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麦品种资源对麦红吸浆虫的抗性鉴定简报屈振刚,张淑芬,马跃辉,周翠芬(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所,保定市071000),(河北省植物保护总站),(河北省新乐市植保站)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生产上种植的小麦品种多不抗麦红吸浆虫,致使麦红吸浆虫蔓延迅速,...  相似文献   

2.
小麦品种的麦红吸浆虫抗性分级方法及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简化小麦品种对麦红吸浆虫抗性的鉴定方法,评价我国冬小麦主栽品种对吸浆虫的抗感性,2008-2012年在河南洛阳田间,连续调查鉴定麦红吸浆虫对我国小麦主栽品种的虫穗率(ISP)与损失率,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ISP和损失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田间吸浆虫高密度下,ISP定级方法比相对定级方法更能表现品种的抗性和敏感程度,各抗级的指标依次为0 (免疫)、0 < ISP < 20 (高抗)、20 ≤ ISP < 40 (中抗)、40 ≤ ISP < 60 (中级)、60 ≤ ISP < 80 (感)和ISP ≥ 80 (高感)。我国冬小麦的主要生产品种对吸浆虫均为感虫或高感,而荆麦66表现为高抗,我国小麦中极度缺乏抗虫品种。鉴定结果表明,ISP定级方法简便高效,可以取代相对定级法用于小麦抗红吸浆虫的鉴定。  相似文献   

3.
小麦吸浆虫是小麦生产中的一种毁灭性害虫,分为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小麦吸浆虫以幼虫潜伏在小麦颖壳内吸食正在发育的麦粒汁液,造成瘪粒而减产,因此,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并举,长远与当前相结合,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4.
冬小麦对麦红吸浆虫抗性机制研究初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虫圃鉴定1254份材料的基础上,对10个不同抗性品种进行了抗性机制研究。研究表明,小麦抗麦红吸浆虫抗性品种植株高,穗部密度大,旗叶长而窄,内颖尖隐伏数多,内颖弧口宽,植株茎、叶和颖壳南程度高,有被毛,颖壳硬而厚。测定了不同抗性品种(系)的未害子粒和被害粒中某些生化物质,明确了小麦品种对吸浆虫的抗性是以诱导抗性为主的多因子综合抗性。总酚、单宁和可溶性糖是影响其生化抗虫性的关键因子,总酚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小麦抗麦红吸浆虫的抗性研究利用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综合阐述了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关于麦红吸浆虫抗虫鉴定筛选、抗虫机制、抗性基因遗传以及抗虫基因定位、分子标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并结合笔者研究结果采用SSR分子标记在7B染色体上找到了与冀麦24小麦品种抗麦红吸浆虫抗性基因连锁的标记Wms400,遗传距离为5cM。以期为小麦抗虫育种的应用提供参考,为抗虫基因的克隆和基因转化技术研究打下基础,并促进小麦生产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小麦抗麦红吸浆虫基因标记的开发与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mosellanaGéhin)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选育和使用抗虫品种是降低虫害损失最安全有效的途径,利用抗虫性连锁或功能标记对提高小麦抗虫分子育种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前期从转录组数据中挖掘到抗虫性主效QTL (QSm.hbau-4A) 6个相关差异基因的基础上,依据这些基因序列中存在的InDel和SNP,分别开发了2个EST标记和6个KASP标记,并在抗虫性不同的一套重组近交系(RIL)和一套小麦品种中进行了标记的有效性验证。所开发的8个标记在抗、感虫小麦亲本间均表现出较好的多态性,在RIL株系中的检测有效率均达到90%左右;除E10-10外,这些标记在供试高抗(56.3%~86.7%)和高感(85.7%~100.0%)小麦品种中的检测有效率均较高,可用于小麦种质资源的抗虫性筛选。同时发现, 11个具备所有抗虫标记位点的抗虫小麦品种,多为审定时间较早或已停止使用的品种,这使得结合标记辅助选择等手段鉴定和创新小麦抗虫种质资源的工作日益紧迫。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小麦红吸浆虫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于1986~1989年对河北省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查明了该省发生的吸浆虫是小麦红吸浆虫,一年发生一代,虫茧在土中越夏、越冬,长达10个多月.活动幼虫有随土温变化而垂直移动的习性,且与小麦生育期相一致.作者提出了“以种植抗虫品种为主,药剂主攻蛹期、成虫期扫残的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三年来.经河北大面积应用,有效地控制了红吸浆虫为害,取得了显著效益.  相似文献   

8.
正小麦吸浆虫,又名麦蛆,是世界性的小麦害虫。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主要小麦栽培地区。小麦吸浆虫也广泛分布我国主要产麦区。在我国小麦吸浆虫种类主要为小麦红吸浆虫和黄吸浆虫;小麦红吸浆虫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的黄河两岸;小麦黄吸浆虫主要发生在高原地区和高山地带。沧州地区小麦吸浆虫主要是红吸浆虫,系20世纪90年代随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传入。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永年县是小麦吸浆虫的老发生区,发生面积和程度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给粮食安全构成威胁。为筛选防治小麦吸浆虫的高效低毒新农药.水年县于2006年进行了5%毒死蜱颗粒剂防治小麦吸浆虫试验(5%毒死蜱颗粒剂由山东华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下称毒死蜱)。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麦红吸浆虫的生物学特性出发,结合1989~1993年抗性鉴定工作,设计出一套比较完整的抗性鉴定及抗源筛选的方法。主要包括:田间地块的选择、调查的内容和方法、抗性级别的计算及抗性类型的划分,并对实际工作中需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小麦吸浆虫的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初,小麦吸浆虫在夏邑个别乡镇零星发生,进入90年代后,小麦吸浆虫在全县呈扩散加重趋势,特别是近几年,发生面积进一步扩大,虫口高密度地块激增。2008年春季普查全县24个乡镇,小麦吸浆虫发生乡镇15个,重发生乡镇3个,全县发生面积1.3万hm^2,重发生麦田小麦减产70%~80%。  相似文献   

12.
<正>小麦吸浆虫有红吸浆虫和黄吸浆虫两种,江苏省发生的主要是红吸浆虫。小麦吸浆虫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  相似文献   

13.
小麦吸浆虫发生动态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吸浆虫是一种毁灭性害虫,受吸浆虫危害的小麦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40%~80%,甚至绝收。本文从气象条件入手,结合吸浆虫的生活习性,通过分析,找出了对吸浆虫影响较大的气象要素,并总结了气象条件对吸浆虫发生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4.
小麦红吸浆虫成灾原因分析与防治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小麦吸浆虫发生为害调查、防治试验和灾害控制,明确了该虫在北京市成灾的主要原因有4点,即吸浆虫是外来入侵的新害虫,生活、为害隐蔽,种群数量增长迅速和防治不及时。筛选出防治吸浆虫地下虫态和成虫的最佳药剂,每公顷施48%毒死蜱EC3L、或40%辛硫磷EC5.25L,制成毒土,于小麦拔节期撒施,防治效果达77.1%以上;用10%吡虫啉WP300g,或4.5%高效氯氰菊酯EC600ml,或10%吡虫啉WP150g加80%敌敌畏EC750ml,或40%氧化乐果EC1.5L,于小麦70%抽穗时喷施,对防治吸浆虫成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田间防效在85%~94.3%之间。通过4年的实践,提出吸浆虫新发区的控害措施,①即做好宣传培训,普及科学技术知识,②确定防治对策,抓好三个结合,③开展集中管理,统一防治。  相似文献   

15.
去年,江苏省宝应县有数百亩小麦遭受吸浆虫危害,而且危害严重。由于发现时小麦已抽穗,错过了防治适期,防治效果不佳。今年这些田块会不会再度发生小麦吸浆虫,甚至向其他田块蔓延?生产上该采取哪些措施防治?记采访了该省农林厅植保站的杨荣明同志。  相似文献   

16.
小麦是洪洞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品种优劣直接关系着小麦的产量与质量。邯农1412小麦品种是从河北引进并于2017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适宜运城市和临汾市的中、高水肥地块种植。邯农1412抗病抗倒、抗吸浆虫、抗穗发芽、籽大粒重,表现良好、产量高。介绍了邯农1412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品质、抗性等,对其栽培技术措施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7.
高抗小麦吸浆虫品种─晋麦31晋麦31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用陕6811作母本,临汾5610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1990年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特征特性晋麦31是半冬性中熟品种。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长势健壮,分蘖力强,成穗率……  相似文献   

18.
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对小麦吸浆虫有很好的防效。建议应用剂量以商品量15~20 mL/667 m~2(有效成分22.5~30 g/hm~2)为宜,于小麦抽穗期、小麦吸浆虫卵孵盛期防治。  相似文献   

19.
<正>1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影响小麦吸浆虫发生的气候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越冬幼虫一般在地下10cm,当地温达到10℃以上时才破茧活动,15℃左右时开始大量化蛹,17~20℃时成虫大量羽化,所以春季的温度变化能影响小麦吸浆虫发生的迟早。另外,雨水也常对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如果春季3~4月多雨,土壤湿润,幼虫容易破茧出土、化蛹、羽化,小麦吸浆虫发生量就多,小麦受害就偏重。反之,  相似文献   

20.
<正>小麦吸浆虫潜伏在小麦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形成秕粒、空壳,轻者减产20%~30%,重者减产60%~70%,甚至绝收,是一种毁灭性害虫。虽然广大农民对防治吸浆虫比较重视,但有部分农户仍存在不少误区,严重影响防治效果。误区一:重成虫期喷药防治,轻虫蛹期撒毒土防治。小麦吸浆虫的每个生长发育阶段,永远与小麦的生长发育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