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花期低温霜冻是李树生产中的自然灾害。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四川产区李树花期低温霜冻危害症状及发生原因,研究提出选用抗寒品种、科学建园、延迟花期、补充营养、增强树势、冻害后人工授粉或放蜂授粉等措施,以避开或减轻李树花期低温危害。  相似文献   

2.
通过近几年对洪洞县冬枣花期坐果率比较低现状的观察分析,提出改善冬枣花期坐果率,必须采取调控冬枣自身营养的运输及分配、花期灌溉或喷水、花期喷硼、花期喷赤霉素、花期追肥等综合措施,以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花期控制的意义花期控制又称催延花期。根据植物开花习性与生长发育规律,人为地改变花卉生长环境条件并采取某些特殊技术措施,使之提前或推迟开花,这种技术措施,称之为花期控制。较自然花期提前开花的为促成栽培,较自然花期推迟开花的为抑制栽培。花期控制可使花卉集中在同一个时候开花,以举办展览会,也能为节日或其他需要提供定时用花,满足节日、庆典等大型活动的需求;利用花期控制技术,可以使之周年开花,完成人们的特殊需要,解决市场上的旺淡矛盾。为了调节花卉市场的供销平衡,为了杂交育种培育出更多更美的优良花卉新品种,花期控制技术可…  相似文献   

4.
玉米杂交制种成败的关键在于父、母本花期相遇情况,而花期是否相遇,往往与气候及土壤温、湿度等因素分不开,如果花期预测不准确或调节方法不当,势必造成花期相遇不理想,制种产量下降,因此准确预测花期及采取相应措施调节花期是玉米制种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5.
在玉米种子生产过程中,父母本花期很好地相遇是夺取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常常因父母本花期相遇不好,造成产量下降,甚至产量极低。解决的办法:一是调节父母本花期。通过试验或向育种者请教,确切掌握双亲花期。通过反复试验找出那些母本自身花期不调的品种,确定其在当地的吐丝期比散粉期确实晚几天后,然后调节花期。若父母本花期相同且母本自身花期协调,则一般同期播种;若父母本花期  相似文献   

6.
正在玉米杂交制种过程中,父母本花期很好地相遇是夺取高产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制种时常因为父母本花期相遇不好,会造成产量下降,甚至无产量。一、花期不遇的原因(一)父母本花期相差太大父母本花期相同或母本花期比父本早2天左右,可同期播种。但有些组合父母本花期相差5天以上,在一般情况下,就要进行父母本错期播种,把花期长的先播,花期短的后播。但错期天数不等于花期相差天数,掌握不好确切的错期时间,  相似文献   

7.
以不同基因型油菜种质为材料,研究了油菜花期的基因型差异,并对其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表明:油菜花期与各主要生育期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中与播种至初花阶段的相关性最大;花期与初花期间呈极显著负相关,随着初花期的延迟,花期缩短。不同基因型油菜的花期和初花期差异明显,大多数油菜品系的花期在22~36 d,初花期为2月23日~3月5日。151份油菜种质分属于7种类型,近似于正态分布;早熟种质分为5个类型,种质分布明显偏向初花日期早、花期中等或较长一侧;中熟种质分为7个类型,分布较分散,以E-M最多,M-S和L-S次之。因此,初花期可以作为筛选长花期油菜品种的重要指标,景区在选择油菜品种时可选用初花期较早、花期较长的早熟品种。  相似文献   

8.
花期不遇,是指母本吐丝与父本抽雄散粉相遇不良或不能相遇.造成结实率低,甚至制种失败。因此,分析花期不遇的原因,研究花期调整措施,对提高制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繁殖玉米良种,父本、母本必须达到理想的花期相遇,实现充分授粉,玉米杂交制种才能获得成功。但在制种生产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制种亲本往往花期不能相遇或相遇不好,制种单位必须提前进行花期预测,及时采取花期调节措施,才能提高制种产量,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园林花卉的促成与抑制栽培是通过人为改变外界环境条件、采取园艺学栽培措施、外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方法来调节花期或最佳观赏期的栽培方式.使花期比自然花期提前的栽培方式称为促成栽培,使花期延后的栽培方式称为抑制栽培.  相似文献   

11.
分析父母本花期不遇产生的时期和造成花期不遇的原因,指出幼穗分化前是父母本花期预测和调节的最佳时期,幼穗分化后的调节仍是有效的,对父母本花期差距较大的,可以根据苗情多种措施并用,以迭到父母本花期基本相遇或全遏。  相似文献   

12.
玉米花期不协调是玉米自交系雌穗抽丝期与同株雄穗散粉期不一致或制种的2个亲本雌雄花期不相遇,从而影响授粉和结实,造成空穗或部分结实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以不同基因型油菜种质为材料,研究了油菜花期的基因型差异,并对其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表明:油菜花期与各主要生育期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中与播种至初花阶段的相关性最大;花期与初花期间呈极显著负相关,随着初花期的延迟,花期缩短。不同基因型油菜的花期和初花期差异明显,大多数油菜品系的花期在2236 d,初花期为2月23日36 d,初花期为2月23日3月5日。151份油菜种质分属于7种类型,近似于正态分布;早熟种质分为5个类型,种质分布明显偏向初花日期早、花期中等或较长一侧;中熟种质分为7个类型,分布较分散,以E-M最多,M-S和L-S次之。因此,初花期可以作为筛选长花期油菜品种的重要指标,景区在选择油菜品种时可选用初花期较早、花期较长的早熟品种。  相似文献   

14.
<正>1预防花期霜冻杏树开花较早,花期正值气温剧烈变化季节,常有大风降温或寒潮天气,晚霜也时有发生,对花芽、花和幼果危害很大,往往造成减产或绝收,产量低而不稳。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花期调控技术在花卉栽培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伴随着社会发展,单一的花卉周期及花卉种类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以此实现花卉的周年生产势在必行。花期控制是根据植物特有的开花习性及生长发育规律合理调控实现的,可通过某些特殊的技术措施和改变花卉生长环境条件达到提早或推迟开花的目的。花期控制技术能使原本花期不遇的杂交亲本实现同期开花,成功解决杂交授粉花期不同的问题;使不同花卉花期提前  相似文献   

16.
石斛兰目标花期调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斛兰花芽分化受高温促进,自然花期在8~11月。研究通过施用不同营养配比的肥料调节石斛兰的营养生长状态和生殖生长状态,为目标花期调控打下基础,然后采用抹芽技术,确定好特定时期花芽的抹芽与留芽工作,并采取加温或降温的花期调控手段,实现目标花期开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观赏植物花期调控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为改变环境条件和采取一些特殊的栽培管理方法,使一些观赏植物提早、延迟开花或保花期延长的技术措施叫花期控制.应用花期控制技术,可以增加节日期间观赏植物开花的种类.延长花期,满足人们对花卉消费的需求,同时可以提高观赏植物生产的商品价值,对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种植者收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温江区早银桂初花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韧 《安徽农业科学》2015,(31):146-149
利用温江区1970 ~ 2014年气象观测资料和成都农业气象试验站2004 ~ 2014年早银桂开花期物候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得出了温江区早银桂初花期的预报指标及判据;并利用逐步回归的方法统计分析2004 ~2014年1~8月各旬、月的气象因子与初花期的关系,建立了温江区早银桂初花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初花期基本预报指标为①23.0℃≤10 d滑动日平均气温<25.0℃,同时21.0℃≤10 d日平均最低气温≤22.0℃,若同10 d内累计降水量≥53.0mm或累计雨日≥6 d或日平均相对湿度≥81%;②10 d滑动日平均气温< 23.0℃,且同一10 d内日平均最低气温<21.0℃.初花期预报判据为当10 d滑动日平均气温≥25.0℃,或同时段内10 d日平均最低气温≥22.0℃时,不会初花;当满足任一基本预报指标时,则该日为预报日,预测3~12 d达到初花期,否则不会初花.初花期预测模型为Y=33.018-3.239X1+ 1.681X2-1.986X3,表明影响初花期的主要气象因子是1月下旬平均最低气温,其次为2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5月下旬雨日.利用该模型对初花期回测,并预测2014、2015年初花期,误差范围在0~5d,表明预测模型准确率较高,能用于初花期预测.  相似文献   

19.
玉米杂交制种中,父母本是否协调生长、花期是否良好相遇,是玉米杂交制种成败的关键。若花期不遇,母本结实极少或不结实,将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给制种农户和种子生产企业带来较大损失。因此,搞好花期预测调控,对玉米制种具有重要意义。泾川县种子管理站根据多年的制种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玉米杂交制种中花期预测与调控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玉米杂交制种中,父母本是否协调生长、花期是否良好相遇,是玉米杂交制种成败的关键。若花期不遇,母本结实极少或不结实,将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给制种农户和种子生产企业带来较大损失。因此,搞好花期预测调控,对玉米制种具有重要意义。泾川县种子管理站根据多年的制种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玉米杂交制种中花期预测与调控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苹果、梨等果树属于配子体型自交不亲和性果树,在生产上必须配置授粉树或花期进行人工授粉,才能完成受精和结实.人工授粉耗物费时,也常因人工授粉不及时或花期不良气象条件等原因而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