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潘继兰 《新农村》2013,(6):25-25
双孢蘑菇收获三批秋菇以后,培养料中大量营养物质被双孢蘑菇菌丝吸收利用,后几批菇会出现出菇数减少、菇形变小、薄皮菇增多等现象。因此,要及时合理追肥,增加覆土层的养分,以供菌丝生长利用。常用追肥及施用方法有以下几种,菇农可根据需要多选几种,轮流施用效果颇佳。  相似文献   

2.
(2)追肥:追肥施用的时期主要是根据物候期的进程和生长结实的需要而定。一般都用速效性肥料。施肥方法可采用土壤追施,如沟施、撒施、穴施等,也可采取叶面喷施。桃树需要营养补充的几个关键时期如下。 ①萌芽前:以速效氮肥为主,主要补充贮藏营养的不足,可以促进开花整齐一致,提高坐果率和新梢的前期生长量。②开花后:以速效性氮肥为主,在开花后一周施入,补充花期  相似文献   

3.
<正> 追肥,是食用菌栽培夺取高产、改善品质的一项重要措施。追肥的作用不仅能补充和调整营养成分,并能消除有害因素,为持续丰产创造条件。食用菌子实体的生长就其本质来说,就是营养物质的运转过程。基质中的营养成分,经过菌丝的分解、吸收,贮存在细胞内,达到生理成熟水平后,输送到子实体内,使子实体能得到正常发育。因此,在出菇期间,需要供给充足的养分,并要求营养成分平衡。如果养分供应不足,或营养比例失调,容易出现长脚柄、皮薄、硬开伞等现象。特别是在生长中后期,因栽培料养分消耗过多,还会出现衰落现象,明显影响菇类的产量和质量,尤其是在草多粪少的畦床,料薄的菌块,小径菇木上,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在菇类收获期间,如发现菇体变小、伞  相似文献   

4.
一、合理追肥1.叶面追肥。叶面追肥是为生育后期补充结荚和鼓粒期营养不足的一种辅助措施。大豆前期长势弱时,在大豆初花期每亩用尿素0.67千克加磷酸二氢钾0.1千克溶于33千克水中叶面喷施,并根据缺素状况加入微量元素肥料。大豆进入结荚鼓粒期,是需肥的高峰期,要及时追肥,补充大豆后期对养分的需要,此期的叶面肥最为可用:施用肥料要以磷酸  相似文献   

5.
食用菌菌丝体和菇体生长都需要丰富的营养,在出菇过程中菌丝体的营养转化到子实体当中,出菇量越大菌丝体营养损耗越大,第一潮菇后培养料中的碳、氮等营养明显下降,适当地补充营养液能够保证下一潮菇的产量和快速转潮。但是补充营养液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在出菇期间,姬松茸(巴西蘑菇)经常发生菇蕾萎缩、变黄,最后死亡等现象,有时甚至成片或成批死亡,严重影响了姬松茸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姬松茸发生死菇的原因比较复杂,分析死菇的原因,根据生产实践,应采取如下对策。一、死菇原因1.培养料养分不足:培养料中的养分是姬松茸子实体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培养料不足,势必影响菇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而导致部分死菇。培养料营养不足主要的因素:一是氮源不足,培养料配方不当;二是铺设培养料偏薄,致使后期营养不足而死菇;三是培养料堆制不符合要求。堆料时没有掌握好稻草的水分,水分过多,通气不良,易造成厌…  相似文献   

7.
胡辉 《农家科技》2007,(2):15-15
食用菌出菇旺期和出菇后期,培养料中的养分消耗殆尽。在这两个时期及时追施肥料,能显著提高食用菌的产量,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8.
平菇菌袋地面出菇二潮后,培养料的营养和水分失去过多,出菇渐止,覆土后及时补充菌丝,必需的营养和水分,促使其正常代谢,可发生更多的子实体。笔者提出了2种营养补充液配方及喷施时间、数量。菌袋覆土补液法,生物学效率稳定在150%以上,投入产出比达1∶5.6。  相似文献   

9.
现在多数菇农种植的金针菇已经开始采收第二潮菇,准备生产第三潮菇,在给培养料补充营养液时应注意以下五点:(1)将料面清理干净,以防残留的菇根侵染杂菌,影响出菇。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临沧双江高、中海拔地区烤烟生产最佳追肥方案,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追肥次数、时间和追肥比例对高、中海拔地区烤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次追肥,追肥结束期早(栽后15 d)有利于烟株生长前期早生快发,追肥结束期晚(栽后25 d)或增加追肥次数能提高烟叶上等烟比例、产量、产值和烟叶抽吸品质。Ta3处理,即2次追肥,分别在移栽后7 d,移栽后25 d施用,追肥比例为3∶7,为临沧双江高海拔地区最佳追肥方案;Tb4处理,即3次追肥,分别在移栽后7 d,移栽后15 d,揭膜当天施用,追肥比例为2∶6∶2,为临沧双江中海拔地区最佳追肥方案。  相似文献   

11.
在食用菌出菇后期,为了增强出菇后劲,菇农往往会添加营养液进行追肥。但是,只有采用正确的方法添加,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一、要讲究添加方法营养液的添加通常有三种方法:喷施、浸泡和灌穴。喷施营养液的时间以子实体大量出现时为宜。喷施时应注意喷头不要正对着子实体,同时还要注意“四不喷”:一是幼小菇蕾不喷,以免其“肿死”;二是刚采过菇或有菇残体处不喷,以免引起细菌性病害;三是空气湿度过大时不喷;四是菇棚(房)内病虫害严重时不喷。浸泡法主要用于袋栽的食用菌,在采收完1~2茬菇后,若栽培袋呈严重缺水状态,可将其放在配好的营养液中…  相似文献   

12.
<正>3.沼渣种菇①种蘑菇。于8月底或9月初取池底上层沼渣晒干后粉碎,按沼渣∶稻草=1∶2的比例一起堆沤成培养料作菇床培养蘑菇,在蘑菇生长过程中,每天用沼液原液与清水按1∶1的比例混匀喷施作追肥。②种平菇。取腐熟的沼渣晾干后,按沼渣70%、棉籽壳30%的比例配料做成菇床培养平菇,在平菇生长过程中,每天用1∶1沼液肥水喷施作追肥。4.沼气贮粮和水果保鲜在贮藏稻谷、玉米、豆  相似文献   

13.
张显 《当代农业》2011,(5):35-35
现在多数菇农种植的金针菇已经开始采收第二潮菇.准备生产第三潮菇.在给培养料补充营养液时应注意以下五点:  相似文献   

14.
<正> 在食用菌出菇后期,为了增强出菇后劲,菇农往往会添加营养液进行追肥。但是,只有采用正确的方法添加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反之则适得其反,给生产者带来损失。现将其注意事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严泽湘 《农家科技》1998,(11):22-22
<正> 要使蘑菇高产,必须适当追施肥料。根据实践经验,现将蘑菇追肥液的几种配制及使用方法介绍于下:1.菇根汤。将蘑菇在采收、加工时切下的菇脚和碎菇等集中洗净,切成薄片,每公斤料加水1~1.5公斤,煮沸15分钟,取滤汁加水稀释到10~15公斤,喷蘑菇菌床30~40平方米。在出菇高峰期使用,可使子实体肥厚和延长出菇高峰期。  相似文献   

16.
要科学合理地追肥,就要做好营养诊断,正确分析苗木缺乏哪些元素,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追肥,同时,追肥要根据树种、苗木生长期、施用肥料种类以及土壤中所含营养元素的情况,采用正确的方法施入,才能充分发挥肥效,加速苗木生长。  相似文献   

17.
<正> 要使蘑菇高产,必须适当追施肥料。笔者现将几种蘑菇追肥液的配制及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1.菇根汤 将蘑菇在采收、加工时切下的菇脚和碎菇等集中洗净,切成薄片,每千克料加水1~1.5千克,煮沸15分钟,取滤汁加水稀释到10~15千克,可喷蘑菇菌床30~40平方米。在出菇高峰期使用,可使子实体肥厚和延长出菇高峰期。  相似文献   

18.
食用菌出菇旺期和出菇后期,培养料中的养分消耗殆尽。在这两个时期及时追施肥料,能显著提高食用菌的产量,改善品质。1.粪土肥。将新鲜干猪、牛粪粉碎,用石灰水清液预湿堆制15天,加50%肥泥和少量草木灰拌匀,在产量急  相似文献   

19.
以生菜为研究对象,在基肥氮素用量相同的条件下,研究了两种复合肥的追肥浓度对生菜生长、氮素利用及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发芽期和幼苗期,施用基肥可以明显促进生菜植株生长;发棵期,在低追肥浓度5%时,复合肥料1、2获得的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4.02 g和3.18 g;产品器官形成期,在中追肥浓度10%时,复合肥料1、2获得的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16.24 g和13.72 g。复合肥料1、2在低追肥浓度5%时产量最高,分别比次高产增产22.05%和30.85%。(2)植株全氮含量和肥料氮素利用率随着追肥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复合肥料1,植株全氮含量和肥料氮素利用率均在低追肥浓度5%时取得最大值,分别为3.97 g/kg和38.08%;复合肥料2,肥料氮素利用率在低追肥浓度5%时取得最大值48.17%,植株全氮含量则在中追肥浓度10%时取得最大值4.02 g/kg,但两追肥浓度下植株的全氮含量差异不大。(3)不同追肥处理,复合肥料1在中追肥浓度10%时土壤的全氮含量最低,为0.95 g/kg;复合肥料2在低追肥浓度5%时土壤的全氮含量最低,为0.87 g/kg,但两追肥浓度下土壤的全氮含量均比对照组高;不同追肥浓度对10~20 cm中层次的土壤致酸作用较明显,此外施肥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综合以上指标的测定,为实现生菜的优质高产,建议追肥浓度以5%~10%为宜,产品器官形成期可以适当增加追肥浓度。  相似文献   

20.
宋桂娇 《吉林农业》2007,(10):19-19
追肥的主要作用是用肥料来调节作物的长势和长相,满足作物生育中后期对营养的需要,促进植株更好地生长发育,以增强其抗逆性,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但追肥要掌握技巧。追肥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要掌握各种作物对养分吸收的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尽量做到在营养盛期进行科学追肥,这样才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其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