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种质资源是林木遗传改良和良种基地建设的宝贵材料。本研究从优树选择、种源选择、杂交育种、子代测定等过程中收集的优良种质资源,建立种质资源库。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无患子属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患子属(Sapindus L.)种质资源是无患子产业发展的基础,种质资源研究可为探讨无患子属的起源、进化、分类、资源保护与利用、良种选育、高效栽培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文中综述了国内外无患子属分类、分布及亲缘关系,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评价,种质资源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得出如下结论:1)世界上无患子属树种共13种,我国分布4种1变种;2)我国多个研究团队收集、保存无患子属种质资源近1 000份,以假种皮皂苷、种子脂肪酸利用为目标,筛选评价出性状优异的9个种源、7个家系和54株优树;3)无患子种质资源在表型、假种皮皂苷、种子脂肪酸、遗传等方面多样性丰富,并受环境因子极大的影响,根据遗传多样性分析推测我国无患子起源于自然分布区中部并向四周扩散。研究认为,目前研究仍存在种质资源收集不足、缺乏对该属树种系统研究和无优良品种推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应加强无患子属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以居群为单位加强无患子属种质资源收集和评价力度、加强良种选育和高效培育技术以及国际合作研究等建议,以期为无患子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无患子属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种质资源变异研究是开展遗传改良的前提与重要环节,了解变异程度可对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遗传信息,分析不同种源青海云杉无性系表型变异程度和规律,为青海云杉目标性状选育提供依据。【方法】以甘肃省张掖市龙渠青海云杉无性系种子园内的7个种源青海云杉为研究对象,测定和统计不同种源的青海云杉球果、种鳞、种翅和种子表型性状,通过多重比较、方差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分析和讨论青海云杉种源间、种源内表型性状多样性特点。【结果】青海云杉不同种源间球果、种鳞、种翅和种子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青海云杉表型分化系数平均值为74.20%,青海云杉表型变异主要来源于种源间的变异;球果和种子表型性状的变异丰富,变异范围为11.40%~55.50%,平均变异系数为21.07%;不同种源间变异差异明显,隆畅河林区种源平均变异系数最大(23.15%),西水林区种源平均变异系数最小(18.46%),11个表型性状间大多数呈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欧氏聚类分析可将7个种源青海云杉划分为5个类群。【结论】不同种源青海云杉球果与种子的表型性状变异较为广泛,变异来源丰富。因此,在青海云杉种子园遗传改良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育种目的,充分考虑种源间和种源内的变异情况,本研究在青海云杉种质资源收集、遗传多样性保护以及遗传改良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科技信息     
“高黄酮甙银杏良种选育”通过国家林业局鉴定由山东农业大学和山东省林科所等单位共同承担的“高黄酮甙银杏良种选育”课题 ,经课题负责人邢世岩及其课题组的 5年研究 ,已通过国家林业局科技司鉴定。鉴定意见认为 :(1)该项研究在国内外 14个种源中收集了叶用银杏的雌株和雄株无性系 148个 ,建立了种质资源基因库。试验材料覆盖了银杏主要分布区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科学性 ,不仅为无性系的收集和测定提供了物质基础 ,而且为今后叶用银杏遗传改良的研究 ,提供了资源储备 ,在国内尚属首次 ,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2 ) 5年来 ,经过 3…  相似文献   

5.
广东杉木基因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初步评价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龙山林场杉木良种繁育基地的建设,广东省在该场建成了遗传基础比较丰富的杉木基因资源收集库,共收集省内外基因材料709份,包括杉木优良基因材料、杉木地方类型材料、杉木种源材料和杉木杂交材料。广东省杉木基因资源收集库的建立,不仅为龙山林场第2代杉木种子园的建设提供建园材料,而且为广东今后杉木长期遗传改良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云南松种质资源与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松是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造林树种,约占云南省森林分布面积的70%,是云南省重要的经济及用材树种.掌握云南松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现状,弄清种源间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变异规律,是完善林木资源、开展林木良种选育的重要基础.因此,对我国近年来学者在云南松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遗传多样性方面进行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整理、分析.结果表明,对云南松的形态、生理、生态、遗传与种质资源保存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许多新的成果,揭示了云南松丰富的遗传资源及多样的地理种源.  相似文献   

7.
温县国家毛白杨良种基地自成立以来,按照国家林业局对良种基地建设的具体要求,注重规划引领,构建创新平台;注重优势发挥,激发创新活力;注重结构调整,增强创新成效。先后收集和保存毛白杨、苦楝、楸树、泡桐、黑核桃等种质资源近300份,通过实验对比,筛选出一批优良种源和优良无性系,通过良种审定后大力进行繁育和推广,为推动河南省林木种苗良种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试验基地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后白镇张庙村,占地15.3hm2。基地采用种质资源收集、良种繁育、富根容器苗培育、示范果园建设四位一体的模式进行美国山核桃产业化开发的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共包括种质资源收集区、良种测定区、采穗圃、良种扩繁区和示范果园五大功能区。种质资源收集区自前收集有国外美国山核桃优良种质资源53份,国内选育的美国山核桃优良品种25个,最终建成国内资源最为丰富的美国山核桃种质资源基因库。  相似文献   

9.
我国林木遗传改良进展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收集了大量资料,对我国林木遗传改良研究在种源选择、种子园营建及多世代改良技术、无性系选育技术、森林种质资源保存技术、生物技术及计算机软件开发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我国林木遗传育种研究今后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0.
本项试验收集全国79个侧柏种源,在山东省的东、中、南部设3处试验区,分析检验了各种源2年生苗木高度的差异显著性,测算了各种源抗寒旱性。结果是,各种源苗木生长量的差异呈现出典型的由北到南、自西至东递增的规律;山东、河南是侧柏良种集中产区;山东泰安、沂水、滕县、微山,河南确山、浙川、灵宝,江苏徐州为适合山东的较佳种源;除少数南方种源受寒旱外,大多数种源能适应山东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11.
杏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质资源是品种选育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杏种质资源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关键性的进展。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的杏种质资源,并有效地开展有关杏育种的项目研究工作,文中对近年来关于杏种质资源的保存现状、种质资源的评价和鉴定、指纹图谱的构建、新品种的测试、杏属植物的分类、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核心种质的构建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与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文中指出,对于杏属植物的遗传研究还很不足,对其亲缘关系及系统分类问题至今仍存在分歧,对其表观性状方面的研究与分子水平下的研究数据还不能有效互通,其关联程度也不够高;随着核果类果树模式植物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杏资源研究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契机。  相似文献   

12.
侧柏地理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3.
杉木主要经济性状多层次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齐明 《林业科学研究》1998,11(2):203-207
借助于10年生的杉木种子-家系两水平试验林,研究了杉木主要经济性状在多层次上的遗传变异规律,其主要结果如下;(10在相同的研究性状上,通常家系内个体间的变异量〉种源间变异量〉种源内家系间的变异量;性状的遗传个体〉种源内家系〉家系内个体;不同变异层次的遗传改良潜力是不同的;通常种源-家系内个体-种源内家系;多层次联合选择获得最大析选择进展。(2)在相同的变异次上,杉木各研究性状具有各自不同的遗传改奶  相似文献   

14.
德钦天然侧柏群落结构与植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德钦天然侧柏群落的结构与植物区系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组成该群落的种子植物种类计86种,隶属于38科、63属。其群落结构与植物区系特点为:(1)群落结构极为简单,不仅林木稀疏,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也很少。(2)区系分析显示,热带性质的科有9科,温带性质的科有8科,表现出热带性质的科与温带性质的科在该区域相互交融分布的状况;在属级组成中,温带性质的属有39属,占73.58%,表现出极强的温带性质;种级组成中,以中国特有分布种为主,占70.94%,其中又以西南分布为中心,且有中国特有分布的虎榛子属(Ostryopsis)及金铁锁属(Psammosilene)。  相似文献   

15.
杉木不同类别良种改良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杉木不同类别良种改良效果的比较研究*徐金良洪昌端沈辛作项龙昌关键词杉木良种增产效果杉木(Cunninghamialanceloata(Lamb.)Hook.)是我国南方主要的速生用材和造林树种。浙江省从70年代初开展杉木遗传改良工作以来,以种源选择、...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林木良种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福建20多年来林木育种、引种驯化、种质资源保护等方面工作情况,提出:改造现有的良种基地,有计划地生产和推广良种,开展多世代育种,加强无性育种;积极慎重地引进优良树种和种源,加强种质资源保护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Ten-year height data from three open-pollinated lodgepole pine progeny test trials were analysed in order to select individuals for seed orchard establishment in the low and high elevation seed-planning units (TOLO and TOHI) of the new Thompson Okanagan seed planning-zone in interior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The total test population had about 35,000 individuals from 362 families of 9 provenances and was divided into two portions, each serving as the base population for its appropriate seed-planning unit. For each population, various genetic parameters were estimated and individual breeding values were predicted. Combined-site estimates of individual, family, and within-family heritability ranged from 0.23 to 0.38, 0.77 to 0.84, and 0.17 to 0.29, respectively. Estimated coefficients of type-b genetic correlation were greater than 0.81, indicating little G × E interaction in this region. Provenance effects were large. Larch Hills and Inonoaklin River were the two superior provenances with an expected gain of 13% and 10% in stem volume at rotation age of 60 years in TOLO. Individual breeding values was not uniformly distributed among provenances and the top 100 individuals originated from 20 families in TOLO and 32 families in TOHI. Co-ancestry among these individuals should not be a serious concern in seed orchard establishment as the predicted genetic loss due to excessive inbreeding is only 1.06% in TOLO and 0.6% in TOHI. The status numbers of the two prospective seed orchards are 32 and 44, respectively, and both are well above the required minimum of 10 in British Columbia. Using unrelated clones for seed orchard establishment may result in reduced optimum genetic gain and thus is not a favourable option.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沙棘育种概况与我国沙棘育种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俄罗斯沙棘育种迄今已有60余年,前后分两个阶段,即选择育种阶段和杂交育种阶段。共育出50多个新品种。其特点是果粒大、无刺或少刺、产量高。我国沙棘育种工作起步晚,但进展快。经过10年的努力,在沙棘群体遗传改良、个体遗传改良、引进国外良种资源、杂交育种基础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为生产单位提供了第一代良种,并为下一步杂交育种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华南地区桉树可持续遗传改良与育种策略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华南地区发展桉树工业纤维用材林对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需求的迫切性出发,分析了桉树引种成功之后遗传改良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要实现华南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必须建立和完善桉树长期可持续遗传改良体系,坚持以多世代群体遗传改良为基础,种间杂交无性转化利用为突破,加快育种增益转化为生产力的育种思路;强调新世纪桉树育种要重视常规育种与分子遗传研究相衔接,通过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多层次多育种方式的相互交叉,充分利用各层次的遗传变异,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