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于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6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粳型杂交水稻发展稍迟一点,1975年实现“三系”配套,1977年在生产上开始推广。据1987年合肥全国杂交水稻会议初步统计,种植面积已达到16439万亩,其中南方(包括陕西)籼杂16235万亩,北方粳杂204万亩。 一、推广应用的历史及现状 我国杂交水稻生产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76—1979年发展时期。从1976年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到1979年,全国种植面积达到7600万亩,平均每年扩大近两千万亩。1980—1981年是徘徊时期。杂交水稻由于当时组合单一,生育期较长,抗性不强等原因,有些地…  相似文献   

2.
华南地区1987年杂交稻面积不到2000万亩,仅占水稻播种面积的15%。1990年杂交早稻2271万亩,占早稻播种面积的43.1%,杂交晚稻3240万亩,占晚稻面积的57.4%,并选选配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新组合,两系法杂交稻示范推广已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3.
信息动态     
1991年全国杂交稻种植面积 已突破2.6亿亩 1991年11月,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间组在南昌会议上统计,我国杂交稻种植面积已达2.608352亿亩,占全国稻田面积的54%强,第一次超过常规稻种植面积。各省种植杂交稻面积如下:四川4221万亩,湖南4069.63万亩,江西2943万亩,广西2598万亩,广东2311.3万亩,湖北2300万亩,安徽1501万亩,福建1410.2万亩,浙江975.93万亩,贵州758.63万亩,河南400万亩,云南400万亩,海南294.83万亩,陕西150万亩,辽宁127万亩,上海22万亩。 1991年杂交早稻已发展到4768.71万亩,已占全国1亿多亩早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比1990年扩大1103…  相似文献   

4.
我国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十年之后就成功地实现了三系配套,选育出了能应用于生产的强优组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由1976年的200万亩,发展到1987年的15000万亩,为我国粮食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杂交早稻的发展却十分缓慢。特别是长江域双季杂交早稻的面积更少。1986年,长江流域双季杂交早稻面积仅200多万亩,1987年也只500万亩左右。而我国整个长江流域双季早稻面积有9000多万亩。  相似文献   

5.
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相继取得籼、粳稻“三系”配套,至1976-1980年5年累计,全国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3亿5千多万亩,增产粮食130多亿公斤,平均每亩增产50公斤以上。杂交水稻的生产潜力与植株形态密切相关,为提高杂交水稻育种水平.尽快培育出生产潜力更大的杂交水稻新组合,总结本人多年育种经验,结合水稻形态学研究有关资料对杂交水稻高产形态进行探讨,望能对杂交水稻育种及栽培实践有所助益。1杂交稻根系发达,活力旺盛优良组合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比较具有较为明显的根系生长优势。据营口县水稻三系育种组观察,杂交水稻黎化…  相似文献   

6.
1990年杂交稻的面积达2.3.892亿亩。过去推广较慢的省,近年快马加鞭;发展快的省又更上一层楼;南方杂交粳稻经过努力,己走出困境;北方杂交稻虽面临徘徊下降形势,也出现了新曙光。 1990年粮食总产虽已过4200亿公斤,但本世纪末总产要达5600亿公斤,“八五”末达4500亿公斤。为实现上述目标,杂交水稻1991年要发展到2. 5亿亩,1995年达2.8亿亩。当前的问题是:杂交稻种子积压多,需妥善解决;要处理好三系法、两系法育种的关系,长江流域缺乏更新组合;早稻组合的熟期及适应性还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杂交水稻的示范和推广,是从1976年开始的。由于全省稻区情况不同,杂交水稻分为南籼、北粳二片。当时南部以南优2号为主,北部以黎优57为主。南部由于杂交稻优势强,连续两年丰收,当1979年进入大发展阶段时,面积达20余万亩,但在抽穗开花期,遇上43-45℃最高气温,花粉败育严重  相似文献   

8.
1987年1月,在秦皇岛召开了北方杂交水稻科研、生产协作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分析北方杂交水稻科研、生产形势,并预测今后发展的前景。 北方粳稻区域分布在十多个省市,但总面积仅3000万亩,近几年杂交水稻面积仅180-190万亩,只占北方粳稻面积的6%,而全国杂交稻面积约占总水稻面积的26%。北方杂交粳稻比起南方杂交税稻来发展是缓慢的,规模是不大的,还未能挑起北方粮食增产的重担。究其原因:其一,水稻在北方大多数省(市)的粮食作物比重中不占主导地位,杂交稻的发展自然很难占到显著的位置。但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从上至下都十分重视发展杂交稻,因…  相似文献   

9.
1990年宁乡县示范种植杂交晚粳76优312和台杂2号,面积为809亩,平均亩产529.1公斤,高产丘亩产达624.7公斤。平均产量比同季种植的常规晚籼湘晚籼1号,常规晚粳盐粳2号、H808及杂交晚籼成优64亩增86~48.8公斤,纯收入亩增68,33~40.4元。发展杂交晚粳除选用高产抗病组合外,还必须注意育带蘖壮秧、合理密植及科学运筹肥水。  相似文献   

10.
、麦茬杂交的优越性 我省杂交水稻从1976年引进试种, 1978年开始大面积推广,1979年突破1000万亩,到1988年累计推广1.2亿亩以上,占全省累计稻田面积的29%,其中80%以上为麦茬杂交稻。多年生产实践证明,推广麦茬杂交稻具有五个方面的优越性:一是产量高。杂交稻推广11年来,平均单产  相似文献   

11.
要充分利用杂交稻的生长优势和产量优势,必须进行栽培体系改革。在栽培体系中应用两段育秧的方法是提高秧质,育成多蘖秧,实现杂交稻高产、低成本、高效益的途径之一。 两段育秧这项技术,我市从1977年开始引进,试验结果比常规水育秧每亩增产11-29.9%。1978年杂交稻两段秧栽培面积9387亩,平均亩产524公斤,每亩增产16.5%。1982年,发展到1.7万亩,占杂交稻面积的14.2%; 1983年为8.55万亩,占杂交稻面积36.4%;1984年为20.7万亩,占杂交稻面积59.1%;1985年为17万亩,占杂交稻面积的40.3%;1986年为20.4万亩,占杂交稻面积的42.3%,平均亩产647.2公斤,比常…  相似文献   

12.
1989年在259.06万亩水稻生产中,推广综合丰产技术单产达542.4公斤,比前3年增长14.58%,其配套技术是:全面推广模式化栽培;扩大杂交中籼面积;推广施用多效唑和粉锈宁等农业生物新技术;应用源库关系理论指导后期用肥,并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一) 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和推广,是水稻生产上的一项重大突破。湖南从1976年开始大面积推广杂交稻,至1985年,10年来累计推广了1.59亿亩,与常规稻比较,每亩增产140斤,共增产稻谷222.6亿斤。特别是“六、五”期间,我们认真总结了“五、五”期间的经验,提出了“积极领导,总结经验,样板示范,稳步发展”的方针,使我省杂交水稻生产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主要标志是: 1.面积不断扩大:1985年尽管遭受了严重自然灾害,杂交稻的推广面积仍然达到了2042万亩,比1980年的1412万亩增加630万亩,增长45%。其中杂交晚稻1581万亩,比1980年…  相似文献   

14.
1984年至1986年,湖北省黄冈县推广杂交稻三年三大步,累计推广面积44万亩,增产粮食38500吨,增加产值1771万元。在三年调减粮食播种面积10万亩情况下,1986年粮食总产创造了29.9万吨的历史最高纪录。为巩固调整成果,提高水田经济效益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由于我县推广杂交稻面积比例大,如何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是今后发展杂交稻生产中的新问题。我们经过三年的试验研究,发现杂交稻与其它种植业、养殖业搭配,能显著增产增收,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不同搭配模式与效益 1986年全县利用杂交稻与其它种植、养殖业配套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自70年代末推广杂交晚籼及配套栽培技术后,双季晚稻产量有较大增长,晚稻亩产现已达300公斤,双季亩产700~800多公斤。1984年前的主要当家组合是汕优2号。1984年引进新组合汕优63、筛选了D优63,表现抗病、高产、米质好,生育期与汕优2号相近。1986年泸州市合江县化育乡示范双晚汕优63、D优63共1582亩,亩产达416.3公斤;1987年沙县种植双晚汕优63、D优63共32万亩,亩产383公斤。在川南用汕优63、D优63与早杂威优49配套,可充分利用当地温光条件,实现双杂高产。汕优63、D优63作双晚的栽培要点是:适期播种、保证安全齐穗,麦壳育秧,小苗寄插;合理密植与施肥,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从1976—1986的十年间,我国杂交稻累计种植面积达9.1亿亩、增产稻谷900多亿斤。据不完全统计,1987年全国种植杂交稻1亿5千5百万亩以上,比86年扩大2千多万亩。然而,从当前我国各地的制种产量来看,单产高的可达300公斤,一般的只有100公斤左右。所以,提高制种的产量,不仅对发展杂交稻十分必  相似文献   

17.
《杂交水稻》是杂交稻科技领域里全国唯一公开发行的专刊,对指导杂交稻科研、生产、推广均有很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适用性。以科研、推广和经营为一体的江苏省建湖县庆丰农技站近几年来每年均订《杂交水稻》3套,随着杂交稻面积的扩大,1990年增订到15套。还订购了杂交水稻制种专辑110册,全乡42个村农技员及有关行政人员可人手一册。 庆丰乡每年杂交稻制种面积为4万亩左右,成为全国杂交稻制种面积最大的一个乡。因此,需要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水平,需要及时了解杂交水稻的讯息动态。由于订阅了《杂交水稻》专业杂志,很好地满足了这方面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覃明周 《杂交水稻》1989,(2):48-48,F003,34
我国从1964年开始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选出强优势组合,1975年进入大规模制种,同时北方杂交粳稻也实现三系配套。1976年以后,在中国广阔的田野上开展了一场有亿万农民参加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用杂交水稻逐步取代常规水稻。它改变了我国水稻单产长期低而不稳的局面,把稻谷生产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76年,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为210万亩,1979年达到7600万亩,1983年为1.124亿亩,1987年为1.6439亿亩,1988年上升到1.9亿亩。发展速度之快,在中国农作物良种推广史上是少见的。 随着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单产…  相似文献   

19.
从最近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召开的1999~2000年度杂交水稻种子供需形势分析会上获悉,1999年度全国杂交水稻种子制种面积大,生产数量足,所产种子能满足2000年度杂交水稻大田生产需要。据对17个制种省(区)统计,1999年杂交稻制种面积12.8万hm‘,总产3.23亿公斤(其中四川、湖南、广西、江西、江苏、湖北等6个主要产种省(区)制种9.5万hm’,总产24亿公斤,分别占全国杂交稻制种面积和总产70%以上),加上1999年6月末库存种子0.23亿公斤,1999~2000年度可供种3.46亿公斤,预计2000年度全国杂交水稻大田种植面积2.54{3亩,需种量约…  相似文献   

20.
头年冬种大、小麦,次年连作双季杂交稻,是我市亩产过吨粮的一种可靠性较大的种植模式。1986年全市小面积试验示范0.56万亩, 1991年发展到38. 48万亩, 6年累计种植面积94.83万亩,其中三熟亩产过吨粮的达89.71万亩,占种植面积的94.6%。据抽样调查,麦类-双杂三熟合计亩产1100公斤以上,各季的亩产指标一般是:无论大麦或小麦,亩产应在200公斤以上,早杂亩产450公斤左右,晚杂亩产450公斤以上。综合各地高产丘块的验收资料,三季的产量结构和全生育期如表1。 麦类-双杂亩产过吨粮的配套栽培技术要点是: 一、搞好三熟品种搭配,缓解高产与季节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