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邯郸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邯郸市地处太行山中段,是生态脆弱地区,2002年纳入国家首批退耕还林工程。据前期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的定点监测,退耕还林工程对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是较明显的,调查研究证明:退耕还林后平均水土流失量减少59.4%,监测区植被覆盖率提高了44.9个百分点,平均综合生态效益指数达到1.93,提高93%。  相似文献   

2.
生态效益的监测与评估不仅是退耕还林工程有效性评价的重要环节,也是新一轮工程实施的重要理论基础。研究以陕西省为例,以1999-2014年退耕还林工程逐级统计数据和2个站点生态参数监测数据为基础,运用成熟、有效的森林生态服务评估体系和方法,对陕西省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进行了监测与初步核算。结果表明:(1)1999-2014年,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经历了先增后减的总体变化,共实施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28.11万hm~2,退耕地还林的造林101.56万hm~2,封山育林15.79万hm~2;(2)生态效益物质量测算结果显示,退耕还林工程已在发挥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包括涵养水源22.7亿m3·a-1,固碳383.40万t·a-1等;(3)生态效益价值量测算结果表明,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为965.31亿元·a-1,以涵养水源价值量最高,为272.07亿元·a-1。因此,初步结果表明,工程已在发挥重要成效,且价值量巨大,研究可为重大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补偿等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基于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专项监测站和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所属森林生态站等的数据资源,参照《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办退字[2013]16号)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应用分布式测算方法评估了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结果显示全省退耕还林工程每年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491.94亿元;朝阳市、大连市、葫芦岛市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位于全省前3位;辽中平原地区的辽阳市、营口市、盘锦市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位于全省后3位。涵养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导生态功能,生态效益价值量分别占总价值量的26.84%和26.30%。不同林种类型生态效益各分项价值量均为生态林(372.9亿元)最大,经济林(98.1亿元)次之,灌木林(20.94亿元)最小。  相似文献   

4.
开展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价值评估,能够科学评价退耕还林建设成效,为更好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挑选辽宁省内6个有代表性的退耕还林工程县开展沙化地区的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服务物质量和价值量评估。结果显示,退耕还林工程测算价值量为104.17亿元·a-1。涵养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量较高,是退耕还林工程发挥出的主要作用。工程建设区的面积越大,产生的生态服务物质量、价值量越高。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由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草)工程管理中心组织国家林业局相关单位和部分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重点省共同完成的《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2013)》正式发布。这标志着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进入了统一组织、统一标准和规范管理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是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构建评价指标是评价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笔者根据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的主要影响因子,在设定多层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AHP法计算各指标权重,以确定影响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退耕还林生态效益指标体系19个指标中,所占比重最大的5个指标依次为:土壤的侵蚀模数、地表径流量、土壤容重、枯落物层厚度和林草的覆盖率等。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工程已在河南省实施、巩固了20年,目前正处于前一轮退耕还林已经结束,新一轮退耕还林启动实施的关键时期.将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县(市)作为退耕还林效益监测样本县(全省重点监测区域),每年对社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进行监测,取得了科学、真实的监测数据.  相似文献   

8.
余遵本  王胜男 《安徽林业》2009,(6):23-23,29
2000年初,中国政府作出了一个令全世界瞩目的重大决策--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地处中部生态脆弱地区的安徽省也于2002年拉开了这一宏大生态建设工程的帷幕.弹指一挥间,十年磨一剑.到2009年,安徽省共完成工程面积87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330万亩,荒山荒地造林465万亩,封山育林80万亩.退耕还林工程的成功实施,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极大地改善了安徽生态面貌.据测算,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使安徽森林覆盖率提高了近3个百分点.据对地处皖西大别山区的岳西县退耕点观测,还林2年的退耕地土壤侵蚀量比不退耕的坡耕地减少66%,比裸地减少80%,每平方公里土壤侵蚀量由原来的4240吨下降到1800吨,退耕还林的巨大生态效益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定位监测与跟踪调查、临时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监测区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使退耕区内植被得到了较快的恢复,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遏制,同时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从而达到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甘肃省武山县退耕还林区域进行布点监测分析得出,武山县退耕还林工程树种选择合理,生态效益明显,最佳树种组成依次为:刺槐山杏混交林>刺槐侧柏混交林>刺槐纯林>落叶松油松混交林>落叶松纯林;并参照相关指标,对武山县退耕还林从2000~2009年10年来的生态效益进行了价值估算,退耕还林工程10年的生态效益总价值为378 638.9万元。结果表明,武山县退耕还林工程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林业综合效益指标体系,通过数据的标准化以及各级指标的权重分析,求得逐年的林业综合效益指数以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指数。运用SPSS软件对逐年指数进行方差分析,并采用定性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林改前后各因素的变化情况,得出以下结论:林权改革对林业的经济效益影响极显著,经济效益指数增长213.68%,经济效益年增幅9%;林权改革对林业的生态效益影响极显著,生态效益指数增长166.28%,生态效益年增幅为11.62%;林权改革对林业的社会效益影响极显著,社会效益指数增长200.12%,经济效益年增幅为7.24%;林权改革对林业综合效益影响极显著,林业综合效益指数增长188.36%,林业综合效益年增幅为27.52%。  相似文献   

12.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生态经济效益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应用调查研究和量化分析的方法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第一阶段(1978—2000年)造林成果的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探讨,直观地反映了三北工程建设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运用《京都议定书》和"碳汇"理论对三北工程的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退耕还林地经营杨树人工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比较了两种经营措施对南方退耕还林地杨树人工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杨树人工林林农间作显著促进杨树的生长,连续间作2 a后,其胸径、树高和蓄积量比对照分别增加5.8%、56.1%、130.7%。密度对南方退耕还林地3 a生杨树蓄积量有显著的影响,蓄积量最大值是最小值的4.15倍。  相似文献   

14.
边缘效应(Edge effect)的优势已被人们普遍认识。根据边缘效应的原理,运用"两行一带"的造林模式,人工建立长白落叶松4m、8m、12m带效应区,对其水分、土壤温度、土壤元素及生产力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8m效应带是最佳选择。原因是它既能保证保留带林木的正常生长,又能为效应带创造优良的生态条件;既符合国家资源调查的有关技术规定,认定为片林,又能使林分达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15.
栗茶复合生态系统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遮荫度对栗茶复合生态系统综合效益的影响,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遮荫度下栗茶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社会及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栗茶混交的各种效益均高于纯茶园和纯板栗园。就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言,以遮荫度为40%~50%的栗茶复合园为最佳,其效益指数分别为0.1998和0.1168;而遮荫度为30%~40%的经济效益最佳,其效益指数为0.6697;从综合效益来看,以遮荫度为30%~40%的栗茶复合园为最高,其效益指数达到了0.9747;而纯板栗园的最低,其效益指数仅有0.4587。  相似文献   

16.
对“生态立省”战略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理飞  胡勇 《贵州林业科技》2006,34(1):24-26,23
作者对“生态省”、“生态立省”、“生态省建设”等有关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必须要解决的如下关键问题:加强贵州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正确确定生态立省具体目标,制订不同发展阶段生态立省的评价体系和方法;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经济规律为指导,进行生态省建设的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建立生态和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贵州生态省;增强领导决策层的生态意识;订生态立省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对贵州省生态立省战略重点进行分析,认为生态立省林业为先,改善生态的根本在于发展林业,喀斯特区生态恢复是生态省建设之重点和难点,产业结构调整是关键,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是重要之路。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内外关于林业经营体系的论述,提出了“生态为先-市场取向-区域特色”三元立交林业技术经营体系的理念和内涵表述。其基本表述为,生态为先是指新的技术经营体系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始终把建设生态林业作为原则和目标;市场取向是指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建设生态林业,必须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经营运作,矛盾调节中的作用;区域特色是指新的林业技术经营体系能主动适应资源条件和生态位要求。三者的关系是,生态为先是持续发展的灵魂体现,市场取向是活力源泉,区域特色是发展根基。其定位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保生态效益主导需求,通过模式运作,保障和促进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流域,区域社会经济,特别是山区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区域特色,包括产供销,贸工林等内容,及其运作机制的技术,经济,管理经营等运作内容,并对它们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昆明市行道树种调查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菲 《广东园林》2011,(3):51-56
运用数学的方法科学地选择道路绿化树种并发挥其最大效益,对城市绿化树种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昆明二环以内行道树的抽样调查,从生态适应性、经济性、生态效能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建立昆明市行道树种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昆明34种行道树进行综合评判与分级,进而为昆明行道树树种的选择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IntroductionIn"ThreeNorth"areasofChina(Northwest,NortheastandNorthCentralChina),theconstFUctionofwind-breaksystemshasplayedanactiveroleinimprovingthequaIityofnaturalenvironment,acceleratingthedevelopmentofagriculture,forestryandanimalhus-bandry,andincreas…  相似文献   

20.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绿量(叶面积)为847.6万m2,每天固定CO2310t,放出氧气226t。可供福州市目前1/3,人口呼吸耗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