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狼毒对新麦草、无芒雀麦化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弄清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对两种优质牧草--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Fisch.)Nevski)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的化感作用强弱,在恢复狼毒侵占严重的草地时,对草种进行合理的选择,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狼毒根、茎叶粉碎物在土壤里腐解过程中对新麦草和无芒雀麦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狼毒对新麦草的化感综合效应(SE)随狼毒根、茎叶量的增加而增大,最大值分别为34.8%和17.0%.狼毒根对无芒雀麦的SE也随狼毒根量的增加而增大,最大值为9.5%.狼毒茎叶对无芒雀麦幼苗的生长表现出促进作用,当茎叶量为5克/盆时,促进作用最大,SE为-16.1%.说明对同一受试植物而言,狼毒根对其抑制作用强于茎叶,狼毒对他种植物的化感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根起作用.新麦草受狼毒化感抑制作用的影响大于无芒雀麦,在人工建植植被恢复狼毒侵占严重的草地时,无芒雀麦可作为选择草种.  相似文献   

2.
狼毒对新麦草、无芒雀麦化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弄清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L).对两种优质牧草——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Fisch).Nevsk)i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的化感作用强弱,在恢复狼毒侵占严重的草地时,对草种进行合理的选择,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狼毒根、茎叶粉碎物在土壤里腐解过程中对新麦草和无芒雀麦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狼毒对新麦草的化感综合效应(SE)随狼毒根、茎叶量的增加而增大,最大值分别为34.8%和17.0%。狼毒根对无芒雀麦的SE也随狼毒根量的增加而增大,最大值为9.5%。狼毒茎叶对无芒雀麦幼苗的生长表现出促进作用,当茎叶量为5克/盆时,促进作用最大,SE为-16.1%。说明对同一受试植物而言,狼毒根对其抑制作用强于茎叶,狼毒对他种植物的化感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根起作用。新麦草受狼毒化感抑制作用的影响大于无芒雀麦,在人工建植植被恢复狼毒侵占严重的草地时,无芒雀麦可作为选择草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为供体植物,探讨其根、茎叶水浸液对草原伴生种山韭(Allium senescens)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的影响,为狼毒对牧草化感作用的研究提供新材料,并为揭示其对山韭的化感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狼毒根、茎叶水浸液对山韭种子发芽具有抑制作用,且随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强,发芽率分别降低了43.94%和87.13%;狼毒根、茎叶水浸液对山韭种子胚根、胚芽及幼苗的生长具有“低促高抑”的化感作用,即低浓度(0.5,5和10 mg·mL-1)促进,高浓度(20和50 mg·mL-1)抑制;化感效应指数表明,狼毒茎叶水浸液对山韭种子发芽的化感抑制作用强于根水浸液;对山韭种子胚根、胚芽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表明,低浓度根水浸液的化感促进作用强于茎叶水浸液,而高浓度茎叶水浸液的化感抑制作用强于根水浸液。研究说明了狼毒对山韭不同的生长阶段均存在一定的化感作用,且与其部位的化感效应存在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有毒植物大狼毒(Euphorbia jolkinii)对优良牧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并从生理学层面揭示其作用机制,本试验以优良牧草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为受体材料,采用培养皿滤纸法和穴盘培养法,开展大狼毒浸提液对多年生黑麦草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生理及内源激素含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大狼毒根、茎叶浸提液对多年生黑麦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产生明显的化感抑制作用(P<0.05),抑制效果存在部位差异和“浓度效应”,具体表现为根浸提液抑制强度大于茎叶浸提液,高浓度浸提液抑制强度大于低浓度浸提液。在大狼毒根、茎叶浸提液的化感作用下,多年生黑麦草幼苗MDA含量升高,抗氧化酶SOD和CAT活性增强,内源激素ABA含量升高,GA,IAA,ZT,JA,SA含量下降,多年生黑麦草幼苗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P<0.05)。  相似文献   

5.
几种豆科牧草地上部水浸提液对稗草种子和幼苗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用砂培法研究毛苕子(Vicia villosa)、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和黄花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花期地上部水浸提液对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供试草种水浸提液对稗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其中对毛苕子和黄花草木樨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强于其它3种,抑制率达60%以上;紫花苜蓿对稗草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强,特别是对根的抑制作用显著强于其它4个草种;白三叶和红三叶仅在水浸提液浓度0.1g/mL时,对稗草鲜根重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效应(P<0.05);此外,供试草种浸提液对稗草的化感作用,随着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随之增强。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适宜用于滇西北大狼毒型退化草地补播治理的优良草种,以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西南野古草3种适应高寒气候条件的牧草为受体材料,采用培养皿滤纸法和穴盘培养法,开展大狼毒根浸提液对3种优良牧草的化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3种供试牧草在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方面均会受到大狼毒根浸提液不同程度的化感抑制作用,其对3种牧草的种子萌发及幼苗光合能力抑制作用表现为西南野古草>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对幼苗生长抑制作用表现为西南野古草>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综合而言,白三叶和多年生黑麦草较耐化感,适合用于滇西北高寒地区大狼毒型退化草地的补播治理。生产中建议将两者搭配使用,以实现更好的补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豆科牧草对多花黑麦草化感作用的种间差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实验室砂培法检测了红三叶、白三叶、杂三叶、黄花草木樨、紫花苜蓿、红豆草和毛苕子等7种豆科牧草茎叶及根的10%水浸提液处理对多花黑麦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供试豆科牧草茎叶和根的水浸提液处理对多花黑麦草种子发芽势和幼苗根的生长均有显著(p<0.05)的化感抑制作用;10%水浸提液处理对多花黑麦草幼叶伸长无显著(p>0.05)影响,但对幼叶的干物质积累具有抑制作用;豆科牧草对多花黑麦草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在作用强度和作用机制两方面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8.
实验室砂培法检测了红三叶、白三叶、杂三叶、黄花草木樨、紫花苜蓿、红豆草和毛苕子等7种豆科牧草茎叶及根的10%水浸提液处理对多花黑麦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供试豆科牧草茎叶和根的水浸提液处理对多花黑麦草种子发芽势和幼苗根的生长均有显著(p<0.05)的化感抑制作用;10%水浸提液处理对多花黑麦草幼叶伸长无显著(p>0.05)影响,但对幼叶的干物质积累具有抑制作用;豆科牧草对多花黑麦草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在作用强度和作用机制两方面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9.
醉马草内生真菌对3种草坪草种子与种苗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松  黄玺  柴青  李春杰  南志标 《草地学报》2010,18(1):78-83,88
于2008年通过种子萌发法和盆栽法研究了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 Keng.)内生真菌(Neotyphodium gansuense Li & Nan)对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和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3种草坪草化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子萌发试验中,醉马草草粉对3种草坪草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内生真菌显著增强了醉马草草粉对多年生黑麦草发芽率和对草地早熟禾发芽率、芽长的抑制作用(P<0.05);显著降低了醉马草对多年生黑麦草的胚根长、芽长、芽重和对高羊茅的发芽率、芽长的抑制作用(P<0.05)。在盆栽试验中,醉马草草粉对3种草坪草的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内生真菌显著增强了醉马草对多年生黑麦草的初期出苗率,对高羊茅的初期出苗率、苗长和对草地早熟禾的出苗率的促进作用(P<0.05)。因此,内生真菌增强了醉马草对3种草坪草的化感效应。  相似文献   

10.
狼毒对小冠花生化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狼毒根粉碎物和茎叶粉碎物在土壤里腐解过程中对小冠花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狼毒根对小冠花幼苗株高、幼苗干重和根干重有抑制作用,且随狼毒根用量增多,其抑制作用增强,对小冠花叶绿素含量影响不明显,只有当用量在5克/盆时与对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对小冠花细胞质膜透性无显著影响.狼毒根的抑制作用强于茎叶,狼毒的生化他感作用主要是通过根起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狼毒根粉碎物和茎叶粉碎物在土壤里腐解过程中对小冠花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狼毒根对小冠花幼苗株高、幼苗干重和根干重有抑制作用,且随狼毒根用量增多,其抑制作用增强,对小冠花叶绿素含量影响不明显,只有当用量在5克/盆时与对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对小冠花细胞质膜透性无显著影响。狼毒根的抑制作用强于茎叶,狼毒的生化他感作用主要是通过根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4种苜蓿属植物幼苗的抗旱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王赫  刘利  周道玮 《草地学报》2010,18(2):205-211
本文研究了4种苜蓿属(Medicago)植物:2个俄罗斯的黄花苜蓿品种(M. falcata L. cv. Daviluya;M. falcata L. cv. Culuskaya)和采自我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野生黄花苜蓿(M. falcata L.),公农I号紫花苜蓿(M. sativa L. cv. GongNongⅠ)的幼苗在3个土壤水分梯度下(对照(CK)、中度干旱(M)、重度干旱(S))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比较其抗旱性,为我国优良苜蓿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结果表明: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加,幼苗的株高、根长、分枝、根颈直径、叶面积和生物量显著下降,相对叶面积、茎叶比显著升高;叶片脯氨酸含量和电解质外渗率显著升高,光合作用显著下降。将胁迫指数用SPSS进行聚类分析显示:GongNongⅠ和Daviluya各自为一类,Culuskaya和野生黄花苜蓿聚为一类。对抗旱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可知:Culuskaya抗旱能力较强,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3.
狼毒不同器官水浸液对牧草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狼毒不同器官(根、茎叶、花)水浸液对几种高寒草地主要牧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狼毒不同器官的水浸液对牧草种子萌发的影响不同,茎叶水浸液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极显著,不同牧草品种间对狼毒器官水浸液表现出不同的抗性,黄花草木樨抗性最差,黑麦草,垂穗披碱草抗性最强。  相似文献   

14.
草地狼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刘英  龙瑞军  姚拓 《草业科学》2004,21(6):55-61
综述了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e的分布、毒性、危害,化学成分,药用特性、临床疗效及药理活性,异株克生和开发利用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探索其利用途径和防除控制提供参考.同时,提出了瑞香狼毒有效利用和控制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狼毒及瑞香狼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戟科狼毒含有挥发油成分、萜类、植物甾醇类、蒽醌、鞣质类、苯乙酮、杀虫成分。月腺大戟还分离出了黄酮类化合物;而瑞香狼毒含有木脂素、黄酮类化合物、二萜类化合物、香豆素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甾醇类以及其他成分。大戟科狼毒与瑞香狼毒的生物活性都有抗癌或抗肿瘤、抗茵、抗病毒、抗惊厥、杀虫作用,但二者的作用方式却不同,大戟科狼毒还独有抗白血病作用,而瑞香狼毒独有治疗和预防免疫缺陷的作用。关于狼毒的记载与研究的历史较早,但对于瑞香狼毒与大戟科植物狼毒大戟和月腺大戟的收载比较混乱,因此,对瑞香狼毒与大戟科狼毒在植物形态、生长分布、化学成分研究以及生物活性研究上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6.
瑞香狼毒总黄酮的提取及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运用超声波技术提取瑞香狼毒中的总黄酮,用亚硝酸钠-硝酸铝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瑞香狼毒总黄酮提取物中的黄酮含量为24.30%,采用抗坏血酸(VC)作为对照,测定了瑞香狼毒总黄酮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与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瑞香狼毒总黄酮具有显著的体外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作用,其作用强于VC,是一种有开发价值的天然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17.
瑞香狼毒生物学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丽珠  王堃 《草地学报》2018,26(3):525-532
瑞香狼毒是我国天然草地重要的毒害草之一,其地理分布贯穿我国大部分草原地区,北自内蒙古高原东部、南至青藏高原西部和云贵高原,是一种分布范围极其广泛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近年来,由于天然草地持续退化,瑞香狼毒在退化草地上的扩散日益严重,影响我国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安全。本文综述了近20年来我国学者在瑞香狼毒生物学、生态学以及化学防除效果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全面了解这种重要的毒害草,为瑞香狼毒的防除、维持草地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紫花苜蓿和短花针茅根系分布与土壤水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陕北农牧交错带人工草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和天然草种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 Griseb.)为对象,采用根钻法调查两个草种的根系垂直分布以及刈割后苜蓿根系变化特征,并通过定位观测研究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和短花针茅根系密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而且均以直径小于等于1 mm的须根为主;0~50 cm土层紫花苜蓿和短花针茅根系量分别占0~100 cm剖面总量的67%和84%。紫花苜蓿和短花针茅根系分布与土壤水分消耗特征吻合。生长旺盛期苜蓿大量消耗0~140 cm土层土壤水分,5-9月平均有效土壤储水不足10 mm;生长季末深层(140~280 cm)土壤储水也逐渐降低,约为裸地储水量的50%。短花针茅0~280cm剖面土壤水分状况明显好于苜蓿地,比苜蓿地多储水100 mm左右;主要消耗浅层(0~50 cm)土壤水分,深层水分利用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