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指出了春节期间大量烟花爆竹的集中燃放所带来的空气污染影响较为显著。2017年春节期间福州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同2016年同期比,环境空气质量较差,除夕夜烟花爆竹的大量集中燃放使得除夕夜成为空气污染高峰时段。对2017年除夕(2017年1月27日)18:00至初一(2017年1月28日)17:00时段,福州市6个空气自动监测点的PM_(2.5)、PM_(10)、SO_2、NO_2、O_3小时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烟花爆竹的大量集中燃放对PM_(2.5)和PM_(10)浓度有很大影响,对SO_2浓度有明显影响,对NO_2浓度影响相对较小,O_3浓度则明显降低。另外气象条件也明显影响环境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2.
根据江津区城区环境空气自动站的监测数据,对2020年春节期间环境空气质量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春节期间PM_(2.5)、PM_(10)、SO_2、NO_2和CO的浓度同比下降;O_3的浓度同比有所升高,这可能与O_3产生、消除机理不同。通过研究对比春节期间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情况,提出了为改善空气质量,必须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邓琴  张敏 《绿色科技》2019,(16):161-162,164
利用浏阳市2018年烟花爆竹试燃放时段污染天气作为研究背景,选取浏阳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省控站点2018年全年期间周1至周5实时监测数据及气象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烟花爆竹试燃放时段对环境空气中PM 10和PM 2.5影响显著,集中试燃放对PM 10和PM 2.5的小时值增长倍数贡献明显,烟花爆竹试燃放时段对PM 10和PM 2.5的小时值最大贡献量分别为17~31μg/m^3和11~19μg/m^3;最大增高倍数分别为0.4~0.7倍和0.4~0.9倍。PM 10和PM 2.5小时浓度均为秋季增幅最大。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冬季是郑州市区霾天气高发季节,环境空气中PM_(2.5)质量浓度在郑州市各城区的差异和影响因素尚需进一步讨论。采用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于2015年11月18日至2016年1月31日期间发布的郑州市五城区监测点的PM_(2.5)质量浓度数据和郑州市经济统计数据,分析了各城区间PM_(2.5)污染水平的特征、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霾高发季节郑州市各城区之间的PM_(2.5)质量浓度相关性显著,各城区的经济结构对PM_(2.5)污染水平的影响也比较显著,城市的绿色发展对区域PM_(2.5)污染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烟花爆竹是最具年味的传统年货之一。随着蛇年春节渐近,今年烟花爆竹的品种样式成为市民关注的话题。燃放烟花爆竹,是一件令人纠结的事情。它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过度、集中燃放又造成空气、噪音、垃圾污染和安全事故。在对PM2.5忧心忡忡的同时,人们开始关心如何减少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的污染。烟花爆竹在燃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以及碳粒等颗粒物,是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减少烟花爆竹污染的有效办法,一是是采用环保型的原料和药剂,二是将烟花小型化,火药量降低。  相似文献   

6.
江娟 《绿色科技》2023,(12):144-147+151
为探究春节期间厦门市大气细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的变化,于2023年1月6日至2月20日在厦门市每隔3 d采集1个PM2.5样品,测定了其中水溶性离子组分质量浓度。结果显示:春节期间K+、Mg2+、SO42-、Cl-骤升明显,其中,SO42-直到春节后仍处于上升趋势,这可能与烟花爆竹燃放有关系;Ca2+浓度在观察期间呈逐步下降趋势,说明停工对城市扬尘有显著抑制作用;NH+4与NO-3在春节后浓度明显上升。阴阳离子电荷平衡分析结果显示,春节前后厦门市大气细颗粒物呈酸性,而春节期间则呈碱性。观察期间,NO-3、SO42-、NH+4为厦门市细颗粒物中的主要水溶性离子,SNA(NO<...  相似文献   

7.
对贵阳市2013年冬季PM_(10)和PM_(2.5)日均浓度实时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PM_(10)和PM_(2.5)日均浓度在城区和郊区差异显著;由于城郊气象条件基本一致,PM_(10)和PM_(2.5)日均浓度月变化趋势基本一致;PM_(10)和PM_(2.5)日均浓度比值范围与均值相差较小,比值月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贵阳市城郊PM_(10)和PM_(2.5)来源相同或相近,相关性分析表明PM_(10)和PM_(2.5)日均浓度为正相关,二者污染源存在较大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佛山市10个测点2012年PM_(2.5)浓度连续自动监测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PM_(2.5)浓度夏季较低,秋冬季较高;PM_(2.5)浓度周一和周末较低,但差别不明显城市内不同地理位置测点的PM_(2.5)浓度值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均比较相近;各测点PM_(2.5)/PM_(10)比值范围在48.67%~74.07%之间,PM_(2.5)/PM_(10)比值总体上随PM_(2.5)和PM_(10)浓度升高而增大;能见度与PM_(2.5)、PM_(10)存在近似幂函数关系,且能见度与PM_(2.5)的幂函数关系更明显,相关系数更高,表明颗粒物特别是PM_(2.5)在低湿度时消光作用显著,是影响能见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6~2020年贵州省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数据,探讨了贵州省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及6项常规污染物(SO_2、NO_2、PM_(10)、CO、O_3、PM_(2.5))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2016年相比,除O_3浓度上升11.8%之外,其余5项参数浓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SO_2、NO_2、PM_(10)和CO年均浓度均能达到一级浓度限值,PM_(2.5)和O_3达到二级浓度限值。此外,污染天数表明: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典型的污染物的PM_(2.5)和O_3。  相似文献   

10.
为更好地了解福州市细颗粒物(PM_(2.5))的时空分布状况,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软件,基于2016年福州市21个监测站点的大气小时PM_(2.5)数据,进行了插值反演连续空间的大气分布。结果表明:时间分布上,福州市夏秋季节PM_(2.5)浓度较低,春冬季节浓度较高。空间分布上,罗源县、永泰县、福清市PM_(2.5)浓度较低;福州市区、长乐市及闽侯县PM_(2.5)污染较严重;五城区中,台江、仓山PM_(2.5)浓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以信阳市2015~2016年PM_(2.5)、PM_(10)监测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其PM_(2.5)、PM_(10)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关系。结果表明:PM_(2.5)、PM_(10)月均质量浓度呈"单峰单谷"变换趋势,不同季节质量浓度差异显著,均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季节动态;PM_(2.5)、PM_(10)质量浓度与气象因子关联度均较高,其质量浓度受多种气象因子共同影响;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PM_(2.5)、PM_(10)质量浓度—气象因子最优回归方程,方程拟合度高,适用性强。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4年8月—2015年7月西宁市5个典型绿地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_(2.5)和PM_(10.0)及同期气象因子监测资料,分析了可吸入颗粒物分布特征、污染水平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西宁市5个典型绿地空气中PM_(2.5)的平均浓度为0.034mg·m-3,低于我国日平均浓度标准(0.065mg·m-3)47.69%,PM_(10.0)为0.153mg·m-3,超出我国PM_(10.0)日平均浓度二级质量标准(0.15mg·m-3)2.00%。尤其是海湖大道、新宁广场和省委家属院PM_(10.0)超标率分别为44.00%、13.33%和6.67%,应引起大众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PM_(2.5)和PM_(10.0)浓度从大到小的排序为海湖大道新宁广场省委家属院麒麟湾植物园;(2)5个典型绿地空气中PM_(2.5)和PM_(10.0)的日平均浓度变化和年平均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具有区域分布特征;(3)PM_(2.5)、PM_(10.0)与温度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风速没有相关性。PM_(2.5)与PM_(10.0)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城市森林对PM_(2.5)和PM_(10)的吸附消减作用以及探究城市林带消减颗粒物的有效半径范围,选择紧邻交通干道玉古路的杭州植物园木犀专类园作为试验监测点,于2018年的4-5月(春季)和7-8月(夏季),在林缘向林内垂直于道路方向0 m,100 m,200 m处布设3个监测点,在春季和夏季对梯度点上PM_(2.5)与PM_(10)浓度的分布与变化进行监测,分析其浓度变化与绿地斑块宽度及相关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城市森林内春季PM_(2.5)和PM_(10)浓度均显著高于夏季(P0.05)。春季两种颗粒物浓度日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夏季早晚偏高;春季PM_(2.5)浓度在林内100 m处最高,PM_(10)浓度在0 m处最高;夏季两种颗粒物浓度均为0 m处最高,200 m处最低,符合距离传播规律;(2)夏季绿地对PM_(2.5)和PM_(10)浓度的消减效率显著高于春季(P0.05),且绿地对PM_(2.5)和PM_(10)浓度的最高消减效率均出现在夏季200 m梯度。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5年1~12月深圳市11个大气自动监测国控站点PM_(2.5)小时浓度监测数据,结合气象站小时观测数据,采用Correl相关系数法、玫瑰图等分析了深圳市PM_(2.5)浓度的污染分布与输送迁移特征。结果显示:2015年深圳市主导风向为NNE(东北偏北风),风向频率为12.3%,全年PM_(2.5)平均浓度为29.8μg/m3,整体季节平均浓度特征均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PM_(2.5)与露点、能见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17与-0.540,与海平面气压、温度呈明显的实相关,相关系数为0.439、-0.411,与风向、风速、相对湿度为微相关;深圳吹海风时,参照年均值标准,PM_(2.5)污染发生概率为22.7%,且发生秋冬季海风型PM_(2.5)污染时PM_(2.5)平均浓度可高达50.6μg/m3。主导风型下的PM_(2.5)污染事件占全年PM_(2.5)污染事件的61.1%,且风速大于3m/s时PM_(2.5)污染发生事件占比仅为6.26%;2015年全年西北陆风、主导风、海风气团输送情景下的PM_(2.5)平均浓度分别为40.1、35.8和26.2μg/m3,冬季时西北陆风输送通道下的PM_(2.5)平均浓度整体上明显高于海风、东北偏北陆风输送通道。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昆明市东三环城市森林不同林分对大气颗粒物的净化效应,研究昆明市东三环边坡上的城市森林中常见的4种林分(常绿阔叶林、灌木丛、云南松林、华山松林)对大气颗粒物的净化功能。结果表明,马路上的TSP的浓度是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1.79倍,PM_(10)是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2.35倍,PM_(2.5_是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3.76倍,而在城市森林内的TSP、PM_(10)和PM_(2.5_的浓度均在国家一级标准以内;常绿阔叶林和灌木丛对大气颗粒物的净化效果比云南松林和华山松林的净化效果好,同时灌木丛对PM_(10)和PM_(2.5_的净化效果超过常绿阔叶林对PM_(10)和PM_(2.5_的净化效果,而常绿阔叶林对TSP的净化效果最好;TSP和PM_(10)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而PM_(2.5_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ρ(PM_(2.5_)/ρ(PM_(10))和ρ(PM_(2.5_)/(TSP)在春季的比值最小,在夏季最大。ρ(PM_(2.5_)/ρ(PM_(10))比ρ(PM_(2.5_)/ρ(TSP)大一些,说明最早关注的传统大气颗粒物已经被有效遏制,而PM_(2.5_作为二次生成的细颗粒物成为大气颗粒物首要的防控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2019年2月宝鸡市PM_(2.5)浓度的变化及来源特征,利用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分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研究了宝鸡市PM_(2.5)不同轨迹的输送特征、潜在贡献源区及贡献大小。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宝鸡市PM_(2.5)平均浓度为112.4μg/m~3,变化范围为17~229μg/m~3。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2019年2月20日1:00和2月6日17:00。宝鸡市PM_(2.5)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双谷型,峰值分别出现在9:00和21:00,谷值出现在6:00和17:00。后向轨迹聚类分析表明,宝鸡市主要受宝鸡偏东方向短距离传输以及偏西方向长距离传输的影响。PSCF结果表明,陕西南部、四川西北部、陕西中部以及宝鸡市当地区域是影响宝鸡市PM_(2.5)浓度的主要潜在源区。CWT分析结果表明,宝鸡周边地区对宝鸡市CWT贡献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17年泉州地区各县(市、区)的PM_(2.5)监测数据,分析了各地PM_(2.5)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泉州各县(市、区)PM_(2.5)年均值范围为23~33μg/m~3,均达年均值二级标准限值,监测浓度差别不大,泉港相对较高,永春、德化相对较低;各县(市、区)PM_(2.5)浓度基本呈现冬春季节大于夏秋季节、夏季最低的特征。针对PM_(2.5)污染特征,提出了具体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2017年哈尔滨市大气监测数据冬季取暖期PM_(2.5)质量浓度的污染特征,并结合气象资料进一步探究了PM_(2.5)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取暖期哈尔滨市多次出现重污染天气,尤其是在开始供暖后最为严重,2017年10月19日PM_(2.5)质量浓度达到最大值,日均值为452.434μg/m~3是国家二级标准的6.03倍,燃煤等固定源仍是取暖期PM_(2.5)的主要来源;PM_(2.5)质量浓度与风速、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温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沈阳市冬季大气污染过程中水溶性离子的变化特征,选择一次典型的大气污染过程进行大气颗粒物PM_(10)和PM_(2.5)的采样和分析,结果显示:沈阳冬季大气污染情况较为严重,PM_(10)和PM_(2.5)浓度均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浓度限值;在典型污染过程中,PM_(10)和PM_(2.5)浓度最高值分别为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浓度限值1.78倍和2.91倍。分析9种水溶性离子(Na~+、NH_4~+、K~+、Mg~(2+)、Ca~(2+)、F~-、Cl~-、SO_4~(2-)、NO_3~-)中NO_3~-、SO_4~(2-)、NH_4~+为含量最多的三种离子,说明沈阳市大气二次污染较为严重,且机动车尾气是造成沈阳冬季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19和2020年空气质量数据,进行了春节期间烟花禁放对安庆市空气质量的效果评估。结果表明:安庆市2020年烟花禁放后,春节期间优良天气比例为87.5%,比2019年提高25%,没有出现中度污染以上等级的天气。2020年除夕及正月初一,安庆市PM10及PM2.5的峰值浓度比2019年同期分别降低了78.8%、70.5%,SO2及NO2略有下降。2020年春节期间,烟花燃放对PM10及PM2.5的平均贡献量比2019年分别下降了81.7%、76.4%,说明烟花禁放起到了显著的污染削峰作用。此外,2020年春节期间城区及市郊PM10及PM2.5浓度比禁燃前都有所下降,且城区的峰值浓度比市郊下降得更为显著,禁放后PM10及PM2.5质量浓度的空间差异性进一步缩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