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以美国9个秋眠性标准对照品种为参照,按Barnes(1991)方法测定了中国新疆野生苜蓿种群117份、伊朗及其它国家35份材料的秋眠性。结果表明,中国新疆北疆苜蓿野生种群没有半秋眠性种质,均为秋眠性种质,而南疆苜蓿则有秋眠性等级为4和5的种群多份;来自伊朗等国的材料则具有秋眠、半秋眠、非秋眠类型材料,对中国南疆、北疆野生种群秋眠性差异大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苜蓿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来自中国北方苜蓿生产区的94份材料为样本,以美国标准秋眠性对照品种以及来自前苏联,伊朗和加拿大共25份材料为对照,研究了中国苜蓿地方品种和审定品种的学,生理学和生物学的遗传变异及其数量分类,并且通过了等位基因酶的分析和等位基因频率的统计,分别探讨了各种群的基因多样度Ht,种群内和种群间的基因多样度Hs,种群间基因多样度Dst,基因差异系数Dm,基因分化系数Gst,每代基因迁移值Nm以及群组间的遗  相似文献   

3.
中国苜蓿审定品种秋眠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美国9个秋眠性标准对照品种为对照,按美国Barnes(1991)方法对中国23个苜蓿国家审定品种进行了秋眠性评定,并统计了中国苜蓿秋眠性与等位酶LAP、PER和FEST的等位基因频率及7个形态特征的遗传相关系数,分析证明中国苜蓿国家审定品种中大部分为秋眠性品种,其秋眠等级为1~3,个别为极秋眠性品种,只有新疆大叶苜蓿为半秋眠品种,其秋眠等级为4~5.同时,还分析讨论了中国苜蓿秋眠性的遗传来源.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研究石河子地区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的营养品质和生产性能,以获得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休眠型苜蓿品种。选择10个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紫花苜蓿初花期的营养品质、生产指标和越冬率,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以渝苜1号为代表的第一类群非秋眠型和极非秋眠型苜蓿的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均为优,但越冬能力较差,半秋眠型(新疆大叶、Victoria和Archer)苜蓿的越冬性较强且综合性能表现良好,秋眠型(肇东、新牧2号和骑士2)苜蓿的越冬能力强,但综合性能较差。研究表明,综合考虑当地气候及苜蓿多年生的特性,应优选综合性能较好且越冬能力较强的半秋眠苜蓿(新疆大叶、Victoria和Archer)进行种植。  相似文献   

5.
不同秋眠类型苜蓿品种生产性能与持久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58份不同秋眠类型苜蓿品种再生性、持久性和产草量在呼和浩特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在全部参试材料与秋眠类型组中,苜蓿秋眠级和再生性正相关并达到极显著、显著水平;而在半秋眠类型组、非秋眠类型组中,苜蓿的再生性和秋眠级相关性很小。2)在全部参试材料、半秋眠类型组、非秋眠类型组中,首蓿的持久性与秋眠级负相关,但是在秋眠类型组中,首蓿秋眠级和持久性相关性很小。3)在全部参试材料、半秋眠类型组、非秋眠类型组中,苜蓿的产草量和秋眠级负相关;在秋眠类型组中,苜蓿的产草量和秋眠级正相关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测定了33个中国紫花苜蓿国家审定品种的秋眠性、再生性、持久性和产量。结果表明:33个品种中除新疆大叶属于秋眠类型品种,其余品种均为半秋眠类型;供试品种中新疆大叶、甘农3号、晋南苜蓿、中苜1号、关中苜蓿、龙牧801和公农2号属于快速生长类型,内蒙准格尔、河西、草原1号和中兰1号属于慢速生长类型,其余各品种均为中速生长类型;中国紫花苜蓿国家审定品种中高产类型较少,仅占15.2%,中低产类型占大多数;各品种的持久性差异不大,均属于持久性强的类型。建议今后要在我国中南地区增加半秋眠、秋眠类型苜蓿品种的培育,在北方地区加强再生性的选择,培育持久性强的高产紫花苜蓿品种。  相似文献   

7.
苜蓿秋眠型与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进一步研究苜蓿Medicago sativa秋眠性的生理机制,提高苜蓿的抗寒性和生产性能,研究了短日照(8 h光照/16 h黑暗)条件下,不同秋眠型对苜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SOD、POD的活性随着秋眠性的增强而升高,呈现秋眠型苜蓿Vernal最高,半秋眠型苜蓿CW502次之,非秋眠型苜蓿CUF101最低的趋势;3种不同秋眠型苜蓿的SOD、POD活性均随着生长期的延长而升高。  相似文献   

8.
苜蓿的秋眠性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苜蓿的秋眠性是苜蓿的一种生长特性,与苜蓿的耐寒力和生产特性有直接的关系,是苜蓿引种、生态区域及选择最佳种植期的理论依据,决定着引种成功与否。1苜蓿的秋眠性苜蓿的秋眠性实际上是高纬度地区,秋季由于光照减少和气温下降而导致的苜蓿形态和生产力发生的一种变化。现在美国已把苜蓿的秋眠性作为苜蓿品种鉴定的一个必测指标,秋眠性等级也是描述苜蓿特性的第一指标。最后,根据不同品种生长期的长短和抗寒能力,把苜蓿分成了9个秋眠级水平。具体地说:秋眠级为1的品种休眠性最强,表示其抗寒能力最强,而秋眠级为9的品种,无休眠…  相似文献   

9.
短日照是导致苜蓿(Medicago sativa L.)秋眠的主要环境因子,同时也可能是苜蓿生长的一种逆境。本文研究了光周期对不同秋眠型苜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的影响,以及两种抗氧化物酶活性与苜蓿秋眠性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秋眠性的生理机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无论是秋眠型苜蓿Vernal,半秋眠型苜蓿CW502,还是非秋眠型苜蓿CUF101,其叶片中SOD和POD的活性均呈现出8h光照最高,12h次之,16h最低的趋势,暗示SOD、POD的活性与长日照苜蓿的光周期有关,短日照可提高SOD、POD的活性;在同一光周期下,不同秋眠类型苜蓿品种之间并未在SOD活性上表现出规律性,而POD活性则有随着秋眠性增强而增强的趋势;在同一苜蓿品种中POD活性多随生长期延长而升高。  相似文献   

10.
以美国11个秋眠级标准苜蓿品种为对照,按照Teuber的方法在内蒙古土左旗和五原县评定国内和国外引进的45个苜蓿品种的秋眠级,测定其越冬率和返青后第一茬的株高、分枝数和单株鲜重,并对秋眠性与越冬率和株高、分枝数、单株鲜重等农艺性状做相关分析,以期为苜蓿品种的适应性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土左和五原两个试验点苜蓿秋季刈割后第21d的自然再生高度与原秋眠级存在真实的线性回归关系,R2为0.993和0.995;两个试验点11个标准对照品种的实际秋眠级与原秋眠级之间相关系数为0.993和0.995,存在极显著正相关。22个国内苜蓿品种多数为极秋眠型和秋眠型,中兰1号为半秋眠型,区试品种凉苜1号和国审品种甘农5号为非秋眠型;23个国外引进品种秋眠级梯度层次广,秋眠类型多样。相关分析表明,秋眠性与抗寒性具有高度表型相关,土左试验点极秋眠型和秋眠型苜蓿的秋眠性和农艺性状均不相关,而半秋眠型苜蓿的秋眠性和单株分枝数和单株鲜重显著相关(P0.05);五原试验点不同苜蓿的秋眠性与株高极显著相关(P0.01),不同秋眠类型的秋眠性与各农艺性状不相关。  相似文献   

11.
半秋眠和非秋眠紫花苜蓿生长规律及再生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半秋眠和非秋眠紫花苜蓿在上海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半秋眠和非秋眠紫花苜蓿月产草量呈现"双峰"型变化趋势,第一个高峰值在5月,非秋眠苜蓿的峰值持续到6月;4~6月是两类苜蓿生长较快的时期,期间的累计产草量占全年总产量的53.46%~65.2%;第二个生长高峰值出现在8月份,但明显小于第一个高峰值(p<0.05);7月份两类苜蓿的产量降至谷底,出明显的"夏眠"阶段;非秋眠品种的耐热能力高于半秋眠品种,月株高持续增长期比半秋眠品种长一个月,并且在"夏眠"后株高增加的幅度也高于半秋眠品种。  相似文献   

12.
紫花苜蓿在凉山州的推广种植与引种区划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紫花苜蓿的秋眠性是一个与生长极其相关的特性。随着半秋眠、高秋眠级苜蓿品种的引入,为凉山州发展高产优质刈割性豆科牧草带来了生机,加之苜蓿是经济价值较高的牧草,因此苜蓿的种植生产具有全面提升凉山州畜牧业生产水平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不同秋眠等级苜蓿品种幼苗的抗冻性进行研究,在4个冷冻温度下检验3个不同秋眠等级苜蓿品种4个苗龄幼苗的存活率,并计算品种半致死温度。结果表明秋眠等级、苗龄和冷冻温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苜蓿幼苗抗冻性有显著影响。随着冷冻温度的降低,幼苗存活率降低。在接近品种半致死温度的胁迫温度下(-6℃和-9℃),苜蓿的苗龄对抗冻性有显著影响。-9℃下苜蓿品种间幼苗存活率均有显著差异,能够较好地进行区分。苜蓿品种半致死温度的排序为秋眠品种53Q60(-6.79℃)>中度秋眠品种Tango(-7.51℃)>不秋眠品种CUF101(-8.10℃)。建立了三个苜蓿品种在给定的冷冻温度下幼苗致死率的预测模型。在室内冷冻筛选育种时,本研究中不同秋眠等级苜蓿品种幼苗的半致死温度可以为选择胁迫温度提供参考依据,缩短筛选周期。  相似文献   

14.
以10个秋眠级(1~10级)的紫花苜蓿品种为试供材料,观测其在新疆石河子的生产性状与营养品质表现。结果表明:秋眠级4和7级的苜蓿干草总产量(HY)显著(P0.05)高于秋眠级8和10级外的所有苜蓿品种。秋眠级5级苜蓿的粗蛋白(CP)含量显著(P0.05)高于秋眠级9和10级的苜蓿;其平均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著(P0.05)低于除秋眠级10级外的所有苜蓿品种。秋眠级3和4级苜蓿的平均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显著(P0.05)低于秋眠级1、6、7和9级的苜蓿。秋眠级2、5和6级苜蓿的RFV值显著(P0.05)高于秋眠级8级的苜蓿。将HY、CP、NDF和ADF含量4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新疆石河子绿洲区最为适宜种植的苜蓿为秋眠级4级(WL343HQ)和5级(巨能551)的苜蓿。苜蓿秋眠级与CP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中国苜蓿审定品种秋眠性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卢欣石 《中国草地》1998,(3):1-5,12
以美国9个秋眠性标准对照品种为对照,按美国Barnes(1991)方法对中国23个苜蓿国家审定品种进行了秋眠性评定,并统计了中国苜蓿秋眠性与等位酶LAP、PER和FEST的等痊基因频率及7个形态特征的遗传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区光温因子对不同秋眠等级苜蓿秋后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大伟  卢欣石 《草业科学》2010,27(4):112-116
通过对11个美国标准秋眠等级苜蓿Medicago sativa再生高度的测定,研究了北京地区苜蓿秋季再生高度与日照时间和平均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北京地区,苜蓿秋眠性表现时间在10月份;光周期和平均温度对苜蓿秋眠性影响较大,不同秋眠类型苜蓿分化的临界条件是秋季日长小于11 h,平均温度低于10.4℃;不同秋眠等级发生分化的临界条件是秋季日长低于10 h,平均温度低于7.8℃。  相似文献   

17.
1新疆苜蓿种子生产现状 新疆苜蓿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有7个野生苜蓿种,比较常见的地方品种为和田大叶苜蓿和北疆中叶苜蓿.新疆是我国苜蓿栽培历史最早的省区之一.由于新疆气候干旱少雨,特别有利于种子成熟和收获,生产出的苜蓿种子,籽粒饱满,色泽光亮,成熟度好,生活力强,发芽率高.  相似文献   

18.
利用来自中国、德国、加拿大、丹麦等地的不同秋眠等级紫花苜蓿品种18份作为供试材料进行田间栽培试验,并对其秋眠性与粗蛋白、粗纤维、叶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秋眠数为2的阿尔冈金单株生物产量最低,为272.5 g;秋眠数为7的ABOUND单株生物产量、粗蛋白含量最高,分别为495.5 g、30.03%,秋眠数为5的普拉多粗蛋白含量最低,为25.48%。结果表明:秋眠级数低的苜蓿在贵阳不适宜栽培,但秋眠级越高其产量并不一定高。试验为紫花苜蓿引种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探讨不同温度和不同光周期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phyA和phyB mRNA含量的影响,以期为揭示调控苜蓿秋眠性的分子机理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采用FQ-PCR SYBR-Green I方法,测定了每天8,12和16h光照处理条件下3种秋眠类型苜蓿WL-232(秋眠型,FD2)、ArcherⅡ(半秋眠型,FD5)、WL-525(非秋眠型,FD8)的phyA和phyB mRNA表达水平;采用半定量RT-PCR,测定了5℃,15℃,25℃和35℃条件下秋眠型苜蓿Vernal(FD2)的phyA和phyB 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苜蓿存在光周期效应,短日照条件下秋眠型苜蓿phyB mR-NA表达量最大,相同光照条件下不同秋眠型苜蓿的表达规律为秋眠型>半秋眠型>非秋眠型,且相对于phyA,在紫花苜蓿绿叶中phyB对光周期的变化反应更敏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秋眠型苜蓿Vernal的phyA和phyB合成规律不一致,低温条件下,phyB表达量较高,phyA表达量较低;高温条件下,phyA表达量较高,phyB表达量较低。上述结果表明phyB在调控苜蓿秋眠中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外源ABA对不同秋眠型苜蓿品种植物激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选择第3生长年的苜蓿90株,采用2因素3水平试验设计方法,随机分为9个处理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盆,每盆2株,分别用0,20和80 mg/L外源ABA处理3个不同秋眠级别的苜蓿品种CUF101、CW502和Ver-nal,试验期35 d。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观测外源ABA处理的不同秋眠级别苜蓿激素含量变化,并探讨激素调控对苜蓿生长和秋眠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论是非秋眠型苜蓿CUF101,半秋眠型苜蓿CW502,还是秋眠型苜蓿Vernal,其顶芽和第1展开叶中ABA含量均随外源ABA喷施浓度水平的提高而增加,IAA、GA3含量则表现出与ABA相反的递减趋势;2)在同一环境因素影响下随着苜蓿秋眠性增强,内源ABA合成量呈递增趋势,而IAA、GA3合成量呈递减趋势,秋眠型苜蓿更易受外源ABA影响促进内源ABA的累积;3)短日照适温环境中随着苜蓿秋眠级别的升高和ABA/IAA、ABA/GA3、ABA/ZR值的降低,株高增长变化呈递增趋势。本试验认为,虽然短日照适温环境只能促使苜蓿轻度休眠,但内源ABA累积量随秋眠级别降低而增加,也为进一步探讨苜蓿秋眠调控机理、人为调控苜蓿休眠以及提高苜蓿的抗寒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