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2016年国家旅游局长李金早提出了"全域旅游"的概念,他认为全域旅游可以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充分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本文在分析了淮安市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淮安的农业旅游可开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新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促进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现阶段新疆旅游产业面临转型升级。通过数据分析和文献梳理研究新疆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探讨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新疆旅游产业实现多产业融合发展、转型升级的路径,助力新疆全域旅游的发展和多产业融合。  相似文献   

3.
何少琪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2):118-119
全域旅游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开发性保护模式,通过全面优化旅游要素、基础设施、旅游功能、旅游要素和产业布局,目的是更好地疏解和减轻核心景区承载压力,更好地保护核心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设施、要素、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该文对黔西南普安县景区化到全域化转变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为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全域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基于常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通过调查发现常州乡村旅游的在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环境和活动等方面的发展参差不齐,通过规划引领,打造乡村精品工程;产业驱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全域建设,提升设施服务功能;品牌推广,拓展全域乡村市场等策略不断构建常州乡村旅游全域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5.
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理念与新模式。本文以河北省承德县为典型案例,在县城定位优化、景区带动辐射功能优化、乡村旅游片区功能优化、基于旅游风景道构建县域经济廊道、发挥"旅游+"功能带动县域经济整合发展等方面,研究了全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6.
鄢陵县自获批国家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区后,加强了体制机制建设,编制了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推出了全域旅游新产品,规范了全域旅游市场秩序,出现了全域旅游发展的良好势头。但目前,鄢陵县全域旅游发展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资源欠缺整合、产品缺乏特色、产业融合度低等问题。因此,鄢陵县全域旅游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整合旅游资源,丰富产品体系,挖掘地方文化,打造产品特色,并通过产业融合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当前,全域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理念之一,被写  相似文献   

8.
全域旅游的发展是推进我国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尤为关键的一环,是我国旅游进一步提质提效的契机,发展全域旅游不仅提升了地区整体环境,同时还带动了地区经济共同增长,对于提升旅游地形象,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带动旅游扶贫和地方经济发展有很大作用。因此,从三都县旅游资源分类、开发价值评估、旅游经济指标三个方面了解目前三都水族自治县发展全域旅游的现状,指出三都水族自治县全域旅游发展中存在产业规模较小、产品同质化严重、基础设施薄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并提出做好旅游品牌创建、抓好服务质量、优化全域旅游环境、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等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受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旅游+农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一种产业兴旺的业态,是加快实现农 业现代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通过对阳朔县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演变与融合发展现 状,探究县域全域旅游时期农旅融合与创新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为共享发展成果,在三峡工程旅游区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三峡坝区旅游的全面发展,推动三峡坝区乡村全域旅游发展.结合三峡坝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度优化三峡坝区乡村旅游资源、推动创建全域旅游发展产业链为路径;构建三峡坝区乡村全域旅游管理体制、开发三峡坝区乡村全域旅游特色亮点、实现全民共享三峡坝区乡村全域旅游发展成果为保障,促进三峡坝区乡村社会、经济、生态的全面发展,助力三峡坝区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湘西州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发展的最大门路,紧抓全域旅游的时代机遇,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业成为富民强州的主导产业,虽然取得一定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缺口有待完善。立足于湘西州的实际情况,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剖析了湘西旅游业发展的痛点,并提出通过智慧平台完善全域服务、"旅游+"融合全域产业、资源整合实现全域空间、品牌创建推动全域文化、"1+3+N"机制落实全域管理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转型、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山西省提出了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发展战略,山西旅游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通过基尼系数、绝对差异、相对差异、泰尔指数、水平梯度的测量和计算,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在时间上呈现出相对差异逐步缩小、总体旅游经济在空间上趋于分散的均衡发展趋势。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基础设施及服务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与旅游收入的相关性分析,新阶段山西旅游经济的发展应以全域旅游理念为指导、以三大板块旅游发展战略为契机、以文旅融合为方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协调,缩小区域差异,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论文以三明市的旅游发展效率为研究对象,对比省内其他市区,从从旅游星级饭店旅游数 量、导游人数等投入因素方面及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等产出方 面研究其旅游发展效率。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提出了相对应的优化建议。为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提 供希望之源,以驱动三明市的产业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生态化和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亳州市谯城区旅游资源丰富,然而其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散落,要素间联合度低,亟需进行整合优化。基于全域旅游视角,以亳州市谯城区现有旅游资源为依托,针对其开发现状,提出空间整合、时间整合、多产业融合、全服务的人员资源整合等路径,试图为亳州市谯城区旅游资源的整合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并进一步推动亳州市谯城区全域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把握城乡关系演进历史、增强乡村发展新动能,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研究发现,城乡融合、“千万工程”和全域旅游三者发展理念契合,推进机制叠加,形成系统性、整体性的体系闭环。城乡融合是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千万工程”是人居环境整治,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的迭代过程。全域旅游是基于全域资源优化,建立以旅游业为主导或引导的区域发展模式。贯彻三者协同的关键环节,包括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打通城乡资源双向流动,建立与发展全市场参与机制和生态产业化体系。  相似文献   

16.
泗礁岛拥有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六井潭、和尚套、基湖沙滩、南长涂沙滩、东海渔村、边礁岙村。未来,泗礁岛应通过航旅融合、渔旅融合以及对旅游资源、文化宣传、交通运输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从而实现改革创新,转型提质,助力舟山建设自由贸易港区和海上花园城市,推动舟山群岛新区全域旅游建设。  相似文献   

17.
全域旅游对旅游职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信息技术技能要求,但传统的旅游专业教学未能满足这一变化,应增设信息技术课程,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并实现与旅游专业课程的融合。通过各种不同教学方式和渠道来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全域旅游是丘陵地区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在分析全域旅游内涵基础上,对丘陵地区全域旅游发展优势和瓶颈进行了分析,论述了丘陵地区全域旅游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以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为例,提出了加快丘陵地区全域旅游发展对策建议,认为关键是通过科学规划、文化挖掘、农旅结合、机制创新、项目引领等,着力解决丘陵地区全域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9.
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在分析全域旅游发展与就地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全域旅游与就地城镇化两大系统耦合指标体系,并以海南省为研究对象,对2010-2017年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海南省全域旅游和就地城镇化2010-2017年间耦合度持续保持0.9以上,两个系统存在显著的耦合发展关系;两者的综合发展指数均呈现出上升趋势,2014年之前,全域旅游发展滞后于就地城镇化,2014年之后,全域旅游综合发展指数开始高于就地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逐步实现了由"严重失调"到"良好协调"的转变。实践证明,产业融合和统筹规划可以进一步提高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等级。  相似文献   

20.
葡萄酒旅游作为一项新兴的专项旅游,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葡萄酒旅游的兴起完美的将葡萄种植业、葡萄酒酿造业、休闲旅游业融合在一起,促进了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全域旅游的重要依托。贺兰山东麓作为我国第三个"葡萄酒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土条件和资源优势。通过研究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发展现状,发现该区域葡萄酒旅游发展存在同质化严重、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基础设施薄弱、景区之间缺乏整合等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实现葡萄酒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