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杨梅根瘤内生菌超微结构及其固氮酶结构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透射电镜首次观察到杨梅根瘤内生菌泡囊结构存在两种类型,有隔或无隔,椭圆形,直径1.3~3.0μm。并首次从杨梅根瘤共生固氮的内生菌中通过PCR反应克隆了2675bp的固氮酶结构基因,包括nifH和nifD全长基因及nifK基因片段,对其nifH和nifD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核苷酸与已报道的Frankia菌株同类基因的核苷酸的同源性高,达89%以上。861bp的nifH基因开放阅读框架和1458bp的nifD基因开放阅读框架的氨基酸序列与已报道的其他Frankia菌株同类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2%以上和89%以上,特别是起重要作用的氨基酸残基非常保守。nifH、nifD及nifK基因是连锁在一起的,nifH和nifD及nifD和nifK之间的间隔序列分别为49bp和205bp,与已报道的Frankia菌株同类基因之间的间隔序列在长度和同源性上差异较大,因而杨梅根瘤共生固氮的内生菌与其它属植物根瘤共生固氮内生菌及分离株存在菌株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硫和钴在杨梅植株体内的分布及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梅对硫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3 年生‘东魁’杨梅定植一年后, 在未施任何肥料的情况下,使土壤含硫量下降了37.7 %。杨梅吸收硫主要积累在叶片和根瘤中, 叶片和根瘤中的含硫量是根的2 倍左右。杨梅吸收钴主要积累在根瘤和根中, 根瘤和根中钴含量是叶片的4.88 和4.48 倍。每株施硫酸钴15 和30 mg 能促进杨梅对硫和钴的吸收利用, 且硫和钴优先向根瘤运输和积累; 根瘤和叶片含硫量分别是根系含硫量的3.38~4.58 倍和2.75~3.72 倍, 根瘤含硫量又是叶片含硫量的1.23 倍; 根瘤含钴量分别是根和叶的1.39~1.90 倍和3.53~4.55 倍。每株施硫酸钴15 和30 mg , 能显著增加杨梅植株的生物量、株高、根瘤量和固氮酶活性, 且根瘤的固氮酶活性是对照的8~18.35 倍。提出硫元素与Frankia 放线菌的共生固氮有关, 有利于根瘤形成和固氮。  相似文献   

3.
钼对杨梅结瘤固氮的影响及在植株体内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不同浓度的钼酸钠(Na2MoO4.2H2O)施于3年生盆栽“东魁”杨梅叶片上,研究钼在杨梅植株体内的分布及对杨梅根系结瘤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杨梅吸收的钼主要积累在根瘤和根中,定植1年后,在未施其他肥料,只株施钼酸钠15 mg或30 mg的情况下,杨梅根系及其根瘤中的钼都明显高于叶片,是叶片的2.1~4.0倍。株施钼酸钠15 mg或30 mg,株高增长不明显,但能显著增加杨梅植株的生物量(枝叶、根系)和固氮酶活性,根瘤固氮酶的活性是对照(空白)的4~5.12倍。株施钼酸钠15 mg,根瘤鲜重显著增加;而株施30 mg,根瘤鲜重增加不显著。表明钼有利于杨梅根瘤形成和固氮。  相似文献   

4.
以小叶罗汉松为试材,观察研究了一年生幼苗所结根瘤的形态和显微解剖构造,以了解小叶罗汉松根瘤的特征。结果表明:小叶罗汉松根瘤在形态上有圆球形、圆锥形、马鞍状、串珠状及不规则形态等;在构造上存在有限型和无限型2种根瘤;与其共生的微生物有根瘤菌、Frankia放线菌及真菌;研究发现小叶罗汉松根瘤在形态、解剖构造的类型及其与之共生的微生物等均呈现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氯化苄法提取植物内生放线菌基因组DNA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建利 《北方园艺》2010,(13):124-126
以植物内生放线菌菌株GL0806123为试材,用氯化苄快速提取植物内生放线菌菌株GL0806123基因组DNA。建立用氯化苄提取植物内生放线菌基因组DNA的方法。结果表明:用氯化苄法能够成功提取植物内生放线菌菌株GL0806123基因组DNA,以此为模板PCR扩增出16S rDNA区段,测序后可用于菌种鉴定。氯化苄法是一种快速提取植物内生放线菌基因组DNA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石斛属植物在其生活史中都离不开内生真菌,其与有益内生真菌形成互惠关系。现对近年来石斛属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方法、内生真菌多样性、分子系统方法和共生机理研究等现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对其下一步研究应用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7.
苦豆子内生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菌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3种消毒时间对健康苦豆子植株体内的内生放线菌进行分离。结果表明:消毒3 min消除非内生菌的影响效果较好;同一植株分离内生放线菌的数量,根部比茎、叶部多。经初步鉴定,苦豆子内生放线菌以链霉菌属和诺卡氏菌属为最多,分别占分离总数的35%和27%;其次为小多孢菌属,占12%;而类诺卡氏菌属、小单孢菌属、孢囊放线菌属和分枝杆菌属分离较少。26株纯化菌株对茄子枯萎病菌进行平板对峙培养,筛选出3株抑菌带宽度达到10 mm以上的菌株,其中菌株KDS22发酵液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杨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品种资源与分类、地理分布与栽培区划、栽培新技术、果实衰老机理与贮藏保鲜、资源开发利用和共生固氮等六个方面详细介绍杨梅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9.
RAPD技术在杨梅属植物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对杨梅属植物的24个材料进行了RAPD型带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RAD技术能将起源于北美中心的蜡杨梅与起源于中国的3个种明显区分开,起源于中国的3个种各自聚类,各材料之间都有不同的遗传距离,证明RAPD技术可作为种级水平的分类鉴定依据。对RAPD技术在杨梅属植物分类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杨梅资源及利用研究评述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杨梅属植物有60多个种,我国有6个种。综合有关文献归纳了我国6种杨梅种质资源的现状及地理分布,重点介绍了杨梅种的种质资源情况。全国现有杨梅栽培品种305个,单系120个,其中18个栽培品种通过了省级审定用于商业生产。由于杨梅具有重要的食用、药用、生态和观赏价值,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兼备,开发潜力巨大。就杨梅果品开发、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生态林果几方面探讨了杨梅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重点介绍了杨梅的药用价值及活性成分。针对杨梅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杨梅医药产品的研制开发,充分利用杨梅生态效益,用于环境治理和生态重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光温效应的杨梅生育期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杨梅发育对光温的反应过程,利用不同的地点、年份和品种试验资料,建立了以光温效应(Photo-thermal effectiveness,PTE)为尺度参数的杨梅生育期模拟模型,并运用独立的数据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对杨梅雌花序出现、雌花开放、展叶、坐果、果实成熟等生育期所需天数的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2.51、1.83、2.68、2.70和2.45 d;与以有效积温法(RMSE分别为8.02、7.81、5.46、5.40和11.83 d)和PAR日积分法(RMSE分别为8.28、11.0、8.52、5.56和6.87 d)为尺度的发育模型相比,模拟精度分别提高了8.6%和10.2%。  相似文献   

12.
选取了10个苏州洞庭山杨梅品种,对其进行果实经济性状与品质性状的测定和分析,旨在为苏州杨梅品种的选育和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供试杨梅品种的果实果形均为近圆形,果形指数在0.93~1.00之间。果实可食率以大叶细蒂最高,为94.80%;除白杨梅和野杨梅外,各品种的平均单果重都11g以上,其中以"荔枝头"果实平均单果重最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以选育单株为最高,为11.46%;紫条品种的果实可滴定酸含量最低。果实花青苷含量除白杨梅外,其含量都在200nmol/g左右。  相似文献   

13.
杨梅栽培气候区划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根据杨梅对生态条件的要求和杨梅的地理分布,选择45个站点,13项气候参数进行聚类分析,将我国杨梅划分为5个栽培区:适宜区(Ⅰ)、较适宜区(Ⅱ)、次适宜区(Ⅲ)、较次适宜区(Ⅳ)和边缘区(Ⅴ),适宜区和较适宜区是我国杨梅生产的主要区域。提出了栽培区划与适地适树相结合、合理配置品种、作为生态经济型树种推广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广西野生杨梅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西杨梅资源十分丰富。为了准确了解和掌握广西野生杨梅资源类型,利用ISSR技术对广西野生杨梅资源的分类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探讨。从116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2条引物,对40份杨梅样品进行ISSR-PCR分析。结果显示,共扩增出154条DNA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13条,占73.38%,表明广西杨梅资源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用NTYS-PC2.1软件进行UPGMA聚类分析,可将供试杨梅样品分为4大类:它们分别代表杨梅、大叶青杨梅、毛杨梅、青杨梅,其中大叶青杨梅的形态分类和ISSR分子分类存在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以阔瓣含笑(Michelia platypetala)、红花木莲(Manglieta insignis)、金叶含笑(Michelia fovelata)、乐东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lotungensis)和杨梅(Myrica rubra)品种‘东魁’、‘荸荠种’等6个常绿阔叶树为材料,采用盆栽法研究了模拟酸雨处理对其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细胞汁液pH值、膜伤害和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等标的影响。结果表明,pH 5.0的轻度酸雨对6种树木幼苗均未造成明显伤害;但在pH < 3.5的酸雨处理下,6种树木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增加,并导致细胞汁液pH值下降,叶绿素含量降低,进而影响光合作用。但不同树种对酸雨表现出不同抗性,采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值法对供试树种(品种)进行评价并划为3类:第1类酸敏感树种,如红花木莲;第2类抗酸性较强树种,包括‘东魁’杨梅、金叶含笑、乐东拟单性木兰;第3类抗酸性强树种,包括阔瓣含笑、‘荸荠种’杨梅。  相似文献   

16.
牡丹嫩枝生根的细胞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成仿云  王龙平 《园艺学报》1993,20(2):176-180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42个不同类型和不同来源糖甜菜品种根部性状的数据收集整理、初步分析,进一步了解掌握、并明确了各类型品种在表现型上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含糖率与根体的某些性状存在一定的联系,如糖用甜菜相对于其它类型甜菜(饲料甜菜、食用甜菜和叶用甜菜)的含糖高,所以根体形状大多表现楔形、圆锥形;根体表皮比较粗糙;肉质比较粗;根沟较深等;各品种间最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根体的长短、长宽比、露出地面的高度和青头大小上.但要明确是哪一个具体品种,必须通过DUS测试的综合指标来加以区别和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