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苍南县玉苍山风景区生态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浙江温州苍南县玉苍山风景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玉苍山风景区的特征,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河流、湖泊、植被类型、自然景源、人文景源、景源密度、道路交通、土地利用类型等11个指标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再进行加权叠加得出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分析图,从而对玉苍山风景区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研究区极敏感区、高敏感区、中度敏感区、轻度敏感区、不敏感区的面积分别为2.39,5.20,9.00,13.94,14.70km~2;中度及以上敏感区总面积为16.59k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36.68%。研究结果可对玉苍山风景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儋州市云月湖景区生态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湖泊型景区的生态资源保护规划是景区开发建设的基础。选取高程、植被等7个生态因子构建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海南儋州云月湖风景区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明确生态保护等级,划定景区优先开发区域和重点保护区域。结果显示:云月湖景区内敏感区占比69.41%,较敏感区占比18.45%,不敏感区占比12.14%。根据云月湖景区现状,结合地域特征及发展趋势,将景区分为生态保育区、限制开发区、适度开发区和旅游开发区,并针对每个分区提出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建立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因子指标体系和利用AHP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构建青秀山生态系统敏感性综合评价模型,采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因子叠加法和层次分析法生成6个生态因子评价结果图,即坡度因子图、坡向因子图、光照强度分析图、水域缓冲区分析图、高程分析图和植被现状图,得到了生态敏感性等级及面积比例:强敏感区273.11 hm2,所占比例为23.98%;中敏感区493.50 hm2,所占比例为43.33%;弱敏感区372.3 hm2,所占比例为32.69%。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生态区划是制定区域生态环境政策、规划布局的基础。文章以太原市城市规划区为研究区域,选取土地利用类型、坡度、水环境、植被覆盖度、人口密度5个敏感性因子,利用GIS分析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对太原市规划区土地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明确不同土地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太原市规划区范围内不敏感区比重较大,主要分布于城镇及周围;东西两山及北部的阳曲县敏感性较高;土地敏感性由城市外围向中心城区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整个规划区不敏感区、低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和高度敏感区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35.19%、25.75%、23.25%、15.81%。在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土地生态空间敏感性分区提出保护与利用的可行性策略,最大限度保留城市固有自然本底,防止城市用地的无序蔓延。  相似文献   

5.
生态敏感性分析对于区域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存在重要意义,以湖南省植物园为研究对象,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水体缓冲区、道路缓冲区5个评价因子,通过ArcGIS平台结合缓冲区分析和加权叠加分析构建了生态敏感性分析数据库,逐一分析了研究区单一、综合生态敏感性及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敏感与较高敏感区占总面积的25.4%,主要零散分布于植物园的东部、南部片区及北门区域;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演变改变了水体和道路缓冲带的分布,进而对研究区生态敏感性造成了一定影响。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的生态保护建议,为区域生态管控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风景区的无节制开发,风景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威胁。以洛阳市龙门风景名胜区为例,选取9个生态敏感性因子,利用GIS法和AHP法,进行生态敏感性单因子等分析。结果表明,龙门风景名胜区整体生态敏感性中,不敏感区面积为462.29 hm2,占比14.58%;低敏感区面积为921.23 hm2,占比29.05%;中敏感区面积为787.69 hm2,占比24.84%;高敏感区面积为635.74 hm2,占比20.05%;极敏感区面积为363.86 hm2,占比11.48%,高敏感性和极敏感性区占比较高。通过量化分析,得出区域各因子对生态敏感性影响等级,并在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探讨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摘要:针对广西南丹县城市周围正在退化的生态系统,利用高精度的地形数据和生态环境调查资料,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选取并分析植被覆盖度、坡向、坡度、水域缓冲区、高程5个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采用模糊数学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生态敏感性程度,对城市生态公园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生态敏感性区按面积比大小排序为:高度敏感区(34.07%)>中度敏感区(30.53%)>极度敏感区(17.14%)>低度敏感区(16.52%)>不敏感区(1.74%),中度敏感及以上区域占总面积的81.74%,表明研究区的生态环境敏感,容易遭到破坏而出现生态环境问题,这与利用加权叠加分析计算的结论基本一致,但在中度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的分布面积和范围上是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白山市青山湖省级风景名胜区生态评价因子权重进行确立,评价了风景区综合生态敏感性,并进行了功能分区。结果表明:7个生态评价因子中森林植被类型权重最大,为0.257 7;水域缓冲区和土地利用类型权重最小,为0.043 5。风景名胜区综合生态敏感性适中,其中中敏感区比例最高,为52.1%;极高敏感区比例最低,为0.7%。风景名胜区功能分区包括特别保存区、风景游览区、风景恢复区和旅游服务区,比例分别为44.8%、33.7%、14.8%、6.7%。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林地利用保护规划,利用数字化的地形数据和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在 GIS技术的支持下,选取并分析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类型、植被覆盖度、水域6个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采用模糊数学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生态敏感性程度,对清城区林地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生态敏感性区面积比分别为高度敏感区(18.5%)、中度敏感区(11.1%)、低度敏感区(70.4%),前两者占总面积的29.6%,低度敏感区占到70.4%且分布集中连片,表明研究区抗干扰能力强,不易出现植被退化、大规模森林景观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0.
针对广西南丹县城市周围正在退化的生态系统,利用高精度的地形数据和生态环境调查资料,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选取并分析植被覆盖度、坡向、坡度、水域缓冲区、高程5个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采用模糊数学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生态敏感性程度,对城市生态公园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生态敏感性区按面积比大小排序为:高度敏感区(34.07%)>中度敏感区(30.53%)>极度敏感区(17.14%)>低度敏感区(16.52%)>不敏感区(1.74%),中度敏感及以上区域占总面积的81.74%,表明研究区的生态环境敏感,容易遭到破坏而出现生态环境问题,这与利用加权叠加分析计算的结论基本一致,但在中度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的分布面积和范围上是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以野三坡风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土地利用、水体缓冲区和植被类型6个因子作为评价要素,采用德尔菲法、AHP法和加权叠加法,通过ArcGIS平台对旅游景观敏感度进行了评价及分级,并从生态旅游的视角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建议。结果表明:在影响风景区景观敏感度评价的因子中,因子的权重排序为:高程坡度土地利用水体缓冲区坡向植被类型。风景区的整体景观敏感度适中,高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风景区的北部和东北部,总面积占比4.2%,为旅游核心保护区;中敏感区分布广泛,总面积占比88.75%,为旅游限制开发区;低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风景区的中部,南北向呈条带状,总面积占比7.04%,为旅游主体开发区。研究结果可为野三坡风景区的生态旅游规划提供数据参考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GIS支持下滇池流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滇池流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选取坡度、地形起伏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强度和磷矿污染程度共5类关键性因子作为评价指标,运用GIS技术进行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滇池流域生态敏感性在空间分布上呈显著差异性,低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昆明市周边西山区、五华区、盘龙区和官渡区及嵩明县部分地区,土地面积约为1062 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36.39%,土地利用类型多为林地、草地,生态环境较好;滇池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不明显,基本符合滇池污染严重的现状,中敏感区土地面积约为1374 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47.05%;高敏感区的分布主要受到磷矿、采石场等污染源的影响,土地面积约为484 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16.56%.  相似文献   

13.
通过筛选大熊山国有林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以及采用Arc GIS重分类,将重分类的数据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大熊山国有林场生态敏感性各指标的权重,得到各指标最终权重值的排序为:林分类型海拔坡位龄组郁闭度坡度坡向土壤类型;对各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用空间分析工具进行加权叠加处理,进而得到大熊山国有林场生态敏感性的空间趋势:西部、西北、东北以及中部偏高;南部、东部、西南和东南偏低;通过统计林场不同生态等级面积,按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轻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不敏感区极度敏感区,总体来说大熊山国有林场的生态敏感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14.
以东川典型干热河谷区为研究区,选取坡度、高程、河流水域、植被覆盖、地质灾害、土地利用和自然保护区等7个因子作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采用GIS技术与因子加权叠加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东川区生态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将生态敏感性程度分为高度敏感、中度敏感、低度敏感和不敏感4个等级。结果表明,东川典型干热河谷区综合生态敏感性较低,大部分地区处于中、低度敏感地区,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在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生态敏感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分区保护与发展的建议,为东川区城市建设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湖北红安县马蹄山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对其地形地质、气候水系、植被覆盖特征进行分析,提出影响其环保生态的三大主要因子为自然本底、生态资源和人类活动,开展影响程度分级、权重因子计算和综合评价方案建立。借助Map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开展研究区生态敏感性量化分区,将研究地块分为低、轻度、中度、高度和极高敏感5个不同等级区域,并对每个不同等级敏感区域的分布面积、分布范围和规划方向进行研究,得到马蹄山郊野公园的生态改造布局成果,为该地块的生态规划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建设指导。  相似文献   

16.
以海南宁远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分离度、分维度倒数、破碎度3个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敏感性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模型,应用空间叠加分析和克里金插值法,从景观格局和生态敏感性结合的角度研究流域的生态脆弱性。结果表明:1宁远河流域生态敏感性由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决定,主要驱动因子为土壤类型和土地覆盖类型。2景观类型生态脆弱性排序为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牧草地林地农地水域,景观类型生态脆弱性与分离度呈极度正相关,与破碎度及生态敏感性呈显著正相关,人为干扰是生态脆弱性演替的主导因素。3宁远河流域以中低生态脆弱性为主,微度脆弱、轻度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极度脆弱区占比依次为6.53%、42.97%、35.74%、7.43%、7.33%,生态脆弱性的空间分布规律为东北低西南高,人为干扰是影响生态脆弱性分布的主要因素。生态脆弱性主要的驱动因子是人为干扰和海洋影响,地形地貌是影响生态脆弱性布局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18.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伊金霍洛旗生态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层次分析法,进行生态脆弱性评价。利用SRTM 30m分辨率的DEM数据和2017年7月份landsat 8遥感影像得到海拔、坡度、植被盖度、土壤侵蚀模数4个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因子权重,并计算出生态脆弱性指数,确定生态脆弱性分区。结果显示:一般区域面积占比6.78%,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的水源聚集区域;低度脆弱区域面积占比68.53%,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东北部,中部偏西区域的大部分;中度脆弱区域面积占比24.29%,主要分布在伊金霍洛旗北部,西部和东北部少部分区域;重度脆弱区域面积仅占0.4%。生态脆弱区域在雨季应注意防范水土流失和山洪灾害,旱季应注意防风固沙和寒潮冻害等。  相似文献   

19.
借助MSPA方法和CEM,利用LCI从生态景观连通性角度评价浏阳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初步成果。研究结果显示:浏阳市自然保护地识别出30个重要生态源地斑块,占浏阳市土地总面积的43.27%,面积整体变化趋势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其中9号重要生态源地斑块面积最大,占核心斑块总面积的63.80%。结果表明,整合优化后浏阳市自然保护地生态景观连通性增强,基于生态景观连通性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初步成果合理。  相似文献   

20.
以昆明市海口林场遥感影像图、森林资源分布图、地形图及数字化等高线得到的DEM数据为信息源,利用Arc 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选取坡度、距离2个因子对海口林场森林景观的景观视觉敏感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敏感度最高的一级敏感区面积为1.5 km2,只占林场总面积的1.9%;敏感度次之的二级、三级敏感区面积为34.5 km2,占总面积的46%,但树种结构相对单一;四级敏感区面积为40 km2,占总面积的52.1%,占比最大。基于评价结果,提出海口林场森林景观开发利用建议:采取不同的造林方式,营造疏密有致、色彩丰富的森林景观,同时加强非煤矿山企业的监管,合理规划观景道路,保护景观敏感度高区域,提高森林景观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