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外源ABA及其抑制剂对冬小麦抗寒性的影响,以强抗寒小麦品种东农冬麦1号为试验材料,于三叶期分别喷施10μmol/L脱落酸(ABA)和50μmol/L的ABA抑制剂氟啶酮,以水处理为对照,分别于4℃、0℃、-10℃和-25℃取小麦分蘖节进行抗寒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各处理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逐渐增强;ABA处理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Pro含量和SOD活性均高于对照,MDA含量低于对照;氟啶酮处理的各项指标与ABA处理呈相反趋势。说明低温胁迫下,外施ABA可以通过增加植物体内ABA含量,进而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来提高东农冬麦1号的抗寒性;一定浓度的氟啶酮可作为ABA抑制剂来研究植物的逆境生理。  相似文献   

2.
水杨酸对低温胁迫下甘蔗苗期抗寒性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新台糖22号’(ROC22)为试验材料,采用0.5 mmol/L水杨酸(SA)喷施苗期甘蔗叶片,于7℃进行低温胁迫,研究水杨酸对甘蔗苗期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A降低了受低温胁迫的甘蔗苗期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提高了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减缓了叶绿素含量的下降,认为喷施一定浓度的SA可缓解低温对甘蔗幼苗的损伤,进而可提高甘蔗苗期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外源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对低温下寒地冬小麦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选用东农冬麦1号为材料,在冬小麦幼苗长至三叶期时喷施1×10-4mol/L SA,以喷施等量蒸馏水作为对照,在越冬期自然降温条件下,分别于5℃、0℃、-10℃、-25℃时对分蘖节和茎取样,测定其丙二醛(MDA)含量,并用透射电镜观察其细胞的超微结构,统计返青率及分蘖节数。结果表明,外源SA减轻了低温对冬小麦膜系统造成的损害。对照组细胞仅在-25℃时出现了轻微的质壁分离;在-25℃各细胞器呈现轻微空泡化,线粒体外膜及核膜不清晰,但细胞核没有受到破坏。喷施SA后细胞核受损程度降低,核膜边缘清晰,线粒体结构完整清晰,内嵴数也略有增多,分蘖节的线粒体数目增多,仅在-25℃时核膜和线粒体的外膜不清晰,受到了轻微的破坏,但比对照组受损轻;前质体及淀粉粒数目增加(0℃以上);分蘖节中的液泡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SA处理提高了返青率,并在返青后增加了分蘖节数。这说明SA处理可增强低温下细胞结构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寒地冬小麦的低温适应性,从细胞学角度证实了外施适宜浓度的SA可增强寒地冬小麦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4.
外源调节物质对棉花幼苗耐寒生理特性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棉花幼苗为试材,叶面分别喷施外源调节物质水杨酸(SA)、壳聚糖(CTS)、水杨酸+壳聚糖(SCM)、水杨酸+壳聚糖+硝酸钙(SCCa M)后,在5℃低温下进行处理,分别于0、24 h、48 h及恢复处理24 h时测定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叶绿素含量,SOD、POD、CAT的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的含量。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前用0.7 mmol·L-1水杨酸、0.6 mmol·L-1壳聚糖及复配制剂处理棉花幼苗,其叶片的SOD、POD、CAT活性和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有所降低;复配制剂处理效果优于水杨酸和壳聚糖单独施用的效果,而水杨酸、壳聚糖、硝酸钙三元复配的效果比水杨酸和壳聚糖两元复配的效果好。表明水杨酸、壳聚糖和硝酸钙在诱导棉花幼苗耐寒性中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5.
ABA和PP333对蕙兰抗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ABA和PP333对蕙兰低温胁迫下抗寒性指标的影响,以蕙兰名品‘大一品’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的ABA和PP333对‘大一品’幼苗叶片进行叶面喷施处理,于光照培养箱[昼温/夜温=(5±0.5)℃/(0±0.5)℃]中进行低温处理,研究ABA和PP333对蕙兰抗寒性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ABA和PP333处理均降低了受低温胁迫的蕙兰叶片的相对电导率,提高了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和POD活性,对冷害具有缓解作用,所有处理中以15 mg/L和20 mg/L ABA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孕穗期低温条件下ABA对水稻结实率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ABA对孕穗期低温下水稻结实率及叶片生理特性的调控效应,本试验在盆栽条件下,以2个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龙粳11’(冷敏型)和‘龙稻5’(耐冷型)为材料,于孕穗期在人工气候室进行低温(15℃,持续1,2,3,4,5天)处理,并喷施不同浓度的脱落酸(ABA),研究低温条件下ABA对不同水稻结实率的调控效应,同时探讨了ABA和低温对水稻叶片膜透性、抗氧化酶等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龙稻5’的结实率变化不大,‘龙粳11’的结实率显著降低,20 mg/L的ABA能够有效缓解低温伤害,相对提高低温胁迫下水稻的结实率。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龙稻5’的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龙粳11’,但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低于‘龙粳11’。ABA可提高冷敏品种的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同时可降低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这说明ABA可以通过调控水稻抗氧化酶、可溶性糖等生理指标的活性及含量,进而提高冷敏水稻品种的耐冷性。  相似文献   

7.
以马铃薯郑薯5号(耐寒品种)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0.5 mmol/L水杨酸(SA)叶面喷施处理,通过低温胁迫(4℃14 h,2℃10 h)后,测定马铃薯叶片丙二醛(MDA)、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脯氨酸(Pro)和叶绿素总含量,过氧化物歧化酶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研究外源SA对马铃薯叶片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喷施SA后的马铃薯叶片MDA、SS、SP、Pro和叶绿素总含量显著提高,POD和SOD活性显著提高。因此叶面喷施外源SA能通过调控马铃薯的渗透调节和抗氧化能力来减轻细胞膜的损伤,抵制低温伤害,提高其耐寒性。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外源SA对低温胁迫下养心菜生理代谢的调节作用,以养心菜为试材,在0,5℃低温胁迫下,分析叶面喷施不同浓度(0,0.5,1.0,2.0,4.0 mmol/L)的水杨酸(SA)对养心菜膜透性、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0.5,1.0,2.0 mmol/L的水杨酸处理均能抑制低温下养心菜相对电导率和MDA的升高,提高养心菜叶片SOD和POD活性,增加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也使养心菜叶片Fv/Fm的下降幅度减缓,光抑制对植物的伤害也得以减缓,养心菜的抗寒指标在低温下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同一浓度的水杨酸处理对不同温度的作用效果不同。综合评价的结果显示,1.0 mmol/L SA处理对养心菜在5℃低温下的缓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外源ABA对茶树抗寒性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ABA喷施茶树枝条,根据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确定适宜的浓度,再用最适浓度的ABA喷施茶树枝条,测定经低温胁迫后抗寒生理指标可溶性糖、丙二醛含量及相对电导率的变化。结果表明:50mg/L和250mg/LABA喷施茶树枝条对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影响最显著,但50mg/L较为适宜。-8℃低温处理48h后,ABA喷施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对照40.13%,丙二醛含量低于对照10.42%。实验表明一定浓度的外源ABA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茶树叶片的低温伤害,增强茶树抗寒性。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低温胁迫对白三叶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和丙二醛等生理指标的影响,为白三叶的抗寒性育种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数据,试验以新品系08-2和海法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haifa’)为材料,依次设置10℃、5℃、0℃、-5℃、-10℃、-15℃等6个处理,研究低温下叶绿素、可溶性糖和丙二醛等的变化,对材料的抗寒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变温对白三叶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和丙二醛等的影响较大。随着温度的降低,白三叶的叶绿素含量总体呈现降低的趋势,在较低(≤0℃)温度处理下,08-2的叶绿素含量降低速度小于海法的;08-2的可溶性糖含量在0℃时达到最高,海法的在5℃达到最高;丙二醛含量和电导率逐渐升高,但08-2变化幅度低于海法。综合分析表明,新品系08-2耐寒性优于海法白三叶。  相似文献   

11.
水杨酸对辣椒抗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辣椒为试材,通过喷施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研究了SA对辣椒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2.0 mmol/L)的SA可降低低温条件下辣椒幼苗的伤害程度,使其萎蔫率降低,POD和CAT活性升高,叶绿素含量增加,丙二醛含量降低,辣椒的抗寒性增强;当浓度大于2.0 mmol/L时,辣椒幼苗体内的新陈代谢发生紊乱,使其抗寒性降低。从各浓度处理效果看,2.0 mmol/L的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冬小麦叶片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寒性不同的冬小麦品种(米808、冬引0801、小黑麦、冬麦9625、冬麦138)为试验材料,测定各材料在不同温度(13,7,4,-18,-21℃)下处理2h后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叶片中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和超氧化歧化酶的活性(SOD).结果表明,随着温度降低(4℃→-18℃→-21℃),小麦叶片中MDA、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小麦叶片SOD总活力随胁迫温度降低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经低温胁迫后,小麦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无明显变化.米808、冬引0801在-21℃胁迫下,相对电导率变化率最低.米808、冬引0801在-18℃→-21℃时,MDA含量增幅较大;米808 SOD总活力在-18、-21℃时变化率最低.冬引0801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变化率均在21℃时最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测定在不同冷冻温度不同储藏时间下核桃‘温185’、核桃‘新2’枝条的抗寒性。采用室温(CK)、人工模拟低温等不同温度分别储藏5、12、24 h的核桃枝条,并测定比较了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表明,同一储藏时间不同冷冻温度下不同品种核桃枝条的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幅度不大。-10℃低温处理5 h,‘温185’和‘新2’的可溶性糖含量较其他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高,分别比室温增高2.54%、0.56%。‘温185’在受到低温胁迫后MDA含量逐渐降低,而‘新2’枝条MDA含量随着储藏温度的降低呈升高、降低又升高的变化趋势。低温对核桃枝条有一定的伤害,但由于整个过程中脯氨酸变化幅度不大,枝条内脯氨酸积累量的高低与冻害程度相关性不明显。在低温条件下各个品种的SOD酶活性呈降低的变化趋势,‘温185’在5、12、24 h处理时间下枝条SOD酶活性随着储藏温度的降低呈降低、升高、降低又升高的变化趋势,但总的变化趋势是降低。‘新2’在5、12、24 h处理时间下枝条SOD酶活性随着储藏温度的降低呈降低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对核桃枝条抗寒性有较大影响。综合分析各品种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可初步推测‘温185’抗寒性比‘新2’高。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天达2116’对冬小麦膜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室内栽培冬小麦幼苗,在人工气候箱内模拟低温(2℃)冷害条件,冷害前后对冬小麦叶片喷施‘天达2116’,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NBT光还原法、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Bradford法和蒽酮比色法分别测定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研究‘天达2116’对冬小麦抗低温冷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天达2116’对低温冷害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的影响差异显著;低温冷害处理后冬小麦叶片MDA、可溶性糖含量增加,经‘天达2116’处理后可使两项指标均显著下降;随着冷害时间的延长,MDA、可溶性糖含量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低温冷害处理对冬小麦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较小。‘天达2116’对冬小麦叶片的生长状况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能够提高冬小麦抗低温冷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甜菜碱以及其关键合成酶甜菜碱醛脱氢酶在低温胁迫时对小麦的保护作用,笔者将抗寒性不同的2 个冬小麦品种‘东农冬麦一号’(DM1)和‘济麦22’(J22)栽培于自然条件下,通过测定苗期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甜菜碱醛脱氢酶活性、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表达量以及甜菜碱含量。结果发现,抗寒品种DM1 表现出甜菜碱醛脱氢酶酶活和甜菜碱含量大幅增加,而封冻期MDA含量相比J22 却有所降低。这说明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的表达促进了甜菜碱的积累,同时增加了细胞膜的稳定性。本研究结果不仅确定了甜菜碱在DM1 抗寒性中的作用,同时为今后提高冬小麦抗寒性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温度胁迫下甘蓝型油菜苗期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来源的16个甘蓝型油菜骨干系亲本为材料,对温度胁迫处理前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Pro)含量、电导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电导率、可溶性蛋白、MDA含量和Pro含量变化在材料间存在显著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甘蓝型油菜品种的抗逆性强弱,可作为甘蓝型油菜苗期鉴定抗逆性强弱筛选的生理指标,叶绿素、SOD活性和CAT活性变化趋势不明显,不宜作为抗逆性鉴定的生理指标.对多个生理指标综合分析后证明单一生理指标对材料抗逆性筛选比较困难.通过对温度胁迫下材料的电导率、可溶性蛋白、Pro含量及MDA含量比较得知,15号材料在温度胁迫条件下表现出较强的耐热性与抗寒性,14号材料表现出较好的耐热性,2号材料表现出较好的抗寒性,可以作为育种材料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认识植物激素在小麦抗氧化和调控衰老中的作用机制,以持绿品种汶农6号和非持绿品种济麦20为材料,在盛花期后喷施脱落酸(ABA)和6-苄基腺嘌呤(6-BA),考察外源激素对旗叶衰老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变化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了激素与衰老的关系。结果表明,汶农6号旗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叶绿素含量及籽粒千粒重和产量均大于济麦20,且丙二醛(MDA)含量低于济麦20,表明持绿型品种抗氧化能力强,衰老进程较慢,进而获得较高产量。外源ABA和6-BA处理显著提高花后7~28 d旗叶叶绿素含量,提高花后21~35 d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花后28~35 d旗叶MDA含量。外源ABA降低两品种旗叶玉米素(ZR)含量,但提高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含量,降低了其在花后28~35 d的ABA含量。6-BA处理提高旗叶ZR含量及花后7~14 d IAA含量,降低济麦20花后21~35 d旗叶ABA含量。外源ABA显著提高汶农6号花后7~21 d旗叶SOD活性,喷施ABA对汶农6号旗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影响没有显著性影响,但显著提高了济麦20花后7~28 d POD活性,喷施6-BA提高了两品种7~28 d SOD、POD和CAT活性。总之,ABA和6-BA处理改变了旗叶内源激素水平,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MDA含量,延缓旗叶衰老,从而提高了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8.
外源水杨酸对油桃雌蕊抗寒性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0℃低温下,用0、5、15、25、45和80mg/L的外源SA处理‘冀东1号’桃花,试验结果表明,0℃低温使‘冀东1号’桃花雌蕊形态恶变,电解质外渗率增强,SOD和POD活性下降,MDA含量增高。经5~80mg/L SA处理的桃花,雌蕊形态恶变减轻,电解质外渗率和MDA含量显著下降;5~25mg/L SA处理使SOD活性显著升高,但45~80mg/L SA处理使SOD活性显著下降;25mg/L SA处理使POD活性升高,其它处理使POD活性下降。试验研究认为,外源SA可以提高油桃花朵的抗寒性,以25mg/L外源SA处理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以云南栽培的7个核桃品种幼苗叶片为材料,进行不同梯度的低温胁迫试验,测定其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MDA)含量指标,从而对不同品种的抗寒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7个核桃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随着温度的降低都呈现出逐步升高的趋势,而可溶性糖则出现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将电导率变化应用Logistic方程拟合,推算不同品种的半致死温度为:‘漾泡’(-3.6℃),‘铁核桃’(-5.13℃),‘大砂壳’(-2.17℃),‘云新306’(-4.56℃),‘云新高原’(-5.91℃),‘温185’(-7.10℃),‘新新2号’(-7.37℃)。利用隶属函数对抗寒性能进行评价,得出7个核桃品种抗寒性强弱顺序为:‘新新2号’>‘温185’>‘云新306’>‘云新高原’>‘铁核桃’>‘大砂壳’>‘漾泡’。  相似文献   

20.
低温胁迫下甜菜纸筒苗叶喷植物调节剂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芸苔素内酯和S-诱抗素对甜菜生长和抗寒性的影响,以甜菜纸筒苗为材料,用2种调节剂叶喷夜晚低温处理的甜菜幼苗,研究甜菜纸筒苗叶片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叶绿素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芸苔素内酯和S-诱抗素可以降低低温条件下叶片内丙二醛、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的含量;提高甜菜叶绿素的含量。植物调节剂处理减少了膜脂过氧化产物的积累,降低了细胞膜透性,从而减轻了低温胁迫的伤害,提高了纸筒苗育苗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