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3种野生茄和1个栽培茄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3种野生茄和1个栽培茄品种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材料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4,核型类型均为"2A"型:染色体主要由中部着丝点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属较对称核型.但它们的核型也具有明显差异, "04E28"的核型公式为2n=16m+6sm+2st,核不对称系数60.20%;04E42的核型公式为2n=14m+8sm+2T,核不对称系数65.91%;07E67的核型公式为2n=18m+6sm,核不对称系数59.68%;栽培品种.04E08"的核型公式为2n=22m+2sm.核不对称系数58.59%.  相似文献   

2.
甘蔗核型及其染色体数目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郑成木 《热带作物学报》1993,14(1):47-51,T001,2
5个甘蔗栽培品种的核型均为2B 类型,染色体数目为2n=106~114,绝对长度为1.52~6.31μm;主要是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少量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未见端部或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同一品种不同个体以及不同细胞之间,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变幅为4~9个染色体。推测甘蔗栽培品种退化与体细胞染色体数量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海南山栏稻体细胞染色体数与普通栽培水稻相同,即2n=24,并同属2B核型。山栏稻染色体组中有9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水稻对照品种为5-6对),1-2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水稻为4-5对),1-2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这表明山栏稻核型比水稻更为对称。山栏稻染色体组的异染色质含量平均为46.1%,低于水稻对照(平均为50.1%)。异染色质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形式与水稻对照基本相同,多数是位于着丝点两侧(或两  相似文献   

4.
海南山栏稻体细胞染色体数与普通栽培水稻相同,即2n=24,并同属2B核型。山栏稻染色体组中有9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水稻对照品种为5-6对),1-2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水稻为4-5对).1-2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这表明山栏稻核型比水稻更为对称。山栏稻染色体组的异染色质含量平均为46.1%,低于水稻对照(平均为50.1%)。异染色质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形式与水稻对照基本相同,多数是位于着丝点两侧(或再加一个短臂),只有少数(1-2对)染色体表现异染色质化。  相似文献   

5.
特用油料植物紫罗兰核型和减数分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特用油料植物紫罗兰[Matthiolaincana(L.)B.Br.]核型和减数分裂的研究结果表明;紫罗兰的染色体组分(2n)由3对中部着丝点,4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核型公式为2n=14=6m+8sm。减数分裂的终变期7条二价体的构型明显,是环状、棒状和十字形等。到中期Ⅰ棒状二价体增多,环状二价体减少。后期Ⅰ、Ⅱ均观察到染色体桥。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数量统计的方法,分析野生大豆16份,半野生大豆5份和栽培大豆2份的核型。结果表明、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染色体数目为2n=40,核型为2n=24m+14sm+2st(SAT)。虽然三者的核型相似,但单倍染色体组长是有差别的,经X~2测定表明,这种差异是由于种间差异引起。因此,大豆核型的研究,对探讨大豆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野生大豆中观察到一具有四随体类型,从进化观点看,具四随体类型较具二随体类型物种原始,同时为确定大豆是二倍体还是多倍体植物、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Giemsa—C带分析表明,三种大豆的带型极其相似,基本带型为:第一组12条染色体有一条着丝点带;第二组12条染色体有一条中间带;第三组12条染色体有一条端带;第四组4条染色体有二条带。  相似文献   

7.
为了加强甘蔗及其近缘野生种细胞学研究,对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甘蔗近缘野生种云滇95-20的体细胞染色体进行计数和初步的核型分析,结果表明:该物种的染色体数目为2n=30。染色体较小,染色体长度分布在1.35~3.75μm,染色体长度比为2.78,核型公式为:2n=30=14m+16sm。染色体臂比介于1.36~2.26之间,平均臂比1.73,核型属2B类型。  相似文献   

8.
分析九龙山野生蕉(M.balbisiana)的染色体数目、核型及核型模式图。结果表明:其核型类型为"2A"型,染色体主要由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核型公式为:K(2n)=22=18m+4sm(2SAT),几乎对称,为较原始类型。并结合核型数据讨论其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9.
采用常规压片的方法制备16个红掌品种的染色体标本,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16个红掌品种的染色体数目比较恒定,均为2n=2x=30。染色体主要由m染色体(中部着丝点区染色体)和sm染色体(亚中部着丝点区染色体)组成;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之比为1.83~3.07,平均臂比为1.95~2.29,臂比大于2的比例为43%~83%,核型不对称系数(As.K)为64.04%~68.17%,从核型类型来看,主要集中在2B型和3B型,只有‘紫公主’为1A型。从核型分类上看,这些种类都属于较对称的类型。  相似文献   

10.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2个不同叶背色的五唇兰进行染色体数目和核型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种叶背色五唇兰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38,核型类型均为“1B”型,二者同为一个种。其中,绿叶五唇兰的核型组成公式为2n=2x=38=30m+8sm,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8.02%;红叶五唇兰的核型组成公式为2n=2x=38=34m+4sm,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7.17%。两者主要由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和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无随体染色体,且以红叶五唇兰的核型较为原始。  相似文献   

11.
云南昌宁大叶茶和腾冲大叶茶的染色体数目都是2n=30。15对同源染色体中,有11对m型染色体和4对sm型染色体,没有发现具随体的染色体。根据Levan等的分类体制鉴定,这2个品种的核型为2n=22m 8sm,属于Stebbirs核型分类的1A型。  相似文献   

12.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is a powerful tool to characterize parental chromosomes in interspecific hybrids, including the behaviour of autosynapsis and chromosome paidng. It was used to distinguish the chromosomes of Oryza sativa from wild species in a spontaneous interspecific hybdd and to investigate the chromosome pairing at metaphase I in meiosis of the hybdd in this study. The hybrid was a triploid with 36 chromosomes according to the chromosome nurnber investigated in mitosis of root tips. During metaphase I of meiosis in the hybrid, less chromosome pairing was observed and most of the chromosomes existed as univalent. Based on GISH and FISH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alyses, the chromosomes of the hybrid were composed of genomes A, B and C. Thus, it was believed that the hybrid was the result of natural hybridization between cultivated rice and wild species O. minuta which was planted in experimental fields.  相似文献   

13.
利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技术快速鉴定了栽培稻与野生稻的天然异交种的基因组组成,分析了该杂种在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配对情况。根据根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现该杂种是具有36条染色体的三倍体;通过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的配对研究,发现该杂种染色体很少发生配对,绝大部分染色体以单价体形式存在;结合GISH技术的分析,证实该杂种是由A、B和C 3个染色体组组成。因此该杂种是栽培稻和小粒野生稻的天然杂交种。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详细阐述了早熟、高产、高糖、抗逆性强的甘蔗品种粤糖06-233的选育过程,并就其特征特性、蔗茎产量、蔗糖分、抗性等性状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以粤糖94-128为母本、桂糖93-159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历经8代农艺性状、糖分和产量相关性状的选择,育成了早熟、高产高糖、抗逆性强的甘蔗新品种粤糖06-233。通过国家区试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粤糖06-233蔗茎产量达119 932.56 kg/hm 2,含糖量达18 145.79 kg/hm 2,该品种对甘蔗黑穗病具有较强的抗性。同时,利用去壁低渗法对粤糖06-233进行染色体数目与核型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的染色体主要由中部(m)及近中部(sm)着丝点染色体组成,染色体数为2n=88,核型公式K(2n)=88=82m+6sm。  相似文献   

15.
将甘蓝型油菜品种中油821(2n=38, AACC)与芸薹属野生资源Brassica maurorum(2n=16, MM)的三倍体杂种进行染色体加倍,得到异源六倍体(2n=54, AACCMM)。该多倍体雄性高度不育,雌性育性极低。在其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平均配对构型为1.17Ⅰ+20.71Ⅱ+0.56Ⅲ+2.25Ⅳ+0.08Ⅴ+0.06Ⅵ。用甘蓝型油菜与该多倍体连续回交2次,均需借助幼胚培养才得到后代植株,BC1、BC2植株均雄性不育,雌性育性很低。BC2植株的形态特征接近甘蓝型油菜,但各植株形态有明显差异。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表明,BC2植株含有2~5条M基因组的染色体,甘蓝型油菜染色体多配对形成二价体,附加的染色体多以单价体形式存在,或与甘蓝型油菜染色体发生联会配对。  相似文献   

16.
甘蔗和斑茅远缘杂交后代的染色体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斑茅、Badila及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进行染色体计数与核型分析,探讨斑茅后代的染色体遗传。结果表明,海南斑茅92-105和92-77的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60,30对染色体全部为中部着丝点,臂比均在1.70以下,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长度之比小于2,属原始的1A型染色体。参试的甘蔗无性系的核型均属2B型。来自组合Badila(2n=80)海南斑茅92-105(2n=60)的杂种崖城96-66染色体数目为2n=70,染色体以n n的方式进行遗传;来自组合Badila×海南斑茅92-77(2n=60)的杂种崖城96-40染色体数目也为2n=70,杂种以n n的方式进行遗传;这些结果表明甘蔗斑茅杂交后代染色体以n n的方式进行遗传。  相似文献   

17.
生物入侵种喜旱莲子草的染色体核型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外来人侵植物喜旱莲子草(Atl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入侵种的染色体数为2n=96,属六倍体物种,各染色体间形态差异不明显,均为中着丝粒或近中着丝粒染色体,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相对长度比为2.10,全套染色体未见随体,核型公式为2n=96=60 m+36 sm,核型类型为进化程度较高的2B型.喜旱莲子草的多倍性特征及2B核型为其生物入侵性提供了重要的细胞学证据,文中同时提出不改变基因组DNA序列结构的表观遗传变异可能是喜旱莲子草成功入侵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蔡华  邢伟  韦朝领 《热带作物学报》2010,31(12):2130-2134
采用植物染色体根尖压片技术,对安徽一个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chinese Roem.)栽培种进行了染色体核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水仙种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30,最长与最短染色体长度比为3.63,臂比2∶1的染色体比为0.87,核型不对称系数为70.04%,核型类型为进化程度较高的3B型;在第6组c染色体上有1个随体,核型公式为2n=3x=30=2m+10sm+t+17st(SAT),为节段异源三倍体。该栽培种与其他地区水仙的核型相比存在明显的细胞学差异,表现在随体的个数以及同源异源性方面,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国水仙不同变种在不同地区为适应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而在染色体水平上产生了微小变异,这也是中国水仙遗传多样性的细胞学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