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开心 《中国茶叶》2014,(11):50-50
冯绍裘是滇红创始人,被称为中国著名的红茶专家。在记载冯绍裘生平事迹的史料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冯绍裘见凤庆茶树成林,凤山大叶茶高达丈余,芽壮叶肥,白毫浓密,品质优异,极适宜制作精品红茶,就用凤山鲜茶精心制成红茶250多克,为云南最早的红茶。茶质优越,香味浓郁,为国内仅见。后试产红茶送到香港茶市,茶界一片叫好,称为上品。云南茶业界大喜,将凤庆红茶命名为‘滇红'"。原来试制著名"滇红"的原料是凤山茶!  相似文献   

2.
正滇红,云南红茶的简称,世界知名红茶之一。滇红主产区位于滇西南澜沧江以西的凤庆县。1938年,著名茶叶专家冯绍裘利用云南凤庆大叶种茶鲜叶试制成功工夫红茶,名为滇红。滇红问世后,因产品"形美、色艳、香高、昧浓"而博得市场赞赏。滇红特级工夫茶,因其品质独特,一直被国务院定为外交之茶,专供中央外事使用;英国女王访问昆明  相似文献   

3.
何彬 《茶叶通讯》1995,(1):16-18
说说湖南省初制茶叶机械何彬(湖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长沙410005)茶叶初制历代都是人力操作,手揉脚踩。20世纪初开始利用机械制茶。湖南研究机械制茶始于1930年前后。为提高茶叶品质、普及新法制造红茶,1932年,在安化研制推广冯绍裘设计的人力推动的木...  相似文献   

4.
吴宁 《茶叶》2012,38(4):252-255,259
傅宏镇先生(1901—1966)1921年毕业于安徽省茶务讲习所,1923年曾在安徽秋浦、祁门茶场任职。1932年底参加吴觉农组织的祁门茶业调查,主笔《祁门之茶业》(1933),这是祁门最早的一篇茶业报告。1934年后,傅先生在浙江第五区茶场和三界茶场任职,指导茶叶生产和制作。1938年后,傅先生在安徽事茶直到1965...  相似文献   

5.
一、茶叶机械的回顾我国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过去由一家一户小农经营,完全以手工操作。1915年实业部在祁门县平里设立了祁门茶叶改良场,1935年在江西修水设立了宁州茶叶改良场,湖南安化设立了茶事试验场,云南昆明设立了第一茶事试验场,这些场以改进红茶为主。1936年浙江嵊县三界设立了浙江省茶业改良场,以改进绿茶为主,由日本引进了一套蒸青机臼井式及桥本式揉捻机,旧中国茶叶公司与福建省合作的福建示范茶场仿制了大成式烘干机。我国国营茶场才有一些小型制茶机械,做了一些示范工作。  相似文献   

6.
《茶世界》2012,(9)
正1938年冯绍裘先生带着"实业救国"的伟大抱负到祖国西南边陲凤庆研制成功了世界著名的红茶——滇红,1939年组建成立了"中国云南顺宁实验茶厂"(解放后改称为云南省凤庆茶厂,即现在的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研制的滇红名茶换回了大  相似文献   

7.
正凤庆素有茶乡之称,是驰名中外"滇红"茶的故乡,是大叶种茶的发源地,是茶马古道重镇之一,是世界茶树和茶文化的重要起源中心,境内的古濮人3200多年前种植遗存的世界最粗大最古老的古茶树——锦秀茶祖和5.6万多亩的古茶园便是最有力的证明。凤庆"四季如春"的宜茶环境和"高山云雾"的独特地形,孕育了丰富的茶资源,奥妙天然的自然条件勘称"世界一流的宜茶区"。"滇红茶"是冯绍裘先生在抗战时期在凤庆采用凤庆优质大叶种创制定名的,凤庆成为"滇红茶"的诞生地。滇红茶延用至今名扬四海,凤庆被誉为"滇红之乡""中国红茶之都"。  相似文献   

8.
中国三大红茶香飘广州茶博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广州茶博会组委会透露,安徽祁门红茶、云南凤庆的滇红、福建武夷山的正山小种红茶等中国三大红茶将首次同台亮相。集祁门香、王子香、群芳最等美誉于一身的祁门红茶是与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锡兰高地红茶齐名的世界四大红茶之一,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的国事礼茶,并且远销英国、荷兰、德国、日本、  相似文献   

9.
正江苏金坛产茶历史悠久,红茶生产也是久负盛名,从1964年开始试制加工生产红碎茶,1965年按外贸标准,经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外销,开创了金坛茶批量出口的历史。到20世纪70~80年代,红碎茶已成为金坛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之一,高峰期红碎茶年产量达560t,占总产的一半以上。1984年茅麓茶场生产的"红碎茶一号"获得农业部优质产品奖。在21世纪初,红茶再度兴起,金坛茶叶工作者和茶叶生产者集中智慧,共同创作了集高档茶特色与茶叶品赏性于一身的珍珠状红茶,其颗粒紧结如珠,身骨重实,色泽乌润,冲泡后叶底完整,尤如鲜叶展放。现将其工艺简介如下。鲜叶采摘适合制作红茶的优良茶树新鲜芽叶,嫩度要  相似文献   

10.
提起中国的茶叶,无人不晓吴觉农先生,他被人誉为“当代茶圣”。谈起中国的红茶,可以说无人不识冯绍裘先生。  相似文献   

11.
《中国茶叶》2011,(7):30-30
6月20日至22日,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在黄山市祁门县、休宁县和黄山区等地茶叶企业视察调研。 黄山市是闻名中外的茶叶之乡,茶产业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来到祁门红茶发展公司,张宝顺饶有兴致地参观了祁红制作工艺和红茶超市,他指出,祁门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做足做好红茶文章,不断提高祁门红茶的品牌影响力,真正使祁门成为世界著名的红茶原产地  相似文献   

12.
丁勇 《广东茶业》1999,(3):39-41
工夫红茶作为我国特有的传统产品,数百年来为中国茶业赢得了无数的荣誉。在世界茶叶市场尤其是西欧市场一直颇受消费者的亲睐,也是中国红茶中足以与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红碎茶相抗衡的红茶品类。世界驰名祁红、滇红、粤红等工夫红茶享誉海内外,拥有较为稳定市场份额,其中祁门工夫红茶更被誉为“芬中英豪、群芳最”。近年来,随着红碎茶热的兴起,工夫红茶的生产受到了不应有的冷落和冲击。当前,我国茶业已形成了名优茶比重增大、多种茶类并举的产业格局。从而,工夫红茶的原料质量难免会产生负面影响,成品茶品质与以前相比也有所降低。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如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几种具有特色的茶叶,如斯里兰卡、高香红茶、祁门红茶、莲花茶、日本绿茶(煎茶)及焙茶的香气特征。一、各种茶叶的香气组成 A.高档锡兰红茶斯里兰卡(锡兰)有两个严格的茶季,其间锡兰茶香气是突出的,在丁布拉地区是  相似文献   

14.
王郁风 《茶叶》2004,30(4):249
惊悉我国知名老茶人吕增耕先生 ,于 2 0 0 4年 7月 2 3日在他家乡绍兴不幸病故 ,享年 89岁。吕增耕先生是浙江嵊县人 ,1 936年在浙江金华实验农业学校农艺科毕业后 ,同年即考入上海商品检验局 ,任我国首批茶叶检验员 ,得到我国茶检首创者吴觉农先生振兴中华茶业的谆谆教导 ,是吴老的好学生。吕增耕同志先后在吴觉农创办或策划成立的浙江茶业改良场、方翰舟筹办的江西省婺源茶场、浮梁茶场及河口实验茶场工作。于 1 940年投入茶界吴觉农先生创办的我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所工作。1 845年抗战胜利 ,台湾光复回归祖国怀抱 ,吕先生去台湾省茶业改良…  相似文献   

15.
2013年临沧市茶业产销情况及2014年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沧是中国红茶之都,普洱茶原产地,滇红茶和大叶种蒸青绿茶的诞生地,是云南省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是世界著名的“红茶之都”和“天下茶仓”。  相似文献   

16.
“祁红”是中国最好的红茶之一,其特点是带有一种玫瑰香的浓烈香味。这次研究阐明了“祁红”的香气特征,并与斯里兰卡有季节香味的“Uva”茶和无季节香味的“Dimlula”茶进行了比较。祁门茶、Uva茶和Dimlula茶的样品是分别由中国土畜产进出口公司上海茶叶分公司、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提供的。  相似文献   

17.
国际茶讯     
《茶世界》2017,(11)
<正>日本日本静冈县的小学和初中开始使用多种新颖方式开设茶课,目的在于让茶文化更好地在下一代中传承,扭转年轻人不喝绿茶的现象,推广茶作为健康饮品的价值。英国10月初,在英国茶叶公司率先提出以可持续的方式生产所有茶叶10年后,unileverl旗下的立顿公司(Lipton)发布了其首个有机系列红茶。立顿有机红茶首先在美国零售商推出,建议零售价为4美元/72小包。  相似文献   

18.
《茶世界》2017,(11)
<正>如果说普洱茶是云茶谱系中当之无愧的王者,那么滇红茶必是王者身边风华绝代的王后,他们各自在不同的时期承担过不同的历史使命。围绕滇红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都有一个核心的关键词:"出口创汇"。滇红的诞生缘起于战争,1937年,日寇大举侵华,战火绵延我国东南各省茶区,茶叶产量受到制约和破坏。国际市场对中国红茶如祁红、闽红(均为小叶种茶制造)的需求,使当时国民政府的经济部进退两  相似文献   

19.
选取了英红九号、滇红、祁门红茶三种红茶,分别进行感官品质评判,测定其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茶黄素、茶红素的含量,并用DPPH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综合感官审评品质,生化成分含量对比分析表明,三种红茶中,英红九号的茶黄素、茶红素含量最高,品质最好,其次是滇红,祁门红茶稍低。三者在抗氧化活性的比较中,英红九号红茶的抗氧化活性最强,滇红次之,祁门红茶稍弱。  相似文献   

20.
《茶世界》2010,(11)
茶叶品名:祁门红茶茶样等级:特茗、特级、一级、二级茶样标准:DB34/T1086-2009祁门红茶茶叶简介:祁门红茶,简称祁红,产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黄山支脉区的祁门县一带,在中外享有盛誉,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安徽祁门地区在清代光绪以前,并不生产红茶,而是盛产绿茶,曾有安绿之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