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8 毫秒
1.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博大精深,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私家园林都有其独特性。山东作为早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发源地之一,不论造园水平、文化内涵还是地域风貌都有其鲜明特色,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是私家园林建造的兴盛时期,留下大量的可供考证史迹文献,然而大量传统的山东园林现今都已经荒废,少数幸存的私家园林被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的声誉所掩,山东地区私家园林渐渐销声在历史的长河,研究工作刻不容缓。本文通过研究明清时期的古籍文献和实地调研,对明清时期山东私家园林进行分析,总结其造园要素、选址布局等特点,挖掘造园艺术上的文化特色、建筑特色、石水特色和植物特色,为保护山东私家园林的地域性特征提供理论依据,对山东园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景观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城市个性和地域历史越来越受到重视,公共园林发展建设也成为了核心竞争力之一。在结合历史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走访调研、拍照实测和绘图分析等方法,系统梳理出海口琼山府城的公共园林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从"城市发展——公共园林""公共园林——民众生活"的关系探索其生成原因、公共性质和时代特征,对今后公共空间的整合、地域文化的传承及社会生活质量的提升都有着非凡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我国明清时期竹家具形式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清时期竹家具是我国家具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竹家具的形式美是对我国传统造物思想和传统美学观的传承;同时,发掘明清时期竹家具自身特有的美学性质对现代竹家具及新中式竹家具的设计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文章阐述了明清竹家具形式美的构成要素以及传统儒学和道学思想对其的影响,详细分析了明清竹家具造型中的统一与变化、对比与调和、比例与尺度、均衡与对称以及节奏与韵律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4.
中国竹子造园史考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考证了中国历代竹子造园的历史后认为,竹子造园同步于古典园林的发端,汉代应用于早期园林的“囿”和“苑”,六朝时期广泛用于造园,唐宋时期竹子造园进入大发展和全盛时期,竹子造园是在园林中再现自然的竹景,明清时期趋于成熟,并体现“雅”风格,借园林中竹景抒情言志。文中列举了历代著名园林中竹景之实例。  相似文献   

5.
吴美霞  廖嵘 《广东园林》2008,30(1):24-26
以四川古代名人纪念园林为例,从园林性质与园林艺术两个方面阐述了古代名人纪念园林公共园林的关系.提出其造园手法对于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传承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公共园林是城市风景和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明清以前北京公共园林蓬勃发展,公共游览活动十分丰富,且往往伴随丰富的民俗活动形成全城出游景象。民国时期,受西方民主进步思想影响,"公园开放运动"促使近代北京皇宫禁苑、私家花园、寺观坛庙相继开放,使城市空间逐渐从传统内向型向大众开放型过渡。探究公共园林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于今天的城市生活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在我国的许多园林和风景区中,常有式样各异的亭子。亭子有顶无墙,是一种常见的小建筑物,《释名。释宫室》解释说:"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意思是在这里停下来游览和休息。我国园林中常见的有山亭、水亭、林亭、路亭、江亭、街亭、池亭、花亭等。这些亭子,往往为深邃园林意境,点缀名山秀水,增添园林风彩而受到人们的青睐。我国亭的建筑历史悠入,南北朝时期始缀于园林,唐宋时期亭子在园林中已很普遍,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8.
韩炳越 《广东园林》1999,(3):11-12,14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艺术创作,成为世界艺术史中的一朵奇葩。其造型丰富,多姿多彩的园林空间艺术是中国园林创作中的一大特色。“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主导创作思想把握住了创作的根源,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创作是在其历史条件、文化背景、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受到当时的功能要求、技术水平、审美观念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它是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的,是少数人的私有空间。 现代园林空间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劳动人民,是大众的公共性质的空间,其空间创作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竹材的利用可追述至新石器时代,因便于取材加工以及古人对于竹文化的喜爱使得中国竹作工艺不断发展进步。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园主对植竹和竹作设施的喜爱使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通过整理中国古代诗词、农书、竹谱、技术书籍、绘画、晚清摄影作品及考古实证材料中的园林竹作设施,分析了明清时期园林竹作设施的审美思想、设计样式及制作技术,以期为中国传统园林竹作工艺的传承以及现代园林竹作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作为主要造景植物广泛应用于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东莞可园的可轩以桂花为主要元素营建,既展示独特的传统桂花文化,又显示园主人洁身自好的人格自信和高贵品格,以及对美好意愿和高品质生活期盼与追求。桂花的现代应用前景广阔,可以从古典园林中吸收精华,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丰富园林应用品种群及应用方式,发挥营造优美景观、改善生态环境、康养等多重价值;还可以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为契机,通过园林造景,营建具有科普价值和中国传统桂花文化内涵的专类或专题公园。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江南青楼才女拥有丰富的园林生活,其本身亦和园林环境共同组成文人名士的审美价值体现。同时,园林空间也是其一生境遇的环境背景。基于对江南青楼才女"秦淮八艳"园林生活的探究,概括其园林生活包含私家园林生活、青楼园林生活和公共园林及自然山水生活,并总结出其园林生活具有文人化、神秘化、男性化的特点,从而对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女性生活与园林环境关系现有研究进行补充,引发对明末清初女性园林文化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余燕  廖嵘 《广东园林》2009,31(5):10-13
阆中古典园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既是川东北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也是四川园林中重要而又独特的一部分。考证阆中古典园林从隋前生长发迹,至唐宋蓬勃发展,到明清成熟繁荣的历史沿革及其组成类型,体现其悠然闲静、飘逸洒脱、朴野灵动、外犷内秀的园林风格。  相似文献   

13.
竹子以其独有的材质魅力和高贵品格吸引着历代帝王和文人墨客的喜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造景中的重要组成。我国西周时期就有记载竹子在园林中的应用,到了元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熟并且取得了较高的世界地位。梳理、学习中国古代造园中竹景观的应用对于打造现代竹景观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钱泳履园位于常熟市翁家庄,此园以水为胜,树木繁茂,是一处简远雅致的文人园林,在私家园林日渐流俗的清代中后期独树一帜,成为研究清代江南园林的重要案例.履园现已消失,通过解读分析履园的园铭和园图题咏,探析其山水环境及景观元素,从水系、植物、建筑3个方面复原履园的基本面貌,再现其邻溪而建、植被丰富、朴雅清逸的景观特征.并以《...  相似文献   

15.
明代名匠佳园荟萃江南,上海私家园林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日涉园由张南阳参与造园,作为明代上海三大名园之一,具有极高的复原价值。通过对日涉园方志、园记、园诗和园图的搜集整理、对比分析,梳理了园林的历史沿革,确定了园址范围,得出主景旷达、次景幽邃的园林空间布局,进一步推导复原了平面图;并对其造园要素展开研究,且就叠山艺术与张南阳建造的另两座园林豫园、弇山园相比较,归纳出日涉园具有山石巍峨奇巧、水体聚散有致、花木野趣自然三方面的园林特征。  相似文献   

16.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竹林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时期中国气候经历了冷暖相间的几度波动变化,对竹林的生长也发生了很大影响,西北地区竹林的分布范围也随气候的波动发生了变迁。竹林分布总体上来看是逐渐南移,汉唐时期其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元代以后其经济作物的地位已变得不十分重要。本文分仰韶温暖、先秦、秦汉魏晋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时期,论述了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竹林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位于桂林雁山区的雁山园始建于清咸丰初年,为广西现存的三大古典园林之一,被誉为岭南名园。雁山园由桂林乡绅唐岳始建于清咸丰初期,也称为“雁山别墅”,至今已经有150年的历史。在广西现存的三座古典园林中,它是修建得最早、造园艺术甚高,最具岭南园林特色的一座古典园林。雁山园的建造时间,史籍中没有确凿的记载,建造年代有咸丰年间和...  相似文献   

18.
唐宋时期南昌东湖的历史发展与营造特色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昌东湖风景空间在唐宋时期迅速发展,并逐步转化成为一个古代城市近郊复合发展的古典公共园林。唐代东湖作为一个城市近郊相对自然质朴的郊野湖泊,沿湖周围营造有可供官民共享的风景建筑。宋代开始,东湖收归国有,大量官方建筑和宅园的相继出现,对东湖的风景空间建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针对历史演化进程进行分析研究,凝练了南昌东湖风景空间在唐宋时期的 3 个主要特色:城市与湖泊共同演进的历时营造;功能复合、自然朴质的风景呈现;官民共营共享的州府园林。  相似文献   

19.
古莲花池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古典园林之一。据考证它始建于元代,起初为私家园林,后成为衙署园林,清代又辟为皇家园林,成为京南第一行宫,此时的古莲花也达到了造园的鼎盛时期。进入20世纪80年代,古莲花池又以其高超的造园艺术被评为国内十大名园。本文对其建园艺术进行了剖析,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