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明确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和国家“双减”方针指导下的东北春大豆田蛴螬防治指标,在沈阳春大豆田 播种后采用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虫口密度下的东北大黑鳃金龟3龄幼虫对大豆死亡株率和大豆产量的影 响。结果表明,大豆产量(y)与虫口密度(x)呈负相关关系(y =﹣0.0135x﹢0.4232,32>x≥1,r =﹣0.990),产量损失率 (y)与蛴螬虫口密度(x)与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y=3.0051x﹢2.6781,x≥1,r=0.991);x≥4,即虫口密度≥4,产量与产量 损失率均达到显著差异;基于防治收益应大于防治成本的原则,确定了东北春大豆田东北大黑鳃金龟3龄蛴螬幼虫 的防治指标应为2.33头/m2。不同时期、不同虫口密度下蛴螬危害造成的大豆死亡株率间存在较大差异。每平方米 有1~5头蛴螬为害时,大豆苗期(V1)死亡株率达到48.18%~57.87%,至大豆初花期(R1)大豆死亡株率达到65.67%~ 75.05%,V1期死亡株率远大于V1至RI阶段的死亡株率,因此要加强苗期蛴螬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双斑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成虫危害对大豆产量损失的影响及其经济阈值,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小区罩网接虫方法,研究了不同虫口密度下大豆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长春地区,双斑萤叶甲成虫在大豆田间发生危害的高峰期为7月26日到8月22日,共40 d,随着该害虫虫口密度上升,大豆植株有效结荚数降低,瘪荚率上升,百粒重下降,同时大豆的产量显著降低。双斑萤叶甲成虫密度与大豆瘪荚率的关系符合逻辑斯蒂模型y=8.720/(1+e~((0.718 9-0.026 0x))),与百粒重之间的关系符合二次曲线模型y=19.608 5-0.155x+0.002 4x~2,与大豆产量的关系符合修正指数模型(y=53.207 8+33.408 9×0.940 8x,p0.000 1),与产量损失间的关系符合二次函数模型(y=-0.602 8+1.812 6x-0.025 8x~2,p0.01)。目前,大豆生产中使用有效药剂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135m L/hm~2)和90%灭多威DP(180g/hm~2)防治双斑萤叶甲时,其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分别为2.81%、2.91%,经济阈值分别为193.63头/百株和199.47头/百株。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沈阳地区不同虫口密度下的蛴螬危害损失,在大田条件下以东北大黑鳃金龟3龄幼虫为试虫,采用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蛴螬虫口密度与花生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蛴螬的虫口密度(x)与花生产量(y)存在线性相关(y=-8.315x+417.87),相关系数r=0.996,二者相关性极显著。田间每1m2面积上每增加1头蛴螬时,花生产量损失约增加8.315g,产量损失率为1.99%。根据防治的直接收益不低于防治成本原则,确定了沈阳地区花生田东北大黑鳃金龟3龄幼虫的防治指标为1.98头/m2。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茶丽纹象甲成虫的取食习性及为害性,以便为制订防治指标提供参考,本文开展了茶丽纹象甲成虫对茶树品种与叶位的选择性、食量等室内试验和不同虫口密度、不同品种下的茶园小区为害损失研究.结果表明,茶丽纹象甲成虫对不同品种茶梢具有明显的选择性,表现为丹桂>福云6号>黄棪.成虫期取食量(叶面积,mm2)为丹桂>黄棪>福云6号,但无显著差异.当喂饲福云6号品种茶梢时,在1~4对饲养密度下,每对成虫取食时长平均为11.8 d,在1对饲养密度下,每对成虫平均寿命为13.75±1.0 d;与老叶相比,茶丽纹象甲成虫倾向于取食新叶;茶丽纹象甲对福云6号品种的危害系数(每对成虫)为1.65 g,茶园虫口密度(x,头·m-2)与减产量(y,g·0.11m-2)的回归方程为:y = 0.0184x + 0.5611,对于亩产量100~125 kg的福云6号茶园,使用目前的防治指标(成龄投产茶园每平方米虫量在15头以上)是合适的.室内茶丽纹象甲在丹桂品种上的取食量比福云6号品种提高29.24%,在茶园虫口密度为10 头·m-2时引起茶青产量显著损失,虫口密度与减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 = 0.0665x + 0.7969,防治指标建议定为成龄投产茶园每平方米虫量10头以上.  相似文献   

5.
对 39个食用大麦的株高 (x1)、平均穗长 (x2 )、基本苗 (x3)、最高苗 (x4 )、有效穗 (x5)、穗粒数 (x6 )、千粒重 (x7)、全生育期 (x8)和公顷产量 (y)之间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1)x5、x6 、x7对 y的贡献达极显著水平 ,它们和 y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为 y =730 8 84 14 +187 92 4 0x5+10 0 5 5 5 1x6 +10 4 3931x7(F =10 0 30 0 ,R =0 94 6 5 ,根据这一方程可对四棱食用大麦的产量进行预报 ;(2 )八个农艺性状对产量贡献大小的顺序为 :有效穗 >穗粒数 >千粒重 >基本苗 >全生育期 >株高 >最高苗 >平均穗长 ,因此在食用大麦的育种实践中 ,应把提高有效穗、穗粒数作为主要育种目标 ,千粒重次之。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系统地研究了小麦叶蜂虫口密度为O、10、20……、90、100(头/m~2)时,小麦千粒重下降情况,并通过对小麦穗数和穗粒数的调查,进一步推算出了不同虫口密度下小麦产量的下降憎况,建立了虫口密度和产量损失间的回归模型为y=2.9423x—1.2375,进一步确定小麦叶峰的防治指标为22头/m~2.  相似文献   

7.
棉蚜种群增长随时间而变化 ,符合 Logistic增长模型 ,得回归方程 N=2 1 91 .46/(1 e8.3 76-0 .42 68t) ,当 t≈ 2 0时 ,棉蚜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 ,可作为防治棉蚜的关键时期 ,采用药物涂茎或进行隐蔽性施药可予以控制。棉花受棉蚜危害以后的反应类型属于超补偿型。在棉蚜危害水平范围内 ,棉花产量随虫口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超过经济危害水平时 ,棉花产量随虫口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根据单株倒 3叶蚜量、危害卷叶株率以及棉铃损失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棉蚜的防治指标可确定为卷叶率 1 0 %或单株倒 3叶蚜量为 2 84头  相似文献   

8.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 E. Smith)]在海南省可周年繁殖,世代重叠严重,常年危害海南鲜食玉米,防治困难。为了解海南省不同虫口密度草地贪夜蛾幼虫在鲜食玉米各个阶段对其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接种不同密度3龄幼虫的方法来模拟自然危害,研究其经济阈值。结果表明,苗期(4~6叶)、喇叭口期(8~10叶)和抽穗期(12~14叶)各阶段,虫口密度与危害程度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06ln(x)+0.1258、y=0.0546ln(x)+0.1863、y=0.0589ln(x)+0.0275,计算出不影响玉米产量的危害程度分别为:21.57%、28.34%、14.50%。虫口密度与总产量在苗期(4~6叶)、喇叭口期(8~10叶)和抽穗期(12~14叶)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2508x+13.113、y=-0.1093x+12.721、y=-0.0616x+12.447,得出不影响产量的虫口密度分别为:5头/20株、7头/20株、9头/20株;各时期的经济阈值分别为:6~8头/20株、12~20头/20株、19~24头/20株。该研究结果为海南省鲜食玉米田草地贪夜蛾的精准防治及合理的农药减量提供科学依据,对提高防治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苏玉19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试验结果表明:苏玉19的子粒产量可达到12400.7kg/hm2。高产群体质量的主要指标是:控制吐丝期LAI5.04、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在9000.0kg/hm2基础上,重点增加总粒数,提高粒叶比,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经济系数。子粒产量(y)与密度(x)的关系为y=-2778.7 4158.5x-301.48x2(R2=9119),最佳密度为6.90万株/hm2。在适宜密度基础上产量(y)与施氮量(x)的关系为y=5454.3 37.476x-0.0669x2(R2=0.8735),最佳施氮量为280.1kg/hm2。  相似文献   

10.
对宜优99的产量(y)及其产量构成因素(x)的分析表明:产量(y)与每公顷的有效穗数(x1)和每穗总粒数(x2)及千粒重(x4)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x3)呈显著正相关;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p)和贡献率(rp)由大到小均依次为每公顷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产量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21 097.8+43.95x1+62.4x2+113.1x3+335.1x4。提出了以提高每公顷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为重点的该组合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对杂交粳稻甬优8号进行不同播期、基本苗、施氮量和水分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筛选其最佳栽培因子组合。结果表明:播期(x)对其全生育期(y)影响显著(F=82.71F0.05),呈显著负相关,y=-0.4x+149.67,(R=0.997 4);基本苗对有效穗影响显著(F=52.74F0.05),随着基本苗的增加有效穗呈递增趋势,结实率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播期和施氮量对产量影响极显著,密度对产量影响显著,甬优8号最佳栽培组合为播期(5月5日)、密度(5.46万/667 m2)、施氮量(20 kg/667 m2)和水分(表层无明水)。  相似文献   

12.
为了快速、无损监测花生生长发育,建立整个生育期内花生冠层吸收性光合有效辐射(APAR)和光合有 效辐射吸收系数(FAPAR)的高光谱遥感估测模型,本试验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测定沈阳地区5种不同生态类型的 花生冠层光谱数据,同期获取APAR、FAPAR;并对原始光谱数据进行logρ、1/ρ、ρ′变换,构建6种植被指数,分别与 APAR和FAPAR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建立估测模型,对模型进行检验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4种变换形式的 光谱数据中最优波段与APAR 和FAPAR 均达极显著相关(r≥0.3969,P<0.01),以ρ′在759nm 波段处与APAR(r= 0.7574)和FAPAR(r=0.6276)的相关性最好,ρ′759nm处的高光谱参数与APAR、FAPAR建立的估测方程y = 797.3846 e271.4883x(R=0.5512,P<0.01;RE=0.1213)和y =0.756e85.21x(R=0.4204,P<0.01,RE=0.0788)拟合系数最高、预测精度较 好,估测效果很好。比值植被指数(RVI)、差值植被指数(D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复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 (RDVI)、垂直植被指数(PVI)和修改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SAVI)这6种植被指数的最优波段与APAR的相关性优 于与FAPAR的相关性,MSAVI[723,761]与APAR所建立的对数函数y = 1554ln(x)+ 1631(R=0.7566,P<0.01;RE= 0.0870)和RDVI[731,764]与FAPAR建立的多项式函数y = 1.027x2 + 0.713x + 0.729(R=0.6194,P<0.01;RE=0.0699) 的模拟值和实测值均达到了极显著、预测精度较高,MSAVI对APAR和RDVI对FAPAR估测效果很好。一阶微分光 谱和植被指数可以较好地估测花生冠层APAR和FAPAR。  相似文献   

13.
试验处理药剂为硫酸镉(3CdSO4·8H2O)和氯化镉(CdCl2·5/2H2O),镉处理浓度分别为0、0.5、1.0、2.0、5.0 mg/kg,采用土培盆栽方法研究12份水稻品种在分蘖盛期对镉的吸收特征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根系含镉量受周围土壤镉含量影响较大,不能作为筛选低镉吸收水稻品种的鉴定指标;土壤中的镉含量只能作为筛选低镉吸收品种的间接指标,其镉残存量与处理浓度之间为二次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y=-0.015x2+0.4001x+0.0874。植株体内镉含量,是最佳的可直接用于鉴定筛选低镉吸收品种的指标,处理浓度与植株体内含镉量呈极显著二次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y=0.7431x2+0.3666x-0.0366。由间接和直接鉴定指标判定龙粳16、龙粳14、龙粳12及龙粳21为低镉吸收品种。  相似文献   

14.
豚草对花生产量性状的影响及其经济阈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豚草(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经济阈值,采用添加系列试验和拟合函数关系模型的方法,研究了豚草与花生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在豚草竞争干扰下,花生单株分枝数、荚果数、有效荚果数及产量均随豚草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株高没有显著变化。指数模型能较好地拟合豚草对花生分枝数(y=7.307e-0.003x,P<0.001)的影响;对数函数模型能较好地拟合豚草密度与花生单株荚果数(y= -2.355lnx +16.325,P<0.001)、有效荚果数(y= -38.104㏑x+248.022,P<0.001)、花生产量(y= -1 172.945lnx+6 765.501,P<0.001)以及产量损失(y = 17.825lnx-2.866,P<0.001)间的关系。花生田豚草人工拔除的经济阈值为1.42株/m2,使用50%乙草胺乳油防除的经济阈值为1.22株/m2。  相似文献   

15.
为解析豆荚结构特征及其与大豆品种对食心虫抗性的关系,对45份东北春大豆品种的荚毛密度、长度、颜色、形状及荚皮各层组织厚度等结构特征进行观测分析,提出相对抗性系数法对大豆品种抗虫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45个品种荚毛密度的频次分布符合韦布尔方程Y_(荚毛密度)=9.21(1-EXP(-((X-2.77)/2.90)^-6.37)),荚毛长度的频次分布符合双曲线方程Y_(荚毛长度)=-151.28+138.39X-29.46X~2;荚皮表皮角质层、皮下厚壁细胞层、中果皮细胞层、内壁细胞组织层厚度的频次分布均符合二次曲线方程,分别为Y_(角质层)=-42.23+2.30X-0.02X~2、Y_(厚壁)=-103.14+3.12X-0.021X~2、Y_(中果皮)=-72.32+0.23X-0.000 1X~2、Y_(内壁)=-109.17+1.44X-0.004X~2。品种抗选择系数k_1、抗钻入系数k_2、综合抗性系数k_(综合)与虫食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_1=-0.649(P=0.004 0)、R_2=-0.723(P=0.025 8)、R_(综合)=-0.717(P=0.000 1),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可以将相对抗性系数作为评价当地品种抗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作物产量与群体结构密切相关。为合理配置群体结构,提高油莎豆光能利用率并最终提高产量,研究不同群体结构对油莎豆块茎生长阶段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进一步挖掘黑龙江省中西部地区油莎豆产量潜能。2018年以黑油莎2号为材料,采用三因素大田裂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种植密度,分别为90 000株/hm2(A1)、110 000株/hm2(A2)、130 000株/hm2(A3);裂区为种植方式,分别为110 cm垄上三行(小行距30 cm)(B1),65 cm垄上双行(小行距20 cm)(B2),45 cm垄上单行(B3);裂裂区为留苗方式,分别为矩形留苗(C1),三角留苗(C2),共18种处理,3次重复。通过测定群体光合速率(CAP)、叶绿素a+b(Chla+b)含量及荧光参数(Fv/Fm和qP),研究不同处理对油莎豆块茎生长阶段群体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油莎豆块茎形成期,群体光合速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3种密度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块茎增长期和成熟期,群体光合速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油莎豆块茎形成后0 d,冠层和下部叶片叶绿素a+b含量、最大光能转化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呈逐渐增加趋势;块茎形成后25~75 d,冠层和下部叶片叶绿素a+b含量、最大光能转化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呈先增后降趋势。相同密度和留苗方式条件下,群体光合速率、叶绿素a+b含量、Fv/Fm及qP所测指标表现为种植方式B2最大,较B1、B3差异均显著(P<0.05);相同密度和种植方式下,上述所测指标表现为留苗方式C2更大,较C1差异显著(P<0.05)。A2B1C2处理产量达到7520.45 kg/hm2,在所有处理中最高。合理的种植密度是提高油莎豆产量的关键。适宜密度下,合理的宽窄行配置和三角留苗方式可有效改善群体结构,提高群体光合速率,增加叶绿素a+b含量,提高最大光能转化率Fv/Fm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是实现植株个体与群体相互协调并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通过“永浩”浸种液浸种和清水浸种,研究了不同浸种时间对花生产量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永浩”浸种液浸种2h处理的花生出苗率、有效分枝数、饱果数、百果重、百仁重、成熟期的叶绿素含量以及产量均最高。使用浸种液浸种,花生的产量与浸种时间呈极显著抛物线相关(y=-0.50175x2+23.914x+219.64,r=0.9921**);使用清水浸种的花生产量与浸种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y=-4.00945 x+219.91,r=0.9937**)。  相似文献   

18.
以不分枝、寡分枝、多分枝三种类型大豆进行了大豆产量鉴定中的缺区模拟试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分枝品种与寡分枝品种在缺区0.098m^2时与不缺区对照相比,产量减少不明显;多分枝品种在缺区0.098m^2和0.168m^2时产量与对照产量无明显差异;其余处理与对照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分枝品种的缺区产量估算方程为Y=747.25x^2 228.21x-8.9332,符合系数R^2=0.9975;寡分枝品种的缺区产量估算方程为Y=96.574x^2 180.14x-9.135,符合系数R^2=0.9991;多分枝品种的缺区产量估算方程为Y=149.39x^2 60.308x-1.5213,符合系数R^2=0.99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