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分密度对木麻黄生物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惠安15年生木麻黄为试材,对5种不同密度木麻黄林的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大单株生物量减少,林分生物量和净生产力增加,但树枝与小枝的生物产量趋于平稳;各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为干>根>树枝>小枝,净生产力表现为干>小枝>根>树枝。  相似文献   

2.
以福建省惠安县15年生木麻黄为试材,对5种不同密度木麻黄人工林的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大单株生物量减少,林分生物量和净生产力增加,但枝与小枝的生物产量趋于平稳;各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为干>根>枝>小枝,净生产力表现为干>小枝>根>枝。  相似文献   

3.
闽粤栲人工林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树干解析计算分析福建省牛姆林自然保护区22年生闽粤栲人工林的生长量、生物量及生产力特征.结果表明:闽粤栲树高、胸径和材积总生长量分别达到16.5 m,19.5 cm和0.27 m3,期间分别出现3次、5次和2次生长高峰,其中,树高和胸径生长高峰出现年份一致,材积生长高峰出现相对滞后;树高、胸径连年生长量曲线与平均生长量曲线出现多次相交,材积各生长量曲线基本不相交且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将闽粤栲树高、胸径和材积总生长量与林龄进行回归方程拟合,拟合效果理想;闽粤栲各器官生物量表现为干>枝>根>叶,各器官含水率表现为根>干>枝>叶,单株平均含水率为48.05%;闽粤栲种群生物量为295 261 kg/hm2,种群净生产力为13 420.95 kg/(hm2 ·a).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火炬松造林密度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火炬松世行造林试验中,设计了4种密度,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对火炬松6年生林分的树高无显著影响,对6年生火炬松的胸径、材积、蓄积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对14年生火炬松的树高、胸径、材积、蓄积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不同密度、林龄火炬松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规律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比例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5.
采用常规的标准地调查方法、树干解析方法对福建省光泽县司前乡举安村苦槠次生林的生长规律与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苦槠次生林乔木层有35个树种,苦槠平均木年龄为40 a,密度(310株·hm~(-2))仅占乔木层总株数的25%,但蓄积量占总蓄积量(141.97 m~3·hm~(-2))的69.52%,居优势地位;苦槠的侧根发达,细根较少,早期生长缓慢,树高连年生长量、平均生长量最大峰值分别是第13年、第17年;胸径连年生长量、平均生长量最大峰值分别是第9年、第24年;苦槠的平均木单株材积(去皮)连年生长量、平均生长量在40 a中均处于上升趋势,但连年生长量少数年份有波动,于第37年出现最大值(0.018 24 m~3·a~(-1)),两曲线未相交且相距较远,表明单株材积未达到数量成熟年龄。苦槠次生林乔木层密度为1240株·hm~(-2),总生物量约为141.54 t·hm~(-2);40年生苦槠次生林单株生物量为317.39 kg·株-1,各器官的生物量大小顺序为:树干(去皮)>枝>根>皮>叶。  相似文献   

6.
冀西北山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材积与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冀西北山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材积的变化和生物量的分配规律,建立了树干材积和生物量之间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随着树木的生长,树高达到一定高度后,树高生长减缓,材积的年平均增长量呈增加趋势;各器官生物量分配从大到小依次为干>根>枝>叶,随林龄的增加都呈增加趋势;树干生物量与其材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回归方程精度高,可用于该地区华北落叶松的生物量和材积的换算。  相似文献   

7.
以红花尔基地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林分密度与胸径、树高、生物量等林分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沙地樟子松林分密度对其林木生长因子的影响有显著相关性和规律性,随林分密度的递增,林分平均胸径、平均冠幅、单株材积、林木各器官生物量等各项指标呈减小趋势,二者呈幂指函数相关关系,y=ax~b,对树高影响不显著,但树木的高径比随密度增加呈增大趋势;林分密度对单株和不同器官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林下植被生物量和多样性与林分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银荆林分的生长及生物生产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相对生长测定法对4~6年生银荆人工林的银荆个体生长规律、林分生物生产、积累和分配及林分生产力的调查分析表明:利用银荆树高、胸径、材积与年龄之间相互关系,建立回归方程,相关密切。银荆林分生物量是随年龄和环境因子的不同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器官组织中去。6年生银荆林分的净生产量达 6.118吨/公顷·年,为12年生马尾松残次林的5.38倍,与9年生集约经营的杉木林分生产力接近。银荆无疑是一个速生树种。  相似文献   

9.
《林业资源管理》2013,(6):76-80
采用树干解析法分析了闽北高海拔地区湿地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长量。结果表明:湿地松各器官的生物量大小排序为干>枝>根>叶>果,水分分配为根>干>叶>枝,单株平均含水率为56.19%;33a生湿地松种群总生物量为396 735kg/hm2,净生产力为12 022.27 kg/(hm2·a);33a生湿地松人工林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分别达到了21m,24.6cm,0.380 5m3;胸径和树高分别出现3次和4次生长高峰,且高生长期与低生长期年份基本一致。树高连年生长曲线与平均生长曲线出现多次相交,材积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运用SPSS 13.0拟合了胸径、树高、材积总生长量与树龄之间的回归方程,拟合模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青冈栎的生长规律,合理保护和培育青冈栎珍贵用材资源,对湖南省永顺县的43年生青冈栎林进行了样地调查,通过树干解析法、分层切割法所得的数据,探讨青冈栎的生长规律和生物量的分配格局。结果表明:树高连年生长量在第16年时与平均生长量相交;青冈栎胸径的连年生长量在第23年与平均生长量相交;青冈栎材积的连年生长量在第43年时与平均生长量仍没有相交,说明此时青冈栎尚没有达到数量成熟。43年生的青冈栎单株总生物量高达280.74 kg/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分别占总生长量的69.89%和30.11%,整株各器官的生物量大小排序为:树干根茎树枝粗根树皮树叶细根。  相似文献   

11.
桂西南地区黑木相思生长规律、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标准地平均木树干解析法对桂西南地区9年生黑木相思人工林的生长规律、生物量、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木相思人工林树高、胸径的生长高峰期出现在2~4年生时,树高、胸径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相交年龄分别是在4、5年生,材积的数量成熟期在8年生以后。9年生时,胸径(带皮)、树高、单株材积、立木蓄积分别为14.9 cm、15.8 m、0.13368 m3、189.15 m3.hm-2;平均木单株各器官的生物量所占比例大小分别为树干枝根干皮叶,干材所占比例达到58.18%;乔木层总生物量为173.32 t.hm-2,净生产力为19.26 t.hm-2.a-1。  相似文献   

12.
湿地松、火炬松造林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至6年生时,对湿地松、火炬松造林密度试验的树高、胸径、材积等因子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密度造林的林分平均高影响不大,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湿地松的胸径生长量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6年生时的火炬松胸径生长量处理间呈现显著差异;对单株材积生长影响不大,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单株材积生长规律与胸径生长规律是一致的;对单位蓄积量影响极大,处理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不同间伐强度对巨尾桉林分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造林密度为 1 65 0株·hm- 2 的 3a生巨尾桉林分 ,设置 1 /2、1 /3、1 /4共 3个间伐强度及不间伐对照4个处理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 ,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巨尾桉林分胸径、树高、材积和生物量等生产力的影响。通过间伐前及间伐后 3a各标准地的连续定位调查 ,对其生长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间伐强度对间伐 3a后的林分胸径生长、立木单株材积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 ;对林分树高、蓄积量及生物量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但不显著。根据试验结果得出 ,通过间伐能提高巨尾桉人工林的生产力 (包括间伐木材积 ) ,间伐后保留木的密度宜控制在 1 1 0 0株·hm- 2 左右 ,林分的生产力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4.
以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 grandis) 3种不同造林密度(A密度:1 666株/hm~2,B密度:1 250株/hm~2,C密度:833株/hm~2)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5~5.5年生时不同密度林分生长动态、差异及林木分化特征,目的是为尾巨桉纸浆材、胶合板材或大径级锯材人工林培育提供参考依据。3种密度林分树高连年生长量排序是CBA,胸径、单株材积连年生长量的排序与树高相同;而不同密度林分蓄积连年生长量的排序则相反。3种密度间尾巨桉林分树高、胸径、单株材积、蓄积量均有显著差异;密度A、B、C的林木胸径变动系数分别是12%、15%、15%,最大与最小变动系数间仅相差3个百分点;林分树高与胸径之比值中,林龄5.5年时最大比值(B密度,比值为140.7)比最小比值(C密度,比值为134.8)仅大4.2%。分析表明,林分树高、胸径、单株材积连年生长量随密度增加而减小,林分蓄积连年生长量则随密度增加而增大;密度小的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显著高于密度大的林分,但密度小林分蓄积量则显著低于密度大的林分;林木分化及林木圆满度在不同造林密度间差异较小,且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15.
以树高、胸径和冠幅为监测指标,对广西沙塘林场桉树高产试验示范林基地中3个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 urophylla)人工林样地进行了13次连续调查,利用该区域前人已建立的桉树二元材积公式和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估算不同时期林分蓄积量和生物量,分析巨尾桉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的林木生长特性、生物量组成和分配格局,探讨胸径、树高、冠幅生长及各器官生物量生长随林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巨尾桉生长具有明显的月、季和年变化规律,雨季生长快,旱季生长慢,1~3年生长迅速,4年后生长开始变缓;胸径、树高、林分蓄积量和生物量的月增长动态趋势相同,月增长快速期为4—9月(9月达最高值);冠幅在种植后第2年的9月达到最大值(3.47 m),第2年年底时出现负增长,第4年趋于稳定;2年生时,树高和胸径的连年生长量(7.56 m/a,5.30 cm/a)、平均年生长量(6.63 m/a,4.80 cm/a)达最大值;3年生时,林分蓄积量的年平均和连年生长量(45.60、71.44 m~3·hm~(-2)·a~(-1))、乔木层生物量的年平均和连年生长量(30.42、48.23 t·hm~(-2)·a~(-1))达最大值。不同生长阶段巨尾桉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分配规律显示,随着林龄的增加,叶、枝、根的生物量占乔木层总生物量的比例明显减少,而树干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显著增加。1~5年生巨尾桉人工林林分蓄积量分别为6.6、65.4、136.8、182.3和201.9 m~3/hm~2,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6.70、43.03、91.27、117.66和135.41 t/hm~2;与其他地点不同林龄阶段林分的比较发现,本试验地的桉树林分生长较快,蓄积量和生物量也比其他区域高。该研究成果将为进一步开展巨尾桉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研究和林业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调查,分析松针红斑病(Dothistroma pini Hulbary)不同病情对樟子松年生长量的影响,找出了病情与材积生长量损失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建立了材积生长量损失率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塞罕坝地区樟子松的生长规律,对塞罕坝地区不同立地条件樟子松人工林进行了调查,并建立了樟子松胸径、树高、材积的最优生长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胸径生长的最优模型为对数模型,树高和材积生长的最优模型为Richards模型;Ⅰ地位级樟子松胸径、树高及材积的总生长量、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都明显高于Ⅱ地位级,Ⅰ地位级樟子松数量成熟龄大于Ⅱ地位级,Ⅰ地位级标准木和优势木数量成熟龄分别为83 a和70 a左右,Ⅱ地位级则分别在79 a和57 a左右,均超过当前技术规程中确定的采伐年龄。  相似文献   

18.
选取处于花期的荨麻叶龙头草30株,对其根、茎、叶及花等器官生物量及其分配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花期各器官生物量表现为根茎叶花,变异系数分别表现为19.38%、17.20%、31.34%;花生物量分配变异系数相对较大,说明其调节生殖分配能力较强。植株高度与各器官生物量呈正相关性,但不显著;根生物量分配与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茎叶及花生物量分配与总生物量均呈负相关,但花器官生物量分配不显著。花期各器官物质分配规律是:由营养器官(根)、支持器官(茎)、光合器官(叶)向生殖器官(花)转移,在林分郁闭后,其茎直接转换成茎状根,为下一年繁殖做好准备。说明其具有自我调节各器官生产力分配能力,对外界有较强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福建沙县26年生杂种马褂木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26年生杂种马褂木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及其生长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26年生杂种马褂木人工林平均密度、树高、胸径和林分蓄积量分别为915株.hm-2、25.54 m、30.2 cm和672.76 m3.hm-2,林分生物量和乔木层生物量则分别达473.58 t.hm-2和471.22 t.hm-2,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大小顺序为:干(66.45%)>根(16.91%)>枝(16.64%);枝主要分布在12 m以上;与杉木相比,杂种马褂木生长较快,材积数量成熟龄短(18 a)。  相似文献   

20.
正描述森林数量、质量、经营状态的参数很多,如单木的树高、胸径、材积、生长量等,林分的树种组成比例、平均胸径、平均高度、密度、蓄积量、生长量等。如果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来衡量,生物量、净初生产力、碳汇量等都是重要的参数;反映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森林数量的有林地面积、蓄积量;反映森林质量的有生长量。具体到一个地块(小班),就会涉及立地条件和地位指数的评估问题。历经三年时间,精准林业团队协同国家林草局规划院应用九期连清数据建模,结合机器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