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LA-I的分离纯化及其化学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相结合 ,从松针褐斑病菌的PD培养液中分离提纯到一种致毒活性物质LA -I,该物质为无色油状物。紫外扫描显示LA -I的最大吸收波长为 2 0 7nm。在 36 5nm和 2 5 4nm波长下LA -I无吸收。FAB- MS和HRFAB- MS分别显示该毒素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式为 16 2和C6 H1 0 O5;氢谱中的 2个信号 (δ1 2 6 ,δ4 2 2 )表明该毒素物质存在—OCH(CH3)—基团。碳谱显示有 3个碳信号 (δ181 0 9,δ6 6 99,δ2 1 6 9) ,证明存在—COOH ,—CH ,—CH3基团。综合质谱、核磁共振谱分析确定LA -I为COOHCH(CH3)OCH(CH3)COOH(α ,α′ -二丙酸醚 ) ,红外光谱也证实了毒素的这一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2.
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乙酸龙脑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酸功能化离子液体(3-磺酸基)丙基三乙基铵硫酸氢盐[N(Et)3(CH2)3SO3H]HSO4,并用FT-IR、1HNMR和13CNMR对其进行了表征.将其与氯乙酸组成的复合催化体系用于催化α-蒎烯一步酯化反应,详细考察了离子液体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物配比等因素对酯化反应的影响,得到了较佳的反应条件:n(α-蒎烯)∶n[N(Et)3(CH2)3SO3H]HSO4∶n(氯乙酸)∶n(乙酸)5∶0.6∶5∶14,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10h.在该条件下α-蒎烯转化率为95.90%,乙酸龙脑酯选择性45.07%.并对催化体系的重复使用性进行了考察,重复使用5次时,α-蒎烯转化率仍达87.4%,乙酸龙脑酯选择性40.6%.  相似文献   

3.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LA-Ⅰ的分离纯化及其化学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相结合,从松针褐斑病菌的PD培养液中分离提纯到一种致毒活性物质LA-Ⅰ,该物质为无色油状物.紫外扫描显示LA-Ⅰ的最大吸收波长为207 nm.在365 nm和254 nm波长下LA-Ⅰ无吸收.FAB-MS和HRFAB-MS分别显示该毒素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式为162和C6H10O5;氢谱中的2个信号(δ1.26,δ4.22)表明该毒素物质存在一OCH(CH3)-基团.碳谱显示有3个碳信号(δ181.09,δ66.99,δ21.69),证明存在-COOH,-CH,-CH3基团.综合质谱、核磁共振谱分析确定LA-Ⅰ为COOHCH(CH3)OCH(CH3)COOH(α,α′-二丙酸醚),红外光谱也证实了毒素的这一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4.
以云南峨山脱树脂褐煤蜡(ESDMW)为研究对象,以色度(L)值为主要考察指标,研究脱树脂褐煤蜡的氧化漂白新工艺。考察了在H2O2、CH3COOOH以及H2O2与CH3COOOH组合3种氧化体系下的漂白效果,结果显示H2O2与CH3COOOH组合体系优于H2O2和CH3COOOH的单独体系,且CH3COOOH/H2O2组合的效果较好。对CH3COOOH/H2O2组合时的工艺参数进行了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佳条件为:m(CH3COOOH)∶m(ESDMW)20∶1、m(H2O2)∶m(ESDMW)36.7∶1、时间80 min、温度118.5℃,该条件下产物的L值为62.02,与模型预测值63.03基本相符。同时进行了CH3COOOH/H2O2组合体系与Cr6+体系的联合漂白,结果表明Cr6++CH3COOOH/H2O2联合方式的漂白效果最好,优化后的联合方式,在保证较佳漂白效果的前提下有效减少了Cr6+氧化剂的用量。  相似文献   

5.
T1 ROS—N卫星系列是美国第三代气象卫星,原型发射于1978年10月,T1 ROS—N业务系列计划发射8颗,每颗寿命为2年命名为诺阿(NOAA)—6,7、8…。目前,空中运行的是诺阿和诺阿10卫星。卫星轨道是近极轨太阳同步轨道,倾角为98.9度,平均高度830公里,周期102分。卫星上装有改进的甚高分辨幅射计(AVH RR),它有五个通道,第1、2(CH_1、CH_2通道为可见光,第3、4、5(CH_3、CH_4、CH_5)通道为红外光,五个通道星下点图象分辨率为1.1公里,其典型图象的幅宽为2600公里。对同一地区一天二次日夜监测,  相似文献   

6.
辽东冷杉松针油是一种挥发性的林化产品,我们利用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对其成分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13个化学成分:檀烯(1.68%),三环烯(2.44%),α-蒎烯(14.81%),莰烯(17.86%),β-蒎烯(3.51%),香叶烯(1.86%),△~3-蒈烯(244%),萜二烯-(1,8)(40.08%),α-萜品烯(0.61%),α-萜品醇(2.06%),醋酸葑酯(0.22%),醋酸冰片酯(11.80%),α-醋酸萜品酯(0.69%)。 分析发现,此种国产松针品与国外同类产品的不同之处,在于萜二烯含量比较高,并为左旋,这是辽东怜杉松针油的特殊性质。  相似文献   

7.
小兴安岭落叶松沼泽林土壤CO2,N2O和CH4的排放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小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油桦-修氏苔草沼泽林、兴安落叶松-油桦-笃斯越橘-藓类沼泽林和兴安落叶松-狭叶杜香-中位泥炭藓沼泽林生长季节土壤温室气体(CO2,N2O和CH4)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季节排放量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1)3种落叶松沼泽林土壤CO:排放通量均呈现夏季高(651.4~823.6 mg·m-2h-1)春秋季低(233.3~310.0 mg·m-2h-1)的单峰型季节变化,N2O排放通量(0.010~0.049,0.012~0.020和0.010~0.080 mg·m-2h-1)分别呈现夏季>春季>秋季,春季>夏季>秋季和秋季>春季>夏季的变化规律,CH4排放通量(-0.083~0.037,-0.122~0.078和-0.05~0.026 mg·m-2h-1)分别呈现春秋季排放、夏季吸收,春季排放、夏秋季吸收和春夏季排放、秋季吸收的交替式季节变化;2)表层土壤(0~30cm)温度是土壤CO2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低水位与较高表层土壤温度是N2O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水位是CH.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高水位时土壤排放CH4,低水位时土壤吸收CH4;3)3种落叶松沼泽林土壤在生长季节均为CO2排放源(20.8~25.2 t·hm-2),且夏季为强排放源、春秋季为弱排放源,3者均为N2O排放源(0.192~1.128kg·hm-2),兴安落叶松-油桦-修氏苔草沼泽林为强排放源,另2者为弱排放源,兴安落叶松-油桦-修氏苔草沼泽林和兴安落叶松-油桦-笃斯越橘-藓类沼泽林土壤为CH4强吸收汇(1.152~1.200 kg·hm-2),兴安落叶松-狭叶杜香-中位泥炭藓沼泽林土壤为CH4弱排放源(0.168 kg·hm-2);4)兴安落叶松-油桦-修氏苔草沼泽林土壤温室气体CO2排放强度最高(25.4 t·hm-2),另2者相对较低(20.8~21.2 t·hm-2),但均以CO2排放占绝对优势地位(99.63%~99.93%),N2O和CH4排放占次要地位(0.19%~0.92%和0.02%~0.10%).  相似文献   

8.
核磁共振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纤维低聚糖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H-1HCOSY和13C-1HHSQC谱对通过Bio-GelP-2柱(2.5cm×125cm)分离制备的纤维三糖、纤维四糖和纤维五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纤维低聚糖还原末端C1位α构型与β构型之比(α/β)随聚合度增大而减小,纤维三糖主要是α构型(α/β,0.52),而纤维四糖和纤维五糖主要是β构型(α/β,分别是0.34和0.25)。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纤维低聚糖的C1s主要有2种电子结合能,分别为284.8(C1s1,C—O)和286.1eV(C1s2,O—C—O),C1s1与C1s2之比(C1s1/C1s2)随聚合度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9.
1990年在枣尺蠖危害严重区对枣尺蠖1~3龄幼虫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所用药剂为:20%速灭杀丁10000倍液、20%速灭杀丁15000倍液及6%六六六与 DDT 混合液100倍液。采用滑管式喷雾器喷雾,每种药剂各处理3株。施药24小时后检查防效,20%速灭杀丁10000倍液和20%速灭杀丁15000倍液的杀虫效果均在95%以上,六六六  相似文献   

10.
采用静态箱法采样、气相色谱法测定等方法,2012年6月-2013年5月分别对海南省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PMR)、热带山地雨林次生林(SMR)和热带山地雨林鸡毛松林(PIP)的土壤CH_4通量及其与土壤含水孔隙率(WFPS)、土壤温度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为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土壤年平均CH_4通量为(-0.594 7±0.112 0)mg CH_4m~(-2)·d~(-1),不同林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SMR土壤为(-0.505 8±0.202 6)mg CH_4 m~(-2)·d~(-1),PIP土壤为(-0.625 6±0.161 3)mg CH_4m~(-2)·d~(-1);PMR土壤为(-0.633 4±0.196 8)mg CH_4m~(-2)·d~(-1);3种林型的土壤CH_4通量与土壤温度之间的关系不显著(P0.05);土壤CH_4通量分别与WFPS、SMR的WFPS呈显著线性关系(P0.01),与PMR的WFPS关系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为了克服刨切竹单板在家具曲面构件贴面或封边时出现横向开裂、破损等情况,采用氢氧化钠(Na OH)、碳酸氢钠(Na HCO_3)和尿素(CH_4N_2O)分别对刨切竹单板进行了软化处理。结果表明:刨切竹单板的软化工艺参数对其软化效果有较大影响,大小顺序为软化温度软化剂质量分数软化时间;随着软化温度的升高、软化时间的延长和软化剂质量分数的增大,刨切竹单板的横向柔韧性能逐渐增大;Na OH软化刨切竹单板的适宜工艺参数为:软化温度65℃、软化时间60 min、软化剂质量分数2%,Na HCO_3和CH_4N_2O则为:软化温度65℃、软化时间90 min、软化剂质量分数2%;其中,Na OH对刨切竹单板的软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影响土壤N_2O排放和CH_4吸收的主控因素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秀君  陈冠雄  徐慧 《林业研究》2001,12(4):239-242
本文于2000年7月,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鲜土壤为对象,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土壤进行培养实验,研究了影响土壤N2O排放和CH4吸收的主要因素。考察了温度、水分、pH值、NH4+及NO3-五因素对森林土壤N2O排放和CH4吸收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本试验设计的因素、水平条件下,N2O排放速率、CH4吸收速率二者均与土壤pH值和温度这两个因素呈显著正相关。并且N2O排放速率与CH4吸收速率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CPV)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室内个体、群体毒力测定表明:病毒包含体为2×10~5—2×10~8CPB/ml,校正死亡率均达82%以上,其浓度间致毒死亡率差异不显著。林间防治试验表明:林间致毒浓度为2×10~6CPB/ml时,校正死亡率70.7%,低于病毒加20%速灭杀丁(1∶2.5万倍液)死亡率88.5%的17.8%。温度平均低于18.4℃,幼虫总死亡率(73.5%—77.2%),温度平均在19—29℃之间的死亡率(82.7%—89.9%),病毒致死率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木质素的热解机理,利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在6-31++G(d,p)基组水平上对含有C_α位羰基的β-O-4型木质素二聚体模型化合物(3-羟基-1-(4-羟基苯基)-2-苯氧基-1-丙酮)的热解过程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C_α位上的羰基取代基可大大降低C_β—O的键解离能,提高C_α—C_β的键解离能,使得C_β—O的键解离能比C_α—C_β低91.5 k J/mol,因此该二聚体主要通过C_β—O键均裂的方式发生热解反应,其主要酚类热解产物是苯酚和4-羟基苯甲醛,次要产物是4-羟基苯乙酮,生成4-羟基苯甲醛的动力学最优路径是R7-a,其反应能垒为236.6 k J/mol。  相似文献   

15.
阔叶红松林土壤CO2,N2O排放和CH4吸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凋落物对CO2,N2O排放和CH4吸收的影响,从2002年9月3日到2003年10月30日,采用静态密闭箱技术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两种类型土壤生态系统的CO2,N2O和CH4的通量进行测定。两种土壤类型分别为表层有凋落物覆盖和没有凋落物覆盖。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对CO2,N2O和CH4通量有显著性影响(P<0.05)。有凋落物样地的CO2,N2O和CH4通量的日变化趋势和无凋落物样地中三种气体的日变化趋势相似,且CO2,N2O和CH4的日通量峰值都出现在18:00。有凋落物样地的CO2,N2O和CH4通量的季节变化趋势和无凋落物样地中三种气体的季节变化趋势也相似,但在一年之中,CO2和CH4的峰值出现在六月,N2O的峰值却出现在八月。研究结果还表明有凋落物样地CO2,N2O的日排放通量和年均排放通量明显大于无凋落物样地中两种气体的排放通量,但有凋落物样地的CH4日吸收通量和年均排放通量却小于无凋落物样地的CH4吸收通量。  相似文献   

16.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大兴安岭4种典型落叶松林(藓类-兴安落叶松林、杜香-兴安落叶松林、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在生长季主要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特征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落叶松林均为CO_2的排放源,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45.88(藓类-兴安落叶松林)、38.68(杜香-兴安落叶松林)、54.54(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62.98(杜鹃-兴安落叶松林) mg·m~(-2)h~(-1)。其中杜鹃-兴安落叶松林排放通量最高,4种林型土壤CO_2排放通量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CH_4平均排放通量依次为0.089(藓类-兴安落叶松林)、-0.037(杜香-兴安落叶松林)、0.004(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0.03(杜鹃-兴安落叶松林)mg·m~(-2)h~(-1),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和草类-兴安落叶松林为CH_4的源,另2种林型表现为CH_4的汇。其中藓类-兴安落叶松林贡献了该地区95%以上的CH_4排放量。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杜鹃-兴安落叶松林与土壤温度存在显著相关性。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和杜香-兴安落叶松林与土壤有机碳呈显著负相关。4种林型中仅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土壤CH_4排放通量与5 cm深土壤含水量存在显著相关性。N_2O平均排放通量依次为0.007 3(藓类-兴安落叶松林)、0.012(杜香-兴安落叶松林)、0.009 3(草类-兴安落叶松林)和-0.0003(杜鹃-兴安落叶松林)mg·m~(-2)h~(-1),表现为N_2O的源(杜鹃除外)。不同月份N_2O排放通量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4种林型N_2O的排放主要集中在夏末和秋季。影响N_2O排放通量的环境因子因林型而异,其中草类-兴安落叶松林与10 cm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全氮、碱解氮和有机碳呈显著负相关;杜鹃-兴安落叶松林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性;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和杜香-兴安落叶松林分别与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存在显著相关性,与土壤温度、含水量、pH值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降水变化对森林土壤CO2、N2O、CH4通量的影响,本研究以南亚热带红锥和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穿透雨减少50%和不减雨(对照),2013—2015年开展野外降水控制实验,结果表明:穿透雨减少仅导致红锥雨季土壤CO2排放通量比对照显著增加了39.1%,而对红锥全年和旱季土壤CO2排放通量、以及红锥全年、旱季和雨季土壤N2O排放和CH4吸收通量均无影响。对马尾松而言,穿透雨减少对其全年、旱季和雨季土壤CO2排放、N2O排放和CH4吸收通量的影响均不显著。另外红锥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大于马尾松,在减雨处理下更加明显。相关分析表明,红锥和马尾松土壤CO2排放通量与5 cm土壤温度呈指数正相关,与5 cm土壤温、湿度呈二元线性正相关;红锥和马尾松土壤N2O排放通量与5 cm土壤温、湿度的线性关系不显著;红锥土壤CH4吸收通量与5 cm土壤湿度和5 cm土壤温、湿度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而马尾松土壤CH4吸收通量与5 cm土壤温、湿度的线性关系不显著。总之,短期降水减少可能导致红锥雨季土壤CO2排放显著增加,然而不会改变马尾松土壤CO2、N2O和CH4通量。未来降水减少可能扩大红锥和马尾松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冬凌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冬凌草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其中分得7个化合物,经理化和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双冬凌草丁素(Ⅰ),(10Z,14Z)-9,16-二羰基-10,12,14-三烯-十八碳酸(Ⅱ),2′-乙酰氨基-3′-苯基丙基2-苯甲酰氨基-3-苯基丙酸酯(Ⅲ),α-香树脂醇(Ⅳ),β-香树脂醇(Ⅴ),2β-羟基齐墩酸(Ⅵ),2α-羟基乌索酸(Ⅶ)。其中化合物Ⅰ为一个新的对映-贝壳杉烷二萜二聚体,Ⅱ为新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化合物Ⅲ和Ⅵ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化合物Ⅴ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9.
木材乙酰化是木材化学改性中研究最多的,并且已经开始商品化.用乙酸酐对木材进行乙酰化的反应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 Wood-OH+(CH3CO)2O=Wood-OOCCH3+CH3COOH  相似文献   

20.
秋子梨品种完熟果实的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个秋子梨品种的完熟果实为试材,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3个品种完熟果实的香气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并结合谱库检索技术、人工解析和相关资料对化合物进行鉴定,用内标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3个秋子梨品种完熟果实中分别鉴定出41种、16种和34种香气成分,其果实香气成分主要由烯烃类、酯类、烷类、醛类等化合物组成;3个品种主要香气成分种类数及其质量分数、主要香气类别质量分数与香气总量均存在一定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十六烷、α—法尼烯、萘、乙酸己酯、丁酸己酯、乙酸2—苯基乙酯含量对果实香气程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