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中国冬播小麦品种淀粉特性的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研究淀粉特性的遗传变异有助于小麦面条品质的改良。分析了260份国内冬播小麦品种(系)和5份澳大利亚优质面条小麦品种的Waxy蛋白亚基组成和淀粉特性的遗传变异及其与籽粒硬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除峰值时间外,国内小麦品种(系)的籽粒硬度和淀粉特性等性状都表现出较大的变异,籽粒硬度、峰值黏度、低谷黏度和稀澥值等性状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是我国小麦优势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山东省近年来新育成小麦新品系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以 2017-2020 年山东省区域试验高产组和强筋组 429 份参试小麦新品系为试验材料,分析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山东省区域试验高产组材料的 Glu-A1、Glu-B1 和Glu-D1 位点分别以 N、7+8 和 4+12(频率为 33.2% 和 26.1%)亚基类型为主;强筋组材料分别以 1、7+8 和 5+10(频率为21.9% 和 23.7%)亚基类型为主。Glu-1 总评分显示,高产组小麦材料品质平均得分为 6.85 分,强筋组小麦材料品质平均得分为 8.63 分。本研究首次明晰了 2017-2020 年山东省区域试验高产组和强筋组参试小麦新品系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及主要类型,对于山东省小麦品质改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应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分析了372份甘肃小麦种质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igh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HMWGS)组成,以了解甘肃省小麦种质的遗传变异。研究表明,供试的甘肃省小麦种质可检测到20种HMW亚基变异类型和36种HMW亚基组合类型。地方品种的HMW亚基组合类型较少,而且以Null、7+8和2+12模式为主,育成品种的HMW亚基变异类型比地方品种丰富,以1、7+8和2+12三种变异类型的出现频率为最高。供试材料HMW-GS的品质评分在4~12分之间,平均得分为7.0,所筛选出的一批含优质亚基组合的种质可供育种工作进一步利用。  相似文献   

4.
陇东地区部分冬小麦品种(系)HMW-GS的组成与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乔岩  张成  徐丽蓉 《种子》2010,29(11)
本实验通过SDS-PAGE技术,对陇东地区部分冬小麦品种(系)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及亚基组成频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陇东地区冬小麦品种(系)存在16种亚基组合类型,以N,7+8,2+12亚基含量丰富,其出现频率占品种(系)总数的36.50%,而含5+10亚基的亚基组合类型只有3种,仅占品种(系)数量的9.62%.Glu-1位点遗传多样性单一,Glu-A 1位点仅有2种等位变异形式,N亚基频率最高(71.15%);Glu-B 1位点有4种等位基因变异形式,7+8亚基频率最高(59.62%);Glu-D 1位点上有6种等位基因变异形式,2+12亚基频率最高(61.54%).通过对地方品种、育成品种(系)和引进品种HMW-GS组成比较发现,地方品种亚基的组成类型呈现出组成单一,优质亚基少的特点;而外引品种和育成品种亚基类型较为丰富,且包含一定数量的优质亚基.  相似文献   

5.
小麦品质性状分子标记多重PCR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1B/1R易位、籽粒硬度、直链淀粉含量和穗发芽抗性等性状与加工品质密切相关,建立相关性状的多重PCR体系在小麦品质分子育种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现有品质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建立了适合不同品质类型品种评价和分子聚合育种的3个多重PCR体系,并用已知基因的品种(系)进行验证。多重PCR体系Ⅰ包括ω-secalin(1B/1R)、Vp1B3和Pinb-D1b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可用于一般的品质检测;体系Ⅱ包括ω-secalin、Ax2*、Bx17和Dx5 基因的检测,可望用于强筋小麦品种的选育;体系Ⅲ包括Wx-A1、Wx-B1和Wx-D1位点的检测,可用于淀粉品质或糯小麦的选育。每个体系内的引物之间不存在相互抑制作用和错配,检测品种(系)的结果可靠、重复性好,成本低。3个多重PCR体系用于小麦品质育种的亲本评价和杂交后代优质基因的聚合,将会提高优质专用小麦品种评价和选育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河南省21个小麦新品种(系)麦谷蛋白高分子量(HMW)亚基构成、不同等位基因间亚基变异及出现频率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计算了品质得分。结果表明,河南省现有小麦新品种(系)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构成中以2+12亚基居多,5+10亚基的品种数量较少,对今后河南省小麦品质改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小麦不同HMW麦谷蛋白亚基质量评分系统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HMW麦谷蛋白亚基组成不同是造成各品种间烘烤品质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同研究者分别依据亚基间沉淀值(Payne等,1987)、评价值(傅宾孝等.1989)、抗延伸力(赵友梅等,1990)以及包括沉淀值在内的多个性状(赵和等,1994)的差异。先后建立了各自的评分系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前3种亚基评分系统对亚基的质量评分具有一定的共性,个别亚基的评分则存在差异;赵和等(1994)的评分系统则侧重考虑1D控制的亚基对烘烤品质的决定性作用,1A和1B控制的亚基作用甚小,因而与其余3种评分方法存在较大分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就评价中国小麦品种的品质而言,国内制订的评分系统优于国外的。除容重、灰分等性状外,HMW麦谷蛋白亚基组成与大多数品质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乔岩  张成  杨芳 《种子》2012,31(11)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生化标记,对北部旱地冬麦区的74份普通小麦品种(系)进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进行了分析,并按照Payne等的评分方法计算其Glu-1位点的品质得分.结果表明:74个品种(系)中存在7种亚基变异类型和9种亚基组合类型.在7种亚基中,Glu-A 1位上null的出现频率最高(87.84%);Gly-B1位上主要为7+8亚基(70.27%);Glu-D1位染色体上主要以2+12亚基存在(82.43%).在9种亚基组合类型中以null、7+8、2+12出现频率最高,占供试材料的55.41%;其次为null、7+9、2+12的亚基组合,5+10亚基则多出现在上世纪70~80年的一些育成品种中.以外,陇东地区冬小麦品种(系)的品质评分为4~10分,平均得分较低,为6.16分.  相似文献   

9.
钟声  阮培均 《种子》1995,(6):24-26
该文对1983 ̄1994年南方冬麦区小麦良种区域试验毕节试点6轮参试品种(系)的产量及主要产量构成性状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期内育成小麦品种的穗粒数和穗粒重均较高,系丰产潜力提高的2个重要因素。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4个产量性状与数量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穗粒重〉穗粒数〉亩有效穗数〉千粒重,为小麦高产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根据《小麦植物新品种测试指南》的要求,本研究应用SDS-PAGE电泳方法,对79个测试品种及其近似品种进行了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分析。结果表明,申请品种和近似品种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存在着丰富的变异,在Glu-A1、Glu—B1、Glu-D1三个位点有12种变异类型,共检测出17个不同类型的亚基组合。利用这一性状,能够将约占69.6%的测试品种与近似品种区分开。和形态学性状相比,麦谷蛋白高分子量亚基表达状态多,表达稳定,遗传机制明确,可作为小麦品种测试中重要的高辨别力性状。  相似文献   

11.
高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扬麦20’的培育与推广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中国南方麦区高产广适性和弱筋小麦产业发展的需求,通过采用综合育种技术路线,育成了小麦新品种‘扬麦20’。试验结果表明其综合性状优异,中抗白粉病与赤霉病,纹枯病轻,较对照‘扬麦158’等增产3.4%~12.4%,主要品质指标符合国家弱筋专用小麦标准。该品种的育成与推广缓解了在南方麦区高产广适性品种的短缺问题,将促进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与相关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唐永生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154-154
弱筯小麦新品种靖麦11号是通过人工杂交系统选育成的优质旱地小麦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良性状。连续两年在云南省地麦良种区域试验中居首位,增产显著。日前通过栽培研究,正采取合同预约生产、合同供种、以加工利用促进原料生产的技术路线推广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陕253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小麦研究所育成的优质小麦新品种,其组合为陕229/陕213,它集优质、丰产、早熟于一体,具有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长等突出的品质特征。其成功选育说明:优质与高产能够完美结合;选择农艺性状优良互补、遗传背景复杂、品质较好的双亲是育成优质品种的基础;有效的品质测试手段是选育优质品种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航天搭载小麦诱变SP1代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为了对经航天搭载后(SP1)和留地面未经搭载的同一小麦品种主要苗期性状和成熟期性状进行比较和分析。【方法】以足够纯度和数量的烟2070、烟农24、烟农19、烟农21四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经“实践八号”返回式卫星搭载后与留地面未经搭载的同一小麦品种在相同环境下共同播种。【结果】小麦苗期性状有较大变化,表现为发芽率提高,出苗率和存苗率降低,白化苗出现,分蘖力和抗冻性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航天搭载有可能降低小麦种子苗期对外界环境条件的抵御能力。四个小麦品种SP1代变异株率为2%~3%;成熟期SP1代变异株性状也有较大变化,表现为生育期显著缩短,结实率有所提高,株型向松散趋势发展,穗型则均表现为棍棒形,株高、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变化品种间表现不一致。【结论】航天搭载诱发了小麦多种生物学性状变异,其中一些变异在处理当代即表现出来;航天搭载诱发的变异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这种变异可能是随机的,也可能与品种遗传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施氮量对黑土条件下春小麦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黑土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春小麦品种实现优质高效的施氮量,[方法]于2016—2017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温室选用2个中筋春小麦品种‘农麦4号’‘( NM4’)和‘农麦5号’‘( NM5’),2个强筋春小麦品种‘津强7号’‘( JQ7’)和‘津强8号’‘( JQ8’)为材料,采用盆栽方式,研究了3种施氮量0 kg/hm2 (N0)、120 kg/hm2 (N120)、240 kg/hm2 (N240)与品种互作对黑土春小麦籽粒蛋白质及氨基酸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施氮量和品种对春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氨基酸产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 或P<0.01),且施氮量×品种互作效应显著(P<0.05)。黑土条件下,如果仅从施氮量角度考虑,应采用N 120 kg/hm2的处理实现春小麦优质高效;如果仅从品种角度考虑,要获得较多的蛋白质产量和氨基酸产量,应选用强筋春小麦品种‘津强8 号’;如果从施氮量和品种互作的角度分析,强筋春小麦品种‘津强7 号’×施氮量N 240 kg/hm2,中筋春小麦品种‘农麦5’号×施氮量N 240 kg/hm2能够实现黑土地小麦优质高效。【结论】该研究为黑土区改善春小麦品质的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高产小麦新品种“绵阳24号”的产量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敖  李生荣 《种子》1998,(4):26-28
本文主要用EberharL-Russell的模式方法分析了1995、1996年南方冬麦区西南片大区区试试验资料,结果表明“绵阳24号”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及其它品种,具有高产、稳产,综合性状好,适应性广等材性,属于平均型稳定性品种。  相似文献   

17.
优质专用弱筋小麦靖麦11号选育及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永生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154-156
弱筯小麦新品种靖麦11号是通过人工杂交系统选育成的优质旱地小麦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良性状。连续两年在云南省地麦良种区域试验中居首位,增产显著。日前通过栽培研究,正采取合同预约生产、合同供种、以加工利用促进原料生产的技术路线推广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品种比较试验、栽培试验、高产示范试验及全国联合鉴定试验以及品质鉴定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新品种陕253属半冬性,生长健壮,株型紧凑,株高适中;成熟早,落黄好;对条锈病、白粉病、叶枯病等主要小麦病害有中等以上抗性,适应性广;面筋含量高、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长等优良的品质特征。在试验条件下,籽粒产量水平与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品种陕229持平或略高,高于小偃6号、陕麦150、小偃54、高优503、陕优225等优质品种,在中上生产条件下易于达到6750 kg/hm2以上,具有7500 kg/hm2以上高产潜力,有广阔的推广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小麦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我国林下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气候变化造成太阳总辐射量的下降,筛选出合适的耐阴小麦品种和建立健全林下种植小麦的配套栽培技术成为当务之急。笔者总结了遮阴对小麦生理特性和籽粒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讨论了适合遮阴条件种植的小麦品种应具有的生理特征和采取的栽培措施,指出遮阴处理后优选小麦叶片能维持较高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抗氧化酶活性(清除O2?和OH.活性氧自由基)等生理特征,以及灌浆速度快的小麦品种,施以垄作和合理氮肥运筹可以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最后展望了小麦良种良法配套在林木、果树和小麦复合种植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He Zhong-hu 《Euphytica》1991,58(2):165-170
Summary Three groups of characters selected using three methods were used to calculate genetic distance among two groups of winter wheat lines using Euclidean distance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s. These wheat lines were then clustered by the unweighted pair-group arithmetic average metho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tic distance and standardized potence was seemingly influenced by genetic materials. In order to obtain promising crosses, it is advisable to select parents from intercluster rather than intracluster material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repeatability method was bett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and weighting methods for selecting characters for distance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