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以甘肃省中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区内的孙家岔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实地调查研究,确定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以典型流域孙家岔为样地,分析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多数年份,坡耕地平均面蚀模数接近或小于荒坡地,多年平均面蚀模数小于荒坡地,孙家岔流域及部分同类地区小流域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一般在3 000~8 000 t/km2。从地貌上看,面蚀主要发生在梁峁及坡面上,并且从上到下逐渐由弱变强,孙家岔流域发生水力侵蚀的面积约占流域总面积的73.26%,其中面蚀62.21%,分布范围广,是面蚀的突出特征之一。孙家岔流域发生重力侵蚀的面积约占流域总面积的19.96%。切沟和早期还在下切的冲沟对土地破坏严重,对土壤侵蚀模数的急剧增加乃至对流域水土流失的进一步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1丹凤县水土流失的类型全县总面积2 438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 329.7 km~2,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流失面积515 km~2,占流失面积38%,中度流失491.7 km~2,占流失面积23%,就侵蚀类型,属于水力侵蚀为主,其侵蚀形态主要以面蚀、沟蚀为主,其次是重力侵蚀。1.1面蚀。面蚀多出现在大暴雨时节,由于降水来不及下渗,极易形成坡面泾流,顺坡而下,产生侵蚀。  相似文献   

3.
吴铁华  杨伟伟  凌祖国  高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3924-3925,4000
简述了东北黑土区的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流失原因(人为侵蚀和自然侵蚀),从面蚀到沟蚀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了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黑土现代发展过程是黑土-黑黄土-破皮黄黑土-黄土.反映了黑土侵蚀演替过程.典型黑土区的水土流失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应采取适当措施,防止黑土侵蚀,控制水土流失,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滇池流域水土流失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温雯  焦一之  关轶  解明曙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679-12680
通过对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的考察,及对流域10条入湖河流的水土流失和污染物负荷监测,整理得出该流域的降雨侵蚀力,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针对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的水土保持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铁岭县水土流失数据为依据,调查了水土流失侵蚀面积、范围及侵蚀程序,提出了水土流失保护对策,以期为其它流域水土流失恢复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尖山农场老莱河项目区(以下称项目区)位于嫩江平原北部,黑龙江省尖山农场中部,土地总面积10305hm^2,耕地面积8296hm^2,水土流失面积8215hm^2,其中耕地流失面积8005hm^2,占流失总面积的97.4%。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侵蚀形态为面蚀和沟蚀兼有。现有大、小侵蚀沟23条,总长7.99km,平均宽7.4m,深1.7m,沟壑密度0.08km/km^2。  相似文献   

7.
屈建钢 《安徽农业科学》2013,(17):7643-7644
沟蚀是水力侵蚀中常见的侵蚀形式,对土地的破坏程度更为严重,在河南省黄土丘陵区导致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和危害。从分析侵蚀沟道现状、成因和危害等问题出发,结合河南省黄土丘陵区侵蚀沟道和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提出侵蚀沟道防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野外调查和地貌学、生物学分析表明,发生水土流失的坡面上生长的独树或树丛定点记录了坡面水土流失的全过程,可以作为定量测算坡面侵蚀速率的标志.因坡面侵蚀而悬空的树干基部高出当前地面的垂直距离,即为其生长期间坡面侵蚀的厚度;而树木的年轮记录提供了时间尺度.据此,测算出河北省承德市小滦河谷地无成片森林覆盖的亚黏土坡面,在1681~2010年期间的平均侵蚀速率为2.1 mm/a;而有冲沟发育的风沙土坡面,在1961~2010年期间的平均侵蚀速率达24.0mm/a.  相似文献   

9.
一、水土保持建设现状与问题 1水土流失现状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其水土流失的基本特点是:分布广、类型多、强度高、危害深、治理难度大。据1990年遥感调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km^2,水土流失已占国土总面积的38.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88万km^2,冻融侵蚀面积125万km^2。水土流失遍布于各省(区),不论是山区、丘陵区、平原区,还是农村、工矿、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七大流域及内陆河流域水土流失分布见。  相似文献   

10.
黄土丘陵区次降雨下的山坡道路侵蚀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丘陵区是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由于大规模以植被恢复重建的生态建设和以石油资源开发引起的山区道路建设对本地区侵蚀环境和侵蚀动力机制产生了巨大影响,坡面水土流失与道路水土流失对比发生了新变化,在坡面侵蚀得到初步治理的新环境下,水土流失源于道路侵蚀则上升为主要地位。本文分析了2005年7月2日次降雨引起的支道山路(植物路)、干道山路、石油运输道路和农林草地小区、小支沟的径流、泥沙系统监测结果,提出在本次降雨条件下,三类道路的产沙强度分别为:支道山路500t·km^-2、干道山路3163t·km^-2和运油道路13500t·km^-2,而农林草地下垫面的产沙强度则仅为:5.68~184.38t·km^-2,道路产沙强度远大于农林草地的产沙强度,道路产沙量占流域总产沙量的42%。而灌草地侵蚀产沙仅占流域的26.7%。进而提出黄土高原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应该重点放在道路防蚀的观点,成果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紫色土旱坡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对侵蚀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紫色土旱坡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及其对侵蚀过程的影响。【方法】利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与土壤团聚体特征分析的研究方法,对4种紫色土旱坡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及其对侵蚀过程影响进行研究。【结果】(1)快速湿润使大部分团聚体崩解为细小的团聚体,慢速湿润和湿润振荡2种处理对5—2 mm大团聚体的影响最大,崩解后集中分布在2—0.5 mm范围内。(2)4种土地利用类型团聚体稳定性大小为桑园地>苜蓿地>荒草地>菜地,快速湿润作用下4种土地利用类型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都较小,慢速湿润处理的MWD和GMD总体较大,紫色土旱坡地土壤团聚体崩解机制主要是快速湿润时孔隙内封闭的空气压力作用,而黏粒膨胀对团聚体破坏的作用最小。(3)在持续模拟降雨下,4种旱坡地产流产沙量大小为:菜地>荒草地>苜蓿地>桑园地,产流产沙过程与不同土地利用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相耦合;团聚体稳定性指标与产流率和产沙率在第1小时降雨历时相关系数大于第2 小时,快速湿润下MWD值分别和径流总量与侵蚀泥沙总量呈显著负相关,降雨侵蚀产沙过程中土壤团聚体孔隙内部空气压力对土壤团聚体的破碎是侵蚀产沙的主要形式。【结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越差,紫色土旱坡地侵蚀产沙量和径流量越大,降雨前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与侵蚀产流产沙相关性最高,MWD能更好反映紫色土土壤团聚体与侵蚀产沙和产流间的关系,紫色土旱坡地土壤团聚体内部空气压力破坏是土壤团聚体破碎侵蚀产沙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2.
张媛静  张平仓  李亚松  李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765-5766,5778
[目的]开展水动力条件下径流和产沙特征对于探索土壤抗侵蚀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方法]应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在同等试验条件下对黄土、黑土、紫色土、红壤坡面产流及产沙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在同等条件下4种土壤抵抗侵蚀能力大小顺序为黄土黑土紫色土红壤。[结论]在制订保土措施时,应结合不同土壤的侵蚀特征,选择适当的方法,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预处理秸秆对岩石边坡生态防护喷播客土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在岩石边坡生态防护中的改土效应,该文利用模拟工程试验,研究了预处理秸秆用量与客土孔隙度、侵蚀产沙量、抗剪强度及收缩率之间的关系,并与原始秸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使用预处理秸秆,可提高岩石边坡生态防护喷播客土的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同时减少降雨侵蚀、增强喷播客土的抗剪强度、降低客土的收缩率,从而增强喷播客土的稳定性,并且随预处理秸秆用量的增加,改良效果增强;而原始秸秆用量达到3 kg/m2后,会增加客土的降雨侵蚀量及收缩率,同时,客土的抗剪强度降低,不利于客土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A Review of REE Tracer Method Used in Soil Erosion Studi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are earth elements (REEs) have been proved ideal tracers for soil erosion and aggregation. REE tracer method (REETM) used to study soil erosion, as a new technique, has been developed in recent 20 yr. It is able to quantitatively monitor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erosion intensity,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he applications of REETM in studying of sediment differentiation law, erosion process evolution, determination of sediment sources and sedimentation investigations, and determination of prediction parameters, were reviewed. Some application limitations were summarized.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淳化县泥河沟侵蚀试验小区土壤及流失泥沙中酶活性的测定,研究了坡地土壤及泥沙中酶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流失量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坡耕地土壤酶的流失随耕地坡度增大而减小,呈指数关系变化,这种变化与耕地土壤中酶活性相一致,且流失泥沙中酶除脲酶外均高于土壤中酶活性,呈现出高肥力土壤高流失,低肥力土壤低流失的基本规律。并提出了坡地土壤酶流失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6.
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对6种不同碎石含量(0,5%,10%,20%,30%,40%)的土壤侵蚀产流产沙的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碎石含量对径流流速的影响不显著,随着碎石含量的增加,平均径流流速呈减小的趋势。碎石含量对坡面侵蚀径流含沙率影响显著(F=30.076,P0.05),随着碎石含量的增加,径流含沙率呈降低的趋势。累积产沙量与降雨历时具有对数相关关系,碎石含量为5%时相关性最大,碎石含量越大累积产沙量递增速率越小。土壤中碎石混合通过改变土壤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增强土壤的抗蚀性和抗冲性,随着碎石含量的增加,土壤流失量逐渐减少,土壤侵蚀速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张喜荣  蔡艳蓉  赵晶  高照良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776-15781
黄土高原地区的面积为64.27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达45万km2,占总面积的70.9%,每年向下游输沙量约达12.8亿t,占黄河向下游输沙量的80%。其主要产沙区在六盘山以东地区,东部侵蚀度北强南弱,西部北弱南强;黄土高原存在几个高强度侵蚀中心,水蚀风蚀形成侵蚀强烈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是破坏土地资源,生产能力降低;农田破坏严重,削弱土壤肥力;降水少而平均,干旱灾害不断加剧;林草地比例严重下降,形成恶性循环。总结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要通过加强宏观控制、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基本农田、逐步退耕造林种草、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等措施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紫色土坡耕地是南方丘陵区农业生产重要的耕地资源,其耕层土壤退化主要为物理退化。为了探讨土壤侵蚀对紫色土坡耕地耕层物理特性及力学特性退化的影响,在耕层土壤退化分级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不同侵蚀程度下紫色土坡耕地耕层物理、力学特性及土壤退化指数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铲土侵蚀模拟试验方法,以未侵蚀地块为对照组(CK),对比分析了侵蚀5 cm(S-5)、10 cm(S-10)、15 cm(S-15)、20 cm(S-20)条件下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渗透性、土壤力学特性及土壤退化指数变化特征,对坡耕地耕层物理、力学特性的退化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1)紫色土坡耕地不同侵蚀程度下耕层土壤渗透性为CK>S-5>S-10>S-15>S-20,土壤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平均入渗率、饱和导水率随着侵蚀程度加剧而降低,S-20土壤渗透性能最差;不同侵蚀程度下紫色土坡耕地均表现为0—20 cm土层的土壤渗透性指标高于20—40 cm土层的。(2)紫色土坡耕地不同侵蚀程度耕层土壤力学性质为CK-5-10-15-20,土壤抗剪强度、土壤紧实度随侵蚀程度加剧而增加。不同侵蚀程度下紫色土坡耕地各层土壤力学指标均表现为0—20 cm土层的高于20—40 cm土层的。(3)土壤抗剪强度对第一轴贡献率最大,土壤抗剪强度是影响不同侵蚀程度下紫色土坡耕地土壤物理性质及力学特性变化的主要因素。紫色土坡耕地土壤物理性质及力学特性与第一轴相关性排序表现为稳定入渗率>土壤紧实度>饱和导水率>平均入渗率>初始入渗率>抗剪强度。(4)不同侵蚀程度下紫色土坡耕地土壤退化指数大小为S-5(-8.71%)>S-10(-10.95%)>S-20(-12.17%)>S-15(-15.37%),S-15处理对耕层物理性质影响最大,S-15 土壤退化指数最小,土壤退化程度为重度退化。不同侵蚀条件下,紫色土坡耕地土壤退化指数10—20 cm土层的最大,土壤退化对10—20 cm土层影响最小。【结论】紫色土坡耕地土壤退化现象严重,不同侵蚀程度土壤的退化等级分为4级,分别为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研究结果可为坡耕地耕层质量退化过程辨识及恢复调控提供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9.
区域尺度土壤侵蚀研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目前常用的区域土壤侵蚀研究方法分析表明,区域尺度土壤侵蚀方法主要包括区域观测法、观测站点代表法、站点资料函数推广法和泥沙输移比转换法等4种.而区域观测法又可分为河流泥沙观测法、地貌研究法和土壤学方法;观测站点代表法包括密集站点观测法和单点资料扩展法、地理格网法和综合因子法等单元划分站点代表法等.对不同研究方法的数据特点、对机理或理论的依赖性和评价精度等的讨论表明,研究数据采集尺度越小,数据的精度就会越高,在土壤侵蚀研究时对机理等依赖性就越强;如果采集的站点和数据较多,或者对有限数据在扩展时所依据的机理把  相似文献   

20.
运用 137 Cs示踪了陕北安塞试区坡耕地土壤侵蚀量,并以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 北部坡耕地土壤侵蚀与土壤性状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侵蚀量在 山坡中、上 部是侵蚀最严为强烈的地带,而在坡顶侵蚀较弱,在坡下有土壤堆积;土壤全N、碱解N和 速效K 与水蚀及耕作侵蚀成线性相关;有机质、速效P、阳离子代换量及土壤质地则与水蚀及耕 作侵蚀无 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