类型和排列方式的病毒粒子。IBDV感染后法氏囊内抗体阳性细胞数量和血清中抗体水平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揭示雏鸡机体体液免疫功能严重抑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69只,6—21日龄鸡胚的胸腺和腔上囊的位置、形态大小、分叶、重量进行观察。对14—21日龄鸡胚的胸腺作II.E染色切片进行组织学观察,主要结果:1,胸腺和腔上囊在胚胎期生长发育迅速,17日胚龄以后的胸腺生长发育更快。从生长倍数看,每日增重倍数为两倍以上,大于同期胚重的生长倍数,但在出壳前夕,胚重的生长发育相对的增高。2,15日胚龄鸡的胸腺小叶已出现,16—17日胚龄时,皮质和髓质能明显区分开,19日胚龄时,髓质中出现胸腺小体。  相似文献   

16.
鸡气管黏膜上皮细胞是IBV和其他禽病原体感染的重要靶细胞。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种类多样,不同细胞对病原感染敏感性有差异,研究与比较IBV感染不同种类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特性有助于弄清IBV分子感染机制。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使用基底细胞特异性抗体从鸡气管黏膜上皮细胞中分选出基底细胞。通过基底细胞培养形态的观察、生长曲线的绘制和特异性免疫荧光的鉴定,成功获得能够稳定生长繁殖的高纯度的鸡气管黏膜基底细胞,为今后IBV或其他相关研究奠定技术基础和提供了良好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7.
鸡腔上囊传出神经元的分布——用CB—HRP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CB—HRP注入鸡腔上囊壁内,支配腔上囊的神经元被标记。支配腔上囊的长轴突型交感节前神经元在胸7—腰荐3(简称T_7—LS_3)髓节的Terni氏柱内,主要位于LS_1—LS_2髓节。在LS_8—LS_(11)髓节中央管背侧和背外侧区有大量标记细胞,主要集中于LS_8髓节,这些标记细胞是支配腔上囊的副交感节前神经元,其轴突大部分行经同侧盆神经到达腔上囊,少数行经对侧的盆神经到达腔上囊。腔上囊的交感节后神经元位于T_6—L_(13)交感干神经节和肾上腺神经节,交感干的标记细胞集中位于LS_9—LS_(11)和LS_2—LS_3。副交感节后神经元位于盆神经和泄殖腔神经节内。在肠神经内有大量的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