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鲵的疾病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特殊的进化地位,人工繁育和养殖大鲵具有科学研究和经济学双重意义。但多种高传染、高致死性疾病成为大鲵养殖业发展的瓶颈,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和病毒等。本文就目前大鲵多种病害的发病原因、临床特征及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简单综述,为中国大鲵疾病的深入研究提供必备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鲵子二代的健康养殖及其病害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地从养殖池的驯养环境、水质、饵料营养均衡、合理放养、科学投喂和管理几个方面探讨了大鲵子二代健康养殖的经验,并从寄生虫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烂嘴病、腹水病、皮肤溃疡病、肠胃病)、水霉病、白点病、肝病等疾病的病因、主要病症及治疗方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大鲵毛细线虫病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鲵,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为我国特有的大型两栖动物,具有很高的食用及药用价值。在人工饲养大鲵时,由于饵料不消毒、饲养环境不适宜、水体污染、日常管理不善等因素的影响,毛细线虫等寄生虫或其他病菌就会乘虚而入,严重影响了大鲵的生长发育。笔者从事大鲵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了解和治疗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细菌性疾病,针对已知的大鲵细菌性疾病的致病病原菌、发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防治措施进行了简单概述,并提出了相应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5.
<正>大鲵又名娃娃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素有“水中人参”的美誉,集药、食、观赏、科研价值于一身。本文分析了大鲵疾病防治中常用抗生素治疗法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实现大鲵无抗健康养殖的几种疾病防控方案,供广大养殖者参考,也为大鲵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一、抗生素治疗大鲵疾病弊端抗生素是一类能通过影响细胞代谢干涉并杀死外源微生物的化学物质,在大鲵病害防治领域尤其是细菌性、真菌性疾病的防治中被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6.
对人工养殖大鲵常见病害(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的病原及症状进行了总结整理,提出了通过消灭病原、切断传染途径和提高鲵体的抗病力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前虹鳟鱼病害主要包括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等几大类。本文重点介绍了病毒性疾病的病原、传播途径、症状及防治。  相似文献   

8.
斑点叉尾鲴网箱健康养殖主要病害有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疾病和非寄生性疾病三大类,特别是养殖后期9~10月,以指环虫为主的寄生虫疾病引起的烂鳃死亡尤为严重,给养殖户带来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9.
<正>鱼类养殖是我国渔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来,随着鱼类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殖密度的不断加大,养殖环境不断恶化,养殖鱼类种质不断退化,从而导致养殖病害的频繁发生,给养殖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病害已成为鱼类养殖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病害种类繁多,有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营养性疾病等,其中寄生虫性疾病占据较大的比例。虽  相似文献   

10.
1对病毒性疾病,防止病毒侵入是关键在牙鲆疾病中细菌性疾病所占比例最高,约占50%以上,其次是寄生虫性疾病,再次是病毒性疾病。在病毒性疾病中有真鲷虹彩病毒(RSIV)、病毒性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随着大鲵养殖高密度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大鲵人工养殖年限的延长,大鲵病毒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现上升趋势,给大鲵养殖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如大鲵虹彩病毒病、大鲵蛙病毒病等,由于大鲵病毒病目前无有效的药物治疗,也没有预防病毒病的相应有效疫苗制剂,所以给大鲵的人工集约化养殖带来的危害和损失非常大。本文主要介绍大鲵病毒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和实践中对大鲵病毒病的防控体会,希望给广大大鲵养殖者带来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娃娃鱼学名大鲵,属大型两栖类珍稀动物。全世界现存大鲵仅3种,除中国大鲵之外,还有日本大鲵、美国隐鳃大鲵。我国大鲵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下游支流的山溪中,遍及山西、陕西、湖南、湖北、安徽、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娃娃鱼在食用、药用、观赏、科研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由于不法分子大量非法捕捉贩卖和天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大鲵野生资源锐减。近年来,随着大鲵人工繁育技术的攻克,大鲵人工养殖成为可能。同时,为支持大鲵人工  相似文献   

13.
汪锇铭 《内陆水产》2000,25(5):39-40
诱发大鲵吐食的因素较为复杂 ,特别是在人工养殖条件下 ,大鲵吐食行为时常发生。生产实践证明 :大鲵吐食如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便可形成习惯性 ,这样不仅浪费饵料 ,污染水质 ,更为严重的是可导致大鲵食欲不振、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身体消瘦虚弱 ,还易感染其它疾病 ,如大鲵亲本发生吐食行为时 ,可延缓大鲵性腺的成熟而直接影响受精率和孵化率。因此 ,在人工养殖大鲵过程中 ,应及时预防大鲵吐食的发生 ,现将诱发大鲵吐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分别介绍如下 ,以供参考。1诱发大鲵吐食的因素1.1环境因素1.1.1水质的影响自然界中大鲵常生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由于大鲵苗种价格较高,从事大鲵繁殖的利润空间较大,因此越来越多的大鲵养殖场尝试进行大鲵的人工繁殖.要做好大鲵人工繁殖工作,亲本培育是所有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如何区分大鲵亲本的性别并进行针对性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另外,对于参繁大鲵需要有合理的性比搭配,并且在注射催产剂时雌雄亲本的注射剂量和次数也各不相同.因此如果不能准确地判断大鲵亲本的性别将会严重影响繁殖工作的进展,进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仅从目前关于大鲵研究报道的情况看,对幼鲵阶段和成鲵的非繁殖期进行大鲵的雌雄性别鉴别是一个公认的难题,而对于接近繁殖期的亲鲵,目前,多从以下七个方面区分大鲵性别:  相似文献   

15.
大鲵学名Andrias davidianus(Blnchard),俗称娃娃鱼。是中国的特产,故又称中国大鲵,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在食用、药用、观赏用以及科研方面有极重要的价值。但是大鲵的繁殖盛期难以掌握,报道甚少。本试验的目的是想探索大鲵的繁殖盛期,为合理开发利用大鲵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大鲵人工繁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海文 《水产养殖》2004,25(5):41-44
本文介绍了大鲵人工养殖模式、大鲵的摄食生长情况、大鲵的病害及防治技术,重点阐述了大鲵的人工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17.
正大鲵的全人工繁育技术广泛用于大鲵的人工养殖过程,亲本的繁殖能力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养殖场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对于大鲵而言,雌性的繁殖性能对于养殖场养殖规模的发展和壮大尤为重要,雌性大鲵的繁殖性能是决定大鲵养殖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雌性大鲵繁殖性能高,可在短暂的2~3年内增加养殖场的饲养规模,进而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影响雌性大鲵繁殖性  相似文献   

18.
2002年12月18日,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里人声鼎沸,黄金游道金鞭溪旁,省市领导、大鲵研究专家和渔政人员一道,将150尾人工增殖并经过微码数码标记的大鲵轻轻放入金鞭溪。它们很快就随着欢快的溪水,回归到大自然中。湖南张家界是国务院1996年确定的国家级大鲵自然保护区,建有全国第一家大鲵救护中心和全国最在种群的大鲵养殖场,是大鲵资源的集中产地。为纪念此次大鲵规模放流活动,宣传保护大鲵资源,经省人大同意,在张家界黄金游道金鞭溪,设立了纯自然形态的大鲵资源重点保护溪流标志碑…  相似文献   

19.
<正>一、陕西省大鲵产业现状早在20世纪70年代陕西省就开始了大鲵人工驯养繁殖的研究,由于大鲵人工繁殖技术尚不成熟,无法满足大规模养殖苗种需求,大鲵养殖长期处于小规模、小范围摸索试养阶段。自从2007年陕西汉中研究仿生态养殖大鲵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后,极大地提高了大鲵繁殖出苗的成活率,有效地解决了苗种来源问题,开启了大鲵养殖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大鲵资源保护及管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鲵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属重点保护的濒危物种。陕西南部的秦岭、巴山、米仓山地区是野生大鲵的重点分布区,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资源依然丰富;1990年前后人为的滥捕滥杀给大鲵资源造成严重破坏;2000年前后开始的大鲵人工驯养繁殖取得成功,使大鲵存活量有了一定的增加。总结了近20年陕西大鲵资源保护管理的经验教训,探讨大鲵资源保护管理的思路和措施。建议对群众的驯养繁殖大鲵行为因势利导,加强监管,积极探索开发性保护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