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当代文学中,涉及日本军人的文学数不胜数。中国当代作家对"日本军人"的描写,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80年代以前,这时期的"日本军人"形象大都带有明显的公式化、政治化的倾向,被简单分为"鬼子"和"反战士兵"两极。第二阶段为80年代以来,这时期对"日本军人"的描写摆脱了传统文化的惯性,走上了由政治化向文学化,概念化向人性化,公式化向深度化的转轨。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台湾地区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土地改革,每次土地改革都有着不同而复杂的改革内容。综观历史可以发现,台湾历次土地改革都是在工业化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成为土地改革不同内容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芥蓝又被称为盖蓝,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的草本植物,原产于我国的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地.20世纪70年代北京郊区开始引进小面积种植,90年代中期露地开始大面积种植.产品畅销香港、澳门等地和东南亚各国,被誉为"营养蔬菜",并被传人到欧、美各国种植.在北京市场深受各阶层消费者的喜食.芥蓝以肥嫩的花薹及嫩叶供食用,质地脆嫩、清甜爽口,风味别致,营养丰富.  相似文献   

4.
1.经济 我国的台湾,从60年代到70年代采取输出主导型成长政策,工业生产、工业产品贸易与世界总值的比率不断增大。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世界上香港、新加坡、一南朝鲜、台湾、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希腊、西班芽、葡萄牙、南斯拉夫等11个国家、地区属于这种类型。在亚洲有香港、新加坡、南朝鲜、台湾等。香港和新加坡农业的比重很小,南朝鲜和台湾原来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由于经济的发展变为“新兴工业国”,在经济成长和农业发展水平方面,台湾比南朝鲜更发达(例如,兼业农户台湾比南朝鲜多,工厂分布面也广)。在某种意义上采说,目前的台湾同高度发展时期的日本或者同现在时期的日本都很相似。 从第1表台湾经济的成长率来看,1960年以来,只有,由于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的1974、  相似文献   

5.
1994年在浙江景宁草鱼塘分场引种了台湾珍贵树种红桧,结果表明红桧在景宁表现良好,生长较快,生长速度超过20世纪80年代引种成功并大力推广的高山树种——日本扁柏,在浙江南部低山丘陵和中高山地区值得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台湾地区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土地改革,每次土地改革的产生与发展都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历史背景。其中一些历史因素,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发展变化而不复存在,如第一次土地改革时的军事对抗背景;有一些因素却贯穿始终,构成台湾历次土地改革的纵深背景。综观历史可以发现,台湾历次土地改革都是在工业化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工业化是对土地改革产生深刻影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台湾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并保持在8.2%的水平,60年代为9.1%,而70年代则为10.1%,至1986年上升为11.6%。台湾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极大地推动了台湾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但不同的是,当大陆很多专家坦言目前的城市化率只有40%的时候,台湾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突破了70%,目前更是高达80%。短短60年,台湾城市人口数量与城市数目都增长了近10倍,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了54个百分点,经历了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才完成的城市转型。  相似文献   

8.
严力蛟 《新农村》2007,(11):29-29
早在1865年,意大利就成立了“全国农业与旅游协会”。这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专业协会。然而,农业与旅游业结合成为一个产业,则是在20世纪以后。20世纪30~40年代,休闲观光农业首先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兴起,以后逐步扩展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20世纪70~80年代,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省陆续成为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热点。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大陆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性研究和开发。1.台湾休闲观光农业概况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人均年收入已达到中等小康水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已由劳动型转向休…  相似文献   

9.
台湾农业推广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世纪50年代,台湾引进美国以政府和授田大学为主轴的合作农业推广体系的理念与做法,特别是通过技术转移和社会互动与教育的方法,加上借鉴日本农协会的农民组织形式,对农业产业、农民、农村妇女及农村青少年的辅导,为台湾农业快速成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一、台湾农业推广计划与项目内容  相似文献   

10.
农村土地整治是解决三农问题、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我国台湾的农村土地整治被称之为"农村土地重划",一直以来作为台湾农业发展、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提高的主要方式,其政策演进与总体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该文采用文献梳理与对比研究的方法,分别从台湾农村土地整治的初期手段"农地重划"、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社区土地重划",到2000年之后的"农村再生"工作的历史、内涵等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其经验做法,从公众参与程度、对农民意愿的尊重、重划追求的综合效益等角度提出其对大陆农村土地整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时下,学界对福柯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他的一些颠覆性话语上面,却较少关注作为他思想精髓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本文以英国作家R.杰弗里斯的短篇小说《拾橡子的男孩》为例,尝试运用福柯的话语分析方法解读文学作品,力图建立一种新的阅读模式,以期克服文学批评中形而上学的泛滥。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努力已一个世纪有余,然而文坛经典之作却屈指可数;尤其是近十年来,伴随着话语转型而来的却是“失语”的焦虑;“颠覆”“消解”之后却不见有效的重构。具体表现在:一,我们的文艺理论一直在西方的文艺理论里徜徉;二,我们的创作在一味地模仿西方的现代形式。显然,我们的现代化己走入误区。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照亮我们走出误区的圣火。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蕴藏了大量的有关文学的言说和著述,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它的命名就从没间断过。主要命名有“中国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批评”、“文学理论”、“诗学”、“文论”,可都有不足。相比较于这些外来的和现代的语汇,“文说”倒是历史的还原,它能准确地体现“中国”、“古代”说文的思维方式和表述形态,使中国古代“文说”与现代“文论”的差异和西方“诗学”的区别从名称上就可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50至70年代,台湾出现了一批具有强烈中华民族意识的文学作品,表现了台湾人民反抗日帝殖民统治的历史。这批作品的出现与台湾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民众心理有着密切的关联。作品中表现出的强烈民族意识,对于反对今天的"台独"思想具有启示作用。可惜长期以来,我们学术界对这批作品关注很少,有鉴于此,本文拟结合台湾当时的文化语境和民众心理状况,对这批作品进行一些梳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大学语文》作品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文学知识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人生观与世界观、生活质量、知识结构、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6.
把柳宗元诗文中有代表意义的礼文学作品与具体的传统礼制礼义结合起来赏析,为认识柳宗元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人遇骷髅的故事,其骷髅意象明显经历了从先秦魏晋散文所展示的道家至乐逍遥思想,唐宋以后宗教视域下的空幻机巧,以及世情理念下的怪异、教化性特征等几次大的演变。骷髅意象之嬗变,与道家、宗教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特定时代社会背景下作者心理特质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对翻译结果静态的、微观的文本分析,还要展开对翻译全过程和翻译主体、接受主体的动态、宏观的文学和文化研究.文章结合文学、文化和翻译主体分析的方法,解析"杨宪益现象",兼论文学翻译者主体性要素的构成.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创作与傩文化关系密切,在多方面受到了傩文化的影响。傩祭仪式和傩戏是沈从文创作表现的重要内容。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则表现为塑造神巫形象、写信仰傩神的俗民、给人物取有“傩”字的姓名以及采用与傩相关的语汇写人物。沈从文创作的情节设置、神秘风格与小说的尚“三”特征也受到了傩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思想中不存在视动物为“生命主体”的逻辑发展线索,中国当代思想也没有发展出视动物为“生命主体”的伦理观。但在当代生态文学的创作中,上承鲁迅、巴金等现代传统,又感应于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动物叙事中出现了视动物为伦理主体的自觉的生命意识,这一意识的出现经历了曲折复杂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