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系统分析和比较了土壤、沉积物和植物样品中多环芳烃(PAHs)的提取与净化方法,阐述和对比了索氏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超临界流提取法、固相提取与固相微提取法、固液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快速溶剂提取法等提取方法以及定量浓缩净化法、硅胶柱层析净化法、费罗里土柱层析净化法、氧化铝净化法、固相萃取(SPE)净化法等净化方法。旨在通过比较目前的提取和净化方法,展望将来提取与净化方法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生物滞留系统对西北典型城市路面径流的净化性能,设计了多组不同结构的生物滞留小型试验柱,通过室外试验、数理统计和模型模拟,研究填料类型、填料厚度、淹没区深度、植物种类等因素对生态滞留设施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沙子和粉煤灰混合填料对污染物的综合去除率为85.03%,净化效果最佳;增加人工填料厚度可以提高对污染物浓度的净化效果,在40,50,60cm 3种厚度对比下,填料厚度为60cm时,综合去除率为56.61%,污染物净化效果最佳;淹没区深度的变化对氮素净化效果的影响比较明显,在20,30,40cm 3种淹没区深度下,40cm淹没区深度时TN去除率为50.84%,净化效果最佳;黄杨和黑麦草植物组合净化效果最佳,在NO_3~--N的净化效果方面,相比于水蜡+麦冬草,前者可将净化效果提升10%左右。建立了生物滞留系统净化效果与各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拟精度良好。采用Hydrus-1D模型对TN在生态滞留系统中的迁移进行模拟,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3.
莫斯科城市污水曝气净化厂,是目前欧州最大的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程分机械净化、生物净化和深度净化三级。污水经生物净化后,悬浮物含量为10毫克/升,BOD_5为8毫克/升;深度净化后,分别为5毫克/升和4毫克/升。日净化能力为40万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微藻在贝类净化中的作用,以及净化处理对贝类风味成分的影响,本研究以球等鞭金藻作为净化贝类的食物来源,通过多元统计及判别分析,对比添加球等鞭金藻净化前后贝肉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净化后贝类中绝大多数特征性风味成分含量增加,如醛、醇、酯、酮类化合物;其中含量增加最明显的风味成分是具有黄油、肉香的酮类;而部分具有刺激性气味的苯的同系物含量显著下降(P<0.05),如1,2,4-三甲基苯等。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海水净化相比,球等鞭金藻净化对贝类风味的改善效果更明显。本研究结果为微藻在贝类净化产业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径流流量对植被过滤带净化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植被过滤带净化效果的影响因素较多,1次降雨径流过程中植被过滤带的净化效果也会随时间变化。该文通过野外小区试验,分析了暴雨径流过程中流量对植被过滤带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场暴雨径流过程中的不同时间段,即不同入流流量下,植被过滤带对悬浮固体、总氮、总磷、颗粒态氮和颗粒态磷的净化效果变化较大,随着入流流量的减小,植被过滤带的净化效果更为显著,其中草地过滤带的净化效果最好;对植被过滤带进出口水流中的颗粒粒径分析也表明植被过滤带对粗颗粒的净化效果较好,植被阻滞水流使粗颗粒沉积是植被过滤带净化的主要方式之一。该研究可为我国西北地区植被过滤带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多花黑麦草对污水中汞的净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多花黑麦草对污水中汞的净化研究得出:多花黑麦草对污水中的汞具有明显的吸收、净化效果;净化效率与污水中汞的起始浓度、pH值、气温、净化时间有直接关系;多花黑麦草是生物净化污水的优良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7.
畜禽场排出空气的净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对畜禽场排出空气的主要净化技术和性能,对技术的设计原理、材料选择与净化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8.
农作物有机氯农药残留测定中的样品净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农作物样品中有机氯农药测定的净化方法,比较了浓硫酸净化、凝胶色谱净化和固相萃取柱净化3种不同净化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固相萃取柱净化方式的适用范围更广,将其应用于8种农作物(莴笋、黄瓜、蒜苗、辣椒、油菜、茄子、玉米和水稻)有机氯农药测定,23种有机氯农药加标回收率在71%~113%,相对标准偏差3%~16%(n=5)。  相似文献   

9.
对常州市乡村生活污水生态净化工程的总体情况和主要典型工程模式进行了调查和阐述,探讨和总结了在净化工程建设实践中的主要做法,指出了下一步工程建设取得实效需努力的方面。  相似文献   

10.
沸石对污水中BOD5和CODCr净化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天然沸石和活化沸石对污水中BOD5和CODCr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沸石对BOD5的净化效果较好,而对CODCr的效果较差,沸石适宜的用量和粒径为2.5g/L和80目。活化沸石对污水中的净化效果显著优于天然沸石,而且在处理24h后就能达到较好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11.
Many irrigation projects, especially in the developing tropical regions, are embarked upon without any land capability assessment, resulting in avoidable and undesirable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assess the irrigation capability potentials of the soils of a rice growing Illushi/Ega community in Edo State of Nigeria. Soils of Illushi/Ega (200 ha) were studied to establish their irrigation capabilities.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rivers within and near the sites at the proposed points of intake structures and analyzed for salinity (ECw), permeability (SAR) and ion toxicity [Chlorine (Cl) and Boron (B)]. Gravity irrigation suitability assessment was carried out following the guidelines of the United States Bureau for Land Reclamation (USBR, 1953) and FAO (1979). Results showed that about 5.5 % of the land was non-irrigable, 11.5 % was marginally irrigable, 30.5% was moderately irrigable and 52.5 % highly irrigable.Thus about 83 % of the total land area was found to be irrigable. The results of analyses of irrigation water [ECw, SAR and Cl and B (ion toxicity) problems in water sources were 0.1 – 0.7 dS m- 1, 1.2 – 1.7, 0.6 – 1.8 cmol kg- 1 and 0.5 – 0.7 mg kg- 1] also show that there is no indication of salinity or ion toxicity problem.  相似文献   

12.
1998-2005年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1998年和2005年两期影像数据,利用RS和GIS技术,分析了近7 a来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数量、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上的变化情况,并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驱动力作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7 a间石羊河流域草地、戈壁、沙地、林地、旱地和盐碱地面积呈减少趋势;高山、居民点、水浇地呈增加趋势;水浇地增加幅度最大,增幅为89 485.22 hm2,主要是由林地、盐碱地、居民点、沙地和戈壁转变而来;人工林地、重轻度盐碱地和水浇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度明显,依次为4.14%,3.48%,2.23%和2.56%;人口压力、经济因素、生态政策是影响该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3.
资源边际效益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目标规划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根据北京市统计资料和已有研究数据,运用数学规划模型,对北京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与资源的边际效益间的关系作了分析,把模型的最优解建立在较为合理的资源边际效益和目标边际成本的基础上。结果表明:要提高水的效益和种植业产值,必须控制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在可灌溉耕地上的露地作物均应实行喷灌,应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并实行微灌。  相似文献   

14.
新疆奇台县坎儿井废弃过程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奇台县坎儿井分布状况、兴衰过程、地质情况、地下水位实地调查和其社会经济的资料分析表明,奇台县坎儿井经历了从1949年开挖,20世纪60年代初数量达到最多,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部废弃的一个由兴到衰的过程。人口增加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导致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坎儿井干枯的根本原因。坎儿井数量变化过程与人口、耕地增加过程早期基本一致,后期变化方向相反。人口数量达到90 000人,水浇地为50 000 hm2时,平均地下水埋深为5 m左右,坎儿井开始衰亡。坎儿井全部废弃时平均地下水位约深8 m,此时,人均地下水可开采量仅1 300 m3,农田灌溉所用地下水已接近地下水可开采量。后期河流引水量和地下水开采增加的量大于降水量及河流来水量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地下水位仍不断下降,坎儿井没有恢复,反映人文因素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青海湖地区耕地总面积、内部结构的变化过程和区域差异的分析,探讨了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发现该区耕地面积变化呈现出平稳增加、激增、螺旋式增加和锐减的演变趋势,内部结构先呈现水浇地面积的显著增加,浅山地、脑山地相对减少的趋势,然后有出现水浇地和其它类型的耕地此消彼张变化阶段趋势;而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也呈现出全区增长,区域不同步和全区减少的变化趋势。影响研究区耕地变化的原因,除自然因子外,国家大政方针和重大农业政策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渝西方山丘陵区小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渝西方山丘陵区张家沟小流域为空间范围,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运用多样性指数、优势度、破碎度和分离度等景观生态学定量化指标,分析了该流域1957,1976,1982,1992和1998年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演变规律。运用分形理论计算得到了各种景观的分维数,以此为依据探讨了各种景观形态的复杂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张家沟小流域各种景观的多样性指数、破碎度和优势度以及景观的分离度发生了较为复杂的不均匀变化,变化的节律性与区域农业经济政策、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对应性;各种景观形态的复杂性程度排序为:居民地>林地>水田>旱地>园地>水域;应用RS和GIS技术,借助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探讨小流域景观格局的演变,是区域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过程、格局和机理研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The role of land registration in reducing rural poverty has been debated for several decades.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impacts of land registration on land rentals, security of land tenure, disputes over land, use of credit facilities from form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gender access and control over land. Our findings are based on data collected between April and December 2011 in irrigation systems in three regional states of Ethiopia using in‐depth interviews and field surveys. Land registration has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land rentals by reducing the fear of landholders in losing land to renters. Important benefits of land registration also include enhancing tenure security through ensuring usufruct rights over land and addressing the conflicts that arise from the competition to access irrigable land. Joint land titling secures women's access to land and encourages women's decision‐making on land rentals, input use, cropping patterns and the marketing of harvest from irrigable plots. While land registration allows for improved tenure security, gender equity and reduced disputes over land, it does little to facilitate access to credit or increase the use of farm input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more work needs to be carried out to translate the benefits of land registration into improved livelihoods by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farm inputs, production of high value, off‐season crops and increase market participation.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为黄土高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以上黄试区为例,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获得计算景观多样性的有关参数,选取斑块大小及数量、分维数、斑块伸长指数、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和破碎度等指标,对黄土丘陵小流域10年来景观多样性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95—2004年,该试区总斑块数增加了6个,斑块变化明显的主要表现为:坡耕地及天然草地斑块分别减少19个和12个,人工草地斑块及梯田分别增加15个和9个;平均斑块面积及平均斑块周长分别下降了0.14hm2和185.36m2;梯田、天然草地、疏林地、园地及居民点用地分维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坡耕地、人工草地、灌木林地及未利用地景观的分维数有所上升,水浇地、川台地、乔木林地、水域景观分维数保持不变;上黄试区景观异质性特征表现为:均匀度指数下降5.86,景观破碎度指数上升0.002,人为干扰度增加1.95,景观类型多样性指数下降0.25,优势度指数上升0.25。目前,试区从耕地及草地为主的景观生态系统,转变为以林地和草地景观为主的高度异质化的景观生态系统,人类活动的干预,是驱动该试区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9.
以2011年1月-2012年12月MODIS多时相遥感影像产品、气象数据和作物生育期为基础,借助SEBAL模型估算了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实际蒸散量(ETa);通过MODIS NDVI光谱曲线特征与冬小麦单产数据的耦合,将县域尺度作物单产"降尺度"至基于像元的产量栅格图,实现冬小麦产量栅格化。在完成作物实际蒸散量模拟和产量栅格化的基础上,对黄淮海平原冬小麦水分生产力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冬小麦水分生产力区域平均值为1.21kg·m~(-3),高值区主要位于北京、天津、山东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区。在环渤海山东半岛滨海外向型二熟农渔区(一区)、海河低平原缺水水浇地二熟兼旱地一熟区(三区)和黄淮平原南阳盆地水浇地旱地二熟区(五区)冬小麦产量与水分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随着冬小麦产量的增加,其水分生产力增加;在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水浇地二熟区(二区)冬小麦水分生产力与实际蒸散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水分生产力将随着实际蒸散量的减少和产量的增加而增大,同时产量增加对水分生产力提高的贡献大于实际蒸散量的减少;在江淮平原丘陵麦稻两熟区(六区)冬小麦水分生产力与实际蒸散量呈显著负相关,与产量相关关系不明显,说明在黄淮海平原南部水分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依靠实际蒸散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20.
 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田、林、路、渠综合治理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是在我国水土保持长期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学科体系。通过川陕"长治工程"中期评估考察,分析"长治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特色与创新,并据此讨论我国水土保持学科的性质与定位。水土保持学科无论从法律地位还是学术地位,均应归属于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范畴,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学科的本质区别在于,水土保持更具有突出的生产功能。现阶段水土保持学科仍应首先赋予其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江河,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及农民生活质量的内涵,并努力使之与农村生态建设结合,以不断深化和丰富其内涵,同时应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饮用水水源地水土保持等方面拓展其学科外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