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霞  张勇  李悦  田玉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289-18291,18359
集合限制因子法和综合指数和法,针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建立了该区耕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筛选出评价的主导因子,采用专家打分法和权重法对所有地块的耕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较适宜于农业耕种的区域面积仅占总面积的8.45%,主要分布于东南和西南2个区域,还有东北部地区;不适宜农业耕种的地区占绝大部分区域,主要分布于东部的中间部位、中部的广泛地区以及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2.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霞  张勇  李悦  田玉强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0,11(6):130-133,158
集合限制因子法和综合指数和法,针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建立了该区耕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筛选出评价的主导因子,采用专家打分法和权重法对所有地块的耕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绝大部分区域是不适合于农业耕种,较适宜于农业耕种的区域面积仅占总面积的8.45%,且主要分布于东南和西南2个区域,还有东北部地区,不适宜农业耕种的地区主要分布于东部的中间部位、中部的广泛地区以及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漳州市土地的耕地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各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显得尤为快速,土地资源变得十分珍贵,土地的合理规划和利用显得更加重要。研究区域为福建省漳州市,利用遥感影像、DEM数据、土壤数据得到耕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建立耕地适宜性评价体系,选取地形因素、土壤因素、水利因素为耕地适宜性评价因子。根据《土地评价纲要》将漳州市耕地适宜性结果分为高度适宜、一般适宜、条件适宜以及不适宜4个等级。研究表明,漳州市耕地高度适宜区分布在漳州市中东部地区,面积为1 267. 65 km~2,占漳州市总面积的11. 20%;一般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漳州市南部地区,面积为884. 02 km~2,占漳州市总面积的7. 81%;条件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漳州市北部以及部分沿海地区,面积为3 123. 36 km~2,占漳州市总面积的27. 60%;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漳州市西北部、东北部以及西南部沿海地区,面积为6 043. 41 km~2,占漳州市总面积的53. 39%。  相似文献   

4.
在实地调查取样和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借助GIS和数学模型,评价研究区域无公害蔬菜生产的适宜数量、质量及其分布.评价结果表明,闽侯县适宜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耕地面积为19775.26 hm2,占全县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总面积的80.04%,主要分布于大湖、廷坪、洋里、鸿尾、竹岐和白沙等乡镇;全县适宜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以中度和一般适宜的二、三等地为主,占适宜蔬菜生产耕地总面积的87.94%.  相似文献   

5.
GIS支持下的区域蔬菜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黄河 《福建农业学报》2004,19(2):108-112
借助GIS和数学模型集成技术,评价了荔城区蔬菜地适宜性及其质量状况。结果表明,荔城区宜菜地和不宜菜耕地分别占全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总面积的48.93%和51.07%,宜菜地主要分布于平原区的黄石和新度镇;一、二和三等宜菜地分别占全区宜菜地总面积的91.06%、7.09%和1.85%,表明荔城区宜菜地的总体质量较高;一等宜菜地主要分布于平原区的黄石、新度和拱辰镇;全区宜菜地土壤类型主要为灰埭田、灰泥田和乌埭田,占全区宜菜地总面积的92.42%。在蔬菜地适宜性及其质量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蔬菜地合理利用与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6.
以湖南省常宁市柏坊镇现有耕地分布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特尔斐法和加权平均指数法,以各个行政村为评价单元,选取耕地空间关系的多维评价因子对柏坊镇各个行政村的耕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个行政村为高度适宜,耕地面积为902.4 hm2,占该镇耕地总面积的24%,主要分布于该镇的中部和北部;(2)24个行政村为一般适宜,耕地面积为2 368.7 hm2,占该镇耕地总面积的63%,主要分布在东部、西南和西北部;(3)5个行政村为临界适宜,耕地面积为488.8 hm2,占该镇耕地总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能够为保证粮食安全而进行的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二调数据库为基础,将集宁区的耕地后备资源作为评价对象,选取了内在和外在2个方面的6个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运用经验指数和法,进行全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和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集宁区有4 603.52 hm~2耕地后备资源具有不同程度的宜耕性,其中,高度适宜等级占18.52%,中度适宜等级占33.64%,勉强适宜等级占47.84%;南部的翟家沟村和大十号村的部分洼地等拥有面积较大的耕地后备资源,可作为开发关注重点。此评价结果中集宁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等级和数量,可为内蒙古和其他相似区域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GIS支持下的区域耕地质量评价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通过设立耕地代表性样区开展实地采样调查分析 ,利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筛选和确定区域耕地质量评价的主导因子及其权重 ,借助 GIS技术和动态聚类模型进行区域耕地质量评价 .结果表明 ,有机质含量、≥ 1 0℃积温、道路通达度、CEC、坡度、质地、地下水位和全 K含量等 8个因子与耕地粮食产量关系极为密切 ,可作为闽侯县耕地质量的主导评价因子 ,其中以有机质含量、≥ 1 0℃积温、道路通达度、CEC和坡度对耕地质量的影响较大 ,合计权重达 80 %以上 .闽侯县耕地资源总体质量不高 ,中低产耕地占 68.0 1 % .全县耕地主要限制型为砂、粘、冷和瘦限制 ,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 2 5 .0 4%、1 2 .5 8%、1 2 .1 7%和 1 5 .2 7% .GIS与数学模型集成方法可为快速、准确评价区域耕地质量及动态监测提供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9.
以河南省平顶山市为例,行政村为评价单元,从土壤、地貌、气候、社会条件4个方面构建了耕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和Arc 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开展耕地整治适宜性评价并划分适宜性等级,并对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以期为研究区耕地整治和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高度适宜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5.14%,分布在鲁山县的中心城区、中部及西部乡镇,石龙区南部;中度适宜耕地占34.24%,主要分布在鲁山县东部及背孜乡(除中南部),宝丰县除观音堂乡南部与东部、前营乡外的其余乡镇,叶县西部,新华区,湛河区、石龙区北部,汝州市寄料镇西部、小屯镇东部等;临界适宜耕地比例为44.15%,主要分布在叶县(除西部),卫东区,郏县,汝州市南部、临汝镇西部、温泉镇除东北部、杨楼乡西部等乡镇;低度适宜耕地占16.47%,主要分布在舞钢市,汝州市的王寨乡北部、杨楼乡东部、温泉镇东北部、临汝镇(除西部)与汝州市的北部等乡镇。年均降水量和生长季降水量为各适宜等级的影响因子,此外,人均GDP为高度适宜等级的影响因子,有效土层厚度为高度适宜、临界适宜和低度适宜等级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早茶种植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为扩大早茶种植面积、科学规划茶叶种植基地提供科学管理依据。【方法】以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为例,选取立地条件、土壤理化性状和养分状况3个方面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在地里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资料,定量获取各评价因子信息,采用AHP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对早茶种植的生态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翠屏区早茶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以及周边低山区,占全区总面积的1.12%;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翠屏区中部的中丘浅丘区,占全区总面积的54.01%;次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翠屏区西部和东南部的平坝或浅丘地区,占全区总面积的39.33%;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市区、场镇周边及河滩坝区,占全区总面积的5.54%。区域内94.46%的范围各项生态指标均达到国内适宜水平,区位优势明显。【结论】评价结果可为翠屏区茶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规划、下一步重点发展最适宜区和适宜区的乡镇进行规模化种植、针对早茶种植进行科学肥料配方的完善与应用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湖北蔬菜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必要性,通过深入到湖北省蔬菜生产和销售的第一线就其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综合分析湖北蔬菜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制约因素。结果认为,主要存在着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和消费的社会意识和氛围不浓、蔬菜“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还未建立、蔬菜质量的监督检测机制尚未形成、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推广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湖北蔬菜生产规模小等五个方面的制约因素。并就如何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Vegetable production systems involve high rates of chemical and organic fertilizer applications, leading to significant P accumulation in vegetable soils, as well as a decrease in P use efficiency (PUE), which is one of the key limiting factors in vegetable production. This review introduces the vegetable production systems in China and their fertilization status, and analyzes probable causes of overfertilization of vegetable fields. Poorly developed root systems and high P demand have led to the need to maintain much higher available P concentrations in the root zone for regular growth of vegetables, which might necessitate higher phosphate fertilizer input than the plants require. Research on strategies to improve vegetable PUE and the mechanisms of these strategies are summarized in this review. Increasing the P uptake by vegetables by supplying P during the critical growth stage and effectively utilizing the accumulated P by optimizing the C:P ratio in soils can substantially increase PUE. These advances will provide a basis for improving PUE and optimizing phosphate fertilizer applications in vegetable production through regulatory measures. In addition, some policies are recommended that could ensure the safety of vegetables and improve product quality. This review also aims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P cycling in vegetable fields and assi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best practices to manage P reserves globally.  相似文献   

13.
陕西设施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陕西省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现状,通过深入到陕西蔬菜生产和销售的第一线对设施蔬菜生产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综合分析陕西设施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结果认为:设施蔬菜发展中主要存在着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和消费的社会意识和氛围不浓,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相对较低;蔬菜“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还未建立,蔬菜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尚未形成;设施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推广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产业化组织机制发育不健全;设施栽培中的日光温室蔬菜生产规模小、效益低、品牌产品缺乏;农民文化水平偏低等五个方面的制约因素。并就陕西设施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充分发挥气候资源优势,合理规划设施布局;实施品牌战略,推行无公害生产;增强科技意识,提高市场竞争力;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水平;加强组织领导,走产业化之路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背景下,针对长三角一体化前沿城镇的绿色基础设施适宜性评价,有助于协调城镇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优化城镇生态格局。通过MCR模型,可将景观连通性因子融入到适宜性评价体系中,在绿色基础设施适宜性评价中考虑景观连通性,对优化景观生态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以长三角一体化前沿城镇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为例,基于ArcGIS、Linkage Mapper等软件平台,综合景观连通性、生态敏感性等因子,对练塘镇绿色基础设施的适宜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练塘镇绿色基础设施适宜性呈现外围较高、中心较低的特点,最适宜用地占比为11.63%、较适宜用地占比为19.62%、中等适宜用地占比为25.02%、低适宜用地占比为27.44%、不适宜用地占比为16.29%。适宜以太浦河、大蒸港沿岸林地等作为绿色基础设施核心区,朱枫公路沿线、泖阳港沿岸等地作为绿色基础设施连接廊道,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研究结果可为长三角一体化前沿城镇的生态规划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并为类似区位的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提供一定的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5.
太阳能杀虫灯在绿色蔬菜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昱隆牌太阳能杀虫灯安装简便,杀虫谱广,杀虫量大。对蔬菜田主要害虫均具诱杀效果,对天敌伤害极小,可有效保护天敌,无污染。如与黄(蓝)色粘虫板、性诱剂和无剧毒无害生物农药配合使用,可有效控制蔬菜害虫的危害,且无环境污染。具有不会引起人畜中毒等优点,可在绿色蔬菜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秦皇岛市蔬菜产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蔬菜产地环境质量问题,本研究以秦皇岛市14个重点蔬菜基地为研究对象,依我国农业部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标准和绿色蔬菜产地环境标准,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对蔬菜产地土壤环境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秦皇岛市蔬菜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整体上符合我国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要求,但各蔬菜基地土壤肥力较低,且部分基地土壤Hg、Pb、Cr含量超过绿色蔬菜产地标准,不利于绿色蔬菜生产,应采取有效措施改进。  相似文献   

17.
鲁西南地区土壤放线菌的生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稀释平板分离法研究了鲁西南地区5种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中放线菌的数量和组成,及与生态因子的关系,借以研究鲁西南地区土壤放线菌的生态分布。结果表明:①鲁西南地区土壤放线菌数量受多种因素影响:随土壤质地的不同而变化,其顺序为壤土>砂土>粘土。因作物或植被种类的变化而变化,在供试的5种植被中,土壤放线菌数量按菜地>小麦地>花生地>裸土>林地的顺序排列。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少;②土壤放线菌的组成较复杂,共分离到5个属的放线菌,以链霉菌为主,其次为小单孢菌属和马杜拉放线菌属。土壤放线菌组成的复杂程度随作物变化而变化;③链霉菌的组成较复杂,共分离到13个类群,以白孢类群为主,其次为浅紫灰类群和黄色类群;④鲁西南地区土壤放线菌数量与土壤有机质、pH密切相关:土壤有机质越丰富,pH越高,放线菌数量越多;⑤鲁西南地区土壤放线菌的数量较大,是放线菌的良好栖息地。  相似文献   

18.
绿色农业与蔬菜优质安全生产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阐述了绿色农业的内涵与特质,分析了影响蔬菜优质安全生产的主要因子,并据此提出了若干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陕北黄土高原区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现状,通过深入到陕北蔬菜生产和销售的第一线就其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综合分析陕北黄土高原区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结果认为,主要存在着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和消费的社会意识和氛围不浓,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相对较低;蔬菜“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还未建立,蔬菜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尚未形成;日光温室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推广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产业化组织机制发育不健全;日光温室蔬菜生产规模小,品牌产品缺乏;农民文化水平偏低等五个方面的制约因素。并就陕北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充分发挥气候资源优势,合理规划设施布局;实施品牌战略,推行无公害生产;增强科技意识,提高市场竞争力;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水平;加强组织领导,走产业化之路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罗志军  张俊  权丽君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0):2114-2117
以江西省安义县为例,通过选取影响蔬菜地适宜性的15个因子,采用GIS和层次分析法对县域内蔬菜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蔬菜地适宜度比较高,66.46%的耕地适宜种植蔬菜,其中,高度适宜类面积比例为14.34%,主要分布在长埠镇、东阳镇、万埠镇;较适宜类面积比例为45.77%,主要分布在东阳镇、石鼻镇、新民乡;一般适宜类面积比例为6.35%,主要分布在东阳镇、乔乐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