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食用菌》2015,(5)
试验比较了11个杏鲍菇菌株菌丝生长速率、拮抗情况、栽培周期、总产量、生物学效率、子实体栽培性状等。结果表明:农大杏北菌株栽培周期短,产量高,子实体性状优良,适合工厂化栽培;杏528菌株子实体栽培性状与其他菌株有显著差异,但其生长周期最短,可以作为杏鲍菇杂交育种的亲本。  相似文献   

2.
《食用菌》2015,(6)
<正>为探索适应当地栽培杏鲍菇菌株及栽培方式,在第二代日光温室内,笔者对引进的6个杏鲍菇菌株进行了栽培比较试验,筛选出单产高、性状优的两个杏鲍菇菌株杏3与漳杏。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套环封口更有利于菌丝生长。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菌株供试杏3、杏6、自育杏、漳杏、球状杏和杏1栽培种,来自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相似文献   

3.
对16个不同杏鲍菇菌株的菌丝拮抗作用、菌丝生长特性、生物学效率及子实体性状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杏鲍菇栽培品种比较混乱,同种异名、同名异种的现象较为严重,同种异名的菌株间生物学特性表现出显著差异。杏01(杏鲍菇-1)、杏13(杏F)两个菌株的菌丝生长较快,长势较好,菌丝浓密,原基分化快,栽培周期短;出菇产量高,生物学效率均大于70%;菌盖大小适中,菌柄长且粗壮,子实体个体大,单菇重量大,组织致密,子实体各项性状优良。因此,菌株杏01与杏13可作为杏鲍菇优良菌株进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4.
杏核仁主要性状变异及概率分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杏核仁含有丰富的变异性状,对核仁主要性状进行合理分级可以在数量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上对杏种质资源进行评价,建立更为具体精确的评价标准是杏种质开发利用的基础。该研究选取22个杏种质,测定核仁主要性状指标并对其变异和概率分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杏核仁主要性状的变异较为丰富,在8.02%~69.59%,各个主要性状指标间变化规律不一致;杏核仁主要性状Sig.值均处于0.16~1.00,所有主要性状指标均符合正态分布。通过对杏核仁主要性状的分析,提出了基于杏核仁主要性状分布特征的杏种质资源概率分级指标体系,将杏品种依据各性状指标分为3级,并指出各级质量指标范围,使用这一标准可以将杏种质区分出来。不仅可以补充和完善杏分类和鉴定的评价标准,还可以为其它植物种质资源评价中观测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杏鲍菇多孢分离菌株的ISSR、RAPD分子标记和体细胞不亲和性分析,体细胞不亲和性分析得出子代杏1、杏3、杏4与出发菌株湘杏98有拮抗线,杏1、杏2、杏3、杏4四株子代均有明显的拮抗线。16条ISSR引物和19条RAPD引物分别扩增出99、154个条带,多态性条带分别占48.48%、61.00%;相似系数变异范围分别为0.63~0.86、0.57~0.83。湘杏98、杏2、杏3在2种标记的聚类结果上存在差异。体细胞不亲和性分析从表型上(拮抗线有无)反应了菌株的遗传变异。RAPD标记遗传相似系数小于ISSR标记,表明ISSR标记更适合亲缘关系较近的种群间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杏鲍菇菌株的生物学特征及农艺性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4个杏鲍菇菌株进行生产性能的比较,经过对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生物学效率﹑子实体产量、子实体生物学效率、及子实体形态特征的分析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纯菌株中13号菌株(杏大Ⅲ号)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为10.50mm/d,生长势最旺盛,单袋平均产量达341g,生物学转化率为74.37%。杂交菌株中22号(A1×B1)菌丝生长速度较快,生长势较旺盛,单袋平均产量达343g,转化率最高为78.71%。结论:纯菌株13号性状稳定、优良,适合做杂交亲本及生产栽培;杂交菌株22号的转化率高,用于工厂化栽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杏果核与种仁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筛选特异种质,为仁用杏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95份杏种质资源为材料,连续2 a(年)调查了果核与种仁17个数量性状的变化。【结果】17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9.61%~36.88%,杏群体内存在丰富的变异,其中果核破裂力的变异系数最大,核木质素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出仁率性状与仁侧径、单仁质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与核厚度、破裂力和硬度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7个性状划分为4个综合因子,两年的累计贡献率均达到81%以上,第1主成分包括果核或种仁的纵径、横径以及质量等性状,代表了核/仁大小性状;第2主成分代表了果核形状;第3和4主成分分别代表了果核硬度与木质素含量。基于树形聚类图,当遗传距离为15时,将本研究的杏种质资源划分为5个类群:第Ⅰ和Ⅱ类群分别由绿萼山杏和露仁普通杏组成;大多数大扁杏种质聚类在Ⅲ类群;第Ⅳ类群由薄核且出仁率高的普通杏组成;当遗传距离为10时,第Ⅴ类群被进一步划分为6个亚群,这些亚群中均由山杏种质和普通杏种质混合组成。【结论】杏果核与种仁的数量性状存在着丰富...  相似文献   

8.
莱州李梅杏起源于莱州市东南山区,栽培历史已达百年以上,以前多在沟边、地堰、庭院零星栽培,为野生或半野生,1985年以后,开始扩大成片栽培。目前,莱州市栽培面积已达660hm~2左右。 1 莱州李梅杏的生物学特性 莱州李梅杏的植物性状介于李、杏之间,叶片性状多趋向于李,果实似杏,故当地群众称为李梅杏。幼树生长势强,树姿直立,幼树以单花芽或复花芽结果为主,但坐果率偏低,进  相似文献   

9.
对牡丹江地区主栽杏品种资源进行初步调查,针对杏品种资源果实性状以及营养成分的初步分析,为果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和果树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农民种植抗寒、优质的杏品种提供有效的依据,同时也为今后杏的选育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仁用杏种质资源的起源和分类问题。【方法】通过调查22份仁用杏、6份山杏(Armeniaca sibirica Lam.)和5份普通杏(A.vulgaris Lam.)叶片和果实的38个形态指标,评价3种不同类型间杏种质资源的定性和定量性状差异,并对这些种质材料进行了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在定性分级性状上,仁用杏品种变异类型较多,且多介于山杏与普通杏中间。但是,大部分仁用杏的核尖性状等特征明显不同于其他类型。在数量性状上,仁用杏的果核体积明显大于鲜食普通杏和山杏。聚类分析表明,遗传距离在7.2时,可以将这些杏材料划分为6个类群,大部分仁用杏被聚在第II类群。当遗传距离在6.6和5.4时,他们又进一步划分成不同的组群。【结论】通过仁用杏的形态变异分析,认为仁用杏种质资源的变异类型丰富,且存在着3种不同类型的起源。按照它们的起源类型,可将仁用杏划归到普通杏、山杏或华仁杏(A.cathayana)等不同的分类群中。  相似文献   

11.
杏李俗称杏梅,是杏与李的自然杂交后代。虽然杏李与其亲本有许多相似之外,但也有不同与亲本的突出特点。杏李的植物学性状介于杏与李之间,其叶片比杏窄,比李宽:其树姿比杏直立,比李开放:其成枝力比杏强,比李弱;其花期比杏晚,比李早;其果实成熟期比杏晚,比李早。  相似文献   

12.
中国普通杏种质资源若干生物学性状的频度分布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对华北、中亚和准噶尔—外伊犁3个生态地理群的520余份中国杏种质资源部分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田间试验和野外考察。结果表明: ①中国杏三大生态地理群品种、类型或株系自交坐果率平均值均≤2.0% , 自交不亲和及部分自交不亲和株率均> 90% , 总体上表现为自交不亲和, 但同时也发现了个别自交结实率高(9.9%~18.0% ) 的自交亲和种质; ②3个生态地理群败育花比率均在40%以上, 变异系数均在50%以上, 而就某一品种来讲, 其败育花率相对稳定; ③油杏性状在中亚生态地理群品种中的频度高达76.6% , 而其它两个生态地理群皆为毛杏; ④相对于伊犁野杏(平均单果质量8.2 g) 和中亚品种群(23.2 g) , 大果性状在华北生态地理群中为优势性状(51.4 g) ; ⑤三大生态地理群离核的比率均高于粘核比率, 野杏类型的离核频度高达94.6% , 而华北杏仅为58.8%; ⑥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中亚杏最高(18.5% ) , 而华北杏在华北(13.1% ) 和新疆(16.1% ) 两地有极显著性差异, 说明这一性状是典型的数量性状, 易受环境影响; ⑦伊犁野杏、中亚杏及华北杏甜仁比率分别为0.9%、93.1%和44.4%。对人为选择和自然选择在部分性状的起源与演化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以"杏美1号"、"杏丰12"、"杏鲍菇3号"、"杏鲍菇6号"、"农大杏鲍菇"、"武杏"为试材,以当地主栽品种"杏鲍菇2号"为对照,以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长势、污染率、子实体产量、生物转化率、子实体形态特征和子实体品质为指标,对7个杏鲍菇菌株进行了玉米芯栽培品种比较试验,旨在筛选出适合玉米芯栽培的杏鲍菇优良菌株。结果表明:"农大杏鲍菇"和"杏美1号"表现较好,菌丝生长浓密粗壮,菌丝长速最快,满袋时间最短,污染率低;菌株鲜菇产量和生物转化率最高,子实体生长表现最好,菌盖直径和菌肉厚度适中,菌柄长,菌柄直径大,子实体容重和单菇鲜重大;且二者优质菇比例最高;表明"农大杏鲍菇"和"杏美1号"为乌兰察布地区玉米芯栽培杏鲍菇的优良菌株,推荐在生产中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4.
邹平水杏     
邹平水杏原产于山东省邹平城西张高一带,栽培历史在百年以上。过去由于不重视杏的栽培,此杏频于灭绝。1985年进行果树区划才重视了这一品种的优良性状,并对现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杏的品种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早熟的红荷包杏,较为丰产的二花槽杏,果大味美、适于鲜食的水杏,鲜食、加工兼用的红玉杏、大红杏、红金臻等都是珍稀品种。但缺乏对各品种经济性状的统一综合评价。为在全省不同地区推广发展杏良种提供依据,我们从全省各地采集早熟杏...  相似文献   

16.
以6个杏鲍菇菌株为试验材料,通过对菌株生长情况、子实体农艺性状、早熟性状及产量等一系列性状的比较来筛选优质杏鲍菇菌株母本。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种源西伯利亚杏果实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种源10个家系的西伯利亚杏为试材,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西伯利亚杏的果实、杏核、杏仁、株高与地径共17个表型性状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内蒙古西伯利亚杏的选育及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0个家系间所有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性状的变异系数幅度为0.01~0.28,果重变异系数最大为0.28,地径的变异系数最小为0.01;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4.86%;聚类分析清楚地将10个家系分为3组,散点图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8.
对山西太谷县山西省果树所杏资源圃中表现优异的18个杏品种果实的14项外观性状和15项内在品质性状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表明:所测试杏品种果实外观及内在品质评价均为上。其中单果重37.08~95.85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0%~16.87%,测定的10个杏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6.39%~11.71%,可滴定酸含量0.75%~1.23%,维生素C含量9.75~14.3mg/100g;核鲜重1.93~4.09g。品质特性优异,鲜食性强,开发潜力大。  相似文献   

19.
仁用杏起源演化的孢粉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系统观察了杏亚属中普通杏、西伯利亚杏和仁用杏的花粉形态,并采用平均连锁法对花粉的10个数量性状和2个质量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供试杏属花粉均为单粒花粉,等极,辐射对称,极面观为三角形或钝三角形,赤面观均为椭圆形,花粉具3-孔沟环状萌发孔,由内孔和沟组成,内孔明显外凸,椭圆形,覆有不规则拟网状雕纹且独立于外壁,沟较长,通常延伸至两极。表面纹饰为条纹,有或无穿孔,外壁表面有翘皮状、山脊状、颗粒状和疣状附属物,并认为存在于不同种和不同起源的品种间特异的附属物可作为分类和亲缘关系研究的重要依据。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结果可将供试试材分为3组,即仁用杏组、普通杏与西伯利亚杏混合组、普通杏与仁用杏混合组,认为多数仁用杏起源于普通杏与西伯利亚杏的天然杂交种,部分还可能直接起源于普通杏甜仁类型。从孢粉学上支持西伯利亚杏比普通杏进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特早熟杏试管育种技术创新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论述了特早熟杏育种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介绍了首批物质早熟,性状优异的试管杏新优系及特早熟杏试管育种的技术关键,分析研究了4个杂交组合后代的果实性性遗传变异特点,并对杏试管育种的发展前景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