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多小穗小麦新种质86-1幼穗发育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多穗小麦新种质86-1幼穗分化及遗传特性分析表明,86-1与普通小穗小麦(绵阳11号和矮孟牛)相比,具有小穗分化持续期长和小穗分化速率高这两个显著不同的特性,其中,小穗分化持续期长的特性能在与普通小穗小麦杂种F1中很好表达,而小穗分化速率高的特性不能在杂种F1中表达。86-1小穗分化的两个优良特性能在F2代中遗传重组,出现早熟多小穗类型优良单株,分析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改良86-1,开展多小穗类型超高产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植物内源激素对小麦多小穗的调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导入黑麦异源基因创制的小麦多小穗品系10-A及其改良系为供试材料,在幼穗分化的伸长期、单棱期、二棱期、小花分化期、雌雄蕊分化期分别测定了赤霉素(GA3)、生长素(IAA)、玉米素(ZT)和脱落酸(ABA)等四种内源激素。对不同时期内源激素与小穗数目间的相关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小穗形成过程中,GA和IAA的绝对含量与小麦小穗数目有关,而ZT和ABA绝对含量与小穗数目之间的相关不显著;但在顶小穗形成之前,ZT/IAA与小穗数目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据此认为,GA、IAA、ZT和ABA均参与了对小穗数目的调控,其中ZT/IAA值对小穗数目的调控作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杂种小麦籽粒成熟期间的优势性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杂种小麦和普通小麦品种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分种小麦在籽粒成熟过程中的几个优势性状。结果表明:杂种小麦顶部叶片的光合速率,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和有效叶面积等光合特性均优于普通小麦品种。在光合速率日变化方面,杂种小麦和普通小麦品种的最高值差异显著,而最低值则差异不大,表现出杂种小麦对强光的适应力强,具较大优势;而在北光下,则难以发挥优势的特性,在粒粒增重上,杂种小麦也表现出灌浆速率大,高值持续时  相似文献   

4.
以导入黑麦外源基因创造的抽穗期特晚的多小穗吕系10-A及其改良系为供试材料,在幼穗分化过程的伸长期,单棱期,二棱期,小花分化期,雌雄蕊分化期,药隔分化期和四分体时期分别测定了赤霉素,生长素,玉米素和脱落酸等4种激素。对不同时期的各种同源激素与抽穗期的相关研究表明,GA3和IAA含量,ZA/IAA值,ZT/ABA值,ZT/GA3值和GA3/IAA值均对小麦抽穗期有影响,而ZT和ABA含量以及IAA/  相似文献   

5.
普通小麦穗轴节数发育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多穗轴节类(MRN)小麦系指通过增加小穗着生部位(穗轴节)来提高每穗小穗数的遗传类型。通过MRN、普通穗类(CS)、(MRN*CS)F1及MRN衍生品系穗轴节发育特征比较,探讨穗轴节发育遗传及其与生育期长的不利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MRN的初始穗轴节数目多、多化期长,部分基因型初始穗轴节分化速率也高于CS;多穗轴节类的穗轴节数多可能源于初始穗轴节数和后生穗轴节数增加,其中初始穗轴节数增加是主要的因素;抽穗晚的主要原因是初始穗轴节分化期长;由于初始穗轴节数和初始穗轴节分化期受不同的遗传控制,因此在育种工作中要克服多穗轴节类生育期长的不利性状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油菜生态雄性不育两用系AB1及其杂种F1(AB1×1141B)在武昌、昆明、西宁和湖北秭归高山上呈现出明显不同的育性表现。武昌秋冬季和西宁夏季分期播种表明,播期对AB1及其杂种F1的育性没有多大影响,AB1及其杂种F1每朵花的育性与该朵花分化时期的温度有关。不同的温度处理对AB1及其杂种F1的育性有明显的影响,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AB1及其杂种F1的育性逐渐降低。光照长度可能对AB1及其杂种F1的育性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杂种小麦(CHA 杂种)和普通小麦品种的比较研究,分析了杂种小麦在籽粒成熟过程中的几个优势性状。结果表明:杂种小麦顶部叶片的光合速率,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和有效叶面积等光合特性均优于普通小麦品种。在光合速率日变化方面,杂种小麦和普通小麦品种的最高值差异显著,而最低值则差异不大,表现出杂种小麦对强光的适应力强,具较大优势;而在弱光下,则难以发挥优势的特性。在籽粒增重上,杂种小麦也表现出灌浆速率大,高值持续时间长等特点。矮秆大穗型杂种小麦的产量因素构成则表现为每穗粒数多或粒重高,穗粒重高的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8.
对初级六倍性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与来源于四川的三个地方品种(系)和一个栽培普通小麦品种(包括ph1b中国春小麦)所形成的杂种F1在减数分裂中期I的配对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亲本不同,杂种F1之间的染色体配对存在明显的差异。四川的地方品种群体中可能存在pH或类似于ph的基因,促进染色体的配对,另外,在杂种F1(AABBDV)中,单倍性染色体组D和V的存在部分地扰乱了A和B染色体组的同源配  相似文献   

9.
本文比较,研究了K、A质杂种F1代性状表现的差异及K质杂种的单倍体频率。结果表明:K质杂种的穗粒数、株高、有效小穗数,单株产量,穗长,穗数和千粒重的平均优势均低于A质杂种,前四者呈现显著;其杂种F1代亦易于产生单倍体,证明K型胞质具有不良的效应,但基因型间表现的差异十分显著,通过优良亲本的选配,可培育出单倍体频率低或不产生单倍体的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10.
对CHA杂种小麦化优8号和化优5号的光合特性研究表明:供试杂种小麦上部叶片第九叶和旗叶一生中与普通小麦对照品种相比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可溶性蛋白含量、RuBP羧化酶活性和RuBP加氧酶活性;叶片的叶绿素缓降期优势较小;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和RuBP羧化酶含量基本无差异。杂种小麦上部叶片一生中光合速率的提高可能受RuBP羧化酶含量的影响较小,而是随着RuBP化酶活性尤其是该酶的初始活性及  相似文献   

11.
首次提出小麦显性可增性多小穗基因,研究结果表明,该基因型与正常小穗基因型杂交,F1为显性多小穗,可大幅度增加穗部诸性状变异性,扩大光合产物积累的库容器官,提高总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认为杂种小麦利用可增性显性多小穗基因进行增小穗育种,是大幅度提高其产量的优势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对初级六倍性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与来源于四川的三个地方品种(系)和一个栽培普通小麦品种(包括ph1b中国春小麦)所形成的杂种F1在减数分裂中期Ⅰ的配对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亲本不同,杂种F1之间的染色体配对存在明显的差异。四川的地方品种群体中可能存在ph或类似干ph的基因,促进染色体的配对。另外,在杂种F1(AABBDV)中,单倍性染色体组D和V的存在部分地扰乱了A和B染色体组的同源配对。末期Ⅱ中,除了正常的四分体外,还存在二分体、三分体、五分体及六分体。对杂种F2和BC1F1的染色体计数研究表明,其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范围为2n=29至2n=65,有的植株的染色体数目超过了预期的染色体数目,说明染色体通过杂种F1的传递偏离了随机模式。部分二、三、五或六分体所形成的配子参与了受精结实。因而在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与普通小麦的杂种后代中,不仅可望获得混合有D、V染色体结构的2n=42的植株,而且还可能获得其它高倍性(8x)和低倍性(4x)的植株,从而为物种的进化指出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继首次获得小麦─偃麦草─簇毛麦三属杂种后,又进行了小簇麦/小偃麦//小黑麦异源多倍体间杂交,首次获得了小麦─堰麦草─簇毛麦─黑麦四属杂种。杂种F1形态兼有四属亲本类型的特征,为中间型,生活力旺盛,株穗数、株高、穗长、主穗小穗数的平均值均高于亲本的平均值,显示出较强的杂种优势。根据F1植株颜色、芒形、颖形、颖肩、颖嘴及颖脊刚毛、茎基鞘毛、颈毛的有无等主要性状与亲本比较分析,确证我们用三种异源双二倍体或部分双二倍体之间杂交,已获得了真正的四届杂种。杂种F1能少量结实。  相似文献   

14.
杂种小麦“901”某些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4-1997年田间连续测定表明,春型杂种小麦品种“901”的光合特性明显不同于常规小品种陕229和小偃6号。杂种小麦的叶源量大,功能期长,衰老缓慢,预三叶的净光合速率差异小,从抽穗期到灌浆末期,杂种小麦的旗叶,倒二叶和倒三叶的净光合速率变幅分别为9.66-17.82,9.66-17.68和4.61-12.37μmol/L(m^2.s),平均值分别为13.61,13.74和9.01μmol/l  相似文献   

15.
1990-1993年对引进的小麦Ven型不育系V-77A分别利用15个小麦品种,品系进行测交和回交转育,调查了杂种F1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91)龙辐52357,龙辐麦1号和三粒在不同条件下对V-72A。育性表现不同;(2)龙辐麦2号对V-77A恢复力高而且稳定,?  相似文献   

16.
光温敏核不育小麦育性转换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采用分期播种和控制光周期试验,研究了光温敏核不育小麦ES-10的发育特性和育性转换的光温条件。结果表明,ES-10具有明显的雄性育性转换特性,其育性转换受光周期的诱导。在10~13h光周期处理下,ES-10的雄性育性随光长增加而逐步恢复,表现出由不育到半不育直到可育的连续变化趋势,在10h和11h光长下,花粉败育率分别为99.2%和99.5%,自然光长下花粉败育率为100%。其雄性育性转换的光周期敏感期在雌雄蕊分化期至药隔形成期,感应历期约14d,临界光长小于11.5h.光温敏核不育小麦同样具有光敏核不育水稻两个光周期反应特点。  相似文献   

17.
小麦多小穗材料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电泳法,对普通小麦10-A,88-1643,川育12号及三交后 代十个不同小穗数目的单株材料的灌浆期种子进行了酯酶和过氧化物同工酶分 析。结果表明:不同小穗数目的材料及亲本的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无明 显大的差异,只是个别弱带活性有强弱之分,以及个别痕迹带有数目的增减, 这些微小差异都不与小穗数目的增减呈规律性变化.因此不能用这两种同工酶 分析法来探讨普通小麦小穗数这一性状的遗传规律。  相似文献   

18.
玉米粒重,灌浆持续期,灌浆速率的遗传特性及其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NCⅡ遗传交配设计,研究玉米粒重及影响粒重的5个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和遗传特性,并用通径分析阐明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杂交种百粒重的变异系数为14.6%,HF1=31.3%,h^2B=84.7%,h^2N=55.9%灌浆持续期的变异系数小于10%,HF1=-7.3%,h^2B=74.6%,h^2N=60.2%;分期灌浆速率中,第2,3灌浆期的速率高,变异系数小,第1,4灌浆期的速率低,  相似文献   

19.
用6x小簇麦与8x小偃麦进行杂交,获得杂种植株,对杂种F1的形态学、减数分裂行为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杂种F1继承了双亲抗白粉病、条锈病的特性;减数分裂时期单价体明显偏多于理论值,在末期Ⅱ中存在大量微核。杂种F1雌配子有部分育性,可以通过与普通小麦的连续回交,在其后代中选择符合育种需要的着丝粒断裂-融合和小片段易位系。  相似文献   

20.
小麦高产品种幼穗分化发育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关中,黄淮麦区大面积种的几个高产小麦品种和具有高产性状几个品系的穗分化发育特性的研究表明,在幼穗分化过程中,提高单棱分化速率,增加单棱分化数目,延长二棱分化时期,是形成大穗(多小穗)的发育基础,促进分蘖穗与主茎穗在小花原基分化期达到同步分化,是形成穗匀发育基础,也可做为育种实践的相关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