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同期播种条件下,前期地膜覆盖直播玉米的生长发育进程明显地早于育苗移栽玉米。植株的干物质累积直播玉米在前期高于育苗移栽玉米,后期以方式1和方式2育苗移栽的玉米赶上、甚至超过直播玉米,而以方式3育苗移栽的玉米则仍低于直播玉米;从根系来看,育苗移栽玉米的次生根系的发育明显优于直播玉米。籽粒产量以方式1、方式2育苗移栽的玉米为最高,其次是前期覆膜的直播玉米,而以方式3育苗移栽种植的玉米显著最低。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潘德怀  杨忠热  黄永林  罗群 《农技服务》2007,24(7):18-18,22
通过玉米不同种植方式的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翻耕育苗移栽、免耕育苗移栽、翻耕精量直播和免耕精量直播相互间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以玉米翻耕育苗移栽的产量最高,达8488.5kg/hm~2,以免耕精量直播投产收益比最好,达1:2.39。  相似文献   

3.
油菜是我乡主要油料作物,也是紫云县主要秋冬种作物之一。在我乡大多数农户油菜种植一直都采用小窝点播的方式进行种植,为了改变种植方式提高油菜产量,根据县农业局的安排,2013年又在我乡实施了杂交油菜育苗移栽栽培试验。经过研究,试验地选在我乡没有进行过杂交油菜育苗移栽过的村——新山村下马达组进行。为我乡加大推广杂交油菜育苗移栽面积提高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 近年来,推广玉米育苗移栽虽是玉米高产的一项技术,但由于玉米育苗移栽费工费时。加上此时正是温室两段育秧等春忙季节,很多农户都因劳力等因素不能搞玉米育苗移栽,仍然以传统的直播(点播)方式栽植玉米。那么,如何提高直播玉米产量呢?关键  相似文献   

5.
玉米不同种植方式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产量上,育苗移栽+平作处理的产量最高,直播+平作与直播+垄作2个处理之间产量差异不明显;经济效益上,直播+平作处理的净产值最高。因此,在劳动力比较富积的地区,玉米种植建议采用育苗移栽+平作的方式;在外出务工人口多、农村劳动力相对欠缺的地区,玉米种植建议采用直播+平作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植方式和播期对直播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不同种植方式和播期对直播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粪团育苗移栽+平作产量最高,产量为8287.5kg/hm2,玉米直播+平作产量次之,玉米直播+垄作产量最低,但从经济效益来看,净产值最高的是直播+平作,育苗移栽+平作与直播+垄作之间无太大差异,又都明显低于直播+平作;直播方面,4月6日播种的产量和效益低于4月11日,但高于4月16日、21日、26日;4月11日播种的产量和效益高于4月16日、21日、26日。因此,在劳动力比较富积的地区,玉米种植建议采用育苗移栽+平作的方式;在外出务工人口多、农村劳动力相对欠缺的地区,玉米种植建议采用直播+平作的方式;建议该地玉米的最佳播期为4月11日。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玉米营养钵育苗移栽与常规种植对比实验,推广使用营养钵压制育苗移栽技术。  相似文献   

8.
玉米育苗移栽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平罗县进行了玉米育苗移栽技术试验,结果表明:鲜食玉米品种NDW68产值效益高,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籽粒型玉米F10-3通过育苗麦后移栽能安全成熟,但效益较低;青贮玉米品种ND4产量较高,但除去育苗移栽成本,效益差.从移栽期看,7月4日移栽比7月8日移栽产量高、效益好,表明冬小麦育苗移栽时间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9.
玉米营养钵育苗移栽与常规种植的对比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玉米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的应用价值,我们选取同样的供试品,给予常规种植及营养钵育苗移栽两种方式进行种植,通过对两种方式的种植结果的对比来突出玉米营养钵育苗移栽方式的优势,同时探讨该种植方式适宜的播种时间和移栽时间。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玉米营养稀泥方块育苗移栽技术是一项继纸袋育苗、机制营养钵育苗、塑料秧盘育苗之后发展起来的又一项抗旱育苗移栽新技术。笔者通过多年的示范推广总结出该技术完整的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11.
玉米是兰坪县主要的粮食栽培作物,玉米的种植技术水平及产量将对兰坪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从玉米营养稀泥方块育苗定向移栽技术来简单阐述怎样才能提高兰坪县的玉米单产,增加粮食总产。  相似文献   

12.
 玉米育苗移栽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育苗基质中的氮素营养水平对移栽玉米的生长发育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每kg育苗土壤中加入氮素营养0 mg或者300 mg皆不利于移栽玉米的大田生长。这与移栽时幼苗体内的氮、磷营养状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每kg育苗基质中加入150 mg氮素培养下的玉米移栽苗可以获得较好的氮、磷营养状况,并在后期形成较高的干物质积累和产量。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育苗基质中的氮素供应以中等水平为宜。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验证保水剂的保水效果及增产效果在我市农业生产上应用情况及保水剂的施用方法,特在玉米上进行保水剂抗旱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玉米上施用保水剂,成熟期提前2 d,秃尖减少、穗粒数及千粒数增加,从而增加玉米产量,显著提高效益。玉米直播方式比较,施用保水剂产量达6 450.00 kg/hm2,纯收入增加了2 395.2元/hm2,投产比增加0.21;玉米养坨育苗移栽方式,其保水剂与玉米养坨育苗移栽效果最佳产量达8 176.5 kg/hm2,纯收入增加了2 936.7元/hm2,投产比增加0.20;其次是保水剂拌种+营养坨育苗移栽,产量达7 678.5 kg/hm2,纯收入增加了1 641.9元/hm2,投产比增加0.09;保水剂穴施也能使玉米增产,产量达7 461.0 kg/hm2,纯收入增加了1 826.4元/hm2,投产比增加0.16。说明,同样的种植方式(直播和育苗移栽),使用保水剂浸种都能使玉米增产。  相似文献   

14.
分析玉米的生产现状及生物学习性,在对玉米进行育苗机械移栽技术系列研发及试验后,发现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能有效延长玉米生长期,抵御春旱等自然灾害,科学调节"三夏"期间收获、种植的时间差,认为此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玉米是黑龙江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几年,玉米的种植面积已达到总耕作面积的40%。由于伏旱、秋风冷害及风雹等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的提高。经研究证明,营养钵(块)、塑料软盘育苗移栽是玉米高产稳产的有效措施,是玉米栽培技术上的一项重大改革。为夺取玉米高产丰收,实现产量增长的目标,本文介绍了杂交玉米育苗定向移栽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玉米营养干坨育苗和移栽技术已经存在了好几年的历史,其已经成为一项传统的优势技术,实践证明,采用营养干坨育苗能够切实保证育苗出苗全,苗齐、苗壮,是有效避免常规播种导致缺秧断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其既能够保证单位面积中的玉米植株数量,又能发挥个体的生产潜力,从而实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我们应该对玉米营养干坨育苗和移栽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切实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7.
生姜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调味蔬菜,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本市生姜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为进一步提高生姜露地栽培产量及效益,推广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根据本市生姜栽培特点总结出了生姜育苗移栽间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模式通过育苗移栽延长生姜生育期,间作玉米为生姜遮阴营造适宜的田间小气候等栽培措施,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适合册亨县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开展了玉米直播试验,结果表明:育苗移栽+平作的产量和净产值明显高于直播+平作、直播+垄作,直播+平作的产量和净产值略高于直播+垄作。在劳动力比较富集的地区,玉米种植建议采取育苗移栽+平作的方式;在劳动力相对欠缺的地区,建议采取直播+平作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良种良法配套,设计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移栽、无土育苗移栽和麦后大苗移栽4个处理,研究了中棉所72适宜的种植方式.结果表明,棉花采用地膜覆盖,结铃较早,成铃较多,产量较高,但种子投入较大;采用麦后大苗移栽,结铃较晚,成铃较少,产量较低,但小麦可以满幅播种,小麦产量高,适合在小麦主产区推广;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和无土育苗移栽,棉花产量居中,种子用毒较少,仍为目前比较适宜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20.
以河北曲周为例,利用AquaCrop模型和指标评价法,建立了粮食作物生长环境要素(气象、土壤等)与产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并评价了地膜覆盖和育苗移栽技术下作物(冬小麦、夏玉米)对水热资源的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AquaCrop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作物(冬小麦、夏玉米)的冠层覆盖度、生物量和产量,并能分析作物种植技术对水热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2)地膜覆盖和育苗移栽技术显著影响作物(冬小麦、夏玉米)在播种-拔节时期的水热资源利用效率;3)冬小麦地膜覆盖和夏玉米育苗移栽技术的水热资源利用效率分别提高0.67和0.50,产量分别增加326和972kg/hm2。说明冬小麦地膜覆盖和夏玉米育苗移栽技术可以影响作物在关键生育期内对水热资源的利用以及提高作物的产量。本研究旨在为其他作物效率和理论潜力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可作为冬小麦和夏玉米因干旱、冻害以及播种不及时等原因受灾的一种补救技术,为曲周地区的作物种植技术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