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年来,草坪业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休息与娱乐场所,而草坪的建植与维护对草坪的健康生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目前草坪业的发展状况,以及自身在草坪建植和养护中的教学与工作经验,从对草坪草的选择、土地整理、草坪的建植时期、草评建植方法,以及草坪在养护中的施肥、浇水、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
标准化足球场草坪的建植与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标准化足球场草坪对床土要求较为严格和冷季型草坪草对床土要求不同的特点,选用6种冷季型草坪草以混播方式建植了贵州省新体育场标准化足球场草坪。通过对贵州省新体育场草坪的成功建植与实践,初步建立和形成了在亚热带高海拔地区足球场草坪建植的技术规范,总结出草种选择,坪床准备,建植及建植技术和建坪后管理等5项技术措施,为贵州建植高标准,低造价的足球场草坪提供了一整套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公路堤坝护坡草坪建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路堤坝边坡绿化草坪的建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草种选择、建植时间到建植方式较为详尽地阐述了护坡草坪的建植技术。  相似文献   

4.
为了反映成都市高校校园草坪现状,对成都市9个不同时期建植的高校校园(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西南财经大学柳林校区、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西南民族大学双流校区、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的草坪质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前建植的草坪综合指标在0.59~0.63,质量一般。90年代以后建植的草坪综合指标在0.69~0.86,质量较好。草坪外观质量和使用质量逐年变化较大,生态质量变化较小。各时期建植的草坪主要存在校园草坪种类少、搭配不合理,人均面积少、分布不均匀,退化严重、建植和养护水平不高等问题。并提出了草坪建植和基本养护管理等方面的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5.
姚丽丽 《农技服务》2011,28(4):523+532-523,532
介绍了草坪的分类、草坪建植的基本要求及技术要点,总结了草坪的建植与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6.
王举斌 《现代农业科技》2010,(5):208-208,210
从建植、养护、草坪转换等方面对无锡地区百慕大草坪秋季覆播多年生黑麦草技术进行总结,以期为该地区建植四季常青的百慕大观赏草坪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7.
浅谈河南省体育中心足球场草坪的建植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乐平  张林 《宁夏农林科技》2011,52(10):28-30,32
根据对河南省体育中心足球场草坪的建植与养护,初步探索出适合河南地区足球场草坪的坪床结构,以及适宜于足球场草坪的草种及混播比例。从草坪坪用性状选择、草种的混播组合与混播技术、草坪播种与建植方式、播种量的确定和播种方法、足球场草坪的特殊管理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实用性的见解,为河南以及气候特点相类似地区的足球场草坪建植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通过天津奥体中心足球场草坪的建植与养护工作,总结出影响足球场草坪质量的几个关键技术,并对沙质草坪的建植与养护中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李羿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6972-6973
通过对都江堰市典型广场、宾馆、道路的草坪现状调查,初步了解与分析都江堰市草坪主要草种、草坪建植方式、品质评定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都江堰市尤其是震后草坪建植与管理的相关建议。这对于震后都江堰城市绿化草坪的恢复与重建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多年来对上海临港足球场草坪建植及养护的工作实践,介绍了足球场草坪的功能要求、草坪营养繁殖法建植和草坪养护的关键技术,以促进足球场草坪建植和养护的技术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地膜覆盖机械化谷子种植,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种植技术,它不仅可以提高种植效率, 而且能够有效的减少劳动人民的种植成本因此晋西北地区的农民已经把地膜化覆盖谷子种植 技术应用到了农作物种植上。笔者在这里对机械化地膜覆盖谷子种植技术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机械化地膜覆盖谷子种植技术与之前的传统谷子种植技术是有一定区别的,机械化地膜覆盖谷 子种植技术有效的解决了传统谷子种植技术的弊端,提高了谷子种植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湘南旱地玉米垄栽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旱地上实行垄栽,可以提高玉米叶面面积,叶面积指数比平栽增加12.9%。垄栽土壤含水量在玉米生长后期明显高于平栽土壤,玉米腊熟期,垄栽土壤含水量比平栽土壤含水量高出1.5%,增加8.2%。在玉米整个生育期中,垄栽耕层土壤有效氮、磷养分高于平栽,其增产率达20%以上。在湘南旱地上,采取垄栽种植是保证玉米增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不同灌水量对垄作小麦水分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对垄作小麦的水分利用、产量和品质的效应.结果表明,与平作相比,垄作的降雨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垄作60%的降雨利用率最高,垄作100%的水分利用率最高;而灌水利用率除垄作100%有幅度不大的增加外,垄作60%和垄作80%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垄作条件下小麦产量有明显的增加,尤以垄作100%增加幅度大,这种增产效应是由千粒重和穗粒数的明显增加导致的,而穗数有一定幅度的减少;垄作60%和垄作100%的增产效果不明显;垄作下小麦面团的粉质性状均变劣,垄作100%的劣化程度较低,垄作80%的劣化程度最高;小麦面团的拉伸性状与粉质性状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天津滨海地区园林工程实践中数据的调查,比较了苗木春植与秋植的效果,明确了苗木秋植在园林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分析阐述了形成实际工作中秋植苗木成活率高于春植苗木成活率的原因,并提出了春植与秋植相结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旱地土壤环境和甘蓝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旱地土壤环境及甘蓝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垄种地温较沟种明显增加,垄种5,10,20 cm地温分别较同一层次沟种日平均增加2.08,1.61和0.50℃,且早晚温差明显增大;整个生育期,沟种较垄种0~20 cm土壤含水量平均增加1.9%;收获时甘蓝植株性状、经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都是垄种显著大于沟种,所有处理以种植方式为垄种、密度为82 500株/hm2的处理产量最大、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李勇  杨晓光  张海林  陈阜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4):2876-2885
 【目的】以1981年为界,把1950s—2007年划分为两个时段,对比分析1950s—1980年和1981—2007年柑桔种植区界限的地理位移以及北界线位移后的冻害风险。【方法】利用中国种植制度分区标准和农业气候指 标,对比分析两个时段柑桔种植区界限的演变特征,并采用ArcGIS绘制柑桔种植区界限地理位移图;利用冻害风险评估指标对气候变暖背景下柑桔种植区界限位移后的冻害风险进行评估。【结果】与1950s—1980年相比,1981—2007年柑桔最适宜种植区、适宜种植区、次适宜种植区和可能种植区的北界线平均位移了0.75个纬度,位移最大的是柑桔次适宜种植区,其次分别为适宜种植区、最适宜种植区和可能种植区,4个种植区北界线东段的北移程度均明显大于西段;最适宜种植区和适宜种植区南界线分别北移了0.56和0.42个纬度;种植面积增加得最多的是最适宜种植区,其次为适宜种植区,面积减少得最多的是不能种植区,其次分别为可能种植区和次适宜种植区。气候变暖背景下,柑桔最适宜种植区和适宜种植区敏感区域轻级和中级冻害的出现频率较各自的非敏感区域显著增加,重级和极重级冻害出现频率在敏感区域和非敏感区域均较低;柑桔次适宜种植区和可能种植区敏感区域轻级冻害的出现频率均较各自非敏感区域低,但二者敏感区域的重级和极重级冻害风险较各自的非敏感区域显著增加。【结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柑桔种植区界限发生了明显北移;柑桔界限北移后,柑桔种植区敏感区域的冻害风险明显高于非敏感区域。  相似文献   

17.
根据晋中盆地的气候条件、种植制度和机械化作业技术条件 ,设计了夏玉米 (大豆 )免耕种植机械化作业工艺 ,对各工艺环节作了详细的分析 ,提供了适合本地区的机械化作业程序方案 ,为麦—秋一年两作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原木花菇与袋栽花菇中香菇多糖抗氧化和抑菌能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比较原木花菇和袋栽花菇的香菇多糖含量、抗氧化能力和抑菌能力的差异,从原木花菇和袋栽花菇的子实体中提取香菇多糖,并对其含量、清除活性氧及抑菌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原木花菇的香菇多糖含量高于袋栽花菇;提取的香菇多糖在体外均具有较强的活性氧和NO_2~-的清除能力,且原木花菇的香菇多糖抗氧化能力和抑菌能力也均优于袋栽花菇.  相似文献   

19.
对比试验表明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在保护地番茄栽培中 ,其产量和品质与较高肥力的土壤相差无几 ,而高于一般营养液基质栽培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灌溉排除液中硝酸盐含量也远低于一般的营养液基质栽培 ,对环境影响也大大降低。在施用有机肥料以及配合少量化肥的条件下 ,其产量和品质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黄河流域棉区高密度垄作对棉花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垄作栽培与合理密植作为单项技术措施用于棉花生产已有较多研究报道,但两者配合运用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明确种植方式与密度的互作效应,使合理密植与种植方式有机结合,实现棉花增产增效。【方法】2010—2011年以K638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在山东临清市研究了种植方式(平作和垄作)和密度(3、6和9株/m2)对棉花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叶面积变化动态、蕾铃脱落、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种植方式和密度对棉花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平作情况下以中密度(6株/m2)的产量最高;垄作条件下以高密度(9株/m2)的产量最高,中、低密度(3—6株/m2)的产量较低,高密度垄作较传统的中等密度平作平均增产皮棉13.6%。与平作比较,垄作可增加铃数,提高早熟性,铃重随密度升高有降低趋势;垄作栽培提高了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盛铃期和始絮期高密度垄作较中密度平作的叶面积指数分别高24.2%和22.1%,烂铃率和脱落率显著降低。【结论】种植方式和密度可以单独或协同影响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和产量结构,从而影响经济产量。高密度垄作是黄河流域棉区棉花增产的重要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