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对长江江苏段沉积物样品中Cr、Cu、Pb、Zn、Hg和As含量进行测定,同时对底栖动物进行调查,采用H9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进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并用Wright寡毛类密度法评价长江江苏段水质。结果表明,长江江苏段6种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大小顺序为Hg>As>Pb>Cu>Cr>Zn,其中Hg是最主要的生态风险贡献因子。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指数和Wright生物指数之间呈极显著性相关(r=0.91,n=7,α=0.01),Hg浓度与颤蚓科寡毛类底栖动物密度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说明颤蚓寡毛类可以作为重金属污染尤其是Hg污染的潜在指示生物,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指数可较好地反映沉积物的生态风险。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和底栖生物指数评价,长江江苏段总体水质良好至轻微污染,但位于悬浮物易沉降地区的靖江采样点为中等污染。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九段沙是长江口现代发育过程中的一个新生沙洲。于2002年5月、8月和2003年11月分三次上岛,调查了岛上的底栖动物资源,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动态特征以及湿地生境变化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空间格局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27种,主要由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组成。上沙的优势种为宁波泥蟹(Hyoplax ningpeonsisShen)、谭氏泥蟹(Ilyrplax deschampsi)、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 glabra)等;中沙优势种为谭氏泥蟹(Ilyrplax deschampsi)、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 glabra);下沙优势种为谭氏泥蟹(Ilyrplax deschampsi)、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天津厚蟹(Helice tridens tientsinensis)、绯拟沼螺(A.latericea)、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 glabra)等。从光滩以软体动物为主的群落,到海三棱草(Scirpus mariqueter)、草带(Scirpus triqueter)以蟹类、软体动物为主的群落,发展到芦苇带(Phragmites australis)以蟹类为主的群落,趋势是生物多样性增高,群落结构趋于复杂,表现出明显的演替序列。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九段沙是长江口现代发育过程中的一个新生沙洲。于2002年5月、8月和2003年11月分三次上岛,调查了岛上的底栖动物资源,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动态特征以及湿地生境变化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空间格局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27种,主要由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组成。上沙的优势种为宁波泥蟹(Hyoplax ningpeonsisShen)、谭氏泥蟹(Ilyrplax deschampsi)、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 glabra)等;中沙优势种为谭氏泥蟹(Ilyrplax deschampsi)、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 glabra);下沙优势种为谭氏泥蟹(Ilyrplax deschampsi)、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天津厚蟹(Helice tridens tientsinensis)、绯拟沼螺(A.latericea)、光滑狭口螺(Stenothyra glabra)等。从光滩以软体动物为主的群落,到海三棱草(Scirpus mariqueter)、草带(Scirpus triqueter)以蟹类、软体动物为主的群落,发展到芦苇带(Phragmites australis)以蟹类为主的群落,趋势是生物多样性增高,群落结构趋于复杂,表现出明显的演替序列。  相似文献   

4.
基于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的白洋淀湿地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选择大型底栖生物作为白洋淀湿地健康指示生物,将B-IBI评价方法应用到白洋淀湿地健康评价中,为白洋淀湿地管理和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根据9个受损点、6个参照点的大型底栖动物样点数据,对白洋淀湿地23个生物参数的分布范围、判别能力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确定B-IBI指数由总分类单元数、优势分类单元个体百分比和摇蚊个体百分比构成。采用比值法计算各生物参数指数值,并将各参数值加和得到B-IBI指数值。根据参照点B-IBI值的25%分位数值确定健康等级标准:>2.302为健康,1.590~2.302为亚健康,0.879~1.589为不健康,<0.879为病态。评价结果表明:淀区9个样点中有1个样点处于健康状态,4个样点处于亚健康状态,4个样点处于不健康状态,白洋淀湿地大部分水域健康均受到一定损害。B-IBI与透明度呈显著正相关,与TN、TP和叶绿素a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在不同沉水植被盖度下夏秋季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变化规律,于2018年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在鲥鯸淀选取了4个盖度水平区域,分别为25%、50%、75%和90%(C-25、C-50、C-75、C-90),以及一个无沉水植物的对照组区域(C-0),分别测定分析各区域的水体理化参数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沉水植物可有效降低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共采集底栖动物19种,隶属于3门4纲19属,其中,水生昆虫、腹足类、寡毛类和瓣鳃类种类数占比分别为68.42%、15.79%、10.52%和5.26%,C-90、C-75、C-50、C-25和C-0组底栖动物种类数分别为10、8、11、9和3种。底栖动物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随沉水植被盖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C-50组底栖动物的两种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盖度、季节以及二者的交互效应对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且夏季C-50组腹足类的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透明度、总溶解性固体颗粒(TDS)和电导率(SPC)是影响夏秋季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盖度为50%左右时,TDS、SPC、TN和TP浓度最低,底栖动物种类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高。  相似文献   

6.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是水环境污染评价的重要内容,重金属含量水平常被作为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掌握华北平原的府河和白洋淀中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水平,研究了19个沉积物样品和3个土壤样品中7种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利用地积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及生物效应浓度法评估了重金属的环境风险,并初步分析了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府河和白洋淀沉积物受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其中Zn、Pb、Cu和Cd污染较为严重,府河沉积物的潜在生态环境危害强于白洋淀。相关分析显示府河和白洋淀重金属污染具有相似污染源,保定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府河沿岸金属冶炼企业很可能是白洋淀地区重金属的主要来源。从城市环境管理、生态环境修复、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白洋淀区域重金属污染控制对策与建议,为白洋淀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7.
白洋淀底泥重金属的污染及其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白洋淀湖区底泥重金属元素进行了污染和生态危害评价,并和历史资料对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洋淀底泥中重金属Cd、Pb含量较高,分别表现为极强和轻微-中等的生态危害和极强和中度的污染程度,针对白洋淀现状,提出了治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8.
2012年4月、7月、9月和12月对象山港海域11个大面站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研究,采用优势度(Y)、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析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种类组成,用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多维排序尺度(MDS)分析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以及采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法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污染扰动的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软体动物中的半褶织纹螺(Nassarius semiplicatus)成为最主要的优势种,4季均可成为优势群体;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平面分布与Margalef丰度指数平面分布大体一致,Pielou均匀度指数的空间变化相较于Margalef丰度指数与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大,说明每站种类组成的差异较小,站间分布均匀;大型底栖动物群落4季主要分布为靠近调查海域北岸和中部的站位相似性较高和靠近调查海域南岸的站位相似性较高,海域环境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生境,进而在群落结构分布上形成不同的类群;ABC曲线分析表明,4月、7月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未受到污染扰动,9月、12月受到了轻微的污染或者扰动,主要影响因素与温排水、工业三废的排放、自然岸线和湿地面积的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9.
大型底栖动物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红树林与其周边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比较,以及生境变化对动物群落的影响等方面阐述了红树林植被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关系.从物种数量上看,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构成了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部分.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环境因素包括海水盐度、潮位和土壤特性等,但在小范围区域,林内动物的分布更多地与红树林植被特性和潮位有关.因此,由于红树林植被破坏或者恢复引起的生境变化,将导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和常见物种种群的变化,尤其对底上动物影响明显;随着人工恢复红树林的发育,林内底栖动物的多样性相应增加,优势种也发生变化.相比位于相同潮位的无植被滩涂,红树林可促进潮间带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2015—2018年大凌河锦州段张家堡和王家沟断面进行了底栖动物及p H值、溶解氧、COD、氨氮、镉、汞、砷、铅、铬环境因子的监测。结果表明:共监测到底栖动物3门5纲59种;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CCA排序分析显示,绿钩尾春蜓、红纹蜉、安图小蜉、三刺弯握蜉、红天角蜉、卡罗长角纹石蚕、圆眼粒龙虱、格式星齿蛉、喙隐摇蚊、新宾纺蚋、毛头瘤虻、四节蜉、苇氏巴蛭、赤豆螺等物种与溶解氧成高度正相关,与其他污染指标成负相关;敏感物种的增多以及水质评价结果显示该河段水质不断转好。  相似文献   

11.
底栖动物生物指数水质评价进展及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基于底柄动物的3类广泛应用的水质生物评价参数:Saprobic指数、BI指数、群落多样性指数,并结合它们在水质和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各指数的优缺点.Saprobic指数和BI指数已是欧盟成员国及美国等国重要的水质生物评价指数,中国的水质生物监测技术规范中尚缺乏类似的生物指数.分析了中国开展BI指数水质生物评价研究的现状,探讨了中国建立BI指数评价标准与规范的研究基础、不足、应用前景和今后的研究建议.同时指出,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底柄动物耐污值计算和BI指数水质基准.  相似文献   

12.
桑沟湾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分布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桑沟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Cu,Zn,Pb,Cd,Hg,As)的含量分布及富集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采用Hakanson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该湾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结果表明:桑沟湾表层沉积物中Cu、Zn、Pb、Hg含量分布特征表现为从西南向的湾底向东北向的湾外逐渐减少的趋势;Cd在湾中部含量最低,并向四周呈辐射状增高的趋势;As表现为从湾外向湾内递增的趋势;6种重金属中,以Cd的污染程度最大,平均污染系数为0.81,其余元素的富集均较低,重金属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d、Zn、Pb、Cu、As、Hg.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桑沟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轻微;污染程度顺序为Cd>As>Hg>Pb>Cu>Zn,对桑沟湾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影响的重金属元素主要是Cd.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安徽东至香隅化工园区域土壤重金属累积程度及其环境影响,在此区域采集5个表层土壤样本,分析测定了重金属Cd、Pb、Cr的含量,并用单因子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了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Cr含量超出背景值达10倍,富集程度高,但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较小;Cd的含量高出背景值2-3倍,富集程度低,但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最高;Pb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应合理引导区域开发活动,避免区域土壤环境污染加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滇东喀斯特区镉砷高背景值情况下耕地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采集研究区耕地土壤表层(0~20 cm)样品451件、农产品样品324件,分析土壤和农作物样品中As、Cd、Cr、Pb含量,运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开展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较为严重,As、Cd、Cr、Pb筛选值超标率分别为60.98%、88.25%、28.82%、24.17%,土壤As、Cd管制值超标率分别为1.77%、12.42%;对比区域背景值,Cd、As平均值超过背景值,Cr、Pb平均值低于背景值,土壤As与Cd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其他重金属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区域高地质背景和成土作用,存在Cd、As外源污染。Pb、Cr、As、Cd单指标符合单因子指数法清洁标准的样点占比分别为75.83%、71.18%、38.80%、11.75%,Cd、As污染较为严重,污染比例分别为88.25%、61.20%;按照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清洁、尚清洁、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的样点数占比分别为19.07%、5.32%、15.96%、12.20%、47.45%,接近1/2样点为重度污染;多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显示,研究区中等及以上风险等级样点数占比达到23.95%,存在一定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潜在生态危害程度最大的元素是Cd,其次为As,Cr、Pb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较低;研究区农产品均未出现As、Cr、Pb超标情况,35个样品出现Cd超标,种类主要为辣椒、小麦、大麦、豆类蔬菜,超标率分别为53.66%、22.58%、10.53%、12.50%;农产品重金属含量与对应土壤重金属全量间无明显相关关系,农产品Cd、Cr、Pb与土壤pH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当地需对重金属Cd进行重点关注,科学管控,以保障区域农产品安全。  相似文献   

15.
测定合肥市及周边蚌埠,阜阳,黄山,宿州等城市7个污水处理厂污泥、生物反应器活性污泥及污水中5种重金属Pb, Cr, Cu, Zn, Cd的含量;计算污水处理厂对污水中重金属的去除,及污泥重金属去除负荷;参比安徽省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和全球土壤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平均值,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污泥中重金属作毒性分析、污染程度评价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对比国家污泥农用标准,给出污泥农用建议。结果表明不同背景值下,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差异较大,以安徽省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为背景值评价,单因子Cd的污染程度“极强”,使潜在生态风险处在“很强”范围;以全球土壤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平均值为背景值,评价潜在生态风险只有部分样品处在“很强”范围。  相似文献   

16.
测定合肥市及周边蚌埠,阜阳,黄山,宿州等城市7个污水处理厂污泥、生物反应器活性污泥及污水中5种重金属Pb,Cr,Cu,Zn,Cd的含量;计算污水处理厂对污水中重金属的去除,及污泥重金属去除负荷;参比安徽省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和全球土壤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平均值,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污泥中重金属作毒性分析、污染程度评价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对比国家污泥农用标准,给出污泥农用建议。结果表明不同背景值下,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差异较大,以安徽省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为背景值评价,单因子Cd的污染程度"极强",使潜在生态风险处在"很强"范围;以全球土壤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平均值为背景值,评价潜在生态风险只有部分样品处在"很强"范围。  相似文献   

17.
重庆主城区段长江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兴英  翟勤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5):3219-3221,3225
以重庆主城区段长江寸滩和望龙门断面沉积物中重金属为研究对象,以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为研究手段,对1996-2010年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中各种重金属均有一定程度的富集,重金属浓度(除Pb外)年际间差异显著;15年平均生态风险为中等,首要污染元素为Cd和Hg,应考虑对其进行优先控制;15年间两断面生态风险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峰值出现在2005年,该年为极强生态风险.“十一五”期间生态风险显著降低的原因有总量减排等环境政策的实施,上游地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环保设施的建设与投用,此外,三峡水库蓄水引起水力条件改变,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可能向上覆水再释放,致使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主城区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研究了重庆市主城区不同功能区土壤As,Cd,Cr,Cu,Hg,N i,Pb,Zn等8种重金属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市主城区土壤重金属含量有较大差异,产生潜在生态危害的重金属主要是Hg和Cd,已分别达到极度生态危害水平和很强生态危害水平,其余均显示为轻度生态危害水平;不同功能区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的顺序依次是: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旅游区>交通区>文教区,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均已达到很强生态危害水平,旅游区达到强度生态危害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