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庞海  梁永军 《农技服务》2014,(12):74-75
我院引种了花育19号、花育21号、花育30号、花育33号、冀花9号、冀花10号和徐花13号7个花生新品种,分析了其出苗率、主茎高和侧枝长、产量、单株性状、荚果性状,并对7个品种作了评述,以产量来衡量,花育19号较适宜在当地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2.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保康19个野生紫薇无性系的9个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不同无性系花性状、生长性状与抗病虫害能力等的综合评判,选择出具有园林观赏价值的8个野生紫薇优良无性系:8号、11号、17号、6号、3号、1号、16号、2号.研究初次建立了紫薇优良无性系选择体系,为野生紫薇的良种选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比较了山花9号、潍花8号、花育22号、花育19号、青花1号、花育25号、山花11号、青花7号、花育33号、青花5号、潍花11号、花育31号、花育36号、农大056十四个品种,综合主成分值最高的5个品种是潍坊8号、青花7号、花育22号、青花5号、山花9号,最低的是花育25号、山花11号、花育36号、青花1号、农大056。  相似文献   

4.
层次分析法在紫薇优良无性系选择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保康19个野生紫薇无性系的9个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不同无性系花性状、生长性状与抗病虫害能力等的综合评判,选择出具有园林观赏价值的8个野生紫薇优良无性系:8号、11号、17号、6号、3号、1号、16号、2号.研究初次建立了紫薇优良无性系选择体系,为野生紫薇的良种选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鄂恩七号的选育经过,并介绍了鄂恩七号品种的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总结了鄂恩七号的栽培要点,以期为新品种鄂恩七号的选育与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赵惠珍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190-192,194
2009年在西陂林场开展了海红豆种源试验调查,结果表明:参试的3个种源造林1a生长表现差异显著,以缅甸种源生长表现最佳,平均树高达到125.6cm;其次是台湾种源,平均树高达到124.73cm。种源中各单株的生长表现差异明显,以树高生长为主要指标,在缅甸种源中初步选出9号、25号、13号、11号、5号等5个优良单株,树高生长达到1.55~1.80m,比总体平均值增加了23%~43%;在南宁种源中,初步选出24号、4号、23号、15号、13号、12号、8号等7个优良单株,树高生长达1.30~1.50m,比总体平均值增加了22%~41%;在台湾种源中,初步选出25号、21号、20号、19号、8号、22号、18号等7个优良单株,1生树高生长达1.60~1.75m,比各单株总体平均值增加了28%~40%。海红豆生长(树高、胸径、冠幅)一整年不间断,是速生丰产林的优良树种,5~10月份生长比较快,10月份以后生长相对缓慢。  相似文献   

7.
<正>我所从70年代开始,开展了皮、裸燕麦种间杂交技术研究,先后培育成冀张莜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六号,坝莜一号等十多个不同生态型系列化莜麦新品种。同时,在全国各地开展了示范,推广面积占适宜种植区的50%  相似文献   

8.
论述书次号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各种书次号优缺点,书次号统一问题和书次号统一的意义,书次号选用原则,阐述了著者姓名双字汉语拼音首字母加四角号码混合方法的著名号法的可行性研究方案,可作为全国统一标准的书次号。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烤烟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改善湖南省植烟品种布局,2008年在宁远县对湖南省4号、6号、8号、11号、15号、16号、17号、23号共8个品种进行了省区域试验,结果表明:15号和23号大田长势强,株型节距合理,分层落黄均匀,原烟外观质量好,15号和23号两品种经济性状表现较好,综合排位分别列第1、2位;4号和8号表现较好,综合排位分别列第3、4位,16号最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豆辐射育种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大豆辐射育种的成就我国大豆辐射育种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进展较快,在新品种选育、突变体的选育、遗传机理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一)育成了一批高产稳产品、质优良、多抗的大豆新品种通过辐射、辐射与杂交相结合和突变体利用的方法先后育成了年推广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大豆品种13个.其中直接辐射育成的品种有黑农4号、黑农5号、黑农6号、黑农7号、黑农8号、丰收11号和彰豆1号等.杂交与辐射相结合的方法育成的品种有黑农16号、黑农26号,牡师6号、铁丰18号、铁丰19号等.利用突变体做杂交亲本育成了辽豆3号品种.  相似文献   

11.
糜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筛选适宜赤峰地区种植的耐贫瘠糜子品种,在气候条件较好的赤峰市旱平地不施肥条件下对10个糜子品种进行了研究,运用方差分析比较了不同糜子品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糜子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0个糜子品种的单株产量顺序为伊糜5号宁糜9号赤糜1号赤糜2号赤黍2号宁糜10号gs内糜5号大红黍宁糜13号宁糜14号;穗重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与单株产量和穗重呈极显著负相关,茎粗与单株产量和穗重呈负相关。本研究条件下,10个糜子品种均能在赤峰正常成熟,耐贫瘠性顺序为伊糜5号宁糜9号赤糜1号赤糜2号赤黍2号宁糜10号gs内糜5号大红黍宁糜13号宁糜14号。在糜子耐贫瘠育种时,应选择植株矮、茎粗适当、千粒重略大的株系,以利于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驻马店市农科所从事大麦新品种选育已有30年的历史,承担并完成了多个大麦科研攻关项目,建立发展了啤酒大麦商品生产基地,先后育成了豫大麦1号、2号,驻大麦3号、4号、5号、6号、7号等一大批大麦新品种,获得省、市级科技成果10余项。本文阐述了河南省驻马店市大麦育种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我所近期育成的通过河南省鉴定的三个大麦新品种和当前几个啤酒大麦新品系,并对今后大麦新品种选育目标及技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我们从1973年起进行了延边黄牛冷冻精液的应用试验,现将其试验情况汇总如下: 1.延边黄牛精液的耐冻性选择精液品质好的种公牛,是保证冷冻精液质量的重要环节。我们曾对延农1号、延边17号、延边15号、延边100号及延县2号、延县1号公牛进行了冷冻试验,初步认为都不错,特别是延边100号及延县2号公牛的稀释平衡及解冻后活率  相似文献   

14.
施肥及不同采收时间对核桃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研究了施肥对汾阳地区晋龙1号、中林1号、礼品2号3个核桃品种产量的影响,并拟合回归方程找出核桃每公顷产值与肥料投入的关系;同时研究了不同采收时间对5个核桃品种(晋龙1号、晋龙2号、辽宁1号、中林1号、礼品2号)出仁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可促进核桃产量增加,增产效果与品种和树龄有关;树龄在20 a以内的晋龙1号、中林1号、礼品2号及实生核桃产值与肥料投入均可拟合成正比例关系;汾阳早熟品种晋龙1号、晋龙2号、辽宁1号及中林1号的最佳采收时间在9月8日前后,出仁率最高可达64.5%;晚熟品种礼品2号在9月15日为最佳采收时间,出仁率可达61.0%。  相似文献   

15.
肖国晏  陈万贤 《农技服务》2007,24(3):12-12,15
对引进的临奥4号、毕单13号等临奥等5个杂交玉米品种的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产量顺序为临奥4号>毕单13号>毕玉4号>盛农2号>方玉>奥玉,应大力推广种植临奥4号和毕单13号。  相似文献   

16.
试验采用庄浪县旱地梯田的主栽模式——黑色全膜垄作穴播模式,对引进和自育的陇薯7号、陇薯10号、宁薯16号、宁薯17号、中薯18号、中薯19号、天薯12号、天薯13号、定薯3号、定薯4号、庄薯3号、庄薯4号等12个马铃薯品种进行了筛选试验,以期为大田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进行了水稻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扬粳1号、南粳44号、盐粳30237、宁32213可在泰兴市大面积示范种植,宁粳3号可适当种植,徐稻5号、淮稻10号、连稻6号、淮稻13号、淮稻11号、淮稻9号不宜在泰兴市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目前中文图书索取号中著者号的使用情况,指出了目前存在著者号码表不统一、辅助区分号使用混乱等问题,提出了规范和改进著者号的办法,以达到图书索取号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玉米优良自交系选育中出现短苞叶品种的原因,从生理角度分析了两玉米自交系品种穗轴与苞叶生长发育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四个时期中139号苞叶硝酸还原酶活性非常低,对照1号的稍高一些。139号苞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小于1号,且1号的酶活性变化较平缓。139号雌穗轴硝酸还原酶活性变化剧烈,授粉后15d达高峰,明显大于1号。139号雌穗轴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前三时期始终大于1号,最后一时期二者几乎相等,但1号的酶活性变化平缓。就上述结果从氮代谢方面分析了139号苞叶与穗轴发育失调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1976-80五年来从全省各地采集小麦叶锈标样中繁殖得来119菌株,通过在温室中对不同品种的接种鉴定,按其对13个鉴别与辅助品种的侵染力,区别出叶中1号、1a、1b,叶中2号、2a、2b,叶中3号、3a、叶中8号、8a、8b、8c,叶中13号、13a、13b,叶中16号、16a、16b以及叶中4号、5号、6号、7号、9号、11号、12号、14号、15号、16号、17号共29个小种,其中以叶中1号、2号、3号、8号、13号、16号各小种群居优势,分布也相当广泛,其余多零星出现。对上述占优势的6小种群列出了小种的毒力公式,并讨论各个的出现频率。对405小麦品种的成株的致病力测定表明:叶中2号最强,叶中1号次之,叶中3号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