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了探明补充营养是否对白蜡吉丁肿腿蜂雌蜂的寄生效率、生殖能力和寿命有显著影响。[方法]本文通过在白蜡吉丁肿腿蜂搜寻到寄主前期为其提供寄主血淋巴和蜂蜜补充营养,调查有前期补充营养经历的肿腿蜂对寄主麻天牛的寄生率、母蜂生殖能力和子代蜂发育进程的变化。同时,给予刚羽化的肿腿蜂雌蜂短期的补充营养的过程,调查其寿命长短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寄主血淋巴和糖类物质均可以作为供肿腿蜂补充营养的潜在食物源。寄生前期取食寄主血淋巴和蜂蜜的肿腿蜂寄生率显著高于前期仅补充蒸馏水的个体。补充营养后可促使寄生蜂卵的成熟,可以使肿腿蜂更快的开始产卵进程。前期取食寄主血淋巴的肿腿蜂生殖能力显著高于寄生前期仅补充蒸馏水的个体,取食蜂蜜的肿腿蜂产卵量较前2组均无显著差异。寄生蜂母蜂是否补充营养对其子代的发育过程和性比无显著影响。此外,生存分析结果表明,刚羽化的肿腿蜂补充营养后,其寿命显著延长。取食寄主血淋巴或蜂蜜的寄生蜂寿命均约为羽化后无营养补充经历雌蜂个体的2倍。[结论]以上结果表明,白蜡吉丁肿腿蜂在寄生过程开始前期的补充营养过程可以显著的增强其对寄主害虫的控制作用和延长其寿命。取食蜂蜜或寄主血淋巴对肿腿蜂生殖和寿命的增强作用相近。建议在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可以通过在天敌释放区周边配植一定的蜜源植物以此实现对天敌昆虫资源更有效的利用和保护。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早熟素(precocene)对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 Yang et Yao)的翅型分化和性比的影响,采用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早熟素处理对白蜡吉丁肿腿蜂后代翅型和性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浓度为5、50μg·μl~(-1)的早熟素处理下,白蜡吉丁肿腿蜂3日龄、5日龄、7日龄幼虫后代翅型和性比均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50μg·μl~(-1)浓度处理,3日龄幼虫的有翅率最低,5μg·μl~(-1)浓度处理,3、7日龄幼虫的有翅率也低于对照组。5μg·μl~(-1)浓度处理,5日龄幼虫有翅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不同浓度早熟素处理对白蜡吉丁肿腿蜂3日龄、5日龄、7日龄幼虫后代翅型分化的影响较小。高浓度的早熟素对白蜡吉丁肿腿蜂5、7日龄幼虫后代雌虫数量的影响显著。早熟素处理对白蜡吉丁肿腿蜂后代翅型分化和性比均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可通过早熟素来调控规模化繁育过程中白蜡吉丁肿腿蜂的翅型和性比。  相似文献   

3.
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 Yang et Yao是防治天牛类蛀干害虫的优秀天敌。为明确保藏材料对白蜡吉丁肿腿蜂有效保藏期的影响,在相对湿度85%,温度11℃条件下,将白蜡吉丁肿腿蜂雌蜂分别置于不同保藏材料中,比较该蜂在保藏期间的存活率和寄生率。结果表明:保藏材料对白蜡吉丁肿腿蜂雌蜂的存活率有显著影响,在管长50 mm,管口内径10 mm的塑料指形管中加入M形纸片,可以有效延长白蜡吉丁肿腿蜂的寿命,最适合该蜂的保藏。  相似文献   

4.
白蜡吉丁啮小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林间调查与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白蜡吉丁啮小蜂(Tetrastichus planipennisiYang)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寄生蜂在吉林省长春市年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幼虫的蛀道内越冬;不同时期的成蜂性比(♀∶♂)为2.39∶1-5.06∶1,平均为3.04∶1;补充20%蜂蜜水的雌雄成蜂平均寿命分别为16.2±1.24 d和7.00±1.19 d,比取食清水的雌雄成虫分别长6.90 d和1.33 d。平均自然寄生率为35.72%,最高可达76.92%。  相似文献   

5.
肿腿蜂(Scleroderma sp.)属膜翅目,肿腿蜂科。其外形象蚂蚁,成虫的雌蜂体长3~4毫米,雄蜂2~3毫米,均分有翅和无翅二型,唯雄蜂无翅型极少。不论雌雄峰,均有翅不飞,善爬行。每头雌蜂可产卵100粒左右。在温度27℃、湿度70%、饲料充足的条件下,全年可繁殖11代。常温下雌蜂寿命在100天以上,雄蜂为20~30天。该蜂是一些钻蛀性害虫(幼虫和蛹)的体外寄生天敌。由于寄主少,或寄主虽多,但需通过修(修枝抚育)、劈(劈开害状)、剪  相似文献   

6.
舞毒蛾卵平腹小蜂发育与温度的关系及子代性比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舞毒蛾卵平腹小蜂Anastatus disparis是几种鳞翅目害虫重要的卵寄生蜂。为了在大规模繁殖舞毒蛾卵平腹小蜂时控制小蜂发育进度及繁殖一定雌雄性比的小蜂种群,以柞蚕Antheaea pernyi卵为替代寄主,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研究该蜂雌雄个体发育与温度的关系,比较交配与未交配雌蜂的子代数量、寿命等差异。结果表明:舞毒蛾卵平腹小蜂雄蜂发育所需有效积温(290.15±3.48)℃低于雌蜂(338.88±3.66)℃,雌雄个体发育起点温度均在13℃左右;子代羽化率与发育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子代雌蜂羽化数量与发育温度,子代雌雄性比与不同温度下的羽化率分别呈正相关性;交配与否对雌蜂所产子代数量、寿命及产卵期无明显影响,但未交配雌蜂一生平均产子代量(332.34±37.47)略低于交配雌蜂的(421.88±37.122);交配雌蜂每日所产子代雌雄性比与雌蜂龄期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总结出室内控制舞毒蛾卵平腹小蜂发育进度、繁殖一定雌雄性比小蜂种群的方法。为保持野外种群结构稳定、提高生防效力,提出"释放与自然种群雌雄性比相近天敌种群"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7.
白蜡吉丁啮小蜂Tetrastichus planipennisi Yang是我国东北地区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幼虫期的优势寄生性天敌.通过野外采集幼虫室内观察与饲养并适时在林间进行解剖分析,研究了辽宁地区白蜡吉丁啮小蜂生物学特性和对其寄主白蜡窄吉丁自然控制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蜡吉丁啮小蜂是一种容性群聚性内寄生蜂.在室内25℃条件下.白蜡吉丁啮小蜂从卵发育到幼虫化蛹前需要12 d,蛹期需要10 d.越冬代羽化成蜂雌雄比为0.97:1,寄主平均出蜂量为64头.白蜡吉丁啮小蜂在辽宁1 a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坑道内越冬,少数跟随寄主进入蛹室内越冬.5月中、下旬林间开始有成蜂活动.其寄主白蜡窄吉丁在辽宁1 a发生1代,以不同龄期的幼虫在树干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蛀道内及浅层木质部的蛹室内越冬,成虫5月下旬陆续羽化出孔.白蜡吉丁啮小蜂在1 a内可3次寄生寄主幼虫,适宜寄生的寄主幼虫状态和所处位置的变化可导致寄生率波动较大,进而影响对白蜡窄吉丁的自然控制作用.白蜡吉丁啮小蜂的过冷却点-25.21℃~-24.17℃,冰点-18.98℃~-16.81℃;白蜡窄吉丁的过冷却点-26.13℃~-24.79℃,冰点-21.24℃~-19.28℃,两者在辽宁地区均能正常越冬.  相似文献   

8.
【目的】性比可调节是寄生蜂一种很常见的生物学现象。局部配偶竞争理论认为偏雌性比是大多数群居型寄生蜂的进化稳定策略,而当建群蜂数量增加时,这种偏雌性比才会被打破并趋于雌雄均等。肿腿蜂是天牛和吉丁虫类等林木蛀干害虫的重要天敌,其性比结构是保障生防效率的基础。为了明晰肿腿蜂的性比结构,探明改变建群蜂数量是否会促使肿腿蜂调节其性比,并同时探究局部配偶竞争模型是否适用于预测肿腿蜂类寄生蜂的性比。【方法】本研究选择管氏肿腿蜂、白蜡吉丁肿腿蜂和松墨天牛肿腿蜂为试验对象,分析了当建群蜂数分别为1~8头时其子代性比和单雌子代数的变化规律,比较了3种肿腿蜂在不同建群蜂密度下的实测性比与基于局部配偶竞争模型的预测性比的差异。【结果】3种肿腿蜂均为高度偏雌性比。子代雄性比随建群蜂数量增加有一定幅度的升高。增加建群蜂的数量使单雌平均子代数减少,单雌平均子代数与雄性比呈显著负相关。1~8头建群蜂数下,3种肿腿蜂实测性比均低于10%,与局部配偶竞争模型的性比预测值偏离较大。【结论】肿腿蜂的偏雌性比是一种进化稳定的特征,当建群蜂数量增加时,子代雄性比会呈小幅增加,但高度偏雌的性比不会因建群蜂数量的增加而被均衡化。局部...  相似文献   

9.
<正> 一、卷叶肿腿蜂(Goniozus JaponicusAshmead) 成蜂雌雄均有翅,在日本可在20多种鳞翅日昆虫幼虫上寄生,在关西每年发生6代。根据行成的研究,以雌蜂在罗汉松等常绿树上由卷叶蛾造成的卷叶或连缀叶中越冬。产卵之前,雌蜂用产卵器刺入寄主胸部腹面,使其暂时麻醉,然后根据寄主的大小产一至数粒卵。在寄主体上,透过背面可看见弯曲的背血管,所产之卵与背血管成直角。孵化出的幼虫位于  相似文献   

10.
樟叶蜂在上海地区1 a发生2~3代,以蛹越冬。1龄、2龄、3龄、4龄幼虫平均头壳宽分别为(0.037±0.002)mm,(0.080±0.004)mm,(0.126±0.008)mm,(0.175±0.016)mm。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4.75±1.22)d和(4.70±0.96)d。雌雄性比1∶1.74。  相似文献   

11.
榆举肢透翅蛾主要为害榆树,已知分布陕西、宁夏,两年1代,以幼虫在坑道内越冬。老熟幼虫于6月下旬开始化蛹,7月中旬成虫出现,7月底至8月上旬达盛期,初孵幼虫于7月下旬始见,10月下旬幼虫进入越冬,成虫白天羽化,交尾,产卵。卵单粒散产,卵期13—19天。成虫寿命1—8天,雌虫平均3.3—4.4天,雄虫平均2.3—3天,雌雄性比1∶0.77—1。  相似文献   

12.
枣林梨笠圆盾蚧生物学及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师光禄  李捷 《林业科学》1997,33(2):161-167
梨笠圆盾蚧Quadraspidiotusperniciosus(Comstock)是枣林的重要微小害虫,在山西一年发生2代,以第2代的2龄若虫于1—3年生的枝条上越冬,次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雌雄若虫均为两龄,第2代和第1代成虫分别于5月上旬和7月中旬开始羽化,5月下旬和8月上旬分别产出第1代和第2代若虫。雌雄性比分别为1:0.26和1:0.35。本文也研究了寄主不同部位、不同方位与各代虫口密度、自然死亡率的变化规律;若虫在叶面的分布规律;寄主枝龄与寄生密度对种群的影响;各虫态发生的起迄日期;发育进度与温湿度的关系;发育所需天数。为测报成虫羽化盛期和产仔盛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林业科学》2021,57(3)
【目的】明确白蜡窄吉丁对高湿热环境的耐受能力,为预测白蜡窄吉丁在我国南方高温高湿地区定殖的可能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室内设置极端温湿度环境,测定不同条件下白蜡窄吉丁雌雄成虫的生存率、雌虫成熟虫卵量以及新鲜卵粒的孵化情况。【结果】1)白蜡窄吉丁雌雄成虫对恒定高温高湿环境均具有较强耐受性。相对湿度为80%时,雌雄成虫可在38℃下存活3天以上,恒温41℃时雄虫的存活率在第三天开始下降,而雌虫则在恒温42℃才开始死亡。白蜡窄吉丁雄虫对高温高湿的耐受能力较雌虫弱,恒温43℃以上时雌虫可存活24 h,而雄虫在12 h内全部死亡。2)白蜡窄吉丁雌虫在相对湿度80%,温度28℃、38~43℃下均有卵发育成熟。与28℃对照相比,38和41℃下白蜡窄吉丁雌虫成熟虫卵量明显增多,当环境温度超过41℃时成熟虫卵量随温度升高而下降,44℃时卵无法发育成熟。3)相对湿度为80%时,卵粒易被霉菌感染,28和38℃时仍有部分卵粒孵化,41℃以上则无法正常孵化。与28℃相比,高温高湿环境下卵的孵化率显著降低。【结论】白蜡窄吉丁对高温高湿具备较强耐受性,被传播到中部或南部一些地区后具有正常生存并建立种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管氏肿腿蜂是多种林木钻蛀性害虫的抑性寄生蜂,雌蜂通过蜇刺抑制寄主氧化反应。为明确肿腿蜂寄生后寄主体内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运用考马斯亮蓝法、蒽酮比色法和残余法,对蜇刺后第0日(初始组)、第2日(寄主初麻痹时)、第14日(子代幼蜂初孵时)处理组和对照组的松墨天牛幼虫体质量、蛋白质、总糖和脂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寄生后,寄主体质量持续下降;体内蛋白质含量在寄主麻痹初期极显著升高,而在幼蜂初孵时则极显著下降;脂质含量在寄主初麻痹时未见显著变化,而幼蜂孵化前升高显著;但寄主体内的总糖含量变化不显著。研究结果说明,管氏肿腿蜂雌蜂寄生寄主,对寄主体内蛋白质、糖类、脂质代谢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科学防控短翅足距小蠹危害,揭示其在安顺地区广玉兰上的生物学特性。[方法]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短翅足距小蠹形态特征、习性、生活史、危害特点。[结果]表明,短翅足距小蠹雌成虫长2.55±0.12 mm;宽1.04±0.07 mm(n=21)。雄成虫长1.97±0.09 mm;宽0.89±0.08 mm(n=18)。卵长0.77±0.05 mm;宽0.38±0.02 mm(n=19)。在安顺地区1 a发生1~2代,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世代历期约25 d,以成虫越冬。越冬成虫5月上旬开始活动,持续到8月下旬,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活动高峰期。主要危害2~3 a生枝条。雌成虫在枝条髓心修筑坑道,坑道长9~57 mm,宽1.5~3 mm。坑道内小蠹数量1~25头不等,雌雄性比约为10:1。生殖方式以两性生殖为主,可能存在孤雌生殖。[结论]短翅足距小蠹通过寄生活动,携带真菌侵入寄主枝条,真菌繁殖生长,为短翅足距小蠹提供食物来源。在小蠹和真菌的共同作用下,导致枝条枯死,严重影响园林景观。建议每年冬春季节开展防治,以控制其危害和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16.
肿腿蜂科(sethylidae)昆虫是鳞翅目和鞘翅目钻蛀性害虫的重要寄生天敌。1978年秋我们自广东化州、河北望都得到肿腿蜂(Scleroodema sp.)蜂种,在室内结合繁蜂作了一些观察,并在野外做了放蜂防治青杨天牛的初步试验。温湿度试验:在18、22、26和30℃恒温箱内进行繁蜂试验,结果以26℃生长发育最好,发育天数为:卵期4.6天,幼虫期11.4天,茧蛹期18.3天;成虫寿命雌蜂为65.8天;30℃卵期为3.5天,幼虫期8.5天,茧蛹期12.6天,雌蜂35.2天,由于温度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黄杨斑蛾田猎姬蜂是园林主要害虫大叶黄杨斑蛾预蛹和蛹期的专性外寄生蜂,寄生率高,控害效果突出。为充分发挥该蜂的生物防治潜能,填补国内外有关该蜂个体发育特征及生殖特性的空白从而开展本研究。[方法]以河南新纪录种黄杨斑蛾田猎姬蜂为对象,通过野外采集,结合室内恒温饲养和观察,对其个体发育过程、生殖系统构造及生殖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该蜂完成胚胎发育需48~50 h,幼虫有4个虫龄,预蛹和蛹期经历形态剧烈变化和色素的沉积,成虫具明显的性二型现象,一个世代历经23~27 d。雌蜂卵巢管9~11根,属多滋式,雄蜂1对精巢融合,输精管细长。雄蜂通过扇翅和触角拍打进行求偶,由雄蜂主导交配行为,雄蜂可交配多次,而雌蜂一生只交配1次,该蜂日产卵量可达7粒,一生可产20粒卵,存在过寄生行为。[结论]黄杨斑蛾田猎姬蜂为大卵型、卵育型外寄生蜂,寄生能力较强,具有保护和利用价值。这些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可为更好地保护和发挥黄杨斑蛾田猎姬蜂对大叶黄杨斑蛾的控害潜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寡节小蜂[Elachertus sp]是白杨透翅蛾[paranthrone tabanlfarmis Rott]幼虫的一种外体寄生蜂,蜂幼虫群体聚集在寄主幼虫体表,以寄主为营养,供其生长和发育,致死白杨透翅蛾幼虫。一九七四年在调查白杨透翅蛾的同时,首次发现虫瘿内的白杨透翅蛾幼虫体上有蜂寄生。自然寄生率达10%,最高达到20%左右。我们为了弄清该蜂的生物学特性、放蜂效果以及应用于生物防治的可能性,于一七五年一九七九年进行了调查、观察、室内培养和放蜂试验:  相似文献   

19.
松墨天牛种群消长趋势指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1年1代地区,该虫单雌产卵量约100粒,卵、初龄幼虫、老龄幼虫至成虫羽化脱孔、成虫羽人至产卵在松材线虫病林内的存活率分别为90%、48.34%、71.99%和85.75%,雌雄性比是1.14:1。因而该虫的种群消长趋势指数是14.3。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苹小吉丁成虫在林间的自然扩散行为规律,以制定合理的害虫监控策略。[方法]于伊犁巩留县五乡栽培苹果园内采用标记-重捕法监测苹小吉丁雌雄试虫在不同方向、不同距离的扩散数量及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对扩散速度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林间种群数量进行了预估。[结果]结果表明:苹小吉丁在林间的扩散对方向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主要向北面、南面及东北面进行扩散,分别回捕到标记释放总虫数的3.2%、3.2%和2.7%;东南面和西南面均未回捕到标记试虫。随着回捕点距离的增加,标记试虫回捕数量逐渐降低,扩散至5 m处的数量最多,占标记释放总虫数的6.6%,最远扩散至北面35 m,说明标记试虫由果园北面迁出的潜在性较大,扩散距离整体呈指数分布趋势(R~2=0.926 2)。苹小吉丁雄虫扩散速度高峰出现在第3 d,为1.7 m·d~(-1);而雌虫扩散速度高峰出现在第12 d,达到2.5 m·d~(-1)。随着释放时间的推移苹小吉丁雌雄虫的扩散率逐渐上升。由种群数量预估方程计算得知,试验田间苹小吉丁估计种群数量为2 253头,雌成虫估计值为1 262头,雄成虫估计值为989头。[结论]苹小吉丁在林间具有一定的自然扩散能力,最远可达35 m,且雌虫的扩散能力要强于雄虫。林间种群数量预估结果能为苹小吉丁发生动态预测和控制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