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冀北山地不同疏伐密度下油松风景林美景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比不同密度油松风景林的景观质量、探究研究区景观林合理的抚育经营措施,以冀北山地五道沟风景林区不同密度的油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SBE法进行景观质量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按林分美景度值由大到小排序为375株/hm2、300株/hm2、525株/hm2、825株/hm2、675株/hm2、1 049株/hm2,密度为375株/hm2的林分最受人们喜爱;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知,林分密度(X_1)、树干形态(X_2)、胸径(X_3)、枝下高(X_4)、枯枝数(X_5)这5个景观要素对林分美景度值影响较大,模型为:SBE=-4.656-1.662 X_1+0.287 X_2+0.035 X_3+0.400 X_4-0.101 X_5;分析可知,密度小、胸径大、树干通直、枯枝数少、枝下高在4~5m之间的林分美景度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SBE法,以塞罕坝机械林场落叶松纯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樟子松纯林和桦树天然次生林等4种主要林分的林内景观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纯林和白桦落叶松混交林美景度较高,樟子松纯林次之,桦树次生林最低;平均胸径在15 cm以下、密度在1 250株/hm2以上、林分透视距离在1倍树高以下、乔灌草结构、灌木盖度高于90%、灌木高度在1m以上,都显著降低了林内美景度;密度、林分结构(乔灌草结构)、灌层盖度(≥90%)3个指标进入美景度与林分指标的回归模型,解释了55.1%的因变量,且均与美景度为负相关关系,说明这3个指标显著降低了林分的美景度;林分美景度与灌层的生物多样性无显著相关关系,降低灌木层的高度和盖度,既可以增加美景度也不会影响灌层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长春市典型城市森林景观秋季美学特征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美景度评价法(SBE)对长春市典型城市森林景观秋季美学质量进行了科学与系统的分析与评价,将长春市城市森林景观要素与美景度间建立了关系,对影响长春市城市森林群落秋季景观美学特征的因素进行了筛选和提取,在以上分析结果基础上将长春市城市森林景观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平均冠幅、灌木高度等级、灌木盖度等级、林分密度等级与林分郁闭度等级为影响长春市秋季城市森林景观综合美景度的主导因素。群落乔木树种多样性、乔木生长状况、灌木分布、植物景观密度与群落结构确定为影响长春市秋季城市森林景观的主要因子。并将长春市秋季城市森林景观分为3类,分别为:(1)以郁闭度较低,有阔叶树种,乔木较多,且灌木较少的公园绿地为主的城市森林景观;(2)以针阔混交类型绿地为主,且灌木高度与盖度较大的城市森林景观;(3)多为乔灌草复层结构,并以落叶阔叶林分或针阔混交林分为主,且灌木较多的城市森林景观。由此可见,植物种的合理搭配、密度控制与树种选择,能够改善林分质量、林分层次与景观色彩,是提高城市森林景观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深圳市城市森林林内景观的美景度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分析深圳市城市森林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美景度评价法对城市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的林内景观进行景观评价,分析影响森林景观的主要因子,建立各类森林景观美景度模型,探讨主要构景要素与城市森林景观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深圳市人工林较天然次生林的林内景观质量高,人工林林内景观美景度平均值为0.092,天然次生林为-0.187。影响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林内景观质量的主要因子不同,人工林林内景观主要受林下层高度、层间植物丰富度、林木排列方式、枯树倒木、林下层统一度等9个因子影响,其景观模型是 SBE =0.131+0.177x5-0.195x8+0.208x9-0.162x10-0.129x12-0.00008x17+0.113x21+0.007x23-0.571x25;次生林林内景观主要受枯落物、郁闭度、通透距离等因子影响,其景观模型是 SBE =-2.016+0.157x1+0.215x4+1.753x16-0.063x18+0.021x24。  相似文献   

5.
花山喀斯特风景林群落结构与林内景观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和正确地认识群落结构特征与景观美学质量的关系,对揭示森林景观美学质量的形成机制和进行景观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美景度评价法(Scenic Beauty Estimation,SBE)和回归分析,从林分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物种组成等群落结构特征层面,分析群落结构特征与景观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群落结构要素对美景度贡献大小顺序依次为Pielou均匀度指数乔木层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林层数乔木层平均高度;Pielou均匀度指数和乔木层密度与美景度呈负相关关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林层数和乔木层平均高度与美景度呈正相关关系;物种丰富、乔木层密度较小、林层数多、乔木层平均高度较大的林分具有较高的美景度值。根据群落结构和林内景观质量关系得出群落结构优化策略,首先尽可能满足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需求,在此前提下从水平和垂直结构等空间配置上,综合运用林分抚育、林下层管理和美学规划等措施,构建出符合生态要求和具有较高美学价值的森林景观。  相似文献   

6.
湘东常绿阔叶林林内景观质量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位于湘东的浏阳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阔叶林的林内景观为研究对象,从所拍摄的照片中选取了45张最具代表性的,采用SBE评价法对景观的质量进行评价。把林内景观分解为13个要素,每个要素设置3~4个类目,共计39个景观要素组合。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归回分析,剔除了相关性小的要素,保留了6个相关性较大的要素。结果表明,林内景观要素对美景度的贡献率依次为平均树高(27.7%)、平均胸径(20.2%)、林分密度(17.3%)、色彩丰富度(16.4%)、枯树倒木(9.4%)、绿视率(9.0%),据此建立了景观美学质量与各景观因子类目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提出了修枝、调整林分密度、清理枯倒断木、增加地被植物等提质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7.
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云窝-天游片区为研究对象,采集40个样地典型样本照片和9张景观类型样本照片,通过SBE评价法计算景观美景度值,利用SD法获得景观要素量化值,并建立景观美景度与景观要素间的线性关系模型.结果表明,云窝一天游片区的景观美景度值为14.41,公众对景观质量反应度一般;景观评价模型为Y=-98.981 +67.161X6+71.038X11 +59.243X12 +49.044X15-140.732X18,模型极显著相关,可信度为99%;影响景观质量的主要景观要素为植物生长情况、路侧设施、路侧景观、文化景观和服务设施.  相似文献   

8.
造林密度对米老排人工林初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不同造林密度对米老排人工林生长的影响规律,为米老排人工林定向培育过程中的密度控制提供参考。[方法]以广东省云浮市造林后6年生米老排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造林密度(625、833、1 111、1 667、2 500株·hm~(-2))林分平均树高、优势木高、胸径、保留率和枝下高等生长指标进行连续4年调查。[结果]表明: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米老排林分平均胸径、胸径连年生长量、保留率、单株材积和材积连年生长量均显著减小,而枝下高、林分蓄积量和蓄积连年生长量显著增加。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造林密度对林分高生长的影响比较小。造林后第6年,密度1 667株·hm~(-2)林分的平均树高最大(11.4 m),优势木高以密度1 111株·hm~(-2)林分的最大(13.3m),树高连年生长量以密度625株·hm~(-2)林分的最大(1.5 m·a~(-1));密度625株·hm~(-2)林分的平均胸径、胸径连年生长量、单株材积和材积连年生长量均最大,分别为14.3 cm、2.5 cm·a~(-1)、0.097 3 m~3和0.038 2 m~3·a~(-1),比密度2 500株·hm~(-2)林分的分别增加27.7%、81.0%、49.0%和82.4%;密度2 500株·hm~(-2)林分的枝下高、蓄积量和蓄积连年生长量均最大,分别为6.0 m、149.4 m~3·hm~(-2)和44.8 m~3·hm~(-2)·a~(-1),分别是密度625株·hm~(-2)林分的2.61、2.52、1.95倍。[结论]分析了造林密度对米老排初期生长的影响,对米老排人工林的培育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林分空间结构对兴安落叶松单木直径生长的影响,为大兴安岭天然落叶松次生林的有效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 ]以大兴安岭天然落叶松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塔河林业局盘古林场50株兴安落叶松解析木数据,采用S-Plus软件中的NLS函数对8种常用的林木生长模型进行拟合优度评价,进而确定最优基础模型;通过再参数化方法,考虑常用林分因子、单木因子、物种多样性以及林分空间结构等参数对林木直径生长的影响;最终,采用NLME函数构建兴安落叶松单木直径生长的最优混合效应模型,并系统评价不同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 ]兴安落叶松单木直径生长的最优基础模型为Mitscherlich方程(调整系数Ra2=0.628 5),其参数a分别与林分平均树高、单木胸径、混交度和角尺度显著相关,而参数b则与林分平均胸径和竞争指数显著相关;据此,建立的兴安落叶松广义直径生长模型的Ra2值相较基础模型提升约31%(Ra2=0.826 4);通过引入随机参数(参数a1)、异方差函数(幂函数varPower)、时间序列函数(高斯结构corGaussian),单木水平的混合效应模型进一步将Ra2值提升约17%(Ra2=0.971 0);五折交叉检验结果表明,混合模型的调整系数、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83 8、0.56 cm和0.72 cm,能够满足单木直径生长预测的需要。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单木直径生长量随着单木胸径、角尺度和混交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竞争指数的增加而减小;当各变量数值每增加10%时,其对应的胸径生长量依次为:+0.45 cm、+3.62 cm、+4.71 cm、-0.34 cm、-0.21 cm和-0.73 cm,但取决于不同的林分特征和生长阶段。[结论 ]林分角尺度、混交度和竞争水平对兴安落叶松单木直径生长具有显著作用,在后续森林经营中应通过合理的采伐来降低林木的竞争水平,并注重创建和维护林木的随机分布格局和混交程度。  相似文献   

10.
《林业科学》2021,57(2)
【目的】探讨森林色彩景观格局指数(简称色彩格局指数)、色彩属性指标与观赏效应值(SBE)之间的量化关系,建立观赏效应评价模型,筛选影响SBE的关键指标,以期为森林色彩景观格局配置提供指导。【方法】以长三角地区典型山地森林景观为对象,应用PS、Color Impact、CAD、ArcGIS、Fragstics软件工具划分色彩斑块、计算色彩格局指数,借助心理物理学方法获取观赏效应量值,统计分析色彩格局指数、色彩属性指标与SBE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观赏效应评价模型,筛选影响SBE的关键指标。【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最大斑块相对面积(r=-0.31,P0.05)、森林色彩分布模式(r=-0.690,P0.01)、蔓延度指数(r=-0.398,P0.01)与色彩观赏效应值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负相关;平均斑块分维数(r=0.322,P0.05)、香侬多样性指数(r=0.352,P0.05)、景观丰度((r=0.655,P0.05)、全色明度(r=0.482,P0.01)与色彩观赏效应值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景观水平指数与SBE相关性高于斑块水平指数,全色属性指标与SBE相关性高于主、辅色属性指标;全色色差、边缘密度、周长面积比3个指标间均极显著正相关(r0.800,P0.01),主色相对面积与蔓延度指数间极显著正相关(r=0.862,P0.01)、蔓延度指数与香侬多样性指数间极显著负相关(r=-0.862,P0.01)、主色相对面积与香侬多样性间极显著负相关(r=-0.866,P0.01); SBE评价模型(R~2=0.834 4)显示,全色相对面积大但主色相对面积较小、色斑边缘曲折自然且形状趋向圆满、色彩丰富但空间分布不均匀、趋向聚集又不完全连成一体、色斑镶嵌自然有序的森林色彩景观的观赏效应高;本研究首次提出的森林色彩分布模式指标对SBE的影响极显著(r=-0.690,P0.01),色彩格局疏密变化有致、秩序感高、自然性强的色彩分布模式的SBE高。【结论】SBE与色彩格局指数之间存在显著、极显著相关关系,基于此建立评价模型,应用色彩格局指数进行色彩观赏效应评价的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1.
Scenic beauty estimation (SBE) models that quantify landscape aesthetics through picture-based questionnaires are complicated to develop. Therefore, precise, simple, and widely applicable models of SBE prediction based on tree and stand measurements must be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tree- and stand-based SBE models to Chinese fir forest managemen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and tree height (H) measurements and tree- (TSBE) and stand (SSBE)-based SBE predictions were assessed. TSBE and SSBE we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DBH and H measurements according to either a power function or linear function, depending on the variables. When the mean stand DBH was less than 8.4?cm or H was less than 9.8 m, dense canopies resulted in negative SSBE residuals. In stands with large trees and non-dense canopies, the residuals of SSBE were positive. We conclude that average H and DBH measurements within a stand can be used to predict SSBE by extrapolating the tree-based SBE model to form a stand-based SBE model. Therefore, SBE models based on individual tree measurements can provide quantitative guidance for forest landscape quality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12.
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天然林枯立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沙地樟子松天然纯林中枯立木的数量及空间结构特征,探究枯立木形成的原因,为樟子松林的保护和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在沙地樟子松天然纯林中设置2块1 hm~2的大样地,用全站仪对样地中所有胸径大于5 cm的立木进行定位并进行全面调查;对调查样地的基本特征,枯立木的数量特征及径级分布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用于表达林分中枯立木微环境的活立木比的概念,并采用林分空间结构参数一元分布和二元分布分析方法,对枯立木与其最近4株相邻木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2块不同密度的樟子松天然纯林下更新幼苗和枯立木数量相差较大,密度较小(样地1)的样地更新幼苗和枯立木较少,而密度较大的样地(样地2)中枯立木达到200棵,林下更新幼苗数量达到15 280株·hm~(-2);樟子松天然纯林样地内枯立木主要以小径级木为主,胸径集中在11 cm以下;样地1枯立木径级连续分布,幅度较窄;样地2中的枯立木径级幅度较宽,但在20 22 cm缺刻,有2株大于23 cm的枯立木;2块样地中枯立木的分布格局均为随机分布,样地1中枯立木周围的4株相邻立木大多为活立木,且胸径较枯立木大;样地2中,只有一半的枯立木周围的最近4株立木为活立木,且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枯立木胸径不是最小的,枯立木有连续分布的现象。2块样地中枯立木的角尺度-大小比数二元分布特征的差异不明显,而角尺度-活立木比二元分布特征和大小比数-活立木比二元分布特征差异明显,样地1中枯立木的最近4株随机分布于其周围的相邻木为活立木且胸径大于枯立木的比例明显高于样地2,而枯立木最近4株随机分布于其周围的相邻木有枯立木的比例明显小于样地2。[结论]樟子松天然纯林枯立木以小径级林木为主,枯立木的数量与林分密度相关,林木竞争是林木死亡的主要原因,密度过大也会产生病虫害,因此,对天然樟子松纯林要进行适度经营,保持合理密度。  相似文献   

13.
云南松天然林的种内和种间竞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云南松天然林内云南松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的测定,分析揭示竞争强度在云南松群落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云南松种群的生态适应机制.[方法]在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云南松天然林设置样方进行群落学调查的基础上,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以云南松为对象木,定量分析林分、对象木、竞争木的竞争强度,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对象木胸径与林分、种内、种间竞争强度的函数模型.[结果]天池自然保护区云南松天然林的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分别为80.16%和19.84%;云南松种内与主要伴生树种种间竞争强度大小顺序为:云南松种内> 水红木> 华山松> 米饭花> 大白花杜鹃> 槲栎> 马缨花> 旱冬瓜;云南松与整个林分、伴生树种以及种内的竞争强度与对象木胸径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对象木胸径越大,其竞争能力越强.[结论]云南松天然林内云南松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种内竞争;林分种内及种间竞争强度与对象木胸径间存在CI=AD-B形式的幂函数关系;胸径20 cm以上云南松的竞争压力变化趋于平缓,胸径20 cm以下的云南松中、幼林是抚育管理的重点林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大兴安岭呼中林区兴安落叶松天然林胸径和树高的一元、二元分布特征,揭示脆弱地带森林群落的林木大小分布特征。[方法]在大兴安岭呼中林场设置3种不同类型兴安落叶松林固定样地,利用整体和分层的方法,对样地林分胸径和树高的变化规律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草类-落叶松林直径分布为单峰分布,其他2块样地为双峰分布; 3块样地林木直径分布均呈左偏。杜鹃-落叶松林树高分布为多峰分布,其他2块地均为单峰分布; 3块样地林木树高分布均呈右偏。(2) 3块样地上、下层林木的直径分布均为单峰分布,上层木直径分布均呈左偏,下层木直径分布草类-落叶松林右偏,杜鹃-落叶松林左偏,杜香-落叶松林为近似正态。杜鹃-落叶松林的树高上、下层分布为双峰,其他2块样地均为单峰,3块样地上层木树高分布均左偏,而下层木树高分布均右偏。(3)草类-落叶松林和杜鹃-落叶松林小径阶林木株数占绝大多数。3块样地林分中树高与胸径的比值在小径阶林木中明显大于大径级林木。草类-落叶松林和杜鹃-落叶松林上层木中小径阶林木株数所占比例稍大,杜香-落叶松林和杜鹃-落叶松林下层木中大径阶林木株数比例稍大,但3块样地上层和下层木树高与胸径的比值在大小径阶林木中均无明显差异。[结论]高密度的杜鹃-落叶松林平均树高要高于低密度的杜香-落叶松林和草类-落叶松林平均树高,而平均胸径无明显差异。3块样地林分中树高与胸径的比值小径阶林木中明显大于大径级林木,但其差异在上层和下层林分中均表现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沙地樟子松天然纯林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了解红花尔基地区沙地樟子松天然纯林的结构特征,指导沙地樟子松的保护与经营。[方法]在红花尔基地区设置2块100 m×100 m的樟子松天然纯林固定样地,利用样地内每木定位调查数据和分析统计软件进行一元分布及二元分布特征分析。[结果](1)樟子松天然林纯林直径分布为单峰或多峰山状分布,垂直结构简单,只有乔木层和草本层。(2)樟子松天然纯林的林木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接近随机分布,林木分布格局类型与林分密度无关;林分中樟子松个体竞争激烈,多数单元中林木呈较密集状态。(3)2块样地中随机分布状态下的林木多数为中等密集或比较密集,不同分布状态下的林木优劣性差异较小;低密度樟子松天然纯林中多数密集状态的林木为绝对优势木或优势木,而高密度林分中林木密集度分布与林木大小无关。[结论]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天然林结构不合理,应选择病腐木及聚集分布的个体作为潜在调整对象,进行密度调整和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土壤密度是最基本的森林土壤水文物理性质参数,为了定量描述土壤密度随坡位的变化和影响因素,研究不同坡面土壤密度的空间异质性。[方法]在宁夏六盘山半湿润区香水河小流域,选择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灌丛2个典型坡面,按坡位从上到下设置连续样地。2014年进行了森林土壤调查,在样地内掘土壤剖面,采用环刀法,分层测定土壤密度。[结果]在1 m深土层内,土壤密度(Y,g.cm-3)随土层(X,cm)加深呈线性增大,拟合关系式:华北落叶松坡面为Y1=0.755 5+0.007 7X(R2=0.99),天然灌丛坡面为Y2=0.919 5+0.004 7X(R2=0.98),其原因包括植被根系活动、土壤生物活动、砾石含量等的土层差异;在2个坡面上,0 100 cm土层平均土壤密度均有明显坡位差异,且2个坡面的沿坡整体变化趋势不相同,华北落叶松坡面从坡顶到坡脚是先逐渐增大,后趋于稳定;天然灌丛坡面从坡顶到坡脚是"增大-减小-增大"的趋势,不同土层土壤密度的坡面变化也各不相同。在华北落叶松林坡面引起土壤密度坡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海拔,而在天然灌丛坡面是植物生长状况;2个坡面的土壤密度平均值均出现在相对坡长的0.4 0.5处。坡面上各样地的平均土壤密度和坡面平均值的差值(Z,g.cm-3)随相对水平坡长(样地离开坡顶水平距离和整个坡面水平坡长的比)(X,m)变化的回归关系式分别为:华北落叶松坡面Z1=-0.139X2+0.25X-0.080 1(R2=0.93),天然灌丛坡面Z2=0.494 4X3-0.767 2X2+0.340 3X-0.040 5(R2=0.95)。[结论]华北落叶松林坡面和天然灌丛坡面的土壤密度都存在明显的坡位变化,但变化格局和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基于土壤密度坡面变化的拟合关系,可实现从特定坡位测定值推算坡面平均值的尺度转换。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不同竞争强度个体的树高-胸径关系模型,并探讨竞争强度对树高-胸径关系的影响。[方法]采用蛟河42 hm2成熟林固定样地中4个树种的树高-胸径数据,用Chapman-Richards、Logistic、Korf和Weibull模型这4种应用广泛的经验模型进行树高-胸径曲线拟合,选出适合的最佳模型。[结果]表明:(1)4个树种的12组个体中有7个组的最佳模型形式是Weibull模型,4个组的最佳模型形式为Chapman-Richards模型,只有1组为Korf模型。(2)同一树种的低竞争强度个体和高竞争强度个体的最优模型形式不同。(3)用独立样本数据对最优模型进行检验,模型表现良好。[结论]Weibull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4个树种各竞争强度的树高-胸径关系,能够适用于本地区针阔混交林的树高-胸径模拟,并且竞争强度会影响树高-胸径关系,将各竞争强度个体分别进行树高-胸径拟合可以提高模型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兴安落叶松生物量增长率对氮沉降是否存在响应,年际间是否存在差异;不同径级是否会影响兴安落叶松生物量增长率对氮沉降的响应。[方法]通过人工氮添加的方法模拟大气氮沉降变化,探究兴安落叶松林连续3年(2014—2016)树木生物量的变化对氮沉降的响应。从2012年开始,共设置4个氮添加水平,分别为对照(CK,0 g·m-2·a-1)、低氮(TL,2.5 g·m-2·a-1)、中氮(TM,5 g·m-2·a-1)和高氮(TH,7.5 g·m-2·a-1),每年的生长季(5—10月)按月将NH4NO3溶于32 L蒸馏水,利用背喷式喷雾器均匀喷洒于样方内,对照样地喷洒等量纯净水。[结果](1)3年间各施氮处理生物量增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年份生物量增长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且2016年生物量增长率明显高于前两年(P0.05)。(2)2014年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2015年TL处理的生物量增长率显著高于TM和TH处理(P0.05),2016年TL处理的生物量增长率显著高于TH处理(P0.05)。(3)不同处理对年际间不同径级生物量增长率也产生不同影响。TL处理对2014和2016年的10 15cm径级的兴安落叶松生物量增长率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TM处理对所有年份10 15 cm和15 20 cm径级兴安落叶松生物量增长率均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TH处理对所有年份胸径大于10 cm的3个径级(1015、15 20、20 cm)兴安落叶松生物量增长率均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结论](1)长期氮添加有可能导致树木生长率的增量逐渐减少甚至出现抑制,将改变现有北方森林生态系统碳源汇动态;(2)由于不同径级树木对氮沉降的响应不同,为提高氮沉降对北方森林碳库影响的模型预测精度,应按不同径级分别模拟。  相似文献   

19.
闽楠天然次生林自然更新的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闽楠天然次生林自然更新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其科学经营及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江西省吉安市闽楠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调查获取数据,运用多元数量化模型I建立闽楠幼树幼苗重要值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模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单个环境因子对闽楠幼树幼苗更新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密度(闽楠下种母树株数、郁闭度、株数密度)、坡位、腐殖质层厚度、坡向、林下植被盖度、凋落物层厚度是影响闽楠天然次生林自然更新的主要因素,偏相关系数在0.325 7 0.715 7之间,t检验结果为极显著或显著;模型复相关系数为0.966,F检验结果为极显著(F=30.96~(**))。[结论]闽楠下种母树株数对其幼树幼苗的更新起着最主要的作用,而郁闭度与株数密度过高或过低、凋落物层越厚、腐殖质层越薄、林下植被盖度越大均不利于其自然更新,同时,半阴坡、下坡位条件下的闽楠幼树幼苗的更新好于其它坡向与坡位。为促进闽楠幼树幼苗的自然更新,林分中闽楠下种母树应保留200株·hm~(-2)以上,以及对郁闭度、林下植被盖度及凋落物层厚度等实施相应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