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土高原区旱作谷子高产栽培集成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选地、选茬、选种、整地、覆膜、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及收获等方面总结出了黄土高原区旱作谷子高产栽培集成技术,以期指导黄土高原区旱作谷子生产.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黄土高原旱地垄沟覆膜集水模式下绿豆节水增产效果,于2013-2015年连续3个绿豆生长季在陕西横山区横山镇古水村,研究了不同垄沟覆膜集水模式对绿豆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2种垄沟覆膜集水模式,分别为膜侧种植(M2)和双沟覆膜(M1),以传统平作无覆盖栽培(M0)为对照。结果表明,M2和M1的绿豆株高、单株分枝数、单株荚数及产量均较M0有显著增加,百粒重均较M0明显降低,而仅有M1荚粒数较M0显著提高;M2与M1的绿豆单株荚数、荚粒数和产量提升效应差异不显著,但M2较M1操作简单、节省人工。因此,膜侧种植作为旱地绿豆节水增产栽培模式,适宜在黄土高原旱地绿豆生产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从选地整地、选种与处理、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黄土高原区旱作芸豆高产栽培集成技术,以期指导黄土高原区旱作芸豆生产。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旱作农业主要存在着2个问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单位面积内粮食产量低。近年来,专家一直围绕这2个方面做着不懈的努力。20世纪80年代,我国将覆膜技术应用到农业中。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覆膜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到目前为止,沟垄覆膜栽培技术被广泛应用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中,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而且在防旱和稳定粮食生产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沟垄覆膜栽培技术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文章针对沟垄覆膜栽培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希望对相关农业研究人员有所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旱作糜子高产栽培集成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地块的选择与整理、品种的选择与处理、施肥技术、播期、种植密度、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脱粒、贮藏等方面总结了黄土高原区旱作糜子高产栽培集成技术,以期为黄土高原区旱作糜子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庄浪县位于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东部,是甘肃省主要的梯田旱作农业区,海拔1400m~2857m,年均气温7.9℃,≥10℃有效积温2650℃,年降水量489.0mm。秋覆膜有利于增加土壤墒情,但由于秋冬季气温较高,土壤墒情好,膜下容易发生草荒。玉米全膜周年覆盖双垄播栽培技术是指全膜双垄  相似文献   

7.
庄浪县位于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东部,是甘肃省主要的梯田旱作农业区,海拔1400m~2857m,年均气温7.9℃,≥10℃有效积温2650℃,年降水量489.0mm。秋覆膜有利于增加土壤墒情,但由于秋冬季气温较高,土壤墒情好,膜下容易发生草荒。玉米全膜周年覆盖双垄播栽培技术是指全膜双垄  相似文献   

8.
王卓 《甘肃农业》2006,(8):61-62
本文通过对多年来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尤其是结合推广雨水利用工程,发展旱作雨养农业的经验,总结提出了西北黄土高原区雨水高效利用模式,不仅对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全面推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整个西北黄土高原区旱作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水稻覆膜旱作节水肥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旱作覆膜节水肥高产栽培技术是一项新兴的高效增产技术,彻底突破了水稻栽培和灌溉方法的传统思维和传统理论,是对水稻种植制度的补充和完善。该技术能减少农药、化肥污染,节省灌溉用水和提高肥料利用率。其技术优势: 一是省力、节本、高产、优质、高效。试验与示范结果表明,采用代表性生态类型稻区覆膜旱作稻与常规水作稻对比,覆膜旱作稻可比常规水作稻增产23.6%~15.1%;覆膜旱作稻增产、节水、节肥、节除草剂、节杀虫剂、杀菌剂、节种子等几项所得的收入,扣去地膜成本每亩约35元,大致每亩可增收50~230元;据米质分析结果,覆膜旱作稻米质也比较好,垩白率、垩白度……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旱作农业区大豆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确保大豆生产可持续发展,根据黑龙江省旱作农业区特点,针对大豆抗旱节水生产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大豆行间覆膜可提高土壤含水量,与不覆膜相比提高1.19个百分点;(2)喷施土壤调理剂明显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容重低于播前;(3)覆膜配合合理施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豆光合作用指标,其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11.
<正>赤峰市是全国杂粮杂豆主产区之一,绿豆在全市杂粮杂豆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赤峰市是典型的潜山丘陵旱作农业区,干旱少雨是绿豆种植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最大障碍。由于本区绿豆多种植在旱地,产量普遍较低,年际间波动大,平均亩产47 kg,2012年最高亩产达到80 kg,2009年则几乎绝收。2011年赤峰市开始实施绿豆全覆膜种植试验示范,2015年翁牛特旗梧桐花镇国公府村村民于俊远在  相似文献   

12.
以绿豆品系1111-34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覆膜以及不同种植密度对旱地绿豆产量及其相关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处理明显提高了耕层的地温,具有良好的增温保墒作用;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也随之提高,均有利于旱地绿豆产量的提高。覆膜种植相比于露地种植产量提高了26.50%;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产量也随之增加,当种植密度为22.5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大。覆膜+种植密度22.5万株/hm~2的种植模式更有利于发挥绿豆的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是一种经济价值比较高的农作物,且深受人们的喜爱。旱作覆膜马铃薯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有效提升马铃薯的抗旱能力,在保障产量的同时提升质量。旱作覆膜马铃薯栽培技术应用目前存在品种单一、种植密度低与不重视轮作倒茬等问题,要合理实施轮作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解决覆膜污染,创新旱作覆膜栽培技术,推动旱作覆膜马铃薯栽培种植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覆膜保墒技术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重要科技支撑。现代意义上的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在覆膜时间上包括秋覆膜和早春覆膜,在覆膜方式上包括半膜覆盖和全膜覆盖,在覆膜延期利用上包括留膜留茬越冬和一膜两年用。与传统地膜覆盖种植方式相比,现代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基本实现了“五改”:  相似文献   

15.
对水稻覆膜旱作条件下稻田地下水水质变化作了动态检测。结果表明 ,与常规淹水栽培区相比 ,覆膜旱作区水稻不仅极显著增产 ,而且稻田地下水总氮含量 ,包括NH4 -N、NO3--N、特别是NO2- -N含量明显降低 ,氯根 (Cl-)含量也较低 ,地下水总磷含量、水溶性磷含量有所降低 ,但总体上相差不大。水稻覆膜旱作栽培方式能对施肥造成的稻田地下水水质非点源污染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施肥、覆膜、施肥覆膜互作对绿豆产量的影响的差异性呈极显著,说明在绿豆生产中,不同地膜覆盖或者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和不同有机肥施肥均对绿豆产量造成较明显影响。黑色地膜覆盖对绿豆产量的增产效果最低,全覆膜的增产效果最好,有机肥中以羊粪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水稻覆膜旱作的优点及高效节水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水稻覆膜旱作的优点,介绍了其高效节水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选地整地与覆膜、培育壮苗、移栽、合理施肥、科学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旱田区进行水稻节水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建立利用光谱技术快速诊断覆膜旱作水稻植株氮营养和产量的估算模型,应用高光谱技术分析了长江中下游覆膜旱作区水稻拔节期和抽穗期内5种不同施氮水平(0、60、120、180和240kg/hm~2(N))下植株冠层光谱特征及其与植株氮素含量和产量的关系,并分别构建了植株含氮量和产量的估算模型。结果表明:拔节期和抽穗期内不同供氮水平下冠层光谱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随着供氮水平的增加,反射率在可见光区降低、在近红外区增大。覆膜旱作水稻植株氮含量与552和890nm 2个敏感波段构成的比值(RVI)和绿色归一化植被指数(GNDVI)的关系最佳。构建的水稻关键生育期植株全氮含量及水稻产量的估算模型预测效果均较好,其中植株全氮含量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为0.730~0.808,采用拔节期的RVI对覆膜旱作水稻进行估产的决定系数达到0.724。本研究构建的模型可以用来估计该地区覆膜旱作水稻的氮素营养状况和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9.
今日科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2002,(2)
水稻栽培技术和节水技术将发生重大变革最近,浙江大学通过鉴定的一项水稻覆膜旱作栽培技术,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展水稻生产提供了一种可能。试验表明,采用合理的种植技术,覆膜旱作稻产量至少可与对照区持平,亩产量最高可达700多千克,与淹水对照区相比,增产辐度近15%。除能节水50%以上外,水稻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临夏州旱作农业区水资源不足、降水季节分布不均、玉米播种期春旱严重等问题,开展了旱地玉米半覆膜地、全膜双垄地(秋覆膜、顶凌覆膜、播前覆膜)050 cm土壤水分变化的试验,结果表明:秋覆膜优于顶凌覆膜、播前全覆膜和半覆膜。因此,秋覆膜、顶凌覆膜双垄沟播技术是干旱区充分利用秋、冬季降水资源解决春旱难题的有效途径,更是旱地玉米稳产高产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