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集水区6年定位观测并对毛竹林、杉木林的森林水文基本特征进行对比观测和分析,基本结论是:在丘陵山地森林覆被率70%~80%的条件下,比同等条件的空旷地降水量多26.1mm,而林地蒸发量则比空旷地小;杉木林内降水量比毛竹林大,截留量和茎流量比毛竹林小;地表径流量及泥沙流失量采伐迹地>杉木林>毛竹林;林地贮水量毛竹林>杉木林>采伐迹地;林地土壤水分渗透速度毛竹林>杉木林地。  相似文献   

2.
麻岭小集水区水土保持林草植被景观格局配置及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小集水区景观生态系统水保功能,以麻岭为对象,在现有景观格局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景现配置原则,优化和配置了植被景观格局。杉木林由6个斑块减为3个,但面积增加了1倍多;荒山、坡耕地和未成林造林地由20个斑块变成零斑块,面积减少了21.7hm^2;阔叶林和国外松、松阔混交林增加了4.85hm^2,桔园增加0.23hm^2。景观配置优化后,景观生态指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生态环境将得到改善:地表迳流每年减少40.90t,泥沙流失量年减少856.13t,林地蓄水量年增加10630.63t。  相似文献   

3.
麻竹人工林水文生态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福建南靖连续4a对1995年春在杉木采伐迹地上营造的株行距为3m×4m、4m×5m和5m×6m3种密 度的麻竹试验林进行水文生态效应观测。结果分析表明:(1)麻竹林冠截持量与降水量和林分密度均呈正相关,而 秆茎流和林内降水量与降水量呈正相关,与林分密度呈负相关。密度为825丛·hm-2的麻竹林的年林冠平均截持 量和截持率为155.2 mm和14.61%,林内平均降水量和降水率为829.0 mm和78.11%,竹秆茎流量和茎流率为 77.3mm和7.31%。(2)麻竹林地表枯落物具有吸持其自身干质量2.8倍水量的潜在能力。(3)3种密度麻竹林的 0-60 cm土壤层最大潜在蓄水量为315.3-326.3 mm,略低于毛竹林367.9mm。(4)麻竹林地表径流和泥沙流 失量与降水量呈正线性相关,与林分密度呈负相关;竹林密度为825丛·hm-2的麻竹林年地表平均径流量、土壤侵 蚀模数是密度为330丛·hm-2的麻竹林的0.55、0.45倍,其NO3-、NH4 、PO43-、K 等养分年流失量则分别是密 度为330丛·hm-2的麻竹林的0.58、0.49、0.36、0.49倍。  相似文献   

4.
杉木人工林水土流失及养分损耗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4~1996年在江西分宜县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的3个林场,分别对杉木人工林幼龄林、中龄林及近熟林进行了8组水土保持及养分循环方面多点的试验观测,对杉木人工林水土流失及养分损耗作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水土流失以幼林阶段为最大,其次中龄林阶段,最小是近熟林阶段。幼龄林地表迳流量为546.0m^3.hm^-2,土壤侵蚀总量为1050.0kg.hm^-2,土壤侵蚀量尤为明显;中龄林地表迳流量为506.98m^3.hm^-2;而近熟林地表迳流量为477.25m^3.hm^-2,土壤侵蚀量可略而不计。幼龄林流失有机质50.049kg.hm^-2,养分为31.508kg.hm^-2;中龄林流失有机质为6.080kg.hm^-2,养分流失量为2.096kg.hm^-2,而近熟林养分流失量为10.784kg.  相似文献   

5.
千岛湖常绿阔叶林水文生态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6-1993年连续8a,设置三角量水堰,对千岛湖常绿阔叶林的水文动态进行了定位观测。结果表明:在年降水量1409.9mm与年蒸发量907.8mm的气候条件下,以苦槠、石栎为建群树种组成的10.8hm^2常绿阔叶林,小流域年均水流量平均每公顷达4079m^3,折合降水量为407.9mm,占全年降水量的28.9%。常绿阔叶林小流域,在多雨季节日水流量为108-158m^3,少雨季节为68-86m^3,干旱季节少于40m^3,最少的一天水流量为7.9m^3。常绿阔叶林细水长流、终年不断,水源涵养功能显著,具有长期而稳定的水文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浙西低山区森林小气候时空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WeatherHawk全自动气象站对浙西低山区不同林型(杉木林、侧柏林和马尾松林)和杉木林不同空间位置(林外空旷地、林缘、林窗和林内)的太阳辐射强度、大气温度和大气相对湿度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和林内空间位置太阳辐射强度、大气温度和大气相对湿度日进程呈多峰曲线;太阳辐射强度和大气温度日均值在不同林型内大小顺序为林外空旷地〉杉木林〉马尾松林〉侧柏林,在杉木林不同空间位置的日均值大小顺序为林外空旷地〉林缘〉林窗〉林内,大气相对湿度顺序相反;林外空旷地的3个气象因子日进程晴天呈单峰曲线,阴天表现多峰曲线;林分内3个气象因子波动幅度比林外空旷地小,侧柏林的降温保湿能力最好。  相似文献   

7.
乌江板桥河小流域水量平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乌江中下游板桥河小流域的水量平衡和地表径流量。水文站定位观测结果表明:小流域年平均降水量为1259.5mm,径流量531.5mm,蒸散量728.0mm;用径流场测定资料推算小流域的径流量中,地表径流量为71.81mm,占年降水总量的5.7%.壤中流、浅、深层地下径流总量为459.7mm.杉木林和灌丛草坡的水量平衡场观测结果:蒸散是降水的主要输出形式(占降水量的81.1%~84.7%);杉木林的地表径流量小于灌丛草坡,而地下径流量大于灌丛草坡.小流域中,杉木林具有较好的水源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8.
对分别为825、495、330丛.hm^23种种植密度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人工林的地表径流进行了4年定位观察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麻林人工成林不发生地表径流的最大降水量为3~5mm/次。其他表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的大小与降水量呈正线性相关;地表径流量大降水量为3~5mm/次。其地表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的大小与降水量呈正线性相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间隔时间和  相似文献   

9.
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时空特征,运用Richards模型对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动态模拟,结果为:W=272.745(1-e^-0.126(t-1))^1/1-0.559,杉木人工林生长过程可分成4个阶段:0~5a幼林成长阶段;5~8a干材速生阶段;8~25a为成热阶段;25a后为过熟阶段。其采伐年限为25a,密度为2475株/hm^2的杉木可获得最大生物量272.745株/hm^2。  相似文献   

10.
日本近年来的国产材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工林特别是民有林的蓄积增加 根据林野厅资料(表1)表明,2002年日本森林面积为2350.6万hm^2,其中人工林面积1032.1万hm^2,占44%;天然林面积1318.5万hm^2。森林总蓄积量为40.1亿m^3,其中人工林蓄积23.31亿m^3,占60%;天然林蓄积16.8亿m^3。人工林蓄积中98%是针叶树,其中柳杉占了近60%,其余为扁柏占20%,虾夷云杉、库叶冷杉和日本落叶松占12%。民有林的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人工林的80%和近85%。[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