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屋顶绿化新技术与城市雨水利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万静 《技术与市场》2005,35(7):22-25
城市雨水利用是改善城市水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屋顶绿化技术安全可靠,而且由于一系列新技术的采用,蓄水及补给地下水等方面的性能不断提高,为城市雨水利用开辟了一条生态可行的途径.本文从削减屋面雨水径流量、储存雨水、补给地下水三方面分析了屋顶绿化在城市雨水利用、改善城市水环境方面的作用.结合国内外的一些实例对当前国内外屋顶绿化的运用状况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屋顶绿化的分类与运用范围,总结了当前屋顶花园建造技术,包括在植物品种和种植基质选择、蓄排水和防水隔根等方面的技术,并分析了相关政策法规在推广屋顶绿化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我国城市雨水利用的可行性及其意义,并对城市道路、居住小区、屋面等建筑场所的雨水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及工程案例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开展雨水资源化利用,可有效增加雨水下渗量,对补给地下水、减轻城市排水压力及改善小区环境等具有重要的社会、环境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第一步 高台整地切断地下水上升返碱,遇雨水大时及时排除造林地盐碱水,达到降低盐碱的作用。台高为30厘米~50厘米。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森林植被在地上,水在河湖中,而森林植被覆盖率下降会导致河水减少甚至断流,这是因为森林植被和地下水有关,地下水又和河湖径流有关,当森林植被覆盖率下降的时候,地下水水位就要下降,这样一来河湖的水就要去补给地下水,造成河湖水位下降,甚至造成河流断流。  相似文献   

5.
对沙溪铜矿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勘察分析,分别从矿区地下水的水位动态、水化学成分分析和地下水的渗流场方面研究了地下水动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动态属气候-开采型,大气降水是区内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深部地下水补给条件差,水头逐渐降低。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力联系弱。建议加强矿区的水文地质工作,建立健全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6.
近几十年来大规模冻土退化极大影响了冻土区地下水动态。以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季节性冻土区为例,结合2000~2020年的文献研究及数据,分析了气候变化及冻土退化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总结归纳了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1)暖化效应及人为干预影响下使三江平原冻土退化,虽增加了区域径流量并促进地下水补给,但也加重了地下水污染。(2)降雨入渗补给为地下水补给最主要来源,约占地下水补给总量的3/4,暴雨等极端降水使地下水储量明显增加。(3)三江平原地下水开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超采问题十分严峻。(4)如何设计地下水保护体系是未来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必要时可增加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减少人力资源支出,从而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辽阳某地区地下水进行监测,掌握该地区的地下水含水层类型和特征、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动态变化,分析该区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森林水文效益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特征。由于森林的截留、拦蓄作用,不仅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而且可以减少地表迳流,转地表水为地下水;消洪补枯,使雨水从土壤中以潜流的形式汇入河道,形成稳定而缓的水资源,以便于工农业生产的利用。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由于人类对地下水的过量使用或补给等原因,引起地下水水质恶化、地面坍塌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影响人类生产和制约经济发展。为保护地下水资源,需要对地下水作出科学的水质评价。对地下水评价的各种方法(5种11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广东园林》2009,31(3):80-80
北京市园林绿化中将推广使用生态透水砖。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知。“会喝水”的生态透水砖正式通过专家成果鉴定.今后有望在园林绿化、市政道路、停车场等路面进一步推广应用。生态透水砖的透水率在95%以上,它能截流大量地表水。因为有着特殊的结构,铺了透水砖的路面雨水能迅速透过地表。渗入地下,有效补充城区日益枯竭的地下水资源。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外地层除铁技术,在除铁机理、设计原则和硝酸盐氧化还原法的应用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地层除铁机理 地下水中2价铁氧化为3价铁沉淀(氧化物或氢氧化物),氧化状态主要随水中溶解氧的数量而定。当雨水能很快渗入地下水中时,溶解的铁锰量即降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园林植物对于海绵城市建设十分重要,在控制地表径流、净化雨水与空气、净化水质等方面都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对此应该充分做好园林植物的运用,如可以开展雨水花园、人工湿地、屋顶绿化、下凹式绿地、街头小型绿地、修复栖息地等方面的探索应用。论述了园林植物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列举提出了相关具体应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伴随着一系列城市生态问题,其中城市雨洪已成为不容忽视且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承担着涵养水源,补给地下水的重要功能,如何更好地开发与设计它是风景园林专业师生需要掌握的技能。结合目前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科背景和教学现状,分析、探讨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引入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英文缩写GSI)的必要性,并进一步结合"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实例,从培养环节的系统性、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实践环节的针对性方面,对"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引入GSI教学内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研究内蒙古吉兰泰盐湖流域不同水体的同位素,分析判断其水分补给来源特征。采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方法和水化学特征法,研究了吉兰泰盐湖稳定同位素δ18O和δD特征。结果表明:吉兰泰盐湖δD、δ18O平均值为-47.86‰和-6.4‰,黄河水δD、δ18O的平均值分别为-59.95‰和-7.7‰,水库水δD、δ18O的平均值分别为-59.26‰和-5.4‰,浅层地下水δD、δ18O的平均值分别为-69.69‰和-9.3‰,深层地下水δD、δ18O的平均值分别为-82.7‰和-10.85‰;吉兰泰盐湖蒸发趋势线方程为δD=7.54δ18O+1.87(R^2=0.96)。湖水的氢氧同位素值最大,其次为水库水、黄河水和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值最小;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直接补给作用很小,黄河水补给方式为侧渗;西侧的巴彦乌拉山和南侧的贺兰山都以地下水的形式补给吉兰泰盐湖。  相似文献   

15.
角斑病是日本甜柿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树势,造成早期落叶落果。在浦江,该病原以菌丝体在病叶,病果柿蒂上越科;翌年4月开始侵染,借雨水传播从气孔侵入。采用及时清理病叶,病柿蒂,搞好林内卫生,适时化防等措施,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6.
元谋干热河谷人工林地的水分输入与土壤水分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1992年3月 ̄1994年5月对赤桉-山毛豆人工幼林地的观测,在雨季降水平均481mm,比多年平均值少17%的条件下,林木未出现萎蔫和死亡,全年土壤平均含水量在11%以上,在最干的3 ̄5月份,土壤水分也能满足林木存活;水分输入后被林冠截留部分约占总降水量的10%,地表流失量仅占3%左右,大部分水分渗入土壤。在无任何地下水补给,天然降水作为唯一水分来源的情况下,干热河谷地区的营林和植被恢复应采取  相似文献   

17.
龙口市黄水河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必要性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山东省龙口市黄水河湿地地理位置、水源、生物多样性、景观文化资源等概况。分析认为,黄水河湿地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客水补给逐年减少,工农业生产对地下水源过量开采造成水位下降,水质面临着农村面源污染和生活废弃物污染的威胁,对黄水河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超采,造成地下水资源补给不足。藉此提出黄水河沿岸截污、回灌补源、河道底泥疏浚、河道曝氧等工程以及环水库水土保持林带建设和水禽栖息地建设工程等生态保护与恢复对策。  相似文献   

18.
水土流失和干旱缺水是黄土高原经济落后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雨水资源化是解决或减缓水土流失和干旱缺水的有效途径。将雨水利用的方式归纳为雨水就地拦蓄利用、覆盖抑制蒸发、雨水富集叠加异地利用3种方式。分析了雨水资源化对水文环境和土壤环境的影响。不同的雨水利用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和控制水文过程,改善流域的水质,减少土壤的非点源污染,提高土壤的质量,提高土壤的含水率;而人工林草植被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土壤含水率,覆盖措施可以延长水在土壤水库中的集蓄时间。  相似文献   

19.
湿地是一个高度多样性的综合体,其中包括天然的或人工的沼泽、湖泊、江河、水库及暂时的塘堰和水稻田等。湿地能为人类直接提供鱼虾、贝类、水禽、毛皮兽、芦苇及各种栽植特产品;问接地可以把湿地作为开展垂钓、观鸟等活动基地;湿地对改进水质、防洪抗旱、抵御风暴、控制水土流失、提供水源和地下水的补给等,具有独特的环境效益;同时,湿地还具有美学、教育和科学文化等价值。这些生态和社会效益是无法用金钱来换算的。  相似文献   

20.
多年冻土区地下水分类,我国至今尚未有统一说法。当前国内外仍沿用前苏联学者Н.П托尔斯欣和П.Ф什维佐夫等人提出的多年冻土区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类方法,将地下水分为冻结层上水、冻结层间水、冻结层下水。 这种地下水的分类方法,经我国多年来在多年冻土区的工程实践验证,此种分类方法弊病甚多,不但不能如实反映自然界中地下水生成、分布、补给、排泄之特征,更未涉及到地形地貌、地质岩性、水文气象,不能反映出多年冻土区地下水独特系统。为此,由于多年冻土区地下水与其多年冻土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又控制自然界水的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