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敦化市2009-2012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并分析其动态变化。利用现有数据分析得到敦化市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的预测值。通过对比计算结果,研究敦化市土地利用结构,厘定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向。结果表明,人均生态足迹在2009-2012年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从2.549 1 hm~2/人增长到2.830 6 hm~2/人,在2009-2011年期间,人均生态承载力从3.528 6 hm~2/人减少到3.508 1 hm~2/人,到2012年有所增加,达到3.515 4 hm~2/人,生态盈余从0.979 5 hm~2/人减少到0.684 8 hm~2/人,敦化市的发展属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发展预测数据显示,敦化市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763 1 hm~2/人,2020年人均生态承载力为3.263 6 hm~2/人,生态盈余为0.500 5 hm~2/人。敦化市可以通过一系列改进措施实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污染,实现土地信息科学合理管理等。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传统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的不足,引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对模型进行改进,计算辽宁省朝阳市2010-2013年水资源生态足迹、水生态承载力、水生态盈亏、万元GDP水生态足迹、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并分析朝阳市2010-2013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朝阳市2010-2013年平均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为0.267 2 hm~2,平均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为0.062 5 hm~2,平均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为0.204 7 hm~2,平均万元GDP水生态足迹为0.109 0 hm~2,平均水资源压力指数为4.33,平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为0.19,水资源利用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福建省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基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和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福建省2008—2017年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足迹广度、足迹深度和三维生态足迹。在此基础上,引入耕地压力指数,判断当前福建省耕地是否处于超载状态。结果表明:2008—2017年,福建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由0.263 6 hm~2增长至0.307 1 hm~2,增长了16.5%;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逐年缓慢减少,从0.213 7 hm~2下降到0.201 9 hm~2,下降了5.5%。2008—2017年,福建省耕地从未出现过生态盈余,人均耕地足迹生态赤字从0.049 9 hm~2扩大到0.105 2 hm~2,增加了110.8%。福建省2008—2017年耕地足迹广度总体下降,而足迹深度总体上升,且人均耕地足迹深度始终大于1。这10年间,耕地压力指数逐渐上升至1.520 9。福建省耕地资源的利用为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最后,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对策,以维持福建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湖北省襄樊市2004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利用生态足迹研究方法,对襄樊市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襄樊市2004年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0.5130hm~2。这一数字说明襄樊市的人均生态足迹虽然低于我国平均水平,但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建立在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为定量评价株洲市可持续发展状态,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株洲市2001~201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实证分析,并利用灰色GM(1,1)模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株洲市人均生态足迹由2001年的1.394 6 hm~2逐渐增加到2013年的2.487 5 hm~2;同期人均可利用生态承载力由0.528 4hm~2逐渐下降到0.509 9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0.866 1 hm~2逐渐增加到1.977 5 hm~2。同时根据预测出的研究区域2016~2025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可利用生态承载力,2025年研究区域人均生态赤字将增加到2.569 9 hm~2,表明当前株洲市的生态环境处于中等不可持续状态,并呈现向强不可持续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2011—2015年福州市人均足迹广度、深度和三维生态足迹。结果表明,2011—2015年福州市的人均足迹广度、深度和三维生态足迹均呈现"减—增—减"的变化趋势。福州市人均足迹广度由0.238 4 hm~2降低到0.231 9 hm~2,降低了2.7%,耕地是人均足迹广度的主要构成部分,占比达到40%以上;人均足迹深度由7.890 7降低至6.948 0,降低了11.9%;三维生态足迹由1.881 0 hm~2降低到1.610 9 hm~2,降低了14.4%。虽然2011—2015年福州市的生态赤字也有所下降,但其数值依然较高。总体看来,福州市的可持续状态发展仍不容乐观。最后结合该地区特点提出了一些科学合理的对策,以维持福州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襄阳市为例,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2009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等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襄阳市2009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640 839 hm2,人均实际可利用生态承载力为0.444 3 hm2,人均生态赤字达-2.196 540 hm2。说明襄阳市目前己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态足迹法对广州市耕地资源生态安全进行研究,计算了2001-2007年广州市耕地资源总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足迹以及生态赤字,旨在通过对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定量分析,探明耕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变化状况,为更好的利用耕地资源,保护广州市耕地的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山西省2002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对山西省2001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2001年的人均生态足迹量为2.491 941 hm2/cap,扣除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后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810 258 hm2/cap,生态赤字达1.681 683 hm2/cap;通过分析万元GDP的生态足迹,表明山西省的资源利用效率很低;通过计算分析2001年的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发展能力,表明山西省的发展能力低于全国的平均发展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引入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作为评价区域生态安全的指标,对赣南地区2005—2015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核算,并对当地生态安全进行定量研究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5年赣南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整体都呈现上升趋势,人均生态足迹从2005年的0.307hm~2增加到2015年的0.341hm~2,其中2005—2011年赣南地区一直出去生态赤字状态,2012—2015年赣南地区的区域发展处于生态盈余状态,生态状况明显好转,万元GDP生态足迹整体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整个研究期间赣南地区的生态压力指数均大于0.8,属于不安全状态,生态占用指数处于1级很贫穷的状态,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等级也是处于协调性很差的1级。以上数据表明赣南地区的生态安全不容乐观,生态压力较大,结合赣南地区的实际状况,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定量分析江苏省的可持续发展情况。[方法]根据2006—2015年江苏省相关统计数据,研究江苏省的生态足迹总量动态变化、不同生态、生产性土地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及生态赤字。[结果]2006—2015年江苏省总生态足迹以年均3 547.882万hm~2/a的速度增长,人均生态足迹从2006年的5.90 hm~2上涨为2015年的9.67 hm~2。不同类型土地生态足迹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建设用地、化石能源用地、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江苏省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但自2012年下降明显。[结论]整体看来,江苏省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2.
对甘肃省1997-2009年人均生态足迹及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1997-2009年,人均生态足迹从1487 711 hm2·人-1增长到2658 701 hm2 ·人-1,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480 744 hm2·人-1下降到1459 763 hm2·人-1。甘肃省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的数量和强度呈增加趋势,目前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自然资源处于超负荷状态,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而且人口逐年增加,现有的资源利用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其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改进,计算了2014年威县各消费项目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并以生态足迹度作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判定依据,对其进行客观、科学的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首先,威县的人均生态足迹是1.001 5 hm~2/人,人均承载力是0.303 1hm~2/人,最终人均生态赤字为0.698 4 hm~2/人,赤字的主要原因是耕地、化石燃料地和草地的生态足迹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其次,威县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生态足迹度测度结果(EFD)为3.3,表明威县的循环经济处于劣性循环阶段,对于威县发展农牧结合循环经济而言,如何在满足现有水平的消费需求情况下保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足迹的丽水市区域生态安全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生态足迹方法探寻城市生态安全的演变特征,分析了2000-2008年丽水市快速发展时期生态足迹的构成及其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丽水市人均生态足迹呈现持续升高的态势,从0.884 hm2增至1.511 hm2,年均增幅为6.96%;人均生态承载力较为稳定,年变化率低于0.69%;2008年生态足迹多样性为0.974,生态经济发展能力为1.465 hm2,分别是2000年的1.50倍和2.56倍.说明城市化发展影响了丽水的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不断提升的居民消费水平已经成为生态压力的主体.适度控制资源开采规模,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目前该类城市缓解区域生态压力的主要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运用能值分析与生态足迹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2005—2014年主要农作物(棉花、小麦、玉米)秸秆资源的各种利用方式进行评估,分析新疆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人均生态足迹及人均生态承载力。结果显示,近10年来新疆主要农作物(棉花、小麦、玉米)秸秆利用的人均总生态足迹为2.622 hm~2,人均总生态承载力为2.318 hm~2,人均总生态赤字为0.304 hm~2,年均生态足迹为0.087 hm~2,年均生态承载力为0.077 hm~2,年均生态赤字值为0.010 hm~2。新疆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利用超出了该区域生态经济系统承载力,表明该区域秸秆资源利用不合理。因此,今后对新疆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利用须进一步科学地规划,坚持适度利用;同时分析新疆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对干旱区农业秸秆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管理和健康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实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生态足迹模型、Tapio脱钩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岳阳市耕地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从生态足迹视角剖析耕地足迹的发展情况、与农产值脱钩情况以及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岳阳市耕地人均生态足迹较高,其中,人均生态足迹峰值为0.99 hm~2/人,生态赤字水平为0.833 hm~2/人,生态足迹深度为6.3,足迹广度则为0.100~0.157;脱钩状态以弱脱钩为主,频率为60%,强脱钩为20%,耕地发展处于产业发展、资源压力逐步上升的状态;预测结果显示,人均生态足迹将持续增长,脱钩状态以弱脱钩为主",十四五"期间岳阳市需要在耕地高质量发展和保护方面持续发力。  相似文献   

17.
《安徽农业科学》2020,(3):54-57
[目的]研究分析辽宁省生态环境承载力现状,以期改善其生态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方法]通过生态足迹法,计算和分析辽宁省2017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2017年辽宁省人均生态足迹为4.583 27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595 24 hm~2/人,出现生态赤字3.988 03 hm~2/人,且化石燃料能源日均消耗量呈增长趋势。[结论]针对辽宁省生态问题,结合其污染环境治理现状,提出加强生态生产性土地的保护和管理,倡导绿色消费观,减少不可再生能源消耗量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动态评估湖北省荆门市2006-2014年生态环境压力。结果表明,荆门市人均生态承载力持续上升,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生物资源生态足迹趋同,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赤字先上升后下降,于2012年达到峰值,荆门市的发展在生态上处于强不可持续状态。提出应以资源为定位器,以市场为导航,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加强科技支撑,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发展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减少赤字的对策,以引领长江经济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以江苏省2008年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对江苏省2007年的各种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程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江苏省人均生态足迹为2.937981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388743 hm2,人均生态赤字达2.549238hm2,比2006年的人均生态赤字上升了近6%。随着江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已经远超过其自身承载力范围,人均生态赤字的加剧更表明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此外,还提出应对生态足迹赤字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生态足迹作为度量区域生态可持续性的方法已经得到越来越广的应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该文利用合肥市2000—2004年数据,分别计算了当地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以及万元GDP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合肥市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且大大高于当地的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现象严重。人均生态赤字由2000年的1.7041hm~2/人增长到2004年的2.10108hm~2/人。生态供需平衡依赖其他地区的生态输入。而万元GDP生态足迹则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2.545955减少为2004年的1.791977,表明在工业、经济的增长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