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指出了2015年9月30日,酒泉市出现了大幅度降温吹风天气,但全区无明显降水天气,降温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在500 hPa图中,乌拉尔山山地区形成一低涡中心,该低涡比较稳定,很少移动,主要是受到贝加尔湖北边阻塞高压的影;后期受新地岛附近洋面冷空气北下堆积影响,阻高崩溃,影响系统也开始快速东移影响该区,从而导致该区降温降水天气;数值模式对复杂地形下中低层要素场的模拟,对酒泉市寒潮指标有很好指导意义。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分析场等资料,重点分析了此次强降温天气过程发生的环流背景、成因及影响系统,并对求冬季节强风、低温、降水等天气现象的预报着眼点进行了讨论和总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利用ECMWF资料、FY2E资料、常规天气观测资料,从中尺度天气系统、过程大气物理量等多方面,对2018年8月29~30日珠海市的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受南海热带云团和强盛西南季风影响,造成珠海市出现连续的强降雨天气;降水区域上空各层次均存在明显的低涡中心,强降水区域主要位于急流轴的左侧;过程中大气垂直速度较强,不稳定能量充足。  相似文献   

3.
针对2018年11月26~30日安徽省出现的一次大范围的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利用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此次大雾天气过程的能见度、温度、湿度、风场以及探空数据进行了仔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雾过程应为辐射雾;500 hPa位于槽后西北气流控制,期间有弱槽出现,总体天气晴好;850、925 hPa上为弱的反气旋结构,主要为偏北风;海平面气压场上安徽省处于弱高压或均压场上,北方弱冷空气南下,有利于形成大范围多日的大雾天气;另外,925 hPa上存在明显逆温,逆温层的建立和近地面较合适的风速以及垂直风切变配合有利于大雾的形成;相对湿度对雾的形成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本次过程中,夜间晴空辐射降温是产生雾的直接原因,由于逆温层和良好的湿度条件使近地面水汽凝结作用明显。在出现雾的过程中,部分台站温度上升可能与水汽凝结放热有关。从雾的预报角度考虑,需关注夜间低云量变化,是否有逆温层建立并且有较合适的风速。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2015年4月19日晚至20日白天,梧州市出现了2015年的首轮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这次过程以冰雹、雷暴大风天气为主。利用常规资料对这次过程的天气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由高原槽东移引导低层切变线南下及地面冷锋抬升触发造成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梧州地区的动力和热力条件都很充足,但水汽条件欠缺;此次过程的假相当位温、CAPE、SI、K指数等大气对流参数能够很好地预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卫星云图及多普勒天气雷达对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及预报预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高空环流形势、地面填图以及物理量等要素,对2012年1月31-2月1日发生在伊春地区的暴雪天气进行分析总结,得出造成这次暴雪天气主要是河套低压东移北上,在暖锋前后产生的。西南急流为暴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暴雪发生在西南急流的左前方。并且,降雪过程中,低层强烈辐合、高层为辐散,负速度等物理量表明上升运动明显,为降雪提供了充分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区降水过程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静  姚素香 《绿色科技》2013,(3):205-207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21~22日华北降水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发现: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降水低于站点观测值,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华北、东北以及西南部分地区降水为明显的正异常;这次降水500hPa环流形势为三高并存的状态(阻塞高压,日本海高压以及青海高压),925hPa有明显的超低空南风急流,700hPa存在南北向华北切变线,200hPa副热带西风急流在40°~50°N之间,分为两个中心,分别位于高原以北以及华北北部地区,因此降水区域表现为明显的低层辐合以及高层辐散;降水区为一致的上升运动,在副热带西风急流以北,对流层下层有明显的经向垂直正环流,而在副热带西风急流入口区到南亚高压东部脊线以南对流层中上层有明显的经向垂直反环流,经向垂直环流使得上升运动强烈。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再分析格点数据、EC和T639模式预报资料,对2015年11月26日夜间呼和浩特地区一次降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认为这次降雪过程是由低空切边线叠加地面倒槽共同影响而导致的。降雪过程南风维持时间较短,系统尺度较小,而且系统较为浅薄等特征是导致未能成功预报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我们也得出了一些总结和经验:(1)RMAPS模式对于弱天气的把握更有优势。而在形势的把握中,可以多应用EC细网格模式;(2)对于弱降雪天气过程,应把着眼点放在对模式产品的综合分析;再对实况资料进行仔细分析并与天气概念模型比较,找出关键层,尤其关注关键层物理量的变化(本次过程中850 h Pa风场、湿度的变化),才能得到优于模式的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8.
2013年8月12-14日,黑龙江省自西向东出现暴雨天气过程,此次强降水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降水强度大,林业等受灾严重。高空低涡、高低空急流以及地面低压是此次强降水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而且水汽、动力等物理量条件均有很好的配合,东海、南海为暴雨天气发生区域输送了大量充足的水汽,地面暖锋持续稳定使得降水长时间维持。灾害发生后,黑龙江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迅速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平稳有序开展灾民救助和恢复生产。  相似文献   

9.
2020年11月18日,我国南京地区出现了罕见的增温异常,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11月16日至20日ERA5逐小时1000 hPa至300 hPa的散度、位势高度、气温、水平风和垂直速度等再分析资料,根据高低空的天气系统的配置和槽脊移动的过程,结合散度、暖平流等天气学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冷锋过境前的基本环流形势,并主要结合热力学一级能量方程(温度倾向方程)对影响本次增温天气过程的因子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在这次增温中,温度平流和非绝热加热的贡献占主导作用,前者由于西南暖湿气流带来,后者与冷空气把原来占主导地位的暖气团迅速挤压到狭窄区域聚集增温有关;而垂直运动不是最显著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0.
利用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分析了2022年甘南州空气质量状况,及PM10和PM2.5浓度月度、季节及日变化特征,发现由沙尘导致的PM10浓度升高是甘南州的主要污染天气。结合天气形势和HYSPLIT后向轨迹等资料,以一次典型的高原沙尘传输过程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3月17~18日,青藏高原午后动量下传大风产生沙尘天气,沙尘气团东移影响甘南州,过程中PM10小时浓度峰值达647μg/m3,为严重污染级别。后向轨迹传输路径也显示,本次沙尘重污染来自甘南州西北方向的青藏高原地区。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资料、T639数值预报以及FY2E红外云图,对2013年7月22日陕西省区域性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为这次暴雨、大暴雨过程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500hPa西风槽和高原切变、700hPa切变线是这次暴雨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副热带高压西北侧对流云带上不断生消、合并、分裂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给相应地区带来强降水;来自南海的低层水汽输送是这次暴雨的主要水汽来源,850hPa强烈的水汽幅合中心对应大暴雨中心。  相似文献   

12.
利用高空地面实况观测资料以及NCAR/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运用Micaps 4.0系统,分析了2016年3月31日内蒙古中西部一次大风沙尘天气过程成因,重点诊断分析了在沙尘天气发生时,涡度场与垂直速度场的变化、近地面温压湿等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受蒙古气旋加强东移的影响,沙尘天气出现在气旋冷锋后部的西北风气流中。涡度场与垂直速度场在沙尘天气出现前后,呈现出显著的变化特征,高空冷空气的动量下传预示着大风沙尘天气出现,气旋中心外围的次级环流为气旋中心的加强提供了正反馈的机制。从近地面气象要素场的变化特征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沙尘天气出现的时段内,测站上空的冷暖空气相互博弈,造成温压湿风场的有规律的变化特点,而且能够明显地看出沙尘天气的强度。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的高空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8月11日发生在汉中市的一次明显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强对流天气是在大陆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互对峙,汉中市处于两高之间的低值区的环流背景下发生的,西风槽是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这种中高层干冷、低层暖湿,以及不稳定层结的上下叠置造成了汉中市剧烈的强对流天气;②对流层低层925hPa附近的逆温层所形成的干暖盖,有利于深厚对流活动的产生,对流有效位能(CAPE)的大小与对流天气的强弱有很好的对应关系;③此次强对流天气产生的强降水属于混合云降水,混合云中的对流单体直接导致了出现在汉中局部地方的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14.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黄土高原东部288个自动站资料,分析了2018年7月10日区域性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冷涡底部下滑槽与副高外围暖湿气流的相互作用是形成这次暴雨的主要成因。远距离台风使低空急流加强,高低空急流耦合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强烈的动力条件。θse能量舌向河套地区的伸展与午后增温加剧了能量的增长,二者共同为暴雨区提供了热力条件。台风西进,副高北抬,使系统缓慢东移,影响系统长时间维持在陕西北部上空,是造成强降水持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利用500 hPa高空图,卫星云图等常规资料,对台风"利奇马"的移动特点及降水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台风为典型的登陆北上型台风,在移动过程中,有北方弱冷空气的配合,使得此次过程有强度强、风力大,范围广等特点,结合数值预报、要素场对台风天气的预报进行了深入地分析。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低压称为东北低压,在东经115°~130°,北纬43°~54°范围内,出现一根以上闭合等压线的低压(两站以上)均统计为东北低压。它的发展还能引起整个东亚环流形势的改变,能够带来大范围的大风、风沙、雷暴、雷阵雨及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是影响哈尔滨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通过统计2006~2015年的10年气象资料,对东北低压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东北低压的发生、移速、减弱及消亡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7.
利用NCEP的2.5°*2.5°逐6小时再分析资料和micaps常规气象资料对2016年1月西藏大范围降温过程进行了综合性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温过程主要原因是阻塞高压以及低压槽后的冷平流南下、强烈的西北风,降温幅度大区域晴空辐射和积雪融化也是带来降温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正>景洪地区年降雨量的多寡,主要决定于西南与东南气流盛行与否,如果盛行,该年的年降雨量就偏多,否则就偏少。这是因为印缅之间的孟加拉湾是在景洪的西南面,在印缅孟加拉湾生成的低气压槽常常东移带来充沛的雨量,景洪的冬半年十一至四月份,如果印缅低气压东移频繁,这年冬春季就常常发生雷阵雨、大风、冰雹等天气,雨水就多,否则冬春季就比较干旱少雨。  相似文献   

19.
华山松是我国重要的速生用材林树种之一,在北纬23°30′—36°30′,东径88°50′—113°范围内都有自然分布。在我省不仅是黔西、黔西南重要的速生乡土树种,解放后已引种全省大部分地区,现已成为黔西高原、黔中山原和黔东北山地等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据统计现有林面积21557公顷,是本省解放后造林面积最大的树种之一。  相似文献   

20.
李美琪  贾小卫  郭蕊  吴丹  刘浩 《绿色科技》2020,(6):34-37,42
利用FNL再分析资料、卫星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对2019年7月22~23日京津冀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了环流形势、卫星云图、动热力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发生在500hPa两槽一脊、副热带高压北抬、低空急流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西南方向的水汽输送和黄渤海的补充水汽为暴雨提供了良好的水汽条件,在河北中部的水汽辐合抬升则为暴雨提供了抬升条件。此次暴雨的产生受中尺度对流云团的连续生成合并影响,降水效率高。在暴雨中心整层表现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上升速度中心明显,使得高层的抽吸作用更强,更有利于上升运动的维持与发展,为降水强度增大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条件,高空弱冷空气的入侵对能量锋区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起到了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